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内涵阐释、基本特征与培育路径

2024-09-24陈丽君闫若婻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5期

[摘 要]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审辩性思维素养的“时代新人”,审辩性思维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审辩性思维的发展标志着对传统批判性思维在话语体系、思维范式以及方法论上的继承与发展。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是贯穿教师教育者认知、技能与行动倾向的关键能力,是桥接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重要纽带,也是探寻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社会学方法,具有真实性、关联性、生成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据此,有效培育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应有路径为:健全审辩性思维“教学—研究—评估”的支持体系、构筑融合中国文化的审辩性思维理论与话语基石、运用人工智能助推审辩性思维培养模式创新发展、深化数字教育下审辩性思维的创新培育与科学评价等。

[关键词]审辩性思维;职前教师教育;内涵;基本特征;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5-010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16

强国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1]。在教师专业发展语境中,批判性思维长期以来被视作职前教师基础能力的核心,着重培养教师的分析、评价和逻辑推理等关键认知技能,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套理性分析和决策的基础框架。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快速变迁与教学需求的日渐拓展,单纯依赖批判性思维的传统框架已不足以应对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在此背景下,审辩性思维的引入不仅构成了对传统批判性思维范式的有效扩展和超越,更是对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师思维能力全面提升的时代因应,标志着更为高级和综合的思维范式的崛起。据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审辩性思维与教师专业成长关联的25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审辩性思维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加深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增进其专业身份认同并促进其专业发展[2]。同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审辩性思维有助于中国专家型教师在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科学决策、发展民主友好同事关系、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3]。由此,“将审辩性思维视为教师的核心能力,并在其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教师准备实践中予以强调”[4],在促进教与学联结的同时也能为职前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综而观之,教师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审辩性思维素养的“时代新人”,深入剖析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培育路径,旨在强化职前教师在审辩性思维领域内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教师基于深度思考与合理论证的前提有效理解与分析教育问题。

一、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内涵阐释

(一)审辨性思维对批判性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1.话语体系上的融通:“学问思辨行”的现代表达。就国内有关critical thinking词组的翻译来看,不同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5-6]“审辩性思维”[7-8]与“思辨能力”[9]等。一方面,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英文语境下的“Critical”源自“kriticos”与“kriterion”两个希腊词根,涵括辨别判断与制定评估标准与规范之意,指向根据一定标准对某一问题或事物进行准确和合理的理性判断,但在汉语语境中的“批判”二字更倾向于驳斥他人观点,饱含强烈的攻击性与否定性色彩。2020年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共同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刘坚等人从内涵出发,认为“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主动的、经过审慎考虑并利用知识、证据来评估和判断其假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及他人思维的分析和评估[10],由此延续了“审辩性思维”这一更符合其初衷意蕴的译法。另一方面,“审辩性思维”与《礼记·中庸》提倡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德高度契合,不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哲学对于深度思考和明智判断的重视,也彰显了一种在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中追求智慧和完善道德的生活方式。总体来看,审辩性思维在中国语境下的提出不仅仅吸纳并重构了西方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更深层次地呈现出了一种文化适应性的转译,而且彰显出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与思想深度,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

