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义例不合条目辨考

2024-09-25雷汉卿李至

辞书研究 2024年5期

摘 要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义项的设立和引证方面存在种种疏漏,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是义例不合。文章就《汉语大字典》第二版若干字义例不合的情况进行考辨,纠正错误释义,剔除虚假义项,并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义例不合 释义 引证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在义项的设立和引证方面存在不少疏漏,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就是义例不合。所谓义例不合,就是指释义、引证之间不能匹配。通俗而言就是“释义是一回事,而举的例子又是另外一回事”(赵振铎 2010)。学界大多把义例不合视为引证问题,从建立义项、释义的角度出发,辨析其后的引证,对不能准确反映义项、补充释义的部分进行剔除或者更换。这种情况属于狭义上的义例不合。广义上的义例不合不单是引证问题,还应该包括释义错误和虚假义项两种情况。兹就《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有关义例不合的情况进行考辨,纠正错误释义,剔除虚假义项,并提出修订建议。

一、 含

④包含未露。如:含苞待放。《管子·宙合》:“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

⑥宽。《广雅·释诂三》:“含,宽也。”王念孙疏证:“《坤·彖传》云:‘含弘光大。’是含为宽也。”[1]

按:“含”字义项④、⑥存在疏漏。首先,义项④“包含未露”所引《管子》例有文字校勘问题。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二》“含愁”:

“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尹注曰:“有意济世,时乱方殷,未可明论,故曰‘理代之言,阴愁而藏之’。”(“治世”作“理代”,此避太宗、高宗讳。)念孙案:注言“阴愁而藏之”,正文“含”字,当是“侌”字之误。侌,古“阴”字也。“愁”与“揫”同。《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郑注曰:“‘愁’读为‘揫’。揫,敛也。”阴与阳正相反,故曰“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揫其治言,阴揫而藏之也”谓“阴敛其治世之言而藏之也”。下文“沈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免”正申“阴揫而藏之”之义。

陈奂亦云:“‘愁’疑‘揫’字,借《尔雅》‘揫’。”(转引自王学斌 2010)[2] 《尔雅·释诂上》:“揫,聚也。”郭璞注:“《礼记》曰:‘“秋”之言“揫”。’揫,敛也。”《管子·四时》:“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尹知章注:“秋,揫也。时物成熟揫敛之。”《太玄·玄数》:“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范望注:“秋,揫也。物成可揫聚也。”《汉书·王莽传》:“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王念孙曰:“‘愁’读为‘揫’。揫,敛也。言‘民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遂此以敛取民财’。”[3]

《吕氏春秋·察微》:“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王引之曰:“高解‘愁’‘虑’二字之义,未明‘愁’读为‘揫’。揫,聚也。‘积心’‘揫虑’其义一也。”[4]《说文·心部》:“愁,忧也。”段玉裁注:“愁,或借为‘揫’字。”“侌”为“阴”之古字。古文“侌”作“”“”,[5]与“含”形近易混,确有误为“含”的可能。

《管子》例“侌”与“阳”相对,“未可阳”正为“侌”。《慎子·外篇》:“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唐刘禹锡《天论上》:“阳而蓺树,阴而揫敛。”故《管子》此例完整引用当作:“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揫)其治言,含(侌)愁(揫)而藏之也。”如此,《大字典》义项④“包含未露”所引《管子》文例无法照应释义,当删去。[6]

其次,义项⑥“宽”据孤立书证立项,值得怀疑。《广雅·释诂三》:“含,宽也。”王念孙疏证据《坤卦·彖传》“含弘光大”证明“含”有“宽”义。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含弘光大”?《易·坤卦》:“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孔颖达疏:“‘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者,包含宏厚,光着盛大,故品类之物皆得亨通。”南宋李杞《周易详解》卷一:“含弘光大,即乾之刚健中正也。乾以健为德,故刚健中正有自强之诚。坤以厚为德,故含弘光大有容物之量。惟其有容物之量,是品物之所以咸亨也。”

从文献用例可以看出,“含弘光大”的意思是“包含宏厚,光着盛大”,为动补并列结构。“含”义为“包含;包容”。《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大雅含弘,量苞山薮。”李善注引张铣曰:“含弘,所容大也。言量度广远,可以苞括山薮。”“含弘”又作“含宏”。《易·坤卦·文言》:“宽以居之。”焦循章句:“宽,含宏也。”

《大字典》义项②“包容;宽容”引《坤卦·文言》“含万物而化光”,南宋丁易东《周易象义》卷十三《文言》:“‘含万物而化光’,‘含弘光大’也。”清陆奎勋《陆堂易学》卷九《文言》:“‘含万物而化光’则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义。”

这就是说《大字典》义项②所引《易·坤》“含万物而化光”句正与义项⑥“宽”所引“含弘光大”意思相同。《广雅》“含,宽也”之“宽”当是“含宏”(包容)的意思。如果这一解释可以成立,“含”义项⑥(宽)是否成立就需要重新考虑。

二、 御

时。《管子·五行》:“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尹知章注:“御,时也。”

