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优质教育建设路径研究

2024-09-24周斌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5期

[摘 要]区域优质教育建设的路径问题,是大面积地办好新时代优质教育的重要问题。明确新时代优质教育的内涵,把握社会主义优质教育的本质,了解新时代优质教育的特点,明确新时代优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然体现,进而明确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路径,有利于发展区域性优质教育。

[关键词]区域优质教育;社会主义;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5-001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03

强国战略下的优质教育是怎样的?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强国战略下的优质教育应该更好地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如下8个字: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在区域范围内如何围绕这一中心去建设区域优质教育,需要研究区域优质教育建设的路径问题。首先要明确新时代优质教育的内涵,把握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其次是了解新时代优质教育的特点;再次是明确新时代优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然体现;最后是明确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思路,撬动区域优质教育主动发展。

一、新时代优质教育的内涵

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与优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之前,教育被认为可以脱离经济基础、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教育不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这是没有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并传入中国之后,使我们看到社会上的法律、政治、伦理、教育都是随表面的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动而变动,所以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为此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认为在旧的经济结构中办优质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民国时期的一位学者在与无政府主义者论战中指出:“在私有制度下的教育,无论依靠政府或不依靠政府,全体至少99%有意或无意维持资产阶级的势力及习惯,想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实施善良教育而且是普遍的,我想无人能够相信。”这说明优质教育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他们明确批判了教育可以游离于政治以外的观点,并否认了夸大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灵丹妙药、教育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等观点。从如上的论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与优质教育的关系,即有了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办优质的教育,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功能,即它是一种上层建筑,是帮助人类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1]。教育要为改造社会服务、要为人民大众及其子女打开大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新质生产力相融合,才能办好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拔尖人才。马克思主义的宏观优质教育思想,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是不存在的或者完全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同时,毛泽东又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毛泽东的这两段话语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优质教育的界定:我们的优质教育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优质教育服务于国家和党的需要,要实现这样的优质教育,共产党是领导者,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优质教育才能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并强调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同时,邓小平又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构成了当时优质教育的基本方向,也点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它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是有宽阔格局的,是吸纳人类文明和智慧、创造未来的教育。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从而逐渐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期待从“有学上”变为要“上好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提出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让所有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同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2]。为此,这一思想把优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中国教育的全面振兴吹响了新的冲锋号。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优质教育是社会主义优质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民性,注重育人的根本,五育并举,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构建起立场站得稳并有内涵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高速发展相结合的教育。这就是新时代的优质教育。

二、新时代优质教育的特点

笔者认为,新时代优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首先要姓“社”,其次是追求教育的内在规律性与科学性。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用辩证的思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让优质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社会主义的优质教育必须姓“社”

毛泽东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必须抓关键与核心,它的关键与核心就是党要领导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来育人,让社会主义的教育姓“社”。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教育方面的论述科学完整,切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从而使中国的教育走进了世界教育第一梯队,所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了办好优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必备条件和重要标志。为了能姓“社”,一是在思想上要认同党的教育主张,政治上要坚决维护,组织上要自觉服从,行动上要紧紧跟随。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教育思想,用以观察教育、判断教育的发展、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推动教育工作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前进。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给学校带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对优质教育形成了一个文化场的作用。三是中小学的党支部要敢于大胆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用一种责任、一种使命的精神把握好方向、大局,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使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所以把握方向就是要把党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相关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就是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能够把长远和眼前的工作结合起来,有层次、有目标、有条不紊地科学推进教育工作。抓班子就是抓民主决策、抓作风建设,使领导工作总揽不包揽,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带队伍就是用好人,把握原则激励教职员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去完成党的教育工作,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二)社会主义的优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性与科学性

