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与体验”教学探索
2024-09-23古永司刘晓花
[摘 要]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智慧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媒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结合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该课程具有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特征,结合智慧教学的数字化、生动性、学习泛在性和互动便利性等特点,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智慧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方式。主要做法主要有:建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优化核心心理素养培育下的教学内容;完善更具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运用长江雨课堂平台进行课堂翻转;建构多样化考核和测评体系。经过实践探索,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结合该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利用教育数字化优势,构建心理育人一体化数字平台,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智慧教学;体验;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8(2024)03-0033-05
“Wisdom and Experience” Teaching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ducation
Gu Yongsi,Liu Xiaohua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 Xi’an 710119)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era of education, intelligent teaching provides a new carrier and medium for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ds a breakthrough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ng knowledge imparting,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training,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vivid learning, ubiquitous and interactive convenience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wisdom and experienc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s an effective breakthrough in teaching malpractice The main methods are as follows: construc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under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psychological literacy;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system with more humanistic spirit and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before class; Use the Yangtze River Rain Classroom Platform for Classroom Flipping in Class; Construct diversifi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fter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bined with this teaching, we will further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al digitalization to build an integrated digital platform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Experience;Digitization
教育数字化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赋予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和任务。依托新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赋能,为人才培养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必修内容,该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调节技巧。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智慧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媒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一、 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受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及来自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较高要求。但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无法从根源上满足高职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追求自我个性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知识索求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无法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目标。
(一)不能精准对接专业培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心理认知水平、心理健康程度以及职业需求各不相同的学生。但是多数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在新生入校后采用合班上课、大班讲座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落实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缺失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不能做到与专业培养需求相结合,不能精准面向不同专业的职业要求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同时缺少对学生各方面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基线起点的准确把握,分层分类精准育人难实现。
(二)学生的主观需求和主体性难以体现
鉴于心理问题的隐私性,很多学生不愿在课堂上进行真实意愿表达,因此全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中师生良性互动较难形成。学生的主观需求和主体性难以体现。课后,传统沟通渠道有限,检测较难,教师课后追踪学生,帮助其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式难以把控。因此学生降低了对于课程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三)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融合程度有限
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开数字化应用还比较有限,比如融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尝试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数字教育体系尚未形成。课程教师、辅导员展开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资源分享和互动等多是利用微信、QQ等辅助功能进行,相对分散难成体系,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教学实践创新,无法丰富心理健康育人内容。
(四)课程体验环节弱化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心理问题预防与调节负面心理的能力与技能。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限制、教学条件有限、教师自身组织能力不够等因素,许多课堂体验活动无法开展,学生无法融入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构建相关心理知识和技能。由于这门课抽象性较强,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如果缺少实践环节,知识难以得到学生的真心认同,技能与能力也无法实践提升。
(五)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不充分
在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同时与职育有效融合的粘合剂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面临“德育、心育、职育”融合度较低,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政融入很欠缺,知情意行不协调,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不统一,教学,教育和发展三大功能不均衡。
(六)考核方式存在弊端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考核方式不应局限于知识考查,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灵上的感悟和相应行为上的成长。它的考核方式应该有别于其他课程。目前普遍对此门课采用考查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致使心理能力的考核得不到体现,不利于教师评判教学结果,不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改革的基点与思路
(一)课程的特殊性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年)》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二)智慧教学的特点
智慧教学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即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和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2]。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化。智慧教学依托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制作数字资源,对整个教学的过程数据、结果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将教学和学习过程数字化。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即可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参与情况、习题练习情况、课堂出勤等各方面进行观测评价,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成果。
2.生动性。智慧教学应用各种学习工具软件和海量的视频资源,因此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直观生动且具有活力。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
3.学习泛在性。智慧教学平台的搭建给学习提供了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有利条件,学生只要有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借助移动学习终端获取教学资源,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实现学习的泛在性。