按:该条仅有《管子》一例,属于据孤证立项。编者引用尹注句读失当,误解其意,导致立项错误。尹注原文当作:“谓春日既至,睹甲子,用木行御时也。”[7]意思是春天到了,从甲子日开始,木行(五行说中的木德)主宰一切。“时”具体指从甲子日开始的七十二天时间,并非对“御”进行解释。从文献用例观察,该例的“御”义为“主宰”“控制”。例如《荀子·荣辱》:“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杨倞注:“御,制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司马贞索隐:“御者,制也。言穰侯执权,以制御主断于诸侯也。”《文选·潘岳〈西征赋〉》:“丙丁统日,乙未御辰。”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御,犹主也。”《旧唐书·郑畋传》:“皇帝亲御六师,即离三蜀。霜戈万队,铁马千群。”

综上,义项“时”为虚假义项,当删。《大字典》可考虑为“御”增设义项“主宰;控制”。

三、 姦

①淫乱,私通。《左传·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姦也。”

按:该条所引《左传》例与释义不合。“书姦也”之“姦”当为“干(奸)”之假借字,意思是“冒犯”。

《春秋·庄公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左传》:“书姦也。”杜预注:“文姜前与公俱如齐,后惧而出奔,至此始与齐好会。会非夫人之事,显然书之。《传》曰‘书姦’,姦在夫人。文姜比年出会,其义皆同。”又《庄公·七年》:“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左传》:“齐志也。”杜注:“文姜数与齐侯会。至齐地则姦发夫人,至鲁地则齐侯之志。故《传》略举二端以言之。”

后人因不明经义将“姦”的字义误解为“淫乱,私通”。“姦”可通“干(奸)”。清于鬯《香草校书》案:“此姦字当读为干。……盖庄公弱,夫人干国之政。会齐侯,宜公会之。公不会而夫人会,是夫人干此会矣。故《春秋》书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而《传》明之曰书姦。此正得经意。姦字必不可作姦淫解。”鲁桓公十八年,桓公薨于齐国。庄公即位,年仅十二岁。稚子年弱,为缓和齐鲁两国的紧张关系,姜氏出面会齐侯。《穀梁传》:“妇人既嫁不踰境。踰境,非正也。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飨,甚矣。”“会”“飨”皆为国君相见之礼。姜氏作为鲁国夫人,其行为在当时看来不合礼制,冒犯了政治权威。

从历史上看,《春秋》记载了姜氏的九次外交活动。第一次为《桓公十八年》“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姜氏随桓公访齐还说得过去。“会齐侯于禚”则是桓公去世后的首次外交,自此姜氏便开始独当一面为鲁国奔走。故《左传》在此处点明经意“书姦(奸)”。

正如于鬯所言:“二十一年综其一生,干国如是。如《春秋》历历表之,传于此特明其为‘书姦’。书姦者,书其干国也。”而姜氏每次会齐之后,齐鲁两国军队便有所行动,或者两国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得到缓解。最后两次会莒,更是在齐国虎视眈眈之际为鲁国赢得了喘息之机。(方文 1988)

《春秋》关于姜氏的记载共15处,包括婚育丧葬和外交活动。自桓公十八年始,至庄公二十二年终,皆无淫乱之辞。对于她的行为活动,《左传》也只是责其不合礼制。[8]《春秋》同样记载了其他夫人的外交活动。如:

《庄公二十七年》:“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冬,杞伯姬来。”《公羊传》:“书者,恶公教内女以非礼也。”《僖公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又《十七年》:“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左传》:“秋,声姜以公故,会齐侯于卞。”皆不言淫乱。

传世文献有关姜氏淫乱的说法恐怕是源于《左传》(刘金荣 2009):“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飨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通”多被解释为“私通”。尹桐阳曰:“考诸《礼记·檀弓》云:齐襄夫人,鲁庄外祖母。则文姜乃是齐襄女,‘淫妹’之说,胡自而来?诸侯夫人一嫁而不归母家者,防其泄露国情也,此云‘通于齐侯’,谓文姜以鲁国机务而告于其父耳,非淫通谓也。”(转引自郭沫若 1984)其说可信。如是则《左传》之淫乱说不成立,皆为后人误读所致。

综上,《左传》例之“姦”当通“干(奸)”。应将此例并入义项⑦(通“干”。干犯;干扰)。义项①(淫乱,私通)可补例证:《孔丛子·陈士义》:“或曰李由母姦,不知其父,不足贵也。”《汉书·夏侯婴传》:“传至曾孙颇,尚平阳公主,坐与父御婢姦,自杀,国除。”《后汉书·独行传·李业》:“信侍婢亦对信姦通。”

四、 披

②打开;开发。《广韵·支韵》:“披,开也。”《汉书·薛宣传》:“披抉其闺门而杀之。”颜师古注:“披,发也。”《文选·嵇康〈琴赋〉》:“披重壤以诞戴兮,参辰极而高骧。”李善注:“披,开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聊一趋后洞之内,披其外扃,还入下洞之底。”

按:该条有两个问题:其一,所引《琴赋》例文字错讹。原文作“披重壤以诞载兮”。其二,《琴赋》例与释义不合。“披重壤以诞载”吕向注:“披,出也。重壤,厚地也。诞,生。……言出厚地而生,以载于地。”吕氏注“披”为“出”是疏通文意,意思是椅梧破土而出。“披”当为“冲破”“分裂”义。李善以“开”注“披”正取其“分开”“裂开”义。[9]

