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研究的为何、何为和如何
2024-09-23陆道坤
摘要: 教育家精神研究旨在为营造有利于教育家形成和卓越教师培养的文化提供鲜活的材料、为推动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智慧支持、为个体教师“修炼”提供精神食粮。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基于教育家思想与活动演变、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与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围绕教育家成长历程描写、教育家精神萌生与成熟过程的勾画、教育家精神的个体化提炼、教育家成长逻辑与教育家精神生成机理的揭示、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的辩证审视与时代价值阐发等展开讨论。教育家精神研究只有立足教育家所处时代,下沉到教育家的生活、学习、教育活动场域,进入教育家思想世界,综合考察教育家理想与世态、生态、心态、努力等因素,并基于“三线合一”的逻辑,综合使用个案研究、历史叙事、口述史、归纳法等方法,方能系统揭示教育家成长及教育家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轨迹和机理,阐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当下教育提供智慧支持与精神引领。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家精神;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4)05-0036-10
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此后,围绕教育家精神的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成果中,基于宏观、中观视角探讨如何理解、贯彻和运用教育家精神者居多,站位教育家精神及其形成视角对具体教育家、教育家群体的研究较少,难以为人们全面而系统地理解、把握乃至贯彻教育家精神提供有力支持。笔者以为,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回归原点,系统回答“为何、何为和如何”的问题。
一、为何:教育家精神研究的“初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将教育家精神贯彻运用到“教师培养”“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与保障”“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完善”“尊师重教氛围塑造”等方面[1],是教育家精神提出的“初心”,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取向。因而,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坚守这一“初心”,凸显实践性要求。
(一)为营造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气候”提供支持
每个教育家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成才背景、教育生态和制度环境,可谓利弊兼具。教育家精神研究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形成的背景因素,可以为今天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环境提供支持。
1.营造“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氛围
教育家精神研究要以真实、全面地呈现教育家精神并使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感召力为指向,立足现代传播手段和介质,形成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宣传材料,使教育家事迹和教育家精神变得鲜活,并进入人们日常教育话题之中。换言之,教育家精神研究的成果要凸显传播性,以高效引导广大社会受众去了解、理解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并产生对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尊崇之情,从而形成全社会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氛围。
2.高位引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弘扬教育家精神,旨在引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主渠道的时代背景下,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往往被无限放大,并以“带节奏”的方式引发公众对教师群体、学校甚至教育的不满。而研究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将教育家精神及事迹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立体地、鲜活地呈现,不仅让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走进大众视野,也让大众都走进教育家的“教育世界”,从而直观地感受教育家的人格魅力,审视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产生对教育家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社会公众真正走近教育工作者、走进教育工作,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之艰辛,进而发自内心地尊师重教,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
3.完善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政策、制度、机制
站位助力教育家成长的立场,我们要聚焦对显性“抓手”的把控,即研制有利于教育家“涌现”的政策、制度、机制。教育家精神研究要系统探明影响教育家施展抱负、追寻理想的政策、制度、机制因素,从“得”与“失”两方面寻求智慧支持:在梳理教育家得以实现或未能实现教育理想的教育政策、制度、机制基础上,形成相关建议,推动教育政策、制度、机制体系优化,进而使其真正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的生发;基于对教育家著述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教育家关于政策、制度、机制的观点以及期望,从而为研制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政策、制度、机制提供参考。
(二)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引领
弘扬教育家精神,关键在于以其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因而,站位教师培养角度,教育家精神要贯穿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全过程;站位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教育家精神要体现在教师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活动中;站位环境营造角度,教育家精神要渗透于教师成长、实践的环境建设之中。相应地,教育家精神研究也要从上述三个角度展开。
