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野下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可为、难为与何为

2024-09-23邢冠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西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教育资源匮乏地,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应重点攻坚的地区。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时代诉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区内职业教育面临着价值认同困境、师资队伍困境、产教融合困境以及育人体系困境。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为价值先导,提高教师发展为内生动力,多个主体合作为发展优势以及深化职教体系为有力保障来推动西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职业教育赋能增效。

[关键词]高质量;职业教育;西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8(2024)03-0038-07

The Advantages, Challenges and Pathways in Tibet’s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Xing Guanhua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 Yang 712000)

Abstract: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pu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also pointed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 and an area lacking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ibet is a key are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ibet is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meaning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olidate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at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the dilemma of teachers, the dilemma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dilemma of educ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ibet,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y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valu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 development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e 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the deepe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strong guarantee.

Keywords:High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ibet region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地区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藏整体发展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教育事业也迈向历史新台阶,走出了一条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并具有中国特色、适应西藏地区自身发展的独特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关于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二者虽然在类型上有所区别,但是职业教育正在享有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教育亟需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

西藏物产资源丰富,是国家战略储备地,是反对国外分裂势力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其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职业教育作为西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造血系统,能够不断促进人力资本,将各种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转化和衔接,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应当注意,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审时度势,抓紧时代机遇顺势而为,以党和国家的政策关怀为沃土,从中汲取养分,寻找到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力点和创新点,并以藏区所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基础,释放内生动力,内外兼备、里应外合地为西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智增能,助力地区经济大力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下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为西藏地区培养多样化人才,对于西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诉求

根据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罗伯特·卢卡斯(Robet Lucas)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资资本可以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1]而对经济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形式,拥有更高的专业性和对口性,它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经济的重要因素。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被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2]拥有高原、谷地、峡谷、山地等不同的地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地区地广人稀,部分地区交通不便,西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财政来源主要靠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这种措施有效缓解了国家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但是只靠外部输血,西藏地区的自主发达很难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经济增长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能够成为开发西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最积极的生产要素,从西藏的实际需求出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利用职业教育输送的人力资源,助力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然道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中国式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推进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高质量人才有赖于高质量教育。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其目的就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如上所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极大促进物质增长和人类全面发展。换言之,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和产业之间的枢纽,其高质量教育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应在“质”和“量”两方面与产业的长足发展相适配。

西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开发区内人力资源和保障藏区人民享受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根铸魂、传授技能、延续文化以及保障就业的重任。西藏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实现中国式教育的现代化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西藏职业教育要不断完善,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奠定强有力基础。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

自脱贫攻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积极为脱贫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切实为西藏人民生活带来了改变。例如,为校内外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毕业未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等提供技能培训,年职业培训超过5000人次,发挥了技能开发在减贫扶贫中的作用,[4]以去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改变了藏区千万个家庭的命运。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习主席上强调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效果更加稳固。在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的历史任务之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成为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题中之意。简单的“输血式扶贫”不足以解决根本贫困,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旨在为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生存技能以改善他们的生存处境,同时为受教育者心中埋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是着力破解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

在民族贫困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越多,人力资本发展水平越高,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也就越强。[5]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中坚力量,西藏职业教育学校要协同政府一起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人才市场状况调整育人模式,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继续发挥职业教育的兜底作用,精准识别贫困个体,建立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人才技能问题,以函授、社区培训、农村干部培训等方式提升民众的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释放职业教育活力,积极投身社会服务。

二、高质量发展下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难为

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加快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西藏自治区深入落实了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谈会,加快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当下,全区已建成了涵盖中高等教育、兼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西藏职业教育业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距离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阶段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克服。解决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对于推进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价值认同困境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现代中高考制度仍然成为普职分流的手段,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使分数占优势的受教育者流向普通教育中,而分数处于劣势的学生则更多的进入到职业教育系统中继续学习。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个体未来就业市场暗淡。然而,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目前,我国依然盛行以学历为主的用工市场,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表现为重学历而轻能力、个体的薪资水平标准和晋升通道都与学历挂钩,这极大降低了技能型人才对个体职业的期待感、幸福感和奋斗感。职校生从开始就要承担不公平的就业身份,在取得相应职业学校的文凭之后,大概率会被用人单位所边缘化从而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这种消极的社会认同同样会导致职业教育群体内部的负面自我评价。

