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策略分析
2024-09-25邓春丽张巍
摘要:创新创业是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引擎,也是推动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在大湾区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活力,科技的火花在这里不断迸发。各界人才纷纷涌向这片热土,汇聚成一股创新创业的巨大浪潮。文章通过阐述创新创业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性,探究从科技创新、政策管理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创新,提出推动人才流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业孵化生态等发展策略,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
在中国的南方,一个独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正逐渐崭露头角,它便是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高端网络、依托优良港湾,在人才资源,先进创造、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创业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国家部署的重点区域之一,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交流的桥梁,粤港澳大湾区汇聚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大湾区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金融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人才流动,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赵晓斌也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应立足制造业,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利用金融、教育与科研资源优势。与国际接轨,拓展国际合作,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项目汇聚于此。
一、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创新创业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通过创造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或组织形式,打造新的市场机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行为。创新创业体现多元化。创业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技术方面的创新,而是包括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创新。陆春萍从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助于高校双向教育发展,并提出建立横向共享政策机制、区域产业与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等路径。
创业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创业具有高风险性。创业者面临未知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情况,例如卢雯雯、邹平学发现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制度安排、经济结构、香港与内地融合等问题,又有创业者大多处在创业初期、缺乏内生主动力等导致成功个案少,因此,创新创业常伴随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然而,正是这种勇于冒险的精神,促使他们寻求新的商机和发展机会;创新创业具备高回报。尽管创业风险较大,但成功的创新创业者通常能获得丰厚的回报。成功的创业往往带来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价值。
二、创新创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性
(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动,传统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首先,创新创业有助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质的人才储备,通过创新创业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其次,创新创业能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湾区集聚了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具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通过创新创业,可以聚焦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相关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后,创新创业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融合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创新创业,可以鼓励企业跨地域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整合。产业融合创新将促进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促进教育科技进步
教育和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而创新创业作为推动力量,将为教育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一方面,创新创业将促进教育体系的升级与创新。在大湾区内,各个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等院校,高端人才储备丰富、市场容量大。创新创业为这些学府提供了更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将得到加强,推动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激发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而创新创业将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科研机构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将科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发展模式,可以带动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化利用,推动大湾区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创新创业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大湾区内拥有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创业,可以鼓励不同城市之间进行产业协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一个城市可能在科技研发领域具有优势,而另一个城市可能在制造业方面更具竞争力。创新创业将促进不同城市间的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创新创业推动资源的跨界融合。在大湾区内,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壁垒。通过创新创业,可以鼓励不同行业之间进行跨界合作与融合,实现资源的跨领域利用。例如,将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数字经济扩展传统产业边界,以数字为核心驱动,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助推高质量制造业发展、内需释放、提升竞争优势等,重构科技创新版图。国际合作创新创业将推动资源的跨界融合,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发展策略
(一)大力推动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1. 加强科技创新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发展策略中,通过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大湾区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区域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该注重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大湾区内拥有众多优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应该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项目,推动科学前沿的拓展和突破。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为社会和产业带来真正的价值。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同时,也要鼓励创新创业团队积极投身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提供相应的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激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例如,在广州南沙的广州超算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合作日益紧密。香港大学等知名学府通过广州超算的支持,能更方便地分析海量病原体基因数据,追踪病原体传播和进化。南方海洋科技实验室在南沙设立总部,香港和深圳也设立分部,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广东省不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构建高水平科研教育交流平台。科技专家们认为,应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合作开展高质量基础研究。同时,大湾区也在探索中医药合作,并设立资助基金、实验室、交换机制等,为该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潜力。
2. 推动人才流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培养和使用高端青年科创人才是重要举措。首先,要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人才高地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政府可以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规划,确保人才培养和流动的有序推进。同时,要关注国际科创人才的集聚,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来到大湾区,推动国际化人才流动。其次,要加强高端青年科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建设“青年双创国际中心”,为青年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支持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帮助他们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同时,要创新人才制度,建设示范基地,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政府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吸引更多的高端科创人才来到大湾区。此外,还可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示范基地,为人才的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第二届大湾区工程师论坛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办,取得重要成果。论坛以“工程创新 湾通世界”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方式同步进行,致力于打造高层次工程科技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内地与港澳工程技术界的交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该论坛签署了多项重要合作协议,包括会员资格互认协议、资格互认意向书以及合作备忘录,加速推进大湾区工程师资格互认。此外,还发布港澳青年工程师内地交流计划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联合体。