1.从教师培养角度,推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家精神研究要站位教师培养角度,分析教育家所具备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教育追求、知识与能力素养、教育思想与理念等,理解教育家成长历程中的所学、所修、所行及所需,从内容供给、培养模式、活动设计、平台搭建等角度,为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科学设计和合理实施提供具体思路和经验支持。对于教育家们如何为师、如何育人的智慧也要梳理归纳使之体系化,为教师在职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启示。同时,教育家精神研究还要深入主体层面,立足个案研究,破解教育家将职前学习和在职发展有效衔接的“密码”①,为今天高效推动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一体化提供智慧支持。
2.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助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2],对教育家“修炼”模式与经验的研究,能为组织层面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3]推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其中,围绕教育家理想信念形成的研究,能为组织层面开展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围绕教育家师德修炼的研究,可以从师德制度机制建设、教师培训、教师评价与支持等角度,为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的形成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涵养提供智慧支持;围绕教育家教书育人中实践探索与创新的研究,可以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凝练角度,为组织层面系统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提升给予支持;围绕教育家的自主发展及其立足实践探索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组织层面推动教师终身发展和教师循证实践,进而坚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4]提供支持;围绕教育家家国情怀、格局视野、责任担当、价值取向、使命自觉等方面的研究,能从教育家精神宣导、教师荣誉体系建设等方面,为组织层面推动教师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提供启示。
3.从环境营造角度,涵养有利于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涌现”的教育生态
和谐的教育生态,对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形成至关重要。而站位教育生态角度的教育家精神研究,则要为创建适合教育家成长和卓越教师培养的内外部环境提供智慧支持。第一,为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卓越教师培养和教育家精神生发的教育外部生态提供支持。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关注教育家在教育实践探索中与政府、专业组织、同行、研究者等不同主体的互动,从中梳理出教育家对外部环境的批评、诉求,据此归纳推动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外部环境因素,为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发的教育外部生态提供参考。第二,为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发的教育内部生态提供支持。教育家精神研究要立足教育家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自我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等具体活动,从学校氛围、制度机制、资源支持、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分析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发的关键因素,为构建有利于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发的教育内部生态提供支持。
(三)为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提供智慧滋养
教育家精神研究最根本的落脚点还是为教师个体自主发展提供支持。一方面,研究要突出对教育家成长之路的细致描写和经验总结,为教师开展职业规划提供案例和经验支持,为教师的“修炼”提供成功“蓝本”。另一方面,研究还要形成可供参考的“模版”和针对性建议,为教师高效运用教育家精神提供借鉴。
1.为教师的职业规划和自我修炼提供经验支持
具体体现为两点:第一,描摹教育家成长之路,为教师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教育家精神研究要以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活动为“明线”,完整地呈现出教育家的成长之路,提炼出教育家成长的经验,分析教育家在各维度上的发展之道,进而为教师开展职业规划提供参考,为教师由合格走向卓越、走上教育家之路提供理念启发、方法借鉴和智慧滋养。第二,为普通教师“修炼”提供成功“蓝本”。教育家成长过程中,既有道德涵养、理念形成、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教育思想与智慧凝聚的经验,也有困顿与求索、反思与发展的经历,教育家们如何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素养、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教育视野、在兢兢业业的育人工作中不断升华教育理念和坚定教育理想信念态度、在持之以恒的育人探索中不断提升教育素养和道德修养等,都可以通过研究全面、细致地再现出来。教育家的著作①、论文、演讲、谈话或对话录、讲座,彰显着教育家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体悟。上述各个方面,都能够为普通教师的“修炼”提供参考。
2.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教育家精神提供借鉴
