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年广东省低碳主题宣传活动在穗举办

2024-09-24李汉龙

环境 2024年8期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广东省珠水云山自然保护基金会、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新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代表在7月23日举办的“2024年广东省低碳主题宣传活动”上一起宣读倡议,号召社会各界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掀起了整场宣传活动的高潮。

据悉,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主办,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协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省直有关单位和各地级以上市生态环境局代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代表以及绿色低碳、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企业代表约150人共聚广州,围绕“绿色低碳 美丽广东”主题,深入交流低碳发展创新举措,分享应对气候变化典型经验。

探索地方特色的低碳发展机制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交流合作处处长洪建武在活动致辞中表示,全会《决定》专门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洪建武指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气候、环境压力较大的省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对维护全省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主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据洪建武介绍,广东不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印发实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2份纲领性文件。推动制定重点领域和21个地级以上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绿色金融、财政等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进一步明晰“双碳”工作的总体部署、管理目标、具体行动和重点工程等。

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可再生能源及其他装机超过7000万千瓦,占省内总装机比重超过35%,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核电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约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除了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外,广东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总数居全国首位。同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前,全省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占比达87.9%。全省公交电动化率98.7%,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40.7万个。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固碳中和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省森林覆盖率53.03%、森林蓄积量5.78亿立方米。

“广东积极主动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建立了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工作协调机制,正式发布国内首个省级碳标签——‘广东碳标签’标识。粤港之间也签订了《关于共同合作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洪建武说,目前广东正在制定粤港碳标签互认有关规则文件,计划今年在珠海、佛山等市选取典型产品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示范。

此外,广东积极推进市场化机制降碳,将钢铁、石化、水泥、民航、造纸、陶瓷、交通和数据中心八个行业企业纳入广东碳市场范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65.05亿元,碳市场规模居全国区域碳市场第一、全球碳市场第四。

与此同时,广东在推动碳普惠制试点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碳普惠核证减排备案累计签发247.46万吨,增加收入5347.94余万元,其中来源于贫困地区、老区苏区、民族地区的碳普惠减排量165.67万吨,为乡村振兴地区、民族地区及重点革命老区苏区增加收入4015.53万元。

减少甲烷排放可减缓全球升温

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各国高度重视甲烷控排,我国也积极响应这一全球行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甲烷控排工作。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印发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了今后5至10年我国控制甲烷排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甲烷是《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种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全球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分为甲烷、氧化亚氮及含氟气体3类,约占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4。其中,甲烷是最主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约占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3/4。”广东工业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曾雪兰在主题演讲时介绍道,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总排放的16%,其中甲烷约占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56%。

为什么要控制甲烷排放?曾雪兰指出,温室气体一般分为长寿命温室气体和短寿命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寿命等于大气中的量除以从大气中去除的速率。二氧化碳的寿命最难确定,一般认为有几百年。而甲烷是一种短寿命的温室气体,时间段越短,升温潜势与二氧化碳的比值越大。减少甲烷排放可以同步降低全球温度升高。

曾雪兰向参会代表展示了3组研究数据并解释道:“在排放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甲烷对全球温度升高是线性增加,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升高是加速增加。在排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甲烷不会对全球温度升高产生额外的影响,二氧化碳则对全球温度升高还是持续增长。在排放总量下降的情况下,甲烷对全球温度升高是同步下降,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升高还是增加直到趋恒。”

目前,全球已有102个国家签署了“全球甲烷承诺”倡议,我国也高度重视甲烷排放控制工作并采取务实行动。曾雪兰说,《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首次明确到2030年我国重点领域甲烷排放控制目标,全面提出了加强甲烷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能源、农业和废物领域排放控制等八项重点任务。河北、宁夏先后于今年4月、7月印发了《甲烷排放控制实施方案》,广东也正推进这项工作。

“从全球看,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是甲烷排放最主要的两大来源,2020年分别约占全球甲烷排放的43%和38%。从我国看,能源活动是第一大排放源,约占47%,其次是农业活动约占40%,废弃物处理约占13%。从广东看,废弃物处理和农业活动是甲烷排放的最大来源,占比超过90%。”曾雪兰介绍,与全球、全国甲烷排放来源相比,广东甲烷排放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

从曾雪兰团队对最近十年广东甲烷排放量变化及特征研究成果可看到,2018年广东甲烷排放量出现阶段峰值并快速下降,到2020年下降了22.7%。2020年广东甲烷排放约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2.4%,全省甲烷排放约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1%。从排放趋势看,“十四五”时期广东甲烷排放将进入快速下行阶段,较“十三五”期末排放量降低23.2%。“十五五”时期广东甲烷排放仍将持续下降但逐渐趋于稳定,预计“十五五”的排放量较“十四五”期末低1.5%。

曾雪兰指出,广东在控制甲烷排放面临甲烷排放数据准确度亟待提高,农业排放源分散管理难度较大,缺乏政策引导、企业对甲烷减排动力不足3项主要挑战。对此,她建议广东要积极落实国家《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在减少废弃物处理排放、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模式、提高畜牧业粪污处理能力、强化油气系统甲烷回收利用、探索市场化机制减排、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6个方面做好工作。

市场化机制助力广东低碳发展

碳标签体系建设是广东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五”以来广东重点推出的创新工作。“国家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先后提出了产品碳足迹的工作要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副主任杨抒在演讲时介绍,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更是明确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据杨抒介绍,《实施方案》分2个阶段明确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基本建成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广东开展产品碳足迹工作非常早,从‘十二五’开展国家首批低碳省试点工作以来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十三五’以来持续开展广东碳标签机制建立及粤港互认机制研究工作,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多项地方标准、技术规范,选取了典型产品开展试点评价。”杨抒介绍,2022年6月广东碳标签正式发布,2023年4月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碳标签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签署了关于共同合作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杨抒在活动现场一边展示着广东碳标签的样式和证书,一边介绍道:“广东碳标签是‘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的简称,是对各种商品及服务(统称为产品)所涉及的物料使用、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废弃处理等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化评价,并以标识形式对外披露碳排放信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广东碳标签评价机构通过各地的试点示范工作,已经制定形成了一系列的团体标准。在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广东碳标签评价机构陆续在珠海、佛山、江门、阳江、惠州、茂名、汕头、梅州8市选取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了中国石化、格力、万力轮胎等41家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