由于另外两例中的“披”皆为“打开”义,编者大概是将“披重壤”之“披”误解为“开发”。此义或是杂糅颜注和李注而来。“发”有“开启,打开”义。[10]《薛宣传》例颜注释“披”为“发”,就是指“打开”,而《琴赋》例描写的则是琴的材质椅梧的生长过程。“托峻岳”“披重壤”“参辰极”“含天地”“吸日月”的主语(施事者)都是“椅梧”而非人本身,“披”不可能是“开发”义。

总之,此例与“打开”“开发”义均不匹配,应当归入义项①“分开;裂开”。义项②

“打开;开发”宜修改作 “打开;开启”,并补例证《文选·左思〈杂诗〉》:“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吕延济注:“披,开也。”

五、 慢

⑥简略;随便。《孔子家语·儒行》:“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王肃注:“慢,简略也。”

按:该条据孤立例证立项,释义“简略;随便”似难疏通引例,则义项⑥能否成立尚需进一步斟酌。

《礼记·儒行》:“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郑玄注:“‘如慢’‘如伪’,言之不愊怛也。”孔颖达疏:“‘其大让如慢’,谓有人以大物与己,己之让此大物之时,辞貌宽缓如傲慢然;‘小让如伪’者,言让其小物如似诈伪,亦谓宽缓不急切也。言儒不以利动也。……愊怛,谓急促之意。言语之时不愊怛切急,如似慢怠,如似伪然。”该句讲儒者的辞让之节。“慢”即“轻视”“怠慢”,形容儒者在行辞让之礼时从容不迫的样子。

《大戴礼记·主言》:“慢怛以补不足。”黄怀信(2005)按:“慢,《广雅·释诂》:‘缓也。’《公羊传·隐公三年》‘慢葬也’注:‘薄也。’《家语·儒行》‘其大让如慢’注:‘简略也。’皆其义。……简慢不必,故可以补不足。”王注所谓“简略”就是指“简慢”(轻忽怠慢)。《孔子家语·三恕》:“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浩倨,简略不恭。”“浩倨”也作“浩居”“浩裾”,形容怠慢不恭的样子。如《墨子·非儒下》:“立命缓贫而高浩居。”毕沅校注:“同‘傲倨’。”《墨子·非儒下》:“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卢文弨校:“《晏子》外篇与此多同,‘浩居’作‘浩裾’。”孙诒让间诂:“‘居’‘裾’,并‘倨’之假字。”《晏子春秋·外篇》:“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

据此,义项⑥“简略;随便”为虚假义项,当删。《儒行》例可并入义项②“轻视;对人无礼貌”。

六、 轩

⑥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王逸注:“轩,楼版也。言所造之室,其堂高显,屋甚深邃,下有槛楯,上有楼板,形容异制且鲜明也。”《文选·王屮〈头陁寺碑文〉》:“层轩延袤,上出云霓。”李善注引王逸曰:“轩,楼板也。”《后汉书·班彪传》:“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又槛板。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引《汉书音义》:“轩,谓槛正板也。”《文选·扬雄〈甘泉赋〉》:“据轩而周流兮,忽坱圠而亡垠。”李善注引韦昭曰:“,栏也;轩,槛板也。”

⑨屋檐。《集韵·元韵》:“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文选·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张铣注:“轩,屋檐也。以网及珠缀而饰之。”

按:“轩”字义项⑥、⑨都存在疏失。义项⑥“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又槛板”有如下问题:

其一,释义不确。姜亮夫(2002)《二招校注》“轩”:“按诸家言‘槛层轩’句,皆以为指上句‘高堂邃宇’之饰言,则‘槛’与‘轩’平列,言‘高堂邃宇’之‘槛’与‘轩’也。其中盖省动字者,则层字当属‘轩’字,为一词……然楼板可能有两义,一指依瓦甍之承尘。今人所谓天花板。一指楼依梁阁置以居人之楼板,以此文义及王注审之,当为第一种,即下文所谓‘朱尘筵些’之‘尘’。考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八引《楚辞》云:‘轩,楼上版,障风日。’玄应《一切经音义》七《正法华经》二‘轩窗’引《楚辞》注云:‘轩,楼上板,障风日者。’此当即今本《招魂》王注之蜕文无疑。则曰‘障风日’,非天花板莫属。”此说可信。

戴震《〈考工记图〉补注》:“别设栋以列椽,其栋谓之棼。椽栋既重,轩版、垂檐皆重矣。轩版即屋笮,或木或竹。”《尔雅·释宫》:“屋上薄谓之筄。”郭璞注:“屋笮。”邵晋涵正义:“在椽上而傅于瓦者名筄。《玉篇》云:‘筄,危也。’以其当屋之高处也。今南方多以竹为之。亦有用木者,则谓之轩版。”竹制为“笮”,木制则称“轩版”。