教育家精神研究形成的可供参考的“模版”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能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效贯彻和运用教育家精神提供帮助。第一,形成精神感召力和激励力,为教师发展提供精神食粮。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形成关于教育家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家精神、立足实践进行修炼的主题案例,从精神层面为教师提供滋养。而普通教师则可以通过对系列主题案例的研读,走进教育家的精神世界和实践场域,加深对教育家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视野、教育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理解,进而“反照自身”,内化出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二,为教师提供贯彻和运用教育家精神的“范本”。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贯彻,往往以点点滴滴的方式呈现,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于平凡中见伟大。而教育家在实践中落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弘道追求、仁爱之心、育人智慧、躬耕态度的要求,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教育家自身的成熟,在方法上、模式上逐渐完善。教育家精神研究就是要向普通教师展示这一过程并总结经验与教训,为其提供成熟的学习“范本”。
二、何为:教育家精神研究的具体任务
教育家精神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厘清和描摹教育家成长之路、提炼并个性化表达教育家精神、揭示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形成的机理、辩证审视和科学阐释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之道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历程描摹:教育家成长与发展过程的全面揭示
研究要立足社会背景、教育生态、政策制度环境,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教育家成才以及由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探寻,进而全面描摹教育家成长之路。
1.全面、动态描摹教育家成长发展的背景
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也为教育创造了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定影响。同时,身处不同时代的教育家,所肩负的使命、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所获得的支持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要全面、客观地描摹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其成长成才的背景、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背景、在教育领域躬耕的背景,并揭示对其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教育生态、制度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只有将教育家的成长发展置于具体的、变化的历史语境之中,才能使教育家的形象变得更为鲜活、立体和富有发展性。
2.全视角、全过程呈现教育家的成长成才经历
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杰出者,教育家显然要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有理想、更有情怀、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5],也更强调个人的努力。因此,对教育家个体发展进行全过程研究,不仅要研究其进入教育领域之前学习、成才经历,更要基于教育家的活动、著述以及对与教育家相关文献的解读,按照时间顺序来研究教育家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教育追求、知识与能力素养、教育思想与理念、教育智慧等方面的修炼历程,分维度、动态性地描绘其成长发展历程。
3.客观、真实讲述教育家教育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较抽象的、概括性的表述,更能打动人、感染人的恰恰是教育家围绕教育教学、自身发展不断求索、问道的自述,以及他者关于教育家潜心教书育人、积极探索创新的客观、真实的描述。教育家的心路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教育家自己的言论以及他者的描述呈现,其中既有教育家关于办学和育人的经验与思考、道德修炼的实践经验与智慧、理想信念发展的反思与体悟,也有教育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顿与省思、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求索、对良好教育生态的构设与期望、对制度机制改革的思考与设想等。而他者围绕教育家教育活动的叙事、对教育家及其思想和实践的评价、对教育家发展和其教育实践的辩证分析,则能够以第三人的视角,展示教育家潜心育人、积极探索以及不懈修炼的历程。上述几个方面相互佐证、互为补充,能够共同刻画出教育家在自我发展、教育实践中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后来者走进教育家的世界、理解教育家精神。
(二)具体体现:教育家精神的点滴拾起与系统呈现
具体到教育家个体,其所体现出的教育家精神并非以整体的、系统的、抽象的形式呈现,而是闪烁于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思想之中。而这种以碎片化、具体化方式表达的教育家精神,对于学习者来说恰恰是最直接的精神营养。因此,敏锐发掘、点滴拾起并具体表达和系统呈现教育家精神,无疑是一项重要工作。
1.敏锐发掘与点滴拾起,从细微处找寻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平凡之中的“伟大”,它由教育家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以及与学生、家长、同事、同行等各类主体的互动之中,体现为教育家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教育情怀,往往与教育家的言论、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因教育者身份固化、教育者教育生活和非教育生活边界模糊之故,教育家精神还体现在教育家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深藏于教育家言论、实践甚至日常生活之中的教育家精神,往往是小处见大、于细节处闪光辉。因此,教育家精神研究就要基于一定的标准或尺度,竭力去发掘、去找寻“蛛丝马迹”并点滴拾起,整理出那些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案例、事件。
2.以时间为纵轴、以具体维度为横轴,立体化、系统化提炼教育家精神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家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的表现并不一定相同,这是由教育家工作特点和专业领域决定的:不仅躬耕于一线教书育人的教育家与侧重教育管理和教育谋划的教育家不同,从事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家之教育家精神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家精神所呈现的具体样态也必然有所不同。基于此,在前述点滴拾起的基础上,研究者不应纠结于教育家精神的界定,而要着眼于教育家精神的内容和表达。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点点滴滴以时间为序串起来,并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进行归类,给予立体的呈现。其中,基于纵轴可以发现在具体维度上教育家精神的发展轨迹,而基于横轴则可以发现在具体维度上教育家精神的强弱。