任何优质教育都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的教育更应该关注这一点,使外部的教育要求与人的身心发展相统一[3]。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内外统一规律,正确对待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程度,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接受教育。在教学中老师的教要真正变成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创设合理的环境,提出优质的核心而又是重点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而又积极的思考,从而学会分析、梳理、判断、归纳、总结,以及用学科的语言完整地阐述、表达,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社会主义的优质教育是一种善于积极等待学生成长的教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也是由渐变到突变的统一。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抓住突变机遇和发展“最佳期”,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切“拔苗助长”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发展是有年龄阶段的,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就是指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不仅有年龄的阶段性,而且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连续有序发展的。因此优质教育就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无论是道德水平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构建,还是身体锻炼,都应当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出发,发展到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再进而推进到爱家乡爱祖国。又如学数学就应当从加减乘除,学到代数几何,再学高等数学,每个环节必须是扎实的有效的,措施得当而且到位,整个优质教育方能呈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等待是必然的,任何操之过急的教育,即所谓速成教育都不可能成为优质教育。只有这样的优质教育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为拔尖人才的成长创设条件。

三、新时代优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然体现

笔者认为要阐述清楚如上标306aee81bd363e2f000267ba43245c0d1c6f660b675035eb9bf1ba8848cb6785题的思想,首先要对教学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要懂得教学瞄准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瞄准了优质教育的靶心;最后是深耕教学领域,必须落实教学的创新。

(一)教学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人类的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是通过特定的途径进行的。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和其他的教育途径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从时间角度来看它大约占教育途径的90%以上。它是经过千百年的反复尝试选择出来的基本途径。教学途径具有知识容量大、计划性、系统性强的特点,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有更大的作用。因为教育的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和有节奏地进行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规范了师生的教学行为,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零散状态。从教学内容来看,是经过科学选择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便于师生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认识问题。教师的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过程中进行的,它免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保证了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且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从如上的论述中可见,学校的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主的含义是把教学看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主要的工作、压倒一切的工作。

(二)把教学瞄准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瞄准了优质教学的靶心

我国教育学术界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所以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需要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质。这意味着,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思考、判断,通过记录、概括、说明、讨论之类的活动进行评价。教学的指向是学会思考,学会协同、沟通与表现。教师的教不再是传递知识,而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时用合作讨论的方式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目前各学科的课标就是按照这一标准构建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例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有11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合意识、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能力、数据意识和观念、模型意识和观念、应用创新意识等[4]。所以优质的教学就应当把教学的目标直指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准确了解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才能达到真正的优质。

(三)深耕优质教学领域,必须落实教学的创新

教学的优质既要把握住教学的规律、瞄准核心素养的培养,又要关注教学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指出,中国的教育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实质上就是一条中国式教育的创新之路。这条创新之路要扎根中国,同时融通中外,即洋为中用。在此基础上还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教育的改革发展要紧扣时代的主题,昨天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过去的辉煌也不代表永远的辉煌,所以优质教育要走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在教学领域除了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外,还要注重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的创新[5]。以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现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学习为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知识的构建。所以在教和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是引路人,要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注意既有的知识、能力、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兴趣、动机、感悟,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了学习的主体,通过有效的协同学习,确立起小组学习目标,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责任与担当,激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提高,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式胜过“竞争学习”。为此新建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引导提出问题,学生合作研究问题,学生梳理分类归纳总结并自我评价学习效果,教师系统归纳总结,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为了达到优质教学的要求,教师还要关注教学艺术,让自己的表述简练、扼要、易懂、易记,提问有真正的启发性,教学组织管理有序而又有教育的温度,小组活动设计有条不紊,从而使教学活动走实走心。

四、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路径优化

(一)活化区域优质教育的机制选择

1.教育公平的思想要作为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理论依据。区域性的优质教育发展必须作好区域性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北京巿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段话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优质教育不属于少数精英,而是全体人民;同时也指出了公平和质量的关系,那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公平要体现在质量之中,质量要反映出公平性[6]。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教育公平,注重的就是教育质量的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的需要,推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考察时还对教育质量作出了明确的阐述,那就是强调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培养出着眼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每个人的人生出彩给予机会。如上的思想无疑给区域性的教育顶层设计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武器。