西藏社会存在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的历史,视僧侣为上等职业,视铁匠、屠夫等为下等职业,尤其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民甚为不屑,认为从事此类工作的人骨头都是黑的,对为官进香者行礼相让,[6]如此风气更是加剧了西藏的受教育者对于普通教育的趋之若鹜,尤其是在就业的选择上更是掀起了公务员热。究其根本,是社会群体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程度低,学历型社会依旧占据着主导位置。

(二)师资队伍困境

近年来,西藏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质量水平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有的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仍然不足以支撑西藏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教师“质”、“量”不足,供需失衡。首先从“质”的方面来看,截止2022年,区内中等职业师资队伍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为1055%;研究生以上专任教师占比为6.96%;高等职业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31人,副高级职称16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共有278人,占专任教师的36.72%。由此可见,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在职称、学历上发展薄弱,硕士学历以上教师占比不高,高质量发展对于师资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提升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其次从“量”的方面来看,全区中职学校教职工共有3060人,其中专任教师2553人,“双师型”教师共有74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8.99%;[7]全区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757人,“双师型”教师共有20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6.69%。[8]根据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而从以上所统计的数据来看,西藏地区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未能达到国家标准,仍存在一定缺口。

二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进步缓慢。职业院校的聘任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缺乏实践性指导,往往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为解决这一困境,多地相继出台了校企共建教师培养政策,但是在实践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企业和学校各自的权责边界不明确;教师有心到企业学习但是企业未能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校企合作共建名存实亡;培训机制不健全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缺乏职业向上发展的职业发展空间,致使教师对自身专业的研究懈怠,失去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9]

(三)产教融合困境

西藏地区职业教育受到不利环境和资源匮乏的影响,与理想型的产教融合模式中还尚有一段距离,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对产教融合缺乏正确认识,保障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其一,企业以逐利为导向,造成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当前西藏校企产教融合不深入的原因首先是融合办学动力缺失,融合办学成本增加违背了企业的“经济人假设”,[10]这就使得企业把对学校的人才技术指导投资、学生就业投资、器材投资等都看做是额外的负担。企业对学校的投资收益在短期内并不明显,人力资本在企业中转化的经济效果甚微,降低了优质企业产教融合的意愿。据统计,在推进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中,西藏仅遴选了5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的省份中排名最低,西藏与广东相差近245倍。[11]

其二,认识上未能深层次理解产教融合。企业浅显的认为学校理所应当去培养职业人才,未能从支持职业教育提升服务本行业或者区域产业升级的视域协调行业领军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姻”。[12]企业和学校并非以合约形式建立捆绑关系,部分企业狭隘了产教融合的意义,仅仅为职教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职教生在岗学习没有专门的培训亦或是被分配简单琐碎、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对职教生能力的提高缺乏实质性帮助。职教生在岗期间学不到技术,感受不到能力的提升,其求知欲和参与度必然降低,影响整个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

其三,缺乏专门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责任边界不明晰。从产教融合政策上看,涉及原则性和指导性的内容居多,与之相对应的落实举措较少,导致部分企业或院校在合作实践中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有效作用。[13]当前,并没有专门的分工细则和评价标准对产教融合进行明确规制,大多数政策针对性不强,适用对象过于广泛,产教融合弹性空间过大,在制度上无法明确学校和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导致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容易陷入校企合作的形式主义危机中。

(四)育人体系困境

第一,学校层次结构有待提升。从学历层次上看,若职业教育仅仅在中高等专科院校开展,很难满足用工单位以及社会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高期待。西藏自治区现有12所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只有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处于拟申报本科层次的阶段,还没有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从数量上看,区内职业学校与内地职业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中职院校的数量是高职院校数量的三倍,中职生在毕业之后升学压力较大。企业更倾向于招聘高学历人才,这无疑让中职生进退两难。高质量发展下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技工,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学习、具有过硬本领的职业教育高素质型人才,以区内学校现有的水平来培养职教生,不足以应对高质量发展下经济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学校专业结构有待优化。根据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2023年5月更新),职业教育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各等级院校共开设1382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61个、高职专科专业748个、高职本科专业273个。[14]目前,西藏开设中职专业148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为46个,仅涵盖12个专业大类,包括农林牧渔类,财经商贸类、能源动力与材料类、电子信息类等。区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大多局限于农业、旅游业、医疗类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偏重于文科,装备制造大类、养老托育相关专业布局涉及较少。