3.可视化呈现与具象化表达,使教育家精神更易于弘扬与运用
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关注成果传播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提炼和加工,以便人们高效弘扬与运用。提炼的目的是使教育家精神更为凝练,在表达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记诵和传播;加工就是站位学习者角度,结合教育家的案例、事迹,可视化、具象化表达教育家精神,从而使教育家精神更接近普通教师的教育生活。不仅如此,教育家精神研究还要系统提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建议,为弘扬和运用教育家精神提供支持。
(三)形成之道:基于条件与内在机理的分析
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在形成上是“双线合一”的,因而教育家成长之道的研究和教育家精神形成机理的研究也必然会联系在一起。但基于实践价值系统探寻的考量,需对教育家成长之道和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分开单独研究。
1.提炼出教育家的成功之道
教育家之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既有其外部条件因素,也有其自身认知和努力方面的内部因素。因此,提炼教育家的成功之道,要综合偶然性、必然性,将外因和内因结合起来。第一,结合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综合分析,为学习者审视教育家成功之道提供一个理性视角。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其在审视教育家的问题上,多采取了仰视而不是结合自身工作的平视,对教育家更多的是崇拜而不是学习。因此,理性审视教育家由普通教育工作者或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历程,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全面辩证分析作为偶然性因素的特定社会背景、教育环境、政策制度、特定的机遇与资源、特定的办学和施教平台等,甚至教育家的家学渊源、所受教育、师承关系、家庭背景、社会关系都应包括在内。当然,研究更要关注教育家成功的必然性因素如教育家的理想信念、教育情怀与抱负、自身的兴趣、自身的努力等,并结合教育家的成长历程、教育活动进行分析,探索这些因素对教育家成功的作用机理及具体表现。第二,综合外因与内因的分析,提炼出教育家的成功之道。透过偶然性因素分析,研究者能够充分挖掘出教育家成人、成才、成功的外在因素,并梳理出其中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考验性因素和“长风破浪”的助益性因素。而透过必然性因素的分析,研究者能够总结出教育家成人、成才、成功的内在主观性因素。因此,研究者只有立足教育家的成长历程、教育活动及教育思想的分析,方能将二者的独立研究、二者的互动研究结合起来,提炼出教育家的成功之道。
2.归纳出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
对于教育家而言,教育家精神是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其教书育人活动之中的。但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教育家精神可能会在其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但更多的是处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状态,其教育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更多是遵从了自律和他律的双重约束并由“自发”走向“自觉”,使其难以将所崇拜的教育家精神自如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因而,普通教师更希望从教育家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家的实践以及基于实践的反思中了解教育家精神生成全过程,明晰其中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家的主观努力,进而真正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这就要求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在全面呈现教育家成长发展的客观因素和教育家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基础上,以时序维度和教育家精神维度相结合的视角,勾勒教育家精神萌生、发展和成熟的轨迹,揭示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和表达逻辑。
(四)价值呈现:从具体语境的辩证分析到立足当下的价值阐发
要避免将教育家“神化”和教育家精神教条化,就必须立足教育家所处时代辩证分析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使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更为真实地贴近普通教师的教育工作。只有立足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积极阐释教育家、教育家精神以及二者形成经验的价值,才能为教育管理者、普通教师的实践提供有效指引。
1.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都应是接地气的,高度抽象、高度美化会使得二者变得高不可攀。同时,过于强调教育家和教育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尤其是放大客观条件也会使得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淡化。因此,必须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第一,辩证分析教育家成长发展和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客观因素。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维度,厘清教育家身处社会背景、文教政策、教育环境与条件支持的特殊性,要分析上述各个方面与当今时代的共通性即当今所具备的有利条件,更要分析教育家阶级局限性、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尤其是家庭、社会关系、所受教育、所扮演或扮演过的社会角色、特有的社会经历等,还要分析教育家精神具体各维度的指向和表现、局限和外在原因。第二,科学审视教育家成长发展和教育家精神生成的主观因素。教育家主观努力显然是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最主要内因,教育家精神研究要探寻教育家如何站位国家、阶级立场以积极的教育实践为国家、所在阶级育人,如何开展德性修养,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师德要求并形成师德智慧,如何在育人中不断探索进而形成育人智慧,如何躬耕教坛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探寻、终身学习、求是创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如何立足具体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和坚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同时,也要看到教育家个体努力中的局限性,即其可能不一定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所有方面:如因特定的社会背景,部分教育家以特定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指导教育;因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不同,部分维度的教育家精神难以发掘等。可见,只有基于“彼时彼刻”“此时此刻”两个场景的考察,方能全面、科学地分析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
