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我应当·我愿意

2024-09-25郑刚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18期
关键词:理性重要性个体

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一模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1.精确理解二元关系,准确把握核心概念。

二元关系体现在“我应当”与“我愿意”这两个方面。“我应当”代表着社会外部的期望以及个体基于理性对现实的判断;“我愿意”则反映了个体的情感倾向,是基于感性对自我行为动机的阐释。

2.厘清关系,辩证思考。

并列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我愿意”与“我应当”可以并存。

矛盾关系:“我应当”与“我愿意”有时会有矛盾,比如,理性与感性冲突,个人内在需求与社会外在规范发生矛盾等。这时,应该遵从理性。

递进关系:“我愿意”是“我应当”的基础,没有“我愿意”的支撑,“我应当”则难以实现;“我应当”是“我愿意”的升华,社会运行和个体发展需以“我应当”为规范。人的成熟在于从“我愿意”走向“我应当”。

“我愿意”也可视作“我应当”的升华,即将应做之事转为愿做之事。内在情感认同“我应当”,外在行为则体现“我愿意”。这时,“我应当”就成了“我愿意”。

为了进一步深化材料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探讨:

①考虑人生不同阶段的侧重点。随着个体成长与发展,个体的侧重点在“我愿意”与“我应当”之间可能发生变化。这种转变背后反映了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及生活经验的演变。

②探究社会环境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立身处世,分析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在“我愿意”和“我应当”间的权衡,增强现实意义。

③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审视“我愿意”和“我应当”的内在联系,强调在个体成长与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人生智慧。

例文

循理“应当”,随心“愿意”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谢芷歆

立身行事,“我应当”是准则,而更多人遵从愿望,把“我愿意”当作指南。“应当”与“愿意”之间,人们有时会动摇、矛盾,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应当”,代表一种责任、一份义务,是人在理性指导下做出的自我定位。它如指南针,引领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迷失方向。当我们手握手机,理智之声提醒我们应当自律学习;在与父母意见不合时,我们努力克制情绪,收回可能伤人的言语……这就是“应当”赋予我们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指引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稳健前行。

“愿意”,代表一种情感、一种欲望,它的作用是双面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激励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如果仅仅以“我愿意”为生活的唯一原则,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无节制的放纵和堕落之中,失去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立身行事之准则,在于秉持“我应当”之原则,驾驭“我愿意”之冲动,保持理性,时时自制。

康德著名的日常作息表展现了生活的自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以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闻名于世,更以其生活中的严谨理性为人称道。同样,钱伟长先生面对民族危亡时,毅然选择了投身物理事业,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沉责任感。责任一词,并非所有人都能或都愿意承担。然而,放弃责任、忽视“应当”的行为却极为容易。我们需以“我应当”的理智驾驭“我愿意”的欲望,用“我应当”的责任超越“我愿意”的迷思,如此,才能避免成为欲望的奴隶,掌握自己的人生航向,成为真正的自我主宰者。

立身行事之法宝,在于以“我愿意”的积极态度去实践“我应当”的崇高理念。

“应当”与“愿意”,并非完全对立。柏拉图推崇的“哲学家”式精神,倡导的是个体发自内心认同“我应当”这一理念,即“我应当”正是“我愿意”。当今,国家鼓励青年学生将个人选择与国家事业相结合,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创造相辅相成,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当我们面对“应当”与“愿意”之间的抉择时,这样做可以实现自洽,避免了因责任与欲望之间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这也正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要义之一。

以“我应当”为根本准则,追求生活之理性、人生之自制;恰当地控制、运用“我愿意”,以认同责任,实现自洽。这种平衡与协调,正是我们立身行事之道。

愿为应为之事,至于成立之身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陈荣和

小时候,我们总是怀揣着纯真的梦想,希望世界能随着自己的意愿转动。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渐渐明白,每个人都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迎合社会的期待。这种转变,虽然充满挑战,却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让我们从“我愿意”的简单自我,逐渐成长为“我应当”的成熟个体,直至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良好的准则指引下,我们学会了做“应当”之事。青少年时期,我们开始接触并内化社会的道德观念、思想理念和法律法规,我们的行为开始有了规矩和章法。这种转变,让我们逐渐摆脱了稚嫩的“唯我”思想,形成了更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如古人所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努力克服自私自利的倾向,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负责任的人。

然而成长中,我们也面临着社会的异化和束缚。在物质欲望泛滥、名利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有时会感到被规范和约束所压抑。但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成长并不是盲目地迎合社会的期待,而是要在坚守自己“愿意”的同时,找到与社会期待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身心的独立与自由,不受外界污染的侵扰。

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成长的最终目标。只有当我们真心愿意投身于应为之事时,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正如雷锋所说:“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我们追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最好写照。无论是少年周恩来的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青年开普勒的立志探索行星轨道之秘,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愿为应为之事”的真谛。

回首过往,我们从最初的“我愿意”到后来的“我应当”,再到如今面对困惑与挑战时的坚定与执着,每一步都充满了思考与抗争。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做应当之事,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直到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编辑:王冠婷)

开篇提出主题,即“应当”与“愿意”的选择问题,为后续论述设定议题。

对“应当”的阐释深入且具体,通过生活实例展示其积极作用。

对“愿意”的分析全面,既看到其积极面,也指出了其潜在的风险。

通过康德和钱伟长的例子,进一步强调“我应当”的重要性,并指出抛弃责任、追求“我愿意”的危害。

通过柏拉图的理念强调“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内在统一。

结合国家政策和青年选择,进一步说明“我应当”与“我愿意”和谐共生的现实意义。\

结尾强调“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平衡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之道。

开篇通过对比小时候和成长后的变化,引出文章主题,即成长过程中的责任与转变。

通过阐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强调遵循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展示个人成长的积极面貌。

通过指出社会异化和束缚的问题,强调了坚守个人意愿与迎合社会期待之间的平衡,体现了成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通过引用雷锋的名言和举例,强调愿意投身于应为之事的重要性,进一步阐释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过去的成长历程,强调了思考与抗争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坚持与追求。

猜你喜欢

理性重要性个体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