2.思维范式上的超越:从否定到生成的新路径探寻。在思维范式的维度上,传统的批判性思维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行分析、质疑和反驳,其核心在于识别、揭露错误或不足,而审辩性思维“不是简单地对其命题进行驳斥,也不是一味地对其进行否定,而是一种思维的全面审视,是一种继承与发展,是一种理念的整合与重构”[11]。这从本质上拓展了传统批判性思维的界限,不再仅限于问题的辨识与批判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在此基础上鼓励个体进行知识与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从批判到审辩的转变,不仅标志着个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转变,也意味着一种深刻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策略的根本重塑,呈现出更为动态和建设性的思维过程。相应地,审辩性思维是“根据信仰或假定的知识背后支持它的论据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一种积极主动、持续和缜密的审思”[12],其核心在于对知识构建与应用的显著重视。教师习得知识并进行能力转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塑造审辩性思维创生力的过程。这一转变也意味着个体的思维活动不再局限于适应现有的知识结构,而是转向主动地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和理论体系,鼓励个体在深入地反思与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知识路径和解决策略,以突破传统批判性思维对现存认知的批判性拆解局限。此外,审辩性思维的演进还体现了对现代社会解决复杂问题方法的显著改进,在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元的社会挑战面前,审辩性思维更强调通过整合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构建以提供更深入、全面的解决策略。综上所述,审辩性思维的超越不仅体现为从否定到生成的模式转换,更彰显为一种融合深度思考、创新产出和实践应用的复合思维模式,是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补充与进阶。

3.方法论上的创新:多学科视角下的认知与实践。审辩性思维在方法论上对批判性思维的超越主要体现在重视跨学科多元视角,以及强调认识过程的多维性与动态性。审辨性思维“是建设性的,没有学科边界的,任何主题都可以从审辨性思维的视角来考虑”[13],鼓励从多个学科领域汲取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视角与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审辨性思维作为“个人有意识地反思以提高思考能力的一种心理策略”[14],强调“聚焦个人能够澄清问题、识别论据、判断证据可信度、合理运用论证推理、处理虚假论据并做出价值判断”[15];审辨性思维作为一种哲学的认识论方法,强调“关于决定信赖什么和做什么为重点的合理反思性思维”[16],重视人格特征、智力美德、思维习惯与行为态度,促使个人有能力根据现实处境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变革;审辨性思维作为一种社会学方法,强调“通过以证据为基础的逻辑论证来实现对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敏感性思考和认识”[17]。可见,审辩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分析和评价的工具,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这种多学科视角下的方法论提升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扩展到融合多学科洞见与理解的全面过程。此外,审辩性思维在方法论上超越了批判性思维中传统的线性、单向处理信息的方式,转而采用更加动态和迭代的处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知识不是静态的或是给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要求教师和学习者在探索知识时保持开放性,愿意接受新的信息,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观点。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

审辩性思维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具有深刻的多维内涵,它融合了全面思考、批判性质疑和逻辑推理的基本要素,进而展现为一种结合原则与实践的理性思考过程。在学科教学背景下,审辩性思维是贯穿教师教育者认知、技能与行动倾向的关键能力,是桥接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重要纽带,也是探寻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社会学方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职前教师进行审辩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使其熟练掌握问题解决与逻辑论证的精髓,更为其日后成为具有高度审辩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奠定基础。

1.贯穿于教师教育者认知、技能与行动的关键能力。教师教育具有多维学科属性,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在与其未来教授科目对应的学科师范类专业中培养起来的,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基础[18]。在学科教学背景下,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关于如何将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整合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包含“如何进行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技能与实际行动的专业素养。首先,具有审辩性思维的职前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科知识不仅仅是教学的素材,也是理解与促进学习的教学背景,要能意识到教师职业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更要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步伐中积极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其次,拥有审辩性思维的教师教育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基于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也能有效地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论证、分析与评价,从而结合学生的需求与背景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最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职前教师需要有一种能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立刻作出选择、判断与行动的素养,意味着教师要有胜任现代教育实践所需的智能时代的知识积累、整合信息的能力结构、多元的价值关怀与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2.桥接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鸿沟的重要纽带。审辩性思维作为连接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实践的桥梁,它不仅促使理论知识向指导实践的工具转化,还通过实践经验的反馈来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这种动态的双向互动有效地弥合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了教师教育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方面的协同发展。在培养和强化审辩性思维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得以更为有效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一方面,审辩性思维赋予职前教师深入分析现有教育理论的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并挑战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进而形成更为精确、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在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挑战时,职前教师能够借助审辩性思维进行理性判断和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审辩性思维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劣,选择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审辩性思维也支持教师在课后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反思,持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实践。总体来看,审辩性思维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构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理实互嵌中推动职前教师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3.探寻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种社会学方法。首先,审辩性思维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扩展到融合多学科洞见与理解的全面过程。在理论视野上,教师教育者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分析教师教学问题,寻求解决教师教育现存问题的跨学科方案。在方法上,通过多学科方法,如循证研究、田野调查、哲学思辨等方法,做出更合理的教学决策。其次,审辩性思维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和决策常常依据个人经验、传统、权威、偏好以及个人利益导向等,忽略教师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目标的实现,最终导致资源浪费以及决策失误。”[19]而审辩性思维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制定、执行、评估和改进的生命周期都应建立在严谨可靠的证据链基础上”[20]。鼓励职前教师不断质疑和反思,从而使教育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有据可依。最后,依托审辩性思维的深入运用,我国在追求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能够批判性地剖析并汲取国际教育领域的成功典范与宝贵经验,如芬兰的教师专业自主性、新加坡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等均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视角与多元化的方法论,更为我们在本国特有的文化与教育体制背景下进行灵活的适应性调整及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启示。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基于证据的事实论证与逻辑推理