2.针对性地阐发教育家成功之道、教育家精神形成之道的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研究要站位“此时此刻”和已来之“未来”,科学阐发教育家成功之道、教育家精神形成之道的时代价值。第一,阐发教育家成长之要、成功之道,为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提供精神食粮。阐发教育家成长之要,就是要通过对教育家个体、群体的研究,立足教育家成功案例,结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需求,明晰教师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关键环节及实施策略。同时,它还为教师在职修炼即立足实践的反思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阐发教育家成长之道,就是要为营造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环境、生态,建设相关制度机制、平台、支持体系等提供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参考,并回答如何基于上述“条件”激励教师成长,进而促使教育家和卓越教师不断涌现。对于个体而言,阐发教育家成长之道重在帮助其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并基于长线发展、加快发展思路构设和调整发展规划,“借势”有利发展条件,形成良好的内驱力和积极主动的发展意识,不断走向卓越,在成人中成己。第二,阐发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形成之要、践行之要,为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涵养教育家精神提供支持。对于组织层面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教育家精神形成机理和形成之要的阐发,在于为其营造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环境、生态和建设相关制度机制、平台、支持体系并形成行之有效的行动路线提供最直接的参考。而教育家精神践行之要的阐发,也要为组织层面抓住重点并形成行动路线,从而为卓有成效地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系统贯彻提供支持。对于个人层面而言,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形成之要、实践之要的阐发,要为教师立足教书育人实践内化教育家精神、运用教育家精神,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走向卓越提供参考。
三、如何:教育家精神研究的逻辑、视角与方法
教育家精神是“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统一,它渗透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之中,并随着教育家的思想发展和教育活动演变而不断完善,是教育家基于实践“修炼”之结晶。因而,研究要基于教育家思想与活动演变、教育家的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与发展“三线合一”逻辑,对教育家所处之世态、文化教育生态、教育家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学术背景等客观因素以及教育家的理想信念、教育情怀、自身努力、心态变化等主观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以系统揭示教育家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与发展的轨迹与机理。为此,教育家精神研究要综合使用个案研究、历史叙事、口述史等方法。
(一)基本逻辑与思路:精神与载体“携手而舞”
教育家精神研究某种意义上具有历史研究性,是人物史、活动史[10]的综合。常规的人物史研究最终将落脚点置于人物评价,而教育家精神统帅下的教育家研究,就要跳出这个窠臼:在帮助学习者知晓教育家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其成功因素的分析上。而活动史视角下的研究,则在教育家精神统帅下,注重发掘教育家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和基于时序的发展完善,同时突出对重要事件中的教育家精神及其发展的分析。因此,研究应基于以下逻辑和思路展开。
1.基于“三线合一”逻辑,设计教育家精神研究的框架
教育家是教育者中的杰出者,其由普通教育者向教育家的发展过程,也是基于实践的“修炼”过程,并表现为教育思想逐渐体系化、成熟化和教育实践逐渐模式化、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社会大环境因素即“大气候”“大生态”的影响,也有教育环境因素即“小气候”“小生态”的影响,更有自身在教育理想与信念驱使下立足实践的主观努力,而这些均体现在教育家的思想表达、心路讲述和教育活动中。从内在关系上看,教育家的思想表达、心路呈现和教育活动三者是相互影响并交织在一起的:教育家在实践中成长并将其在实践中得来的“真知”运用到实践中。随着教育家实践探索的推进,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也逐渐走向体系化和成熟化,并反哺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推动其教育思想的成熟和实践的完善,进而加快教育家的发展。可见,教育家成长修炼线与教育家精神形成线是“一表一里”两条线,共同负载于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演进线之中,呈现“三线合一”的状态。
2.明确教育家精神研究的“历史性”,推动人物史研究和活动史研究的结合
教育家精神是一种已经形成的思想、理念、信仰、态度、智慧、品德、情怀等,即便是今天仍然活跃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享有“教育家”之美誉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家精神也已初具规模。因而,教育家精神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历史研究范畴,且这种研究负载于教育家及其思想、活动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人物史和活动史的复合研究,前者注重明晰教育家生长生活的背景、教育家矢志不渝的探索、教育家的重要人际关系、教育家成长与实践中的重要事件,后者在于展示教育家的教育活动变化、教育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及影响、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的互动等。研究只有进入教育家、教育家精神的系统分析层面,才能避免落入教育家评价的俗套。