清邹汉勋《读书偶识》卷五:“郑君《考工记》注:‘重屋,复笮也。’……《说文解字》:‘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又曰:‘棼复,屋栋也。’《释名》:‘笮,迮也,编竹相连迫迮也。’《招魂》:‘槛层轩些。’王叔师注:‘轩,楼版也。’《西都赋》:‘重轩三阶。’[11]勋案:‘笮者,织竹为之,钉于瓦下、椽[12]之间。或如竹壁加涂塈,或钉版……亦施于复屋之棼间。……于室之上置棼施版,则上下皆有屋,故曰重屋。重屋即楼也,其棼俗名楼轸,其版古名轩,今谓之楼版。重轩,则层楼也。’”可见清代学者也将“轩”称作“楼板(版)”,层楼则为“层轩”。

至于姜注提到的“朱尘筵些”,王逸注曰:“朱,丹也。尘,承尘也。筵,席也。《诗》云:‘肆筵设机’,言升殿过堂,入房至室奥处,上则有朱画承尘,下则有箪筵好席,可以休息也。或曰‘朱尘筵’,谓承尘搏壁,[13]曼延相连接也。”《招魂》下文又有“红壁沙版”,王注:“红,赤白也。沙,丹沙也。堂上四壁皆垩色,令之红白,又以丹沙尽饰轩版。”“槛层轩些”之“轩”与“沙版”“朱尘”前后相对应。王注所谓“楼板(版)”“承尘”“轩版”名异实同,都是指天花板。《头陁寺碑文》例之“轩”义同。“楼板”今天通常指楼房上下两层之间的木板,《大字典》径以“楼板”释义,实属误解古注。“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包括墙、梁、柱和屋顶,编者意在补充说明“楼板”,[14]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所指范围。

其二,《后汉书》例与“天花板”“楼板”义均不能匹配。《后汉书·班彪传》:“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李贤注:“墄者,为阶级。平者,以文相亚次也。墄亦作域,[15]言阶级勒墄然,音七则反。王逸《楚辞》注曰:‘轩,楼板也。’《周礼·夏后氏》:‘世室九阶。’郑玄注云:‘南面三阶,三面各二也。’”《文选·班固〈西都赋〉》“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吕延济注:“重轩,谓重栏干。三阶,言南面之阶有三。”李善注略同于《后汉书》例李贤注。又《文选·张衡〈西京赋〉》:“三阶重轩,镂槛文。右平左墄,青琐丹墀。”薛综注:“槛,兰也。皆刻画。又以大板广四五尺加漆泽焉,重置中间兰上,名曰‘轩’。”吕延济注:“殿有三阶。轩,槛栏也。”

我们认为,“槛板”“栏板”的解释更合理。“左墄右平(右平左墄),重轩三阶(三阶重轩)”描绘的是天子宫殿阶梯之形制:殿正前方有三处阶梯。左侧为台阶,可以行走。右边为平道,车马可以通过。两边护以栏杆。“轩”义为栏板,这里指代整个栏杆。

其三,“天花板”和“栏板”全然不同,不应归纳为同一个义项。

综上,“轩”义项⑥(楼板)可以取消,重新设立义项如下:

1. 天花板;承尘。《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王逸注:“轩,楼版也。”《文选·王屮〈头陁寺碑文〉》:“层轩延袤,上出云霓。”李善注引王逸曰:“轩,楼板也。”清陈恭尹《增阁歌寄薛剑公》:“我闻此阁未得上,疑是华阳洞里三层轩。”2. 槛板;栏板。也指栏杆。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引《汉书音义》:“轩,谓槛正板也。”《后汉书·班彪传》:“于是左墄右平,重轩三阶。”《文选·扬雄〈甘泉赋〉》:“据轩而周流兮,忽坱圠而亡垠。”李善注引韦昭曰:“,栏也;轩,槛板也。”唐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最后再来看义项⑨“屋檐”。该条据孤证立项,所引《集韵》释义“檐宇之末”与张铣注“屋檐”亦难以匹配,此义项能否成立需要进一步考证。

《文选·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网轩映珠缀”李善注引《楚辞·招魂》:“网户朱缀刻方连。”[16]王逸注:“网户,绮文镂也。”唐温庭筠《春初对暮雨》:“空濛泫网轩。”刘学锴(2007)校注:“网轩,网户,装饰有网状雕刻之门窗。”江蓝生、陆尊梧(1994)主编《实用全唐诗词典》收“网轩”一词,释为:“格界如网之窗。韦应物《雨夜宿清都观》:‘洞户含凉气,网轩构层阴。’杨凝《和直禁省》:‘漏稀银箭滴,月度网轩光。’”

唐代以后的诗歌作品中“网轩”作为固定搭配时常出现。如:唐王涯《秋思二首》其二:“网轩凉吹动轻衣,夜听更长玉漏稀。”明刘基《江南弄七首》其一:“网轩绣户锁春娇,不放杜鹃来木杪。”清郭嵩焘《秋夜曲》:“网轩不隔笛声飞,倚户遥闻声太息。”上述诗句中“网轩”与“洞户”“绣户”“倚户”相对,透气透风,又隔音挡光,只能是窗扉而非屋檐。沈约诗“网轩”与“应门”对应,分别映照着殿内的“珠缀”、殿外的“绿苔”。“网轩”即带有网状雕刻的窗户。若依照张注,网和珠缀皆为屋檐上的装饰,如何能够相映?《辞源》第三版“网户”:“门窗扉,刻方格,其状如网,故称。”值得参考。

