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品浪费“源头”之探

2024-09-24黄磊

检察风云 2024年17期

“是药三分毒”广为人知,但在“药物滥开、滥用”“多吃无妨”“销售为王”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药品滥用、滥囤、乱弃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就治理药品浪费而言,全链条、全周期的管理固然可以治标,但要治本,恐怕“心病还需心药医”。

药物滥开、滥用

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从药品生产、临床用药、药品流通、宣传引导、废弃药品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全链条、针对性地强化了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可以说为遏制药品浪费提供了全面而明晰的政策指引。

正如《实施方案》所明确各项任务需要在各个实施环节由多部委配合参与一样,遏制药品浪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力推进,而且在一些环节,问题可谓错综复杂,要及时予以解决并非易事。

在一些医疗机构以考核任务、奖励机制等方式使医生滥开、滥用药物,为了完成考核目标、提高自身收入,医生们也会倾向于开更多的药物和检查。滥开、滥用药物还滋生腐败,2024年开年以来,全国医药领域掀起的反腐行动受到广泛关注。本轮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就是聚焦“关键少数”、关键岗位,重点打击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其中以药品“回扣”方式行受贿的不在少数。比如近期披露的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张某利用职务便利,在药品采购、资金拨付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回扣”,接受医药公司代表贿赂1400多万元。其中一名医药代表向该院销售药品就达9000余万元,而张某从中收取900余万元“回扣”。在医疗腐败、高额药品销售的背后,一定存在过度医疗的行为,也势必带来大量药品浪费以及医保资金的浪费。

在持续加大医疗领域反腐力度的同时,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包括《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通过强化医疗管理,将过度医疗关进制度的“笼子”。不少地方也采取组建专家库通过抽取病历与处方进行处方点评等方式加强监管,从而减少过度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家庭囤药的误区

“探索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回收率,区级行业主管部门设立家庭过期药品回收和处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对过期药品的无害化处置,对过期药品回收定点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及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有资质的企业建立回收体系,对过期的药品能够适时回收。同时,开展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积分兑换活动,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积极性,提高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率。”这是宁夏政协委员冯丽静联名耿丹委员的建议。今年“两会”期间,各地不少政协委员将科学处理家庭过期药品作为提案。

基于健康管理,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药品储备观念。据《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但相对储备而言,清理、管理的理念却相对薄弱,据白皮书统计,有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全国一年因此产生的过期药品约1.5万吨。从理念而言,不少国人都有自行购药服药的习惯,一些中老年人认为“久病成良医”,按照经验给自己看病,甚至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有些对过期失效药品危害认识不足,对药品保质期缺少概念,不清楚过期药品的性能、性状、药效会发生改变,不仅丧失了原有的治病功效,甚至还可能危害健康。不少人对药品储存、处置缺乏了解,对过期药品的处理大多是一丢了之,对药品中的化学元素和有毒物质会污染土地、水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从外部环境来讲,也存在不少短板。一方面是过期药品回收渠道不够健全,无论是小区还是药房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回收渠道,过期药品只能与其他垃圾一并丢弃。另一方面是处理过期药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小型企业、社区难以牵头处理过期药品,对家庭药品浪费随意处置大多只能听之任之。

与此同时,宣传教育也存在很大缺失。对过期药品的危害、处置方法的宣传不足,使公众理性购药、科学备药、合理用药、节约药品的意识不强。相对而言,对销售药品的广告宣传力度过大,无论是电视广告中的“常备重要”“居家必备”,还是各药房“热销、抢购、试用”“家庭必备、免费治疗、赠送”,都刺激民众购买药品。

值得期许的是,《实施方案》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规范废弃药品收集销毁方面提出了要求,相关的内容和举措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2023年1月,武汉市江岸区在33个示范小区内单独设置了过期药品回收箱,方便居民投放家中过期药品。苏州市则在多家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设立1281个过期药品回收点,并联合城市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包装、销售乱象

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其购买的某品牌维生素B族药品存在过度包装现象,质疑厂家通过套娃式的过度包装赚取利润。视频显示,该厂家将126片维生素B族药品分装进7个小瓶子,再将7个小瓶子装入1个大瓶子对外售卖。除套娃式的过度包装外,还有以豪华包装提高售价,以及将常用药减量缩量让患者多次购买等乱象。这些包装不当不仅增加了药品成本,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还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此类乱象,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防范商品生产环节过度包装,引导医疗机构针对门诊、住院、慢性病等不同场景和类型提出药品包装规格需求,引导药品生产者优化药品包装规格。

此次《实施方案》开篇就专门提出推行药品适宜包装的要求,并对医疗机构积极采购大包装药品、引导企业变更包装规格、按照疗程生产适宜包装的药品等方面细化要求,可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除生产包装外,销售乱象也屡禁不止。在利益驱使下,类似导购、促销推动民众盲目购药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药店常有各种购买药品促销优惠的活动,购买药品赠送鸡蛋、毛巾、洗洁精等家庭用品,而且促销往往都是鼓励没病先买药,没病先备药。不仅如此,一些药店还以免费测血糖、测血压、义诊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之后夸大病情制造恐慌,有些则是利用专业信息优势,通过各种术语让消费者产生健康焦虑,之后推销新药和保健品等,最终使消费者大量购买药品以及滥用药品。

正如古话所言“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医疗本应以维护健康为导向,这些不惜让健康者购药、吃药,患病者超量用药的利益至上者,无疑有违医德,伤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势必也带来更多的药品浪费。

要实现减少药品浪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升用药安全,进而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除了要进一步强化理念,治好各方的“心病”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制度性保障,更多主体的共同发力,以及更加有效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