三、高质量发展下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何为

对于进一步提升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价值先导,同时不断完善职教的师资队伍,统筹多主体共同发力,推进顶层设计打造良好的职教生态系统,以促进职业教育的的改革与发展。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价值先导,改变职教生态错位

《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二十大报告中被明确指出,这及时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社交媒体、广告媒介、公益项目等作为信息化时代快速传播知识的媒介,应着力宣扬职业教育,增强民众心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择业观以及“拥有一技之长,胜过万千财富”的多元评价观,为职业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口碑。目前,在我国现存9亿劳动力人口中,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6%,未来5年内38个新职业人才缺口超过9000万,[15]职业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大有前景,有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政府和职业学校部门应继续加强下乡送教、职业教育宣讲会、科普宣传、社区帮扶等工作,向辍学人员、待业人员、学生及学生家长大力宣扬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和方针。当下,全球范围内普遍认可以学历高低区别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晋升通道,与此相匹配的还有以各种各样的专业证书来标榜人力资本的能力。早在上世纪,日本就将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提升到了博士水平,这大大加深了民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深刻影响着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程度,未来能够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

(二)以提高教师发展为内生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以不断发展师资力量为核心内容,西藏地区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对现有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出新要求、新挑战。

一方面,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批“招得来、留得住”的支教团队。西藏身在祖国的西南边陲,自然环境恶劣,引进内地教师来藏支援并非易事。对于西藏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情况,职业教育学校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探索新型的聘任方式,引进各个行业的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理论经验的专家、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授课、讲座、实习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技能上的指导,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匹配度。

另一方面,完善校企合作职后培训,鼓励职业教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职后学习是教师在就职期间不断进步的关键法宝,提升理论型教师的教学创新形式、实践水平是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互相为对方创造学习机会,学校内的理论型教师通过深入一线岗位提升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学校教师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最近理论前沿。学校要加大资助教师提升学历水平的力度,鼓励职教教师读研读博,组织教师培训、研讨会、学术沙龙、教学技能大赛,遴选优秀教师到各地进修,稳步提升师资水平,合理优化学校师资结构队伍。

(三)以多个主体合作为发展优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协同多方利益,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共同体”的概念即基于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彼此的认同而自发建立起来的能够让成员体会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的社会组织,[16]企业、学校、个体都有着对于职业教育的利益诉求,它们共同成为产教融合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企业以牟利作为自己的经济逻辑起点,自身的切实利益未能得到保障是弱化与学校合作的根本问题;而学校以育人作为价值逻辑起点,旨在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和学校能够协同发展的根本方法就在于找到二者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企业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将学校作为自己的科研攻关基地与人才储备摇篮,二者合理建立战略协同协议,本着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对于企业在学校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充分的利益保障,加强企业参与办学的内生动力。

夯实企业认识,提高产教融合效果。企业和学校可以协同进行产教育人的前提是双方能够对产教融合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在此举措下企业将收获的长期效益以及学校育人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此,西藏区内各地方政府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在拉萨、昌都等区域经济发展较为靠前的地区遴选重点学校与优质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模范试点,发挥校企融合的引领作用。同时,逐步推广成功经验,在特殊地区实行“一企一校一议”,使双方能够借助对方优质可利用资源不断发展自身。此外,政府应适当增加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保障职业学校实训的硬件设备,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在建立实训基地方面的经济投入,为培养毕业即就业的职业人才做准备。就教师而言,要建立职校教师的考评制度,合理奖惩激发教师双向嵌入的动力。学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是主体,要认真解决学生在校企合作间学习的安全问题和教学问题,不断提升和完善产教融合的规范化程度。

