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文: 唯有珍
2024-09-24
王尚文
1939年生,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先后在金华师专、金华一中任教语文,在中学一线教师的岗位上执教28年。著有《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感论》《后唐宋体诗话》等;参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和初中语文课本(浙师大版实验本)等。
走进王尚文老师的家,身处客厅两大面顶天立地的书墙之中,在面对面与之交谈的一个半小时里,数次被这位85岁老教师的言语打动。窗外雨声淅沥,他正静静地坐在泛黄的老藤椅上,担忧今天哪条新闻的标题用词不精确,思虑当代学生所处的内卷环境,研究AI时代对人类未来的冲击……
面对我的提问,王老师会微微点头、认真思索,那一瞬间,我有一种重返校园的错觉,仿佛我们就是师生,身处教室,王老师正在答疑解惑。
在浙江语文界,少有人没听说过王尚文老师。和熟识的高中语文教师聊起王老师,大多数的反应是“是我的老师呀”“我听过王老师的讲座呀”“我看过王老师的很多书”……王老师在网上称自己为“山脚洞人”,我想,也许他创造了一个叫作“语文”的洞穴,从那里走出了一批著名的语文教师,带着王老师的语文精神、教育宗旨,在代代相传中,将之浸润到语文教学的“基因”里,滋养着老师,呵护着学生。
让人成为人
1960年,王尚文从杭州大学毕业,但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并非王尚文的初心。在杭州大学中文系学习的4年,他找到了自己今生的志趣所在——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尤爱苏东坡。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命运将他安排到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上,他不仅要对得起上天的托付,更要无比珍惜这样的机会。
其实语文教学和钻研古典文学并不矛盾,可以兼顾着来。当我们提出这样的想法时,王老师摇了摇头说:“我的教学质量,关乎每一个孩子的前途。这样的责任意识太强烈了,所以我只要站在这张讲台前,就不允许自己有一分钟时间不在学生身上。”为此,他按捺住钻研古典文学的心思,28年里只发表了3篇学术文章,而把全部的心力都扑在了教学上。
如何学好语文?王尚文认为,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共学”的朋友,老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他的语文课上,他会溢出课文,从作者、时代背景等延伸开去,和学生分享相关的有趣内容。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王尚文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而他只负责检查日记有没有“诞生”,从来不管日记长什么样子。养成这样的写作习惯,可以让学生在长期与自我对话、真诚真实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西渡是王尚文的学生,他说:“王老师的语文课和他独有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很多同学一生的选择,是王老师的语文课让我们爱上了文学。”
面对学生偶尔的犯错,王尚文有独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有一回上课,有个同学偷偷看课外书,被王老师发现了。学生准备受罚,王老师却站在他的身边,温和地说:“你在看什么书?看完借我也看看。”一句简短的话,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反转”效果。
任教多年,王尚文认为,所谓人文,就是把人当成人,使人成为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用心和关爱尤为重要,不能用成绩去衡量学生。
把自我教给学生
49岁那年,王尚文做了一个决定——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在即将知天命的年纪开启学术研究生涯。他终于可以钻研古典文学,可以畅快地和“老朋友”苏东坡待在一块儿了。
但是,王尚文还是放不下学生。28年的一线教育经历,让王尚文意识到语文教育切实关系到中国少年的健康成长,他想用更大的力量来守望语文的星空。于是,他和苏轼做了一个简朴但非常郑重的告别仪式,约定等他退休后再见。
在大学任教的20年里,他以满腔热忱投身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语文教材建设,出版专著、参编教材与读物30余本,扛起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旗。站在一位老教师的角度,王尚文对年轻语文教师也有一些期许。他希望语文教师能走向更广阔的语言文学天地,而不仅仅是捧着一本语文书。他认为,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应当如日月丽天的晴空,日是教育和爱,月是对语言、文学通透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看见语文的璀璨。
退休后,王尚文终于能够与古典文学再续前缘,与苏轼再次神交,从他的一首小诗中,我们能够窥见他对苏轼那份跨越时空的长情:“前身原是一书童,煮酒烹茶明月中。六十年来告长假,踟蹰愧见老髯翁。”这么多年来,他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一份未竟的课业。他先后出版了《后唐宋体诗话》《东坡心耕录》,完成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吴璀长(1960年就读于金华师专,王尚文老师的第一位语文课代表):