综上,义项⑨“屋檐”为虚假义项,应当删去。至于所引《集韵》一句,恰好能解释义项⑩“殿堂前檐处”称“轩”之缘由,可并入义项⑩以明其得名之由。

七、

④通“棂”。车窗格子。《汉书·扬雄传》:“据轩而周流兮,忽軮轧而亡垠。”颜师古注:

“轩谓前轩之也。者,轩间小木也。字与棂同。”又指车窗。清徐鼒《小腆纪年》卷二十:“行次黄茆驿,两宫推相望,彼此禁不得语。”

按:该条释义不确。“棂”指栏杆或窗间的格子。《说文·木部》:“棂,楯间子也。”徐锴系传:“棂,即今人阑楯下为横棂也。以版为之曰轩,通名曰槛,今人言窗棂亦是也。”段玉裁注:“阑楯为方格,又于其横直交处为圜子,如绮文玲珑,故曰棂。”

《汉书》例萧该音义:“谓依栏槛而四顾,见其广大而无际畔。”又《文选·扬雄〈甘泉赋〉》:“据轩而周流兮,忽坱圠而亡垠。”李善注引韦昭曰:“,栏也。轩,槛板也。”吕向注:“据,依也。轩,栏槛也。”“轩”即“棂轩”,指有格子的栏杆。颜注所谓“前轩”当是指宫殿前的栏板、栏杆,“”指栏杆格。

“又指车窗”亦欠妥。《小腆纪年》例之“推”即推开车窗,这样疏通文意没有问题。但“车窗”只是“(棂)”(窗间格)的临时义。《大字典》当先交代其常用义“窗间格”,再说明又指代“窗”。

综上,义项④“通“棂”。车窗格子。……又指车窗”可修改作:

④通“棂”。1. 栏杆格子。《文选·扬雄〈甘泉赋〉》:“据轩而周流兮,忽坱圠而亡垠。”李善注引韦昭曰:“,栏也。轩,槛板也。”2. 窗间格。也指窗。清徐鼒《小腆纪年》卷二十:“行次黄茆驿,两官推相望,彼此禁不得语。”

八、 翔

①鸟展翅回旋而飞。⑤飞后停息。《淮南子·览冥》:“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高诱注:“翔,犹止也。”《盐铁论·未通》:“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⑥回顾;观望。《周礼·考工记·矢人》:“前弱则俛,后弱则翔。”郑玄注:“翔,回顾也。”唐李朝威《柳毅传》:“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按:“翔”字义项⑤、⑥皆有疏失。首先来看义项⑤“飞后停息”。《说文·羽部》:“翔,回飞也。”从词义引申脉络观察,以上义项[17]之间有明显的引申关系。但是“飞后停息”与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值得推敲。

古人将麒麟的出现视为祥瑞。治世则“凤皇来集,麒麟在郊”(《汉书·东方朔传》),乱世则“麒麟不游”“凤凰不翔”[18]。《淮南子·览冥》例描绘的就是黄帝治下出现“凤凰飞舞,麒麟闲游”的景象,“翔”义为“飞舞盘旋”。《白虎通义·封禅》:“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翔”与“舞”、“臻”与“到”互文见义。蔡邕《琴操》:“麒麟游苑囿,凤皇来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鼓之曰:‘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翔”与“舞”对文。

《大字典》义项⑤“飞后停息”例证“凤皇翔于庭”的“翔”应该理解为“飞舞盘旋”,其他两例的“翔”也不例外。《盐铁论·未通》“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是说赵北代郡的马迎着北风奔跑,飞鸟朝着旧巢盘旋。[19]“依”“翔”对文。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飞”“翔”互文见义。

又《览冥》:“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还至其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高诱注:“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羽部》:“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高诱注“凤皇翔于庭”一句时使用了训诂术语“犹”,[20]以“犹”作注表明“翔”本身没有“飞后停息”义。“翔,犹止也”是说凤凰(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围绕着宫庭盘旋而飞,看上去就像停留在那儿不动。

《汉语大词典》“翔”:

⑥栖止。《淮南子·览冥训》:“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高诱注:“翔,犹止也。”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晋左思《蜀都赋》:“巢居栖翔,聿兼邓林。”

又“栖翔”:

亦作“栖翔”。止息与飞翔。晋左思《蜀都赋》:“阳鸟回翼乎高标,巢居栖翔,聿兼邓林。”《晋书·慕容盛载记》:“有雀素身绿首,集于端门,栖翔东园,二旬而去。”

《简明古汉语字典》(张永言等 2001)“翔”:

②悠闲自在地游走。《淮南子·览冥》:“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 2000)“翔”:

③盘旋而下(以栖止)。《文选·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盐铁论·未通》:“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

