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
2024-09-24
除了知识的传播,育人是老师的重要职责。在和高中生的几次座谈中,聊到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大部分同学都提到了喜欢某位老师的原因是“与这位老师好交流”。这回,我们根据学生和家长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分别请作家周国平老师和AI老师来回答,看看答案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种回答?
问:我是一个高中生,想问您对高中生的奋斗过程有什么建议?
周国平:
我觉得对高中生提建议特别不容易。高中生面临高考,高考是很无情的,必须付出很多精力。我只能说,在这个过程中,你不要把最主要的东西丢了。最主要的东西就是我说的养成“兴趣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有头脑的中学生,应该对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保持警惕:一方面你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它;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弊病在哪里,尽量减少这些弊病对自己的危害。
文心一言大模型:
明确目标。首先,你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你希望达到的学习成绩、你梦想的职业或者是对你个人成长有益的其他方面。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让你更有方向感,减少迷茫。
制订计划。有了目标之后,你需要制订一个实际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具体的步骤、时间表及资源需求。通过制订计划,你可以更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确保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保持一致。(答案较长,有删减。)
问:大多数经典要么篇幅厚重,要么文字深奥。您认为读经典可以不求甚解,可若是如此何来理解与共鸣?甚至连读完的耐心都没有。读经典前是否需要做功课?我喜欢好的导读指引,为何您不赞同读“二手书”?
周国平:
打一个比方,你去某地旅游,是跟着旅行社走马观花,一路听导游牵强附会的解说好,还是自己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这个地方考察好?我强调的是主动性:要做功课,但必须带着问题做;可以参考“二手书”,但目的是经典本身,不能停留在“二手书”上面。至于你说大多数经典篇幅厚重或者文字深奥,这说明你没有真正去读,或者读得太少。事实上,即使是哲学经典,也有许多是篇幅短小且文字通俗的,比如笛卡尔的《谈谈方法》。我的体会是,真正的大师是平易近人的,绝不会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因为他有真东西。
kimi智能助手:
阅读经典作品确实可以是一项挑战,因为它们往往包含深刻的思想、复杂的结构和难以理解的语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与这些作品建立联系或从中获得启发。以下是一些思考和建议:
不求甚解地阅读。有时候,即使我们不完全理解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感悟。文学作品的力量在于它们能够激发情感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提供知识。
理解与共鸣。共鸣往往来自于对作品主题或情感的认同,这并不总是需要对文本的每一个字句都有深入的理解。有时,对作品的表层理解就足以引发共鸣。
对“二手书”的看法。每个人对“二手书”的看法可能不同。有些人认为“二手书”能够传递前一位读者的情感和体验,增加了书籍的价值。而有些人出于卫生或个人喜好,更倾向于购买新书。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本题中,AI理解的“二手书”与题义不符。答案较长,有删减。)
问:一个幸福的人要坚持做自己,而不是随大流。坚持做自己就意味着要对社会上很多东西说“不”,但怎样才是真正说“不”?
周国平:
说“不”的前提是你内心有自己坚信的“是”,有你清晰而坚定的价值观,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拒绝那些违背你价值观的东西。说“不”不是一种姿态,最高的境界是连“不”也不说,走你自己的路就是了。
豆包:
真正说“不”并非是盲目地拒绝或排斥,而是一种基于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明智抉择。首先,真正说“不”需要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目标和能力边界,知道哪些事物与自身的核心追求相符,哪些相悖。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说“不”才有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其次,要有坚定的内心和勇气。在面对社会压力、他人的期望和诱惑时,不轻易动摇,坚守自己的立场。这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再者,说“不”的方式也很重要。应以尊重和理性的态度表达拒绝,避免过激或冒犯他人。清晰地阐述自己拒绝的原因,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立场。
最后,真正说“不”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不断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选择。
总之,真正说“不”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追求幸福的关键所在。(答案较长,有删减。)
(以上问题和周国平老师的回答摘自《人生答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