(四)以深化职教体系为有力保障,统筹谋划顶层设计

合理调整区内普职比例,构建普职协调发展的良性办学格局。不同于东部城市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要求,西藏自治区处于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并且有着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地方政府在制定普职比例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动态追踪市场产业人才缺口,研究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期调整供给侧人才培养的分配布局,以期达到西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学生数量、学校质量与西藏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当的普职协调比例。

优化学校的层次结构,建立中职、高职、本科于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力鼓励中职教育向西藏地区培养具有基本文化素养和掌握合格技能的职业技术人才,支持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坚守各自的品牌特色,优选办学成果佳的中职学院未来迈进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和中等职业院校在专业上的衔接,成为中等职业院校的对口升学基地,鼓励西藏高等职业院校加大培养人才质量,高标准要求职业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成果,逐步向本科教育水平看齐。例如,拉萨师范高等专业院校现以拟升为本科院校并改名为拉萨师范学院,旨在为西藏地区培养幼儿阶段及小学阶段的教师,推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双高计划”;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为区内外政法系统公安系统培养人才的专门院校,形成科学发展、特色鲜明、稳步提升的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人才教育体系。

统筹学校的专业结构,逐步实现区内职教专业的渐进式变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专家的合理推测,将专业对标地区实际情况,围绕自治区清洁能源、旅游文化、高原生物、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和边贸物流“七大产业”去完善现有专业结构。[17]整合资源建立一校一品牌,其课程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评价标准等要与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契合,大力发展品牌特色专业,[18]为地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西藏地区的职业教育除了拥有职业教育的一般属性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民族性。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是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聚集地,将民族文化作为西藏职业教育的创生点去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使西藏地区民族特性薪火相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办学特点。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让社会大众见识到了西藏广袤无垠、钟灵毓秀的景色,这也成为西藏旅游业发展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学校专业的设置上要重点培养旅游业,摄影、美容、线上直播都能够成为旅游业的辅助推广产业,电子商务类专业有利于将有地区特点的产品向周边国家或内地出口。将内地是热门专业但在西藏地区就业较为困难或者培养系数难度大的专业取缔,不断提高职校专业与地区发展的适应性。

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双边责任意识。西藏政府部门作为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价值引导者,要能够从制度层面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从实际区情出发,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校企融合产业成果细则,科学制定符合西藏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与法规,完善二者在合作中的利益分配细则、人员管理办法、技术信息更新等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还要建立起对产教融合培养机制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对于产教融合效果显著的学校和企业进行激励和经验推广,对于效果甚微的学校和企业进行针对性地整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郜玉艳,梁成艾.人力资源需求与职教发展的关联、机理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5-8.

[2]侯靖,吴忠,刘宁,等.西藏高海拔深切峡谷地区水电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水力发电,2019,45(02):14-17+38.

[3]周洪宇,齐彦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核心要义与路径指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2):124-133.

[4]郭文富.职业教育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减贫的实践探索与反思——基于西藏职业教育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1):16-22.

[5]常玲玲,毛艳.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9):16-22.

[6]刘利.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咸阳:西藏民族大学,2017.

[7]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西藏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2年度)[EB/OL].[2023-03-07]. http://edu.xizang.gov.cn/6/28/4839.html.

[8]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西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2年度)[EB/OL].[2023-03-07].http://edu.xizang.gov.cn/6/28/4842.html.

[9]程冬梅.西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22.

[10]梅军,肖金香.民族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方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9):61-64.

[11]黎菲,谭梦娜.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培育:实然考察、实践表征、问题透视与应然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6):65-70.

[12]崔岩.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挑战及发展方向——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47-51+56.

[13]索旺.“双高计划”背景下西藏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西藏教育,2021(11):18-20.

[14]贺会团.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策略[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01):204-208.

[15]朱德全,杨磊.职业本科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0-8+65.

[1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8.

[17]王小娟,魏秋彤,钟雪琴,等.聚力发展“七大产业”,构建西藏现代产业体系——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4):55-62.

[18]江长州,陈志敏.基于Super-SBM的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3):216-222.

[责任编辑 张宇龙]

[作者简介]邢冠华(1998— ),女,河南省新乡市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