各家辞书释义莫衷一是,说明“翔”的“栖止”义是值得怀疑的。《大字典》义项⑤

“飞后停息”当删,其引例可考虑并入义项①“鸟展翅回旋而飞”。

再来看义项⑥“回顾;观望”。该释义恐怕属于不明白古注含义而照搬立项。《周礼·考工记·矢人》:“前弱则俛,后弱则翔。”郑玄注:“言干羽之病使矢行不正。俛,低也。翔,回顾也。”“俛”同“俯”,指屈身、低头。北宋王昭禹《周礼详解》卷三十八《矢人》:“前弱则矢行而低,后弱则矢行而旋。”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八十一《矢人》:“云‘俛,低也’者,《说文·页部》云:‘,低头也。’……引申之矢行低亦通谓之俛。程瑶田云:‘俛者,前低。’云‘翔,回顾也’者,《说文·羽部》云:‘翔,回飞也。’程瑶田云:‘翔者,前高。’”

从前人注解可知,箭杆不匀称会使箭的飞行轨迹发生偏移,箭杆前端薄弱会导致箭俯冲向下,后端薄弱则导致箭回旋高飞。“翔”显然是“回旋”义。“顾”有“旋”义。《文选·沈约〈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淹留访五药,顾步伫三芝。”李善注引《仓颉篇》:“顾,旋也。”郑玄所谓“翔,回顾也”正是指“回旋”[21],当是从“翔”之本义即义项①“鸟展翅回旋而飞”引申而来。

《柳毅传》是说书生柳毅遇到了在路边放羊的洞庭龙女,原文作:“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凝听翔立”张友鹤注:“站在那里出神地听着。”并未对“翔”做出解释。[22]关于“翔”含义的讨论众说纷纭,然其义均难令人信服。[23]事实上该例中“翔”仍然是“回旋”义。龙女凝神聆听,或徘徊或伫立,正是凝神等待、心神不定时伴随的行为动作,与前面的“蛾脸不舒”亦可呼应。明吴本泰《秋雪庵碑记》:“余徘徊翔立,宛在中央。”“翔”与其他动词并列复合表示往复回旋不乏文献用例,如:东晋王嘉《拾遗记·燕昭王》:“王登崇霞之台,乃召二人,徘徊翔舞,殆不自支。”明郭正域《合并黄离草·张郡丞考绩序》:“自公至,而郡邑青于之士,欲有所自见者,徘徊翔与于公庭。”清王昶《春融堂集·吴母程太夫人八十寿序》:“太夫人御版舆,升经轩,席长筵,列孙子。往往徘徊翔咏,以为人世吉祥善事。”“翔立”“翔舞”“翔与”“翔咏”作为“徘徊”的补足语,表示往复回旋义。

此外,“翔”又能与“回”“转”“绕”等动词连用,构成同义并行复合词,如:《文选·枚乘〈七发〉》:“回翔青篾,衔枚檀桓。”李善注:“回翔,水复流也。”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二女皆善舞,其所至之处,香风歘起,徘徊翔转,殆不自支。”元杨载《翰林杨仲弘诗集序》:“皇庆初,仲宏与余同为史官,会时有纂述事,每同舍下直。已而犹相与回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明余学夔《北轩集·瑞鸟》:“紫鸾白雉相联翩,徘徊翔绕五云边。”明王思任《王季重集·志铭》:“为同官所中,迂回翔转移袁州。”

综上,义项⑥“回顾;观望”当修改作 “回旋;徘徊”,并补充明王思任《王季重集·志铭》:“为同官所中,迂回翔转移袁州。”

九、 骨

⑥指树根。《管子·四时》:“风生木与骨。”郭沫若等集校:“《周礼·疡医》郑注:‘木根立地中似骨。’故木与骨并举。”

按:该条据孤证立项,然《管子》此句和《集注》案语并不能作为立项依据。《集注》引用郑注,意在说明“木”“骨”并举之缘由,并不是说“骨”义为“树根”。《管子》例之“骨”当为本义,指骨头。例如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九征》:“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刘昞注:“五性者成形之具,五物为母,故气色从之而具。”五行中的“木”与人身体里的“骨”相对应。“骨”为“木行”之具象。隋萧吉撰《五行大义》:“《管子》曰:‘脾生骨,肾生筋,肺生革,心生肉,肝生爪发。’《元命苞》云:‘脾生骨者,脾,土也。土能生木,骨是身之本,如木立于地上能成屋室,故脾生之。’”[24]此则材料进一步交代了“骨”与“木”对应的原因。五行之中“脾”属“土”,“脾生骨”正如“土生木”,“骨”作为人体支架就像木架之于房屋。

许氏引《周礼·天官·疡医》:“凡药,以酸养骨。”郑玄注:“以类相养也。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贾公彦疏:“云‘以类相养也’者,谓若酸与骨……云‘酸,木味’之等,并依《洪范》及《月令》为说也。云‘木立地中,似骨’者,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故以酸养之。”春季天气回暖,树木就会生发。“骨”与树木相类,也是如此。故《管子·四时》:“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尹知章注:“木为风而发畅,骨亦木之类也。”[25]

综上,义项⑥“指树根”为虚假义项,当删除。《管子》例应归入义项①“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