开幕式上,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香港工程师学会签署了会员资格互认协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土木界别顾问小组、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界别顾问小组签署资格互认意向书,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与香港工程师学会制造、工业及系统分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此次论坛为大湾区工程科技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加强了内地与港澳工程技术界的合作,有助于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标准互认,促进港澳工程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工程师们能够深化合作、创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并为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二)重视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粤港澳大湾区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确保创新者的权益得到尊重,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大湾区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知识产权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这包括对知识产权的定义、保护范围、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为创新者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惩盗窃知识产权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投诉举报机制,让企业和个人可以便捷地举报侵权行为,加强社会监督。同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性机制,包括知识产权登记、备案、申报和维权等环节的衔接,确保创新者在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效率。
近年来,东莞充分认识到创新对发展的关键作用,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整体谋划下,东莞高标准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如《东莞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各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全面提升保护效能。东莞还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海外维权领域的保护,助力企业发展和海外布局。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东莞不断探索创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积极贡献。
2. 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通过政策协调,各地政策得到衔接与协调,形成政策合力,优化资源配置,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推动大湾区创新创业迈上新的高度。首先,建立政策沟通平台。政府部门可以设立政策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包括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政府的代表,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协调。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交流政策信息,解决政策落地实施中的问题,协调各地政策的衔接,形成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其次,建立政策对接机制。政策协调机构可以建立政策数据库,汇总各地区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整理和比对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对接方案,找出政策的衔接点和补充点,促进各地政策的互补性和协同性,避免政策重叠和冲突。同时,也需建立政策评估机制。政策协调机构可以定期对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评估,了解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收集各方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通过科学评估,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政策支持创新创业的水平。
近日,各界期盼已久的“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公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港车北上”政策作为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粤港两地人员往来、经贸合作越发频繁的背景下,香港居民热切期盼。该政策为香港居民带来了更为方便和自主的人车往来方式,有助于促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香港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政策全国首创四项政策措施,包括对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实行“免担保”政策,创新核发电子牌证,实行香港跨境车辆保险“等效先认”,并建立了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现一网申办。此外,还有七项便民惠民举措,车主办事更为方便,驾车跨境通行更为便利。
(三)关注发展模式创新
1. 建立创业孵化生态
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共享、风险投资、创业培训和合作网络的建设,创业孵化生态将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创业环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创业孵化生态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涵盖政策、资源、资金、人才、网络等多方面要素,旨在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从创意阶段发展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企业。不仅需要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可以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补贴和资金支持、简化创业流程等。同时,政策应当注重激励和激发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还需要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创业孵化生态需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集结各类资源,包括技术、设施、设备、人才等,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创业环境。例如,建设创业孵化园区和创客空间,提供办公场地、实验室设施等共享资源。
例如,在2023年7月15日的第九个世界青年技能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了创响湾区·就约盛夏——首届暑期青创嘉年华系列活动,该活动持续到8月,旨在加强粤港澳青年的交流合作和创新创业成果展示。通过“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的发展,其中12家重点基地带动建成“N”系列基地71家,累计孵化港澳项目4136个。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技能比赛冠军走进基地、创业孵化项目展示、港澳青年“睇湾区”体验、创新创业大赛等,展现了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活力。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和便利措施,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为港澳青年创业者提供人才公寓、交通接驳等配套服务,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拓展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不仅能够为大湾区带来更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还可以促进人才交流、经验分享和文化交融,推动创新创业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一方面,加强科技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领域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优势产业,通过加强与国际科技先进地区的合作,可以共享最新科技成果和研发成果,拓展技术合作和创新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促进跨境投资和资金流动。开放投资政策和便利的资金流动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和资金进入大湾区,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机遇。
例如,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众多顶尖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和科技合作。主题涵盖ChatGPT、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与碳中和等热门话题。论坛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科学难题,促进碳中和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鹏城云脑Ⅱ超级计算机是代表性成果之一,支持深圳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研究。科学家们还建议设立大湾区研究资助基金,加强跨领域、跨地域、跨界别合作。同时,知名企业家何享健发布何享健科学基金,致力于奖励优秀科学家并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论坛的举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希望。
四、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发展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和价值。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者的目光。建设创新型金融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人才流动等战略措施,则为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助力其腾飞。
参考文献:
[1]赵晓斌,强卫,黄伟豪,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发展战略探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2):1597-1608.
[2]陆春萍,张秀梅.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基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3(03):77-82+89.
[3]卢雯雯,邹平学.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现状、困境与趋势分析[J].青年发展论坛,2019(01):22-34.
[4]单菁菁,张卓群.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8.
[5]左鹏飞,陈静.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21(09):19-27.
[6]黄志坚.以创新创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策略分析[J].上海商业,2022(07):16-18.
[7]蒋雯静,陈建新,彭祥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政策分析——基于广深两地的实践与展望[J].青年探索,2021(06):100-110.
[8]尹韬,杨晨薇.以创新创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策略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2021(13):31-32+35.
[9]龙云凤,刘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情报工程,2021,7(02):46-56.
[10]陈小凤,杨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8):18-19.
*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业环境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0WTSCX11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东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