因此,教育家精神研究要凸显历史研究的特点,注重材料的收集与分析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3.明晰教育家精神呈现方式,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无论是对个体教育家进行研究,还是对具体类别的教育家群体进行研究,都必须立足教育家精神呈现视角。唯有如此,研究成果才具有鲜活性、可读性、可学性、可用性。就教育家精神的呈现方式而言,教育家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碎片化。即教育家精神闪现在其言论、著述以及他人评价和研究文献之中,渗透在其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同行互动、与教育管理者互动甚至与政府互动等方面,但并非以完整的、独立的形式呈现。二是情境性。即教育家精神往往在教育家的具体教学场景之中、具体活动之中、具体问题解决之中、具体的师生互动之中[6]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容易被发现。三是个性化。因专注领域、个人角色、成长以及工作的背景等因素不同,教育家自身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教育家精神也会因教育家的个性化而在表达方式、渗透方式、发展与完善路径上呈现出不同。同时,每个教育家并非在一般意义教育家精神的所有维度上都比较明显,而往往是在某一方面更为突出。四是发展性。即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不断走向系统化的过程。五是复合性。即围绕教育家研究之“明线”与围绕教育家精神研究之“暗线”要有机结合,在成果表达上要将教育家思想、活动与教育家精神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二者分开,这样才能使研究成果更为鲜活、更接地气并更具传播性。鉴于教育家精神的以上特征,研究要整合碎片使之系统、立足情境使之具体、注重个性化使之立体、关注发展性使之动态、凸显复合性使之鲜活。
4.聚焦发展性、规律性、互通性和运用性,丰富研究的内涵
丰富教育家精神研究的内涵,要从提升研究成果的发展性、规律性、互通性、运用性等方面下功夫。所谓发展性,是指研究要基于时序和教育家精神的具体维度展开,将分阶段呈现和整体呈现结合起来,从而使基于实践的教育家精神发展变得全程可视、整体可把握。而规律性则是要着眼于教育家精神的长线发展和整体发展,探寻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理,并逐步明晰其发展的复杂动因。所谓互通性,是指要基于鲜活的实践来探寻教育家精神,让后学者与教育家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情怀、教育思想与理念、育人智慧、师德修炼等方面开展穿越时空的对话,从而能够真正以教育家精神反照自身。所谓运用性,是指无论是教育家的修炼智慧与成功之道,还是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之道,抑或是教育家精神,都应该基于教育强国、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科学的阐发,并体现可读性、可传播性、可学性和可用性。
(二)研究视角:于影响因素的互动中揭示规律
教育家精神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寄居于教育家精神世界、表现于教育家的活动之中,与教育家的成长和实践背景、教育家的人生追求、教育家的社会关系、教育家的重要实践活动、教育家自身的精神世界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要站位不同主体视角,厘清与教育家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相关的各种因素,探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揭示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成的规律。
1.站位不同主体视角呈现,探寻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教育家精神研究,都有一个站位视角问题,而只有基于复合主体视角的研究才能全面呈现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粗略来看,可以分为研究者、管理者、学习者、当事人四个主体视角,前三个属于他者视角,第四个属于教育家自我视角。基于研究者视角,更侧重解决以下问题:教育家的成长(进入教育领域之前)与发展过程、教育家成长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成功因素、教育家精神各个时间段的表现以及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教育家精神的发展规律及形成机理、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形成之道以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义等。基于管理者视角,更为关注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环境、生态、政策、制度、平台、资源以及其他贡献要素,同时还要关注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之道、教育家精神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其中前者可为构建有利于教育家形成和卓越教师培养的各种支持性条件提供参考,后者可从宣传、教育层面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站位学习者视角,更想知道的是教育家如何从新手出发经过修炼成为教育家、如何将教育家精神播撒于教育实践之中、如何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求索,以及教育家的发展与教育家精神形成中的经验有哪些,等等。站位“当事人”的视角,实际上就是要“现身说法”,以口述历史的方法,描述教育家成长与实践的历程,包括曾经遭遇的困顿、反复的求索,也涵盖其成功的案例和心得、自我评价与反思,以及对发展的准备、条件和自身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悟等。这些无疑是“当事人”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材料,不仅能实现与学习者的共情,还有助于管理者和研究者视野的拓展。
2.站位关系与互动视角,科学揭示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形成的规律
厘清并系统呈现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破解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密码”,也是基于关系之网立体呈现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手段。从规律揭示和成因分析的角度看,要厘清的“关系”主要有两对。第一对关系是教育家成长背景与其教育理想、追求的关系,其中教育家的成长背景是指其进入教育领域之前的学习、生活与实践背景,包括时代及地域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这一对关系探寻要回答的是教育家在真正投身教育工作之前的个人兴趣、理想信念,分析其教育情怀、教育追求及教育理念是如何萌发的,教育家精神又是如何生根发芽的。第二对关系是世态、生态、心态、实践与教育家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因素众多,而厘清这些因素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显然能够揭示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原因和动力。