可以看到,《大字典》在释义和引证的配合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疏误。义例不合不仅是因为引证选择不当,还涉及释义的概括性、准确性和义项的真实性等问题。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当初字典编纂者对于古籍注疏等材料缺乏充分的考辨,盲目信从并加以吸收。《大字典》第三版的修订应当在语料库基础上广泛搜集历代文献用例,慎重辨析和选用引证,准确建立义项,尽最大努力解决义例不匹配的硬伤问题。

附 注

[1] 本文在转录《大字典》相应条目时只保留论述涉及的部分,其余均略去。《大字典》古代引证使用繁体字,本文改为简体字,仅在区分必要字形时保留繁体。

[2] 国家图书馆藏《管子校议》残卷之缩微制品,作者丁世涵,陈奂于页眉及正文空白处撰有批语。原件藏于南京图书馆,个别地方有污损痕迹。稿本每页11行,每行24字,共111页,加上陈奂手校批语,全稿共计3万余字,内容涉及《管子》一书63个篇目,王学斌疑是丁世涵《管子案》残稿。

[3] 《读书杂志·汉书十五》“愁民”:“‘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愁’字师古无注。念孙案:‘愁’读为‘揫’。(子由反)揫,敛也。言‘民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遂此以敛取民财’。故下句云‘民穷,悉起为盗贼’也。《尔雅》曰:‘揫,敛聚也。’《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郑注曰:‘“愁”读为“揫”。揫,敛也。’是‘揫’与‘愁’古字通。”

[4] 《读书杂志·吕氏春秋》“愁虑”:“《察微篇》‘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高注曰:‘积累其仁心,思虑其善政,以求致治也。’引之曰:‘高解“愁”“虑”二字之义,未明“愁”读为“揫”。揫,聚也。“积心”“揫虑”其义一也。’《尔雅》曰:‘揫,聚也。’《说文》曰:‘,收束也。’或作‘揫’。又曰:‘揫,束也。’引《商颂·长发篇》‘百禄是揫’。今《诗》作‘遒’。《毛传》曰:‘遒,聚也。’《乡饮酒义》:‘“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郑注曰:‘“愁”读为“揫”。揫,敛也。’《汉书·律历志》曰:‘秋,也。物敛乃成孰。’‘’‘揫’‘愁’‘遒’古同声而通用。”

[5] 字形源于南唐徐锴《说文系传》。

[6]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含愁”同引此例,第二版删去,替换为南朝梁时用例,也说明了此例是不可靠的。

[7] 此句中“睹”的含义清儒们颇存争议。俞樾《诸子平议·管子四》:“樾谨按:‘睹’字义不可通,疑当为‘都’。都,古字作‘’。因误为‘覩’,后人遂书作‘睹’耳。《尔雅·释诂》曰:‘都,于

也。’都甲子木行御,言于甲子之日,木行御也。”戴望《管子校正》:“望谓疑当为‘诸’。诸,于也。”于鬯《香草续校书》:“鬯案:‘睹’盖本作‘暏’,刋(按:当作‘刊’。《字汇·刀部》:‘刋,俗为雕刊字,误。’)误耳。观房注云:‘谓春日既至睹甲子,用木行御时也。’则注文亦本是‘暏’字。然‘暏’‘睹’并谐者声。假借之例,亦无不通。‘暏’即今之‘曙’字。作‘暏’者,本字也。《说文·日部》云:‘暏,旦明也。’则暏甲子者,以旦明为甲子耳。独怪俞荫甫太史《平议》因‘睹’字不可通,而疑为‘都’。戴望《校正》又‘疑’为‘诸’。同一取谐声之字,则何不疑为‘暏’?于义实乎。”考察“都”“诸”作介词的文献用例,暂未发现其后接时间名词置于句首,引进行为动作起始时间的用法。而于氏所谓“以旦明为甲子”有碍文意,不合常理。此三说不足为信。张佩纶:“《说文》:‘睹,见也。’言冬至之后见甲子日,即为‘木行御’。”[转引自黎翔凤(2004)869]其说可从。“睹甲子”就是“从甲子日起”。另外,“日至”在古代指夏至或冬至。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日至而毕。”杨伯峻译注:“日至,冬至。”《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杨伯峻译注:“日至,此指夏至。”《管子》例中的“日至”当指冬至。尹注不确。

[8] 《桓公十八年》:“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左传》:“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又《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左传》:“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9] 例如汉班固《幽通赋》:“养流睇而猿号兮,李虎发而石开。”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天地解兮六合开。”前蜀魏承班《诉衷情》:“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绣开。”

[10] 例如《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韩非子·难二》:“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史记·刺客列传》:“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1] 邹氏误引。详见下文。

[12] :屋上仰盖的槽瓦。《说文·广部》:“,屋牝瓦下。”徐锴系传:“牝瓦,仰瓦。”

[13] 搏:通“傅”。附着;加上。《释名·释床帐》:“搏壁,以席搏著壁也。”

[14] 《〈汉语大字典〉编写细则》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做了说明:“如果释义的后一部分仅为前一部分的补充说明,中间用逗号不用分号。”[参《〈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文件汇编》(2000)56。]

