主题:双向奔赴
2024-09-25郑蕾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测评联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双向奔赴”原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慕、相互亲近的美好关系,现在也可以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2023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期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说:“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真挚的话语,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共鸣。从用于个人到用于国家,“双向奔赴”的使用范围得到了延伸扩展,价值内涵得到了丰富升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文题在命制形式上展现了新特点,它结合了“对概念的阐释”和“具体事例材料”,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深度的社会情境。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双向奔赴”。命题者紧接着给出了具体的阐释,这一阐释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内涵。
接下来,命题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材料进一步阐释了“双向奔赴”的意义。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的事例,以其具体性和生动性,为我们展示了“双向奔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事例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引导我们联想到更多相似或相反的事例,从而加深对“双向奔赴”的理解。
在明确了“双向奔赴”的内涵和示例之后,我们要关注其在个人关系中的应用,还要将其延伸到国家、社会等更广阔的领域,思考“双向奔赴”在这些领域中的价值内涵,以及它如何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实际写作中,许多考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举例证明“双向奔赴”现象的存在,没有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例文
双向奔赴齐奔跑,携手共进向未来
西安交大苏州附属中学" "朱瑾瑜
作为2023年年度热词,“双向奔赴”具有深远的内涵。
双向奔赴,是遇见,是选择,是同甘共苦,也是一同走过漫漫人生路的烟火人间。翻过历史中的一页页篇章,既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也有饱含热泪的家国情怀。
绿漾黄土,二十余载植树接力——62岁的李锋,身着橙衣,扛着铁锹,七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林地,这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东学西践,授人以渔——孔高原在定西市埋下了“绿色种子”,也在协作过程中为定西埋下长远发展的“种子”,无数技术人员在植树造林实践中“出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赴;山海相济,共寻西部发展风口——福州市选派干部支援定西,青岛市选派专技人才开展支教支医支农活动,这是城与城之间的双向奔赴……正是这样,才有了人民生活富足,中国实力跃向前列。
双向奔赴,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城与城之间,更是一代一代间、古今文化间。
“一瓷载古今,一镇知中国”。由古至今,“千年瓷都”景德镇保留包容开放的文化传统。为了发展文化吸引人才,景德镇致力于特色产业,为人才拓宽了创新空间。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到来,也让短视频等新模式蓬勃生长,进一步拓宽产业增长的新赛道。“大舞台”吸引“好演员”,“好演员”成就“好节目”,“好节目”带火“大舞台”。这样的良性循环也说明:最能吸引人、留住人的,还是文化这个“原动力”,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广阔的成长空间,才能实现年轻人与文化发展的双向奔赴。
青年作为时代的主力军,应当齐头并进,与时代“双向奔赴”。前人披荆斩棘,不畏风雨,敢拼敢闯,为当代青年打下发展的基础。现如今,我们处于最好的时代。“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浪潮,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清澈的爱,只为祖国”的奋斗誓言,千百年来,广大青年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
尽管每个人在不同的赛道上竭力奔跑,不论每个人对时代的贡献是大是小,只要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便能一同靠近更加繁荣安宁的未来。
以“双向奔赴”之姿,谱时代大美华章
西安交大苏州附属中学" 徐翌恩
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期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表示:“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真挚话语,引人深思。“双向奔赴”的价值内涵,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延伸。
揆诸当下,时代已然驶上发展的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江河湖海,千帆争渡。人们奔波于两点一线,将人生活成程序,仿佛绩效才是评判水平的唯一标准。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竞争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但若反过来想,助推时代发展难道只有竞争这一种方式吗?
其实不然,韩愈在《幽兰操》中曾言“合作如兰,扬扬其香;采而佩之,共赢四方。”依我之见,唯有以“双向奔赴”之姿,方能谱时代大美华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诚哉斯言。酌古,伯牙善鼓琴,子期善鉴赏,二人互为知己,高山流水,千古佳话;魏征敢直言,太宗善纳谏,君臣相知,盛世清明。斟今,全红婵、陈芋汐默契配合、相互鼓励,在奥运赛场大展风采。
“双向奔赴”是信心的基点,是力量的源泉。
孤芳自赏,愚者之见;“双向奔赴”,智者之举。十年来,由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肯尼亚拥有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老挝“陆锁国”变“陆通国”。这条承载着希望的大道,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不是一国的独奏,而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双向奔赴”,为世界、为时代、为人民共谋发展。
然而,时代的幕布下藏着许多意味不明的絮语:有人只顾自身,埋头前行,不思共赢,终将陷入现实的牢笼。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愿以“双向奔赴”之姿,共谱时代大美华章!
(编辑:于智博)
文章开篇点题,阐述“双向奔赴”的内涵。
作者通过李锋坚守林地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美好画面。同时,孔高原在定西市植树造林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通过共同努力、相互支持而实现的双向奔赴。这种描写既具有感染力,又富有启示性。
文章中对景德镇文化发展的描述,展现了文化与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关系。景德镇通过保留传统文化并吸引人才,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年轻人的到来则为景德镇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种良性循环的描写,既展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人才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入题快,结合材料提出了“双向奔赴”的主题,并引出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思考。
承接主题,论述深入。文章在承接部分进一步探讨了“双向奔赴”的价值内涵,运用古今具体的人物素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得“双向奔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深化主题。作者由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赴,延伸到国际间的互帮互助,展示了作者对“双向奔赴”理念的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