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09-24

中学生天地(B版) 2024年9期

Q1:如果真的被AI取代了,作为学生,我们将看到什么样的老师?

廖凤珍(湖北麻城市第二中学):

AI讲课虽然知识面广,但会表现出“模式化”的特点,千篇一律。而老师讲课,则是通过结合自身阅历,能把课本知识的内在含义讲得更生动。“生而为人”,真实的老师才能言传身教真实的“三观”。

陶一萌(辽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

我们的老师能体会到学生的情感需求,给足情绪价值。但现在的AI没法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给予你适当的关怀。比如我在落笔表达观点前,曾与AI进行过关于学习的探讨,在我提出不同的疑问时,AI的回答一成不变,令人无语。

潘悠扬(台州市洪家中学):

当下,众多学校引进了智慧教学平台的AI辅助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和资源推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在解决学生遇到的复杂问题时,AI系统往往只能提供基本的解题思路,学生也难以完全明白,而老师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具体、更深入的指导,这种基于人文关怀和经验的指导是AI系统难以模拟的。

刘芷源(辽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

AI的语言风格无法和老师的相比。课堂上,许多教师的教学用语风趣幽默,他们结合时事新闻、网络热梗,总能逗得学生哈哈大笑,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但现在AI生成的文章语言生硬无趣,甚至会出现语法错误,这样的课堂该有多无趣。

Q2:当我们的成长中没有了“最喜欢的那位老师”,我们的记忆还完整吗?

刘佳敏(宁波华光学校):

老师会在你犯错时对你进行批评教育,在你迷茫时给予你鼓励,陪着你一起经历开心或失落。如果没有老师,学生可能会失去一份情感的羁绊。

张坤合(湖北麻城市第一中学):

学生的成长历程离不开老师的出席。若是老师被AI取代,那么对老师的回忆会变得同质化。长大后,你在与好友谈论往事的时候,没有了对不满意的老师的吐槽和对喜欢的老师的夸耀,这场谈论就仿佛失去了人情味儿和那份青春独有的韵味。

郑仕骏(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交如果变成了和机器人的互动,那以后到社会上该怎么办?在社会上我们将遇到很多人,与人打交道,我们需要在学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机器人还没有社交能力。

Q3:AI如何跟家长沟通?如何处理学生间的问题?

潘悠扬(台州市洪家中学):

老师是家校联动的关键一环,AI不具有代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也无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

张邵嵚(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德清高级中学):

AI或许可以与家长高效地交换信息,但面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机器的逻辑能够洞察,还是老师的细心观察与人文关怀更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答案不言而喻。

刘佳敏(宁波华光学校):

学校里部分老师存在性别偏见,比如认为男生学理科一定比女生容易,脏活累活得男生来干……AI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更公平、更公正地处理事情。

袁子琉(辽宁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

首先,AI在知识储备的数量上“完爆”人类,一个人在一生中能获取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何况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学生管理、作业批改等一系列其他工作,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决定了人类无法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反观AI,它的数据源于网络,它能掌握网络上浩如烟海的知识,而且相比于易于失真和遗忘的人类记忆,数据只要上传,对于AI而言便不会变化,既不会失真,也不会遗忘。

其次,AI具备人类不具有的跨学科能力。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学科分类越发细化,大部分人往往耗尽一生也只能在一小部分领域上有所成就。就像在学校中,有几个数学教师可以去教语文,有几个物理教师可以去教政治?但对于AI而言,知识来源的广泛性赋予它跨学科的能力,它可以集语、数、英等多学科教师责任于一身。

有人会指出AI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情感、语言风格等,我想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个方式解决——技术。

凭借着不断发展的技术,人类一次次翻越看似不可能跨越的山峰。亩产千余斤的杂交水稻在全中国范围内战胜了饥饿,火箭让人类的视野抵达了过去只能在地上仰望的星空,一条条“天路”也将人间的温暖带给了雪域高原,使天堑成了通途。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指出的,人类技术的发展是爆炸式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子弹飞一会儿”,静待AI技术在教师行业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