[15] 原文“域亦作墄”。宋刘攽《东汉书刊》卷二:“文当云‘亦作域’,言‘墄’字有作‘域’者也。下又云‘墄’‘言阶级勒墄’,是解‘墄’义耳。”据校改。

[16] 李注后文:“下云‘绿苔’,此当为‘朱缀’。今并为‘珠’疑传写之误。”“网户朱缀,刻方连些。”朱熹集注:“以朱丹饰其交缀之处,使其所刻之方相连属也。”“朱缀”即涂有朱丹的交缀之处。如果沈诗原文作“朱缀”,就是说“网轩”与其上的朱色交缀部分相映照。实在匪夷所思。李说不足信。温庭筠《长安寺》:“珠网玉盘龙。”顾予咸补注引“网轩映珠缀”,刘学锴(2007)校注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夕露为珠网”吕延济注:“珠网,以珠为网,施于殿屋者。”“珠缀”即“珠网”,指用珠子连缀而成的帐帏。

[17] 义项⑥当为“回旋;徘徊”,详见下文。

[18]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镌山石,金玉,擿蚌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刳胎杀夭,麒麟不游,覆巢毁卵,凤凰不翔。”

[19] 马通常是迎风而行。北风吹,“代马”便会向北奔跑。参袁延胜(2017)。

[2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如《公》《谷》皆云‘孙犹孙也’。谓此‘子孙’字同‘孙遁’之‘孙’。《郑风传》‘漂犹吹也’,谓‘漂’本训‘浮’,因‘吹’而‘浮’,故同首章之‘吹’。凡郑君、高诱等,每言‘犹’者皆同此。”

[21] 汪少华(1997)将“回顾”解释为“回头,往回飞”,认为郑注与程说略有不同。不够准确。实际上,郑注与程说所指相同,只是表述存在差异。

[22] 汪少华(1997)赞同此注,认为“翔立”同义连用,“翔”即“止”。据上条,“翔”并无“止”义。

[23] 李长健(1986)认为“翔”是用其名词性的借代义“鸟”来充当动词“立”的状语,应理解为“象鸟一样”。匡吉(2003)将“翔立”改注为:“伫立时身子前倾,衣袂后飘,似鸟儿飞翔之状。”二人皆未中肯綮。刘玉红(2004)释“翔”为“人之行步”,谓“翔立”或行或止,一动一静,状人有所思有所待之态。“翔”确有“行走”义(“悠闲自在地行走”“行走时张开两臂,像鸟张开翅膀”)。但两义都有所限定,与此例皆不匹配。毛建军(2004)认为“翔”通“养”或“洋”,作“不安”貌。这个解释也经不起推敲。“养”“洋”作为“恙”的假借字确有“忧愁”义。但“养”“洋”分别只在“飞翔”义、“翼、侧”义上通“翔”,“翔”并不通“养”“洋”。其叠音形式“养养”“洋洋”状“忧思”貌均有可靠的材料为证。而“翔翔”仅有《穆天子传》卷三“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一例。此例存在较大争议:多个版本中“翔翔”作“翱翔”;“翔翔”或是“翱翔”究竟是喜是忧至今尚无定论。因此,“翔”与“养”“洋”虽音近,但据现有的材料还不能断定“翔”通此二字作“不安”貌。

[24] 今本《管子·水地》:“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考虑到《管子》的版本流传情况,《五行大义》所引内容很有可能更接近《管子》原本。《元命苞》全名《春秋纬元命苞》,约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全书已佚,其中内容为汉代以来传注类书多所引用,是谶纬之书中存留佚文最多的一种。

[25]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冎部》:“骨,肉中覈也。从冎,有肉。会意,生人之骨也。”此本义说解下引《管子》例。可为一证。

参考文献

1. 曹海东.“棂轩”释义辨正.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 方文.文姜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

3. 郭沫若.管子集校(一)、(三).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5.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六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文件汇编.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7.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8. 何九盈,王宁,董琨. 辞源(第三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9. 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10. 江蓝生,陆尊梧.实用全唐诗词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1. 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二招校注.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 匡吉.试验本高语四册文言文商榷三则.语文知识,2003(10).

13. 雷汉卿.《汉语大字典》修订研究问题刍论.中国语言学研究,2022(2).

14. 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 李长健.汉语借代的特性初探.中学语文,1986(4)

16. 刘金荣.“文姜之乱”献疑.浙江社会科学,2009(5).

17.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25.

18. 刘玉红.唐传奇选本二种译注指瑕.陇东学院学报,2004(1).

19. 毛建军.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疑例举隅.语文学刊,2004(2).

20. 汪少华.从《考工记》看《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失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3).

21.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62.

22.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23. 王学斌.论清代《管子》校勘中的学术传承——以王念孙、陈奂、丁世涵、戴望为系谱的考察.管子学刊,2010(1).

24. 徐锴(南唐).说文系传. //四部备要(经部).上海:中华书局,1936.

25. 袁延胜.“代马依北风”简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9).

26. 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7. 赵振铎.字典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8 朱城.古籍注疏与大型语文字典释义的失误——以《汉语大字典》为例.语文研究,2011(4).

29. 朱城.《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释义问题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30. 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雷汉卿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成都 610200;

李 至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 610200)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