4.互动便利性。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可以极大增强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参与互动交流,在课堂上还可以将互动结果实时呈现,而且减轻了一些学生当众发言的压力。这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互动频次相对较少,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的瓶颈。在智慧教学平台下,让师生、生生沟通更加全面、无障碍。
(三)主要思路
我们所进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探索即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从课堂革命的视角,从数字化课程建设、智慧课堂体系构建、课程思政融入、拓展教学体验等方面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学堂在线与长江雨课堂平台,结合自建课程资源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课堂翻转,致力于突破有限课堂时间的限制,拓展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和选择性,同时释放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开展学生互动和心理体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心理体验和课堂参与感,拓展教学实践课空间,更加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的改革,能更好的突出学生主体,更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同时将心理健康课程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构建针对不同专业的“基础+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最终建成“德育+心育+职育”的综合育人结构。
三、改革具体做法
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智慧与体验”教学模式。通过“学堂在线+雨课堂”搭建线上课程学习平台。综合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头脑风暴、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数字化资源使得教学获得了跨时空的延伸,学习有效拓展到了课堂之外,延伸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结合更加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有利于知识内化与心理素养提升。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教学目标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关注学生自信、希望、乐观、韧性、责任、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重视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人格与价值塑造等方面带来的有意义的影响与行为变化,以及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持久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助力个体未来发展。 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根据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育需求进行专业区分,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层面进行具体模块教学目标设置。不仅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树立自我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更要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学习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爱与被爱等能力;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塑造高职学生的积极乐观、富有韧性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不断学习、主动适应的心态,鼓励积极探索、把握生命的积极心理,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观。
(二)优化核心心理素养培育下的教学内容
在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的培育。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建构了从心开始 ,飞扬青春、学会适应 ,生存王道、健全人格,走向成功、认识自我,助力发展、 用心交往,终生受益、学会学习,未来可期、理性恋爱,美满幸福、耐挫磨炼,向阳而上、珍爱生命,灿烂人生等十个项目的高职学生核心心理素养结构,立足学生核心心理素养,优化教学内容,深挖精髓,与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相结合。比如在 “健全人格,走向成功”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在“认识自我,助力发展”中促使其在自我悦纳中增强自信心和乐观精神;在“珍爱生命,灿烂人生”中, 探索生命的真谛,加强学生对个体社会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深化爱国精神与责任感恩意识。
(三)完善更具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相应的心理模块,利用案例、入脑入心等活动强化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家国情怀,使其理解社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信意识、团结合作、文化自信、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注意构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教学话语,激活具有家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2]。如在挫折应对中,融入华为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的意义并增强应对挫折的勇气;在自我意识模块,从个体要自尊自信联系到国家民族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关于爱的能力培养中,通过了解革命先烈的爱情、升华爱的内涵,引导学生对爱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验;在生命意义探索中,将社会时事融入,结合革命志士、身边故事与榜样人物、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素养、道德理想等内容。
(四)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该课程的线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次,每次2课时.在面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提前一周在线上平台发布相关的视频学习资源以及相关的任务包,要求学生在线下课程开课的前一天之内,必须要完成对于所有视频资料的学习,并且还要在线上平台提交所对应的专题测试,我校已建成该课程的在线课程并在学堂在线平台运行2年。完成该学习给予一定的课时分数,否则将不计分数。教师收集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和反应出的问题,及时针对问题调整线下课程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五)课中运用长江雨课堂平台进行课堂翻转
课堂教学中运用长江雨课堂平台进行课堂翻转,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互动活动,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小组PK、在线抢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围绕思政元素,开展入脑入心环节进行升华拓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其中互动环节主要通过设计与心理体验活动或者联系实际的讨论,让学生经过自身体验与感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内化行为。活动过程通过工作任务单进行活动指引,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步骤就是活动步骤,步骤中突出学生心理活动的思考引领与体现。一个主题完成后有“我心我行”模块记录,让学生记录自己学习该内容后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让学生能在活动完成的同时完成一次心理的洗礼。其中每一个任务单的最后都设计了“师言师语”栏目,将教师的评语与建议反馈给学生。
(六)建构多样化考核和测评体系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考核环节也需要结合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形式。其中,线上成绩占比50%,该部分成绩主要是由学生线上课程学习情况、知识测验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线上期末考试等三大模块构成。线下考核成绩占成绩总比的50%, 线下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参与程度、完成效果以及项目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等三大考核部分,不仅关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最后,每个知识模块结束后需完成项目总结,包括学生心理测试,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等。
四、改革效果与展望
智慧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利用了数字化信息手段,丰富和教学资源与途径,线上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线下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能,提升自我心理素养。智慧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指导课程里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升[3]。
结合该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利用教育数字化优势,构建心理育人一体化数字平台。打通心理课程、心理活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四大心理育人关键环节,联通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教育主体,形成教育闭环、增强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心理素养与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杰,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8):20-22.
[2]翟玮炜,等.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2(5):164-167.
[3]芮雪,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0):48-50.
[责任编辑 张宇龙]
[作者简介]古永司(1979— ),山西省阳泉市人,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教授,理学硕士。刘晓花(1979— ),女,山西省阳泉市人,陕西开放大学(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教授,管理学硕士。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智慧+体验’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24SZX437);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24年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