2.确立起活化区域性优质教育机制,确保优质能动教育稳定发展。一个完善的教育机制具有确保教育资源分配合理的功能,并使教育方法科学有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色优秀的学生。同时,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确立区域性优质教育机制要在教育的功能机制方面做文章,使区域性优质教育有保障、有制约、有激励,使区域内的教育有序发展。确立区域性优质教育机制可从3个方面考虑:一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二是现代校园文化优质管理机制,三是区域师生发展激励机制。例如,区域顶层设计者可以利用本区域的教育资源、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合作教育活动的机制,如利用社区的图书室、老红军、老共产党员,以及社区的发展历史等进行生动形象的优质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社会企业的资源、现代科研机构、博物馆、高科技产品、大数据等进行活化现代化教育,与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确保教育资源为区域性教育发展服务。又如,区域顶层设计者利用有关教育法规和学生守则为区域性的优质教育服务。利用教育法规确保优质能动教育有足够的资金、场地,确保教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利用学生守则能长期促使学生主动按守则的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各种社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再如,用评“三好学生”的要求,评先进教师、名教师,用职称评定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去考核老师、学生,使师生明确教育的方向与培根固本的任务,用育智增慧的方法、手段、技能,主动地实现区域性的优质教育。

3.把教师发展机制的落实作为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重点。教育“能动发展”就意味着教学模式从“教”转向“学”。这里就要关注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同时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这些构成了综合学力,只有这一学力的提升,才能体现出现代优质教学的优势。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更是教师。教师要跟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要把“能动学习”激活,成为社会主义的优质教学,培养出有爱党、爱国之心,并具有现代思维力、判断力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做不懈的努力。首先,教师需要确立社会主义的优质教育思想,要有大教育观,把德育与智育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之中,把教学看作为党为国培育人才的具体体现;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智育发展状况如何、进步快慢如何、兴趣爱好如何,都以饱满的热情去关注他们的成长,耐心地、多角度地、用多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在激活能动学习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尊敬学生多样性的思维,理解学生在想什么,又要做什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他们的看法,对学生的小组活动传达肯定性的有效的反馈,循循善诱地等待学生的成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多提供线索,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其次,聚焦对话,聚焦学习者的思考过程。所谓对话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对方说的观点是否围绕着讨论的问题展开,他们是如何想的,推理是否正确,针对同一类问题是否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与处理。同时要思考对方的表达优缺点是什么,自己如何吸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小组活动管理要作为提升优质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研究与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如何,从某种观念上说决定着优质教学的质量。它的质量高低是由如下方面决定的。一是教师的引导是否突出重点,并有拓展性。二是小组活动是否有序。小组活动要做到有序,就要有规则,例如活动人员的分工,活动的先后顺序,活动的梳理、归纳总结,活动的发言人的表达,等等。三是小组之间的交流及发表各组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简单明了的总结性发言,归纳出重难点,说清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为深化学习打下基础和伏笔。

(二)区域优质教学内涵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区域性教学研究,是促进区域性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核心步骤,也是区域优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路径。它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的改革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水平。这一研究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教育论述;有利于改造教育方式和方法,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研究;有利于课标结构、内容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区域教学的管理能力。这种研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研究主体的广泛性、参与性。区域内的研究主体是基层学校的广大教师,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要消除教育科研神秘的观点,要认识到广大教师践行新课标就是研究的开始,要学新课标、分析新课标,要用核心素养的理念来落实新课标。同时要用研究的眼光观察、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变化,并用改革的办法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从以教为主的模式里走岀来,走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构建知识。 二是研究对象注意具体、生动。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是指每个研究的问题指向具体的事项、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人群。例如,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里如何落实,如何少而精地教学,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美育如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数学课中如何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等等。这些问题都来自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

为此,区域性的教育研究的制定一定要注意研究下沉,要凸显教师研究为主,即以一种理论指导进行的实践,从而既注意实际的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探索规律等。教师要把读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同时倡导合作研究,教师之间开始教育教学切磋,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营造求真务实的严谨的教研氛围,提高研究质量,从而推进区域性的教育优质化和特色化。