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真实性特征体现在基于证据的事实论证与逻辑推理上,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者在进行教学决策、评价和反思时,应当基于确凿的证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以获得客观、真实和可靠的结论。首先,当前国际上教师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证据为本,无论是国家的政策要求,还是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实践取向,基于证据进行认证评估已成为必然趋势[21]。这要求职前教师在设计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时,都需要查阅相关已有研究、数据和案例,从而做出有根据的决策。其次,审辩性思维的真实性体现在关注教育实践的科学性。这意味着职前教师应当运用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成绩分析等方式收集有效数据以进一步评估和改进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应当对所使用的评估工具和数据分析方法保持审辩性思维,确保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再次,审辩性思维的真实性还体现在对严密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视。这要求教师在面临复杂教育问题时应当能够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具备识别假设和前提、评估论据的有效性、构建连贯和一致的论证链条等专业能力。最后,审辩性思维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循证原则,注重科学性和逻辑性,确保教育决策和实践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信度。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教育者依据可靠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同时也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对逻辑与事实的重视。

(二)关联性:基于教育学知识与学科知识两者关系的扎实理解

教师教育中的关联性特征要求教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结合教育学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深入的教学理念体系,使得教学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命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奠基。首先,教师教育者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科教育的整体设计,包括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科思维的培养、学科价值观的内化等,而教育学知识则为教师提供了关于如何教和怎样学的理论支撑,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特点、学习需求等,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例如,在数学教育中,除了教授数学公式和解题技巧,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背后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数学知识,还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教育学知识,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其次,审辩性思维的关联性特征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既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培训,也要有教育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方式,将学科内容与教育理论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模拟、实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职前教师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审辩性思维的关联性要求教师专业发展要不断保持学科知识的更新,还需要持续深化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参与研讨会、工作坊、继续教育课程等形式,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三)生成性: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优化与课堂提质整合

岳晓东指出:“单凭修一门批判思维课不足以提高一个人的批判思维,只有在每门课的授课当中都加入批判思维的成分,才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22]职前教师教育框架下审辩性思维的生成性特征主要指向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融合,主要涵括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包括教学方法、评估技术和学生反馈机制的创新。首先,以审辩性思维为导向的职前教师培养需要在以审辩性思维为导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进行,职前教师要具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即将抽象的教育学原理和学科知识转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策略的能力。其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与其未来的工作环境高度相关,通过评估和整合课程信息源,选择那些能够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讨论的内容,为职前教师提供深入理解与审思现有观点的机会。同时,课程设计中的生成性强调教师教育者必须具备设计和实施创新教学课程的能力,这涉及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科技的融合,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认知特性的深入了解。如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性强的数字学习工具,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审辩性思考,也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和评估,从而实现教学策略的持续优化和调整。最后,生成性特征还体现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历程中,鼓励职前教师通过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活动、协作学习和持续的专业反思进行有目的的自我调整与不断完善,从而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体验。通过这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教师能够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变革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与人性化的学习体验。