教育家成长和开展教育活动之世态,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和给予的支持,也有社会层面的文教氛围、文教政策等,这些是教育家成长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底色”。就生态而言,主要有包括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所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程度等在内的教育外部生态和包括教育制度机制、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教师在职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学校氛围、资源支持、团队建设等在内的教育内部生态。而这对关系的研究,在于探讨影响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涵养的环境因素。就心态而言,它是背景、环境和实践等作用下的综合产物,但直接的源头是实践。教育家既可能在教育活动中遭遇艰难曲折、困苦阻碍、非议指责,也可能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来自多方面的理解、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对教育家潜心育人、创新办学、教育探索等产生影响。而教育家如何在逆境中调整自我、坚守初心,以及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并以忘我精神投入教育教学活动,考验的就是教育心态。研究这一对关系,要揭示的是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内在动力。而上述关系的厘清,有助于从主客观以及二者互动角度,揭示教育家得以成为教育家并在教育领域实现理想和抱负、形成教育思想和实践范式的机理,揭示教育家精神生发与完善的规律。
(三)研究方法:从抽象与具体结合的维度呈现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成长修炼线、教育家精神形成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演进线“三线合一”的特征,决定了研究必须三者兼顾、有机融合。因此,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教育家精神研究要以立体鲜活地呈现教育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基于教育家的言论与活动归纳和揭示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与路径为指向,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口述史研究法、归纳法等多种方法。
1.开展个案研究,奠研究之基
个案研究的科学性,体现为一种社会全体的可能性解释[7]。教育家个案研究需要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事件化”的社会激活过程,展现教育家成长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多重连续的相关关系和共变关系,并揭示其成功的主导性发展机制或逻辑。而立足教育家成长和实践的场域,要挖掘出促使教育家精神生成的要素并展现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共变关系,并基于“事件”和“行为”的分析,揭示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机理和逻辑。教育家的个案研究同时还要基于历史长线,采用历史叙事的方式,以证据和史料为基础[8],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考订、分析与论证,尽可能地“重现”与“还原”历史事实[9],使得教育家从事教育工作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发展过程以及教育家开展教育实践之后的上下求索、躬耕不辍的经历跃然纸上。只有在教育家的教育事件、案例、行为、言论的叙事中,教育家精神的画卷才能得以逐渐展开。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家精神是个性化表达和共性化呈现的统一。因此,教育家个案研究,不仅能够立体呈现教育家个体及其教育家精神,还能为塑造教育家群体和共性化提炼、呈现教育家精神提供支持。
2.运用口述史方法,立体呈现教育家活动
教育家精神产生、表现于教育家的自我修炼和教育实践之中,教育家的教育活动及其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所做的准备、在教育活动中的反思与自我提升,皆蕴含了教育家精神的要求。研究者有必要客观描述教育家的成长、生活和教育实践活动,并基于“标志”事件将其发展进行分段总结,将其与发展因素的关系分析与教育家精神的提炼结合起来。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与教育家的体悟、思考和智慧生成是同步的。立体呈现教育家发展历程和教育活动历程并勾勒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之路,就必须借助教育家实践历程和心路历程这样“一表一里”的研究作支撑。因此,口述史研究方法无疑是教育家精神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书面记载为主的口述史,强调谨慎求证并力求丰富,以最大限度凸显“现场感”“方向感”“纵深感”。研究已故教育家及其精神,实际上就是研究教育家的“人生史”“追求史”“反思史”[11],要侧重教育家的著述、同代人和历史文献的记述与评价,尤其是与教育家有着重要关系和互动者的评价。研究健在和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家,要从问题出发,引导教育家叙述历史情境,追忆亲历的事件[12],并揭示实践背后的思想、初心、智慧等。通过对口述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探寻教育家精神的“蛛丝马迹”,并立足事件、案例、行为,基于时序维度和教育家精神维度,构设立体的、体现发展性的教育家精神体系。
3.运用归纳法,凝练总结教育家精神及其生成规律
整理和归纳教育家成长和开展实践活动的资料,并基于“关系”和“互动”的角度,梳理出教育家成长、教育家精神生成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教育家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家精神生长与完善的逻辑。第一,立体塑造教育家个体并个性化表达教育家精神。所谓立体塑造教育家个体,就是要立足对教育家成长全过程的形象描绘和对教育家个体特征的归纳总结,动态、鲜活地呈现教育家。所谓教育家精神的个性化表达,就是要跳出关于教育家精神界定的抽象框架,对“碎片化”呈现的教育家精神进行归纳提炼,形成个性化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教育家精神表达。第二,立足个案塑造教育家群像。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要基于共性提取,尝试从不同视角对教育家进行分类。在分类上,应不仅限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还应从内涵、特征角度以“卓尔不凡自成一‘家’”[13]的标准对教育家进行区分。第三,形成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共性表达。在群像塑造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教育家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实践提取教育家精神的共同特征,形成具体类别教育家的共性表达。第四,通过归纳总结,系统提炼教育家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生成的规律。一方面,既要以教育家个体为对象,也要以具体类别包括以同一时代的教育家群体为对象,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归纳总结教育家成长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教育家精神生成规律的研究上,要从教育家精神具体维度如“育人智慧”的生成视角、教育家精神整体生成的视角,分别对教育家个体和群体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2023-09-09)[2024-06-1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3-09/09/c_1129854536.htm.