王尚文老师接任我们金华师专文史四班语文课的教学,是在1961年。王老师很重视语言教学,尤其是普通话。1957年全国开始推广普通话,大家都羡慕会讲普通话的人,而浙江的方言很难改口,各县的语音差别又很大。王老师说:“一定要把普通话学好,你们是师范生,今后要当老师,会影响几代人,尤其是你们文史班,要教语文,责任重大。”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王老师叫我每天用卡片写几个常用词语注上拼音,早上辅导大家朗读几分钟。要领大家读,自己得先过关。我普通话讲得还不错,就得益于那个时候;我喜欢诗朗诵,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王老师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也很认真。我每次去办公室交语文作业,总是见王老师伏案工作,有时候走到他身边他还不知道。一次我捧着同学们的作文本来到办公室,王老师叫住我,要给我面批。写得好的地方,王老师会画上红圈,并注明好在哪里;更多的是指出我写得不理想的地方。那时候我很天真,喜欢听表扬的话,自以为写得不错,听到老师说这里如何不理想,那里怎样不恰当,一时还接受不了。之后回想起来,我在写作上的长进就是从王老师直言不讳的评价开始的。他对每一本作业、每一篇作文的批改都这么认真。
那时候,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都很困难,而且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我冬天没棉衣,下雨天无伞无雨鞋。有一次,听同学说西市街有雨鞋卖,不用票,我很想买,但没钱。这时正好遇见王老师,就向他借,他立即答应,马上给了我钱。后来我才知道,王老师每个月都要往老家寄钱,手头并不宽裕。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王老师,他正要去邮局取钱,原来他得了一笔稿费,数目不小。我受到触动,心想要是能够像王老师这样会写文章多好。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投稿,收到过两三次稿费,虽然钱不多,却被同学们抬举得很高,并被聘为学校《灯塔报》(平时是大会堂后面的黑板报,有时候也印刷)的编辑,编过好多期,几乎每期都有我的文章。我在写作上的起步,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后来我也从事了教育事业,热爱我的学生,也爱好文学创作,先后荣获春蚕奖、园丁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后来,我得知王老师调到浙师大,便找到了王老师的住处,师生重逢,激动万分。之后我们就经常联系,我创办的朝花文学社,王老师题了词;他出版的著作,我是首批读者。退休后,我整理了40多年的从教体会,出版了10多本书,得到王老师的精心指点,《初中语文写作指津(全3册)》的书名就是王老师定的。
陈智峰(1995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温州大学苏步青学院):
王尚文先生有一句广为人知的教育箴言:“语文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这句话的提炼,与他自身的求学与任教经历密不可分。在先生的影响下,我也迷上了苏东坡,读了数十本关于苏东坡的书,发表了《享受苏东坡》《与东坡同行的一天》《我与东坡先生的“1314”》等10余篇文章,还有幸得到先生赠送的一套旧版的盖有他藏书印的《苏东坡全集》。自2017年起,我多次开设苏东坡选修课程,向学生普及东坡文化。于是,我的学生中也涌现了众多的“坡粉”。
先生自1988年调入浙师大任教语文教学法,心无旁骛,孜孜矻矻,相继出版了10余本语文专著,构建了一个“人文”“语感”“对话”“语文品质”的语文观体系。李海林教授评价道:“王尚文先生是一位推动现代语文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学者。”
今年,在先生的一再勉励督促下,我循着先生的足迹,调离了中学,加入了高校教师的行列。《礼记·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信然!
对话:
高中生VS王尚文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到了高中,我们成绩不好的时候,老师有时候就给我们贴上一些不好的标签。我常常疑惑,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朋友,一个一起进步的朋友。作为朋友,我们要去发现朋友的优点,发现他们比我强的地方、比我优秀的地方。特别要强调,鼓励和表扬是师生之间必须做到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快乐和顺利。
AI现在已经进入教师行业,替代一部分教师工作,您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AI会彻底取代教师这个职业吗?
绝对会取代普通教师。以前我觉得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最近我深入研究了AI的发展阶段,它的模型构建会越来越高端,教师的简单教学任务一定会被AI取代。
如果不爱阅读,我们就学不好语文吗?
学不好。不爱阅读,想把语文学好,是不可能的。若是想学好语文,建议认认真真地去阅读。王老师独家读书方法:开一张有五十几位大家的名单,对每一位作家,都先读传记,再读一两部他的代表作,最后读有关这位作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