(四)科学性:基于教师教育专业认证与质量评估的国际共识

审辩性思维的科学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的专业认证与质量评估的国际共识,这种科学性要求教师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深厚积累,而且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以确保教师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首先,科学性体现在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即设立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组织,根据相应的标准程序,对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认证资质、专业课程标准与毕业生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教师教育机构符合国家标准,向公众保证其可信度[23]。如国际教育认证协会(IECA)、美国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CAEP)与美国教育工作者培养质量提升委员会(AAQEP)等认证机构,使得教育发展“越来越强调问责、重视产出、发展数据技术,使得以证据为基础进行专业认证评估成为必然和可能”[24]。这些标准和认证体系要求教师培养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等条件,同时还要求教师教育者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其次,科学性在质量评估方面体现为客观性与系统性的高度融合。具体而言,就是运用严谨、全面的方法论来验证教师培养成效,涵盖教师教育的起点、流程和终端输出等诸多层面。以职前教师的评价为例,其考评范围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更延伸至审辩性思维的实践应用深度。借助高效精准的质量评估体系,我们得以保障教师教育活动的成果符合预期考核标准,从而推动教师教育的持续优化与发展。再次,科学性体现在对职前教师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职前教师应秉持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逻辑推理、证据分析等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职前教师需发挥批判性思维的优势,对传统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审慎思辨,持续探求更为合理高效的教育路径。最后,科学性还体现在将国际共识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我国职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关注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更要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实际,力求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交汇点上寻求平衡,从而构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厚植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三、职前教师教育中审辩性思维的培育路径

(一)制度夯实:健全审辩性思维“教学—研究—评估”的支持体系

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培育审辩性思维,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的夯实与构建。首先,是通过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审辩性思维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详细制定培育目标、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法,从而为教师培养机构与学校提供明晰指南与坚实支撑。其次,加大对职前教师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针对审辩性思维培育所必需的研究项目、教材研发、师资培训以及专业发展活动,以推动审辩性思维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再次,设立示范学校和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教学资源的聚集地,以用于提供教学资源、培训课程和研究支持,致力于探索和推广教师教育中的审辩性思维培育方法和实践经验。最后,为了确保审辩性思维培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评估机制进行改革,设计一套专门针对审辩性思维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并将其作为教师培训和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这将有效激发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审辩性思维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其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这不仅将为职前教师教育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持,还将推动审辩性思维在教师教育中的系统化和深度发展。

(二)理论深耕:构筑融合中国文化的审辩性思维理论与话语基石

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深化审辩性思维的理论培养,应坚持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结合。首先,审辩性思维的培养须厚植中国文化土壤,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中蕴含的审辩性思维元素。如儒家“明辨是非”的观念和道家的“变通思维”。具体而言,通过研究儒家典籍如《论语》《大学》等,深入探索孔子的论辩艺术和思辨方法,进而培养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水平。其次,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案例。诸如美国的苏格拉底教学法以及英国的儿童哲学课程等,鼓励教师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式,将这些国际经验有机地融入审辩性思维的培养中,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最后,在理论层面上,还需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领域的审辩性思维教学大纲与评估标准。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设定具体要求,并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和实践指导,以提高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形成一条适合中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审辩性思维培养路径。这将有助于培育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多元化思维方式的优秀教师,为学生审辩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技术赋能:运用人工智能助推审辩性思维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够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25]在职前教师教育培养中融入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有的时代选择,但也面临着职前教师适应性学习环境建设与教育品质提升的双重考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教师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6],强调要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识,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推进教师教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在线数据库、教育资源库及虚拟实验室等先进工具进一步为职前教师的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有助于为职前教师审辩性思维的培育量身定制个性化和适应性的学习路径,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和难度的精准调整与优化。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的引入,通过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职前教师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或科学实验等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辩论,这无疑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辩性思维认知水平。面对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职前教师在选择和应用技术工具时必须保持理性、有序、审慎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坚持技术应用与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一致性,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提质增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和人性化的学习体验。这既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一个教育策略和方法论问题,只有在科技进步与教育实践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巨大潜力。

