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中国科学家精神

2024-09-25耿丹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选编自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或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首先,找准关键词:“中国科学家精神”、启示意义。从“中国科学家精神”过渡到青年的学习成长、升华到青年责任。

其次,解读材料。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体现了袁老独立分析、自主思考、勇于挑战权威;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体现了袁老敢为人先,坚定探索,不畏艰难;1966年,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体现了袁老勇于创新,开拓未来。

最后,准确立意。整合任务与材料解读的信息,梳理科学家精神,由袁老的科学家精神升华至我们青年需涵养的精神品质:以睿智之光独立分析,以无畏之姿挑战权威,以拓荒者之勇敢为人先,矢志不渝地探索创新。进而深度思考,中国科学家之精神,不仅是袁老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更是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民族精神内核;青年人当在求学与成长之路上,皆深植此等精神品质。

例文

承科学家精神,以勇毅战权威

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 李伟嘉

在国内外对杂交水稻的批驳下,在无限的压力与未知下,袁老凭借勇敢、坚毅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挑战权威,以勇毅战权威,终有稻菽千重浪。

勇气是敢于挑战与弘毅前行的前提,是科学家精神的外衣。歌德有言,“如果你失掉了勇气,那么你就失掉了全部。”我们若无勇气的加持,好比工作失了力气;有了勇气,我们方有弘毅前行的动力,有挑战权威、获得真知的力量。若袁老不敢挑战“无优势论”,我们能否会“稻花香里说丰年”?“中国版霍金”刘大铭,若不敢正视自己的残疾,何来著作《命运之上》与个人在科研上的丰硕成果?以袁老为代表的科学家有勇气面对未知造福苍生,面对自己重塑未来,我们也应以勇气之力,披荆斩棘,鲲鹏图南。

坚持与毅力是勇气与挑战的桥梁,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坚毅即意志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路,目之所视即为目标和未来。若不能坚持,自己的勇气与力量只能归于幻灭。倘若袁老空有一身壮志,却在开天辟地的路上半途而废,如何能填饱无数人的肚子?若莫言在争议与鲜花中失去坚持写作的动力,又何来诺贝尔奖的璀璨星光?坚持与毅力,我们方可发现真理,有所收获,培风图南,行远自迩。

挑战权威是勇气和毅力的结果,但不是科学家精神的全部。哲学家齐泽克有言:“科学不是为了推翻权威,因为权威不一定是错的;科学是为了找寻真理,因为真理不一定是对的。”挑战权威来源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勇气和追寻真理过程中的坚持。袁老将“无优势论”的权威面具撕的粉碎,是基于严谨的推理和研究。在法国悲观主义横行的年代,哲学家萨特用“存在主义”式的思想,打破了“弃战论”“反犹论”的权威,他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其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坚毅,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体现。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开天辟地,他们不是科学家,但有着像袁老一样的勇气、坚定和毅力。青年人风华正茂,也应传承科学家精神,在自己的领域散发出自己的光。

传科学家精神,立青年于天地

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 吴达川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以袁隆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将科学家精神泼洒在中华大地上,亟待青年人传承并发扬光大。

或有人问:“中国科学家精神为何物?”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信旷达,无所畏惧;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砥砺前行,攻坚克难;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无畏,大胆创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中国科学家以一腔热血报祖国,为我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冲破西方大国设立的科技高墙,成就了如今的“东方雄狮”,有了“却敌千里”的英雄气概。基于此,青年人更应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立于天地。

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当着眼于当下。当下的每一步或许微不足道,但所行之路都为他日蓄势。袁隆平苦研杂交水稻近六十载,以不懈钻研挡流言蜚语;屠呦呦寻遍古今文献,试尽万千材料,终与青蒿素结缘;钱学森一生为空气动力学沥尽心血,不畏万难,终为我国航天事业开辟道路。正是以实干熔铸科学家精神,才令他们拥有万丈光芒,亦给我们无限动力。

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亦以创新赢未来。尽管眼前的成就已经很耀眼,但若固步自封,定会落后于时代。柯达曾是胶片相机的“王者”,但在研制出数码相机后,却为了不影响自己胶片销量而将之“雪藏”,最终被其他公司淘汰。反观中国华为公司的研发专家,率领“麒麟9000”与“鸿蒙4.0”杀出封锁,扭转攻守之势。倘若华为也像柯达一般,那又会是什么后果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断更新自己,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遇见更好的未来。

羡子生得时,长路行远方,当今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火把传递到了我们面前,何不自信接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丘索金维娜说过:“现在是最好的赛场,也是最好的年纪。”当传科学家之精神,立于天地!

(编辑:于智博)

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勇气是科学家精神的外衣”。行文至此,完成了材料第一层的解读和阐释。用反问的方式巧妙地将袁隆平和刘大铭作为论据,既回应了材料,又适当延伸。

在第一个分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提出“坚持与毅力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核”这一观点。两个分论点形成逻辑严密的递进关系。

该段做了升华,科学家精神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文章有了高度与格局。

化用古诗文进一步阐释“中国科学家精神”。

这一段使用三个人物论据,语言简明。最后一句做总结,文段严谨,论证充分。

本段以两个时代典型例子续铺论述,文末联系当下,呼吁青年当在这个时代“不断地更新自己,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遇见更好的未来”,带给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