[2] 顾明远.“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N].人民政协报, 2023-09-13(10).
[3] 罗生全,吴开兵.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J].大学教育科学,2024(3):12-21.
[4] 盛正发.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引领教师职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34-37.
[5] 曲正伟.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的内在力量[N].光明日报,2023-10-10(15).
[6] 李洪修,蒋维西.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诉求与实现[J].大学教育科学,2024(3):4-11.
[7] 渠敬东.迈向社会全体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9(1):1-36.
[8] 张旭鹏.历史叙事的意义与限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13(A01).
[9] 杨倩如.史学理论视域下的“历史叙事”研究[N],光明日报,2011-05-26(11).
[10] 周洪宇,申国昌.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J].教育研究,2010(10):11-16.
[11] 王铭铭.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23-30.
[12] 崔照笛,张璐瑶,姜思羽,等.口述史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30-42,120-121.
[13] 吴康宁.究竟什么样的人可称为“教育家”[J].教育发展研究,2024(4):1-8.
Why, What, and How to Study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LU Daokun
Abstract: Research on educators’ spirit aims to provide fresh materials for creating a culture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educato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teachers,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provide mental food for individual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The study should carry out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of educators' thoughts and activities, the growth of educators and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spirit, while the discussion should be hel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growth process of educators, the outline of the process of the emergence and maturity of educators' spirit, the individualized refinement of educators' spirit, the revelation of the growth logic of educators and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educators' spirit, and the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educators and educators' spiri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value in the era. To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track and mechanism of the growth of educators and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spirit, elucidate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educators' spirit, and provide wisdom support and spiritual guidance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hould follow the logic of "three lines in one”, use multiple methods in combination including case studies, historical narratives, oral histories, inductive methods, and walk deep into the life, study,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spiritual world of educators to discover the factors which constan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ors' spirit including educators' ideals and the ways of the world, ecology, mentality, efforts and other factors while based on the era in which educators lived and living .
Key words: educator; educators’ spirit;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method
(责任编辑 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