(三)内化教育评价的杠杆,发展区域优质教育

笔者认为教育评价是撬动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重要杠杆。以前对评价只是强调甄别作用和选拔作用,却忽视了内在激励和改进的功能;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的过程;对学校、教师评价未形成有关的评价制度。因此,对区域性的优质教育发展推动不够明显。笔者所说的内化,就是指把教育评价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片面变为全面、从注重结果变为注重过程,从而达到区域优质教育的能动发展。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到“三个结合”。

1.坚持自我评价与区域性督导相结合,调动内因,学会用党的教育方针来解剖自己,自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毛泽东在其著作《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同时又说,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7]。教育评价其本质是对一段教育活动用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评估、总结,只有区域内的学校做好自我评估总结,明确方向、找到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才能促进学校的能动发展,否则很难推动每个学校的发展。要推动各学校的能动发展,在评价的内容上,要符合时代的精神,要评估好方向、评估好根本,要看大事,要看学校的实际做法是否与区域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相吻合、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可行性又如何。在当下我们的评估就应当集中在学校是否能动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上来,各基层学校是否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看作是优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能否把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否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否把区域教育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一个使命。而且还要看学校的党支部与班子成员如何搞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教职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去创造性地落实学校的蓝图,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推动学校发展和自我发展。笔者认为,各校按这个标准进行评价,学校的能动发展就是必然的。

2.坚持过程性评价和年度督导工作的评价相结合,及时总结经验,能动积累经验,使能动发展少走弯路。毛泽东在谈到总结经验时提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评价是一种总结,要评价好,不仅要以自我评价为主,而且要不断地按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评价作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作为创设优质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一个部分。在教学工作中更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因为这一评价有助于教和学的及时改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评价内容应按各学段的水平进阶,按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突出重点。如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围绕是否帮助认同中华文化、学会语言运用、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人员应是上下结合,区域的督导人员、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等,通过多角度、多主体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学科成长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评价方法应该注意综合多种方法,可以是对话交流,也可以是学习反思,或者随堂练习等。区域性的督导人员要有目标性地下沉基层,加以指导,从而使区域性的能动发展目标落实到各学校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帮助区域性的督导人员调整过程性评价的指导方法和措施。过程性评价与年度性督导的关系,应该是基础和升华的关系,过程性评价是基础,年度性评价是总结或再反思。要注意梳理归纳,哪些是成绩、哪些是问题,成绩如何发扬、问题如何克服,从而推动区域性能动教育的发展有条不紊,有根有据。

3.坚持统一目标评价与发展特色评价相结合,确保区域性能动优质教育生龙活虎的发展。要确保在区域内大面积地推进能动优质教育,不仅要注意自我评价、过程性评论,而且要在评价指标上做文章,做到既有统一性又有发展的特色性或特长性。统一性讲的是基本的要求,特长性讲的是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而言,统一性就要按党的教育方针评价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在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方面有所变化、进步,同时要设计个性特长的评价指标,使人们能看到立体的学生、完整的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一叶障目,对学生做全面的否定。对教师而言,既要坚持“四有”教师的标准,让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同时也要让老师们确立小目标,从某一点开始,有计划地向全面“四有”教师进军。总之统一的评价标准与特色评价标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互为因果,这样的评价对区域性优质教育的能动发展推动力是巨大的。

总之,区域性优质教育能动发展的路径,关系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也关系到人民教育能否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得好”的大问题。抓住了这一大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质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新时代的拔尖人才才会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7]崔丽华.《实践论》《矛盾论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3:6;6.

[2]《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3]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4]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

[5]富维岳.现代教学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7.

[6]顾明远.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M].北京:新华文摘杂志社,2018(18):109-11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Regional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ath of regional high quality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run high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quality educatio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learly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urthly, thereby defin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ath of region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develop regional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regional quality education; socialism; construc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