(四)实践聚焦:深化数字教育下审辩性思维的创新培育与科学评价

在数字教育时代背景下,强化审辩性思维的科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为审辩性思维的科学评价注入了新视角。首先,数字技术为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学培训内容提供了实施平台。具体而言,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在线互动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能够激励职前教师探索并实践更为高效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学习管理系统的支持,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对审辩性思维培养效果的实时追踪与评估,从而为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其次,数字教育的推进使得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估更为深入和全面。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更为精细,使得审辩性思维的培养目标与学科知识目标的联结更为紧密。最后,在数字教育环境下,审辩性思维评估体系应更加注重对职前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持续关注和评价。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我们能够实时采集并分析教师的教学数据,进而结合定期的自我评估、同行评价以及专家指导,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成长反馈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激发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更能有效提升其教学质量和效果。综上所述,数字教育为审辩性思维的创新培育和科学评价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构建一套基于数字技术的完备、动态且灵活的评估体系,帮助职前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并运用审辩性思维,进而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管培俊,刘伟,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3(07):1-8.

[2]Foster S L G,Fleenor S J.The power of praxis: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edagogy.IGI Global,2019: 91-106.

[3]Yuan R,Liao W,et al.How do 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 (EFL) teachers perceive and engage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2010 to 2020[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22:43.

[4]Liao W,Liu M,et al.Chinese expert teachers’ critical thinking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J].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022:1-15.

[5]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论证逻辑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

[6][13]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2.

[7]谢小庆.审辩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J].中国考试,2014(03):9-15.

[8]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8:3-13.

[9]文秋芳,王建卿,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01):37-43.

[10]马利红,魏锐,等.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2):45-56.

[11]姬国君.审辩性思维的基本内涵、研究现状和培养路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03): 95-101.

[12]John Dewey.How We Think[M].New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7:25.

[14]Horvitz L.Second Thoughts: Critical Thinking from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J].Teaching Philosophy,2001(04): 412-415.

[15]Willingham D T.Critical thinking: Why is it so hard to teach?[J].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2008(04): 21.

[16]Ennis,R.H.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Their nature and assessability[J].Informal Logic,1996(02):165-182.

[17]Huang J,Sang G.Conceptualis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its research in teacher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Teachers and Teaching,2023(06): 638-660.

[18]杨跃.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概念溯源与行动展望[J].当代教师教育,2020(04):17-23.

[19]钟婉娟,侯浩翔.大数据视角下教育决策机制优化及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8-14.

[20]戴伟芬,郭明旸,等.循证教师教育证据库:内涵、价值和构建框架[J].教师教育研究,2023(04):1-8.

[21][23]王松丽,李琼.国际教师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的证据趋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9(06):100-107.

[22]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0(08):65-69.

[24]〔美〕安德森.教师教育[M].周钧,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5]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01):16-28.

[26]教育部,等.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2018-03.(责任编辑:姜佳宏)

Critical Think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Explanation of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Paths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teacher education requires the cultivation of “new generation”with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is not only a key compon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but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refl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mark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itical thinking in discourse system, thinking paradigm, and methodology. The connot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key abilities that run through the cognition, skills and actions orient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an important link that bridg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ap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a sociological method that explor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t has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uthenticity, relevance, generativity, and scientificity. Based on this, the necessary path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is to establish a sound support system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 "teaching research evaluation", build a theoretical and discourse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that integrates Chinese culture,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promot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models, and deepen 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digital education.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