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和建议

2024-09-23王玥杨丹蒋瑶璐林玥希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9期

摘要: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单纯以地方政府等为主导、自上而下分配物质资料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诉求。随着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的转变,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多元主体禀赋优势,平衡多方诉求,协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模式路径逐渐成为主流。本文基于S村产业发展实践案例,对社会资本、平台公司、科研院所三大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角色定位、核心动力、关键能力、参与环节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各方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挑战与建议,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关键字:乡村产业振兴 多元主体 参与模式

一、引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组织逻辑正由以村民、合作社、本地政府为主导,向平台公司、社会资本、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转变。针对多元主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当前学界已运用协同治理、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展开诸多论述,主要有两大侧重方向:一是探讨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机制,梳理各主体的角色作用,面临挑战以及合作路径。如王永成等剖析了政府、企业、农户在边境民族山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存在问题;朱福坤等梳理了杨凌示范区“五联一抓”模式下专家、科研、企业、部门、党员等主体整合乡村产业资源的路径。二是侧重单个主体,研究以其为核心主体开展多元协同、推动产业振兴的路径。如梁典聚焦国企在乡村振兴各类场景中的协同对象和作用,杨聆重点阐述了政府在产业振兴方面的优势、作用和不足。这些成果都为多元主体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探索提供了借鉴。但总体而言,目前研究多立足于合作确立后的某一时间截面,而通过长时段跟踪,聚焦实践成效反馈的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S村为对象,通过2018年—2024年的长时段跟踪,以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研究梳理了该村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分析合作成效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发挥各主体作用的建议,希望为基础禀赋与产业条件相似的其他乡村提供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产业振兴的经验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人口基础方面,S村现有村民小组24个,户数591户,人口总数1893人。其中60周岁以上占比29.84%,18周岁以下占比 19.56%,高中及以下占比72%。村民平均年收入3.2万,村内务农人群基本在60岁以上,本地劳动力质弱量少特点显著。

历史资源方面,S村作为浙江省省级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保护重点村,具备一定文旅开发基底。现保存古民居42幢、古桥3座、古井2处、寺庙1处,从明清到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知青房、泥瓦房、赤膊房等各时代各风格建筑参差其中。

产业发展方面,S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和养殖业,有家庭农场20余个、种养殖规模户11个。全村粮油种植面积1700余亩,莲子种植面积约400亩;蛋鸡养殖规模120万羽,占全市养殖规模约30%;生猪养殖场3个,存栏数量2万余头,规模逐年增加。

S村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环境整治、多元主体合作探索等方面已开展一系列工作,于2023年获评浙江省第一批优秀美丽宜居示范村,在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探索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S村现有产业以农业为主,地貌环境、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基础条件与浙江省内乡村相似,作为研究对象兼具普适性和代表性。

本文基于长时序跟踪,采用了“实地调研+深度访谈+资料收集”相结合与互相验证的研究方法。S村人口结构、资源禀赋、产业实践、合作主体等信息源于作者实地调研以及与村委和村民访谈;整体环境、产业发展情况等信息来源于政府官网数据和工作报告等资料,并对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获取的信息比对印证。

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与实践

在S村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系列实践里,社会资本、平台公司、科研院所是最为重要的三大主体,它们共同推动乡村产业项目培育、产业链条完善和产业体系发展。但各方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与重点环节领域有所不同。其中,社会资本以获取经济效益为重点,通过进入产业环节、构建产业链条直接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中;而科研院所和平台公司则更注重科技创新或社会责任,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基础配套完善等方式为乡村产业提供必须的设施、政策、科技、人才等要素支持,赋能乡村产业发展。除此之外,当地村集体作为落实产业、带领村民的主体串联其中,起到整体沟通协调作用。

(一)社会资本主导型产业振兴模式

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资本主要是与农业农村生产活动及建设发展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它们具备充足的原始资金、成熟的技术与生产工艺、丰富的市场信息等优势,并具有发掘整合乡村资源、构建乡村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效益与产品价值的能力,是连接乡村产业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

作为盈利性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动力在于实现企业发展诉求、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多参与到资源要素整合、生产经营管理、市场对接流通等环节,以及投向扩大再生产必要的土地整理、厂房建设、建筑装修等,对乡村市政管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则较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有纵向提升产业能级和横向完善产业链条两种模式:

纵向提升产业能级是指社会资本引导某单一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降本增效并提升产业竞争力。如S村针对蛋鸡养殖零散的情况,接洽某蛋鸡养殖龙头企业,由企业建厂集中运作并引入先进生产工艺,将原有低效零散的个体养殖整合转变为规模化、科学化统一养殖。经过企业化运作和规模化管理,S村目前已成为全市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同时,S村与企业商定雇佣原有养殖农户,并将集体用地作价入股养殖基地,每年为村集体提供分红,助力村民共同富裕。

横向完善产业链条是指社会资本将某单一产业嵌入市场产业链环节,或整合乡村多个产业并延伸上下游,推动本地产业延链扩链。如S村村集体与生态开发公司开展的富硒品牌合作,通过种质优化与品种改良、产品溯源体系打造、专业品牌营销策划、电商平台渠道打通、银行机构礼品化合作等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销量。富硒米由原先的2.5元/斤无人问津转变为20元/斤供不应求,莲子在礼品市场也受到广泛欢迎,富硒大米、富硒莲子品牌知名度和产品价值获得了极大提升。

(二)平台公司引领型产业振兴模式

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公司主要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根据领域不同可分为农业、文旅、建设等投资公司。他们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区域资源、调动各类工具进行乡村产业振兴规划与产业项目谋划,是推动政企合作,吸引社会资本、社会组织投入产业项目培育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作为政府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实施机构,平台公司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动力在于推动地方发展、国企履职担当,以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故而其重点工作是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市场难以有效配置的乡村发展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集体资产运作、社会公益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环节中。

平台公司主要通过整体科学规划、基础设施提升、闲置资产盘活、产业资源引入等角度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整合闲置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乡村对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依托自身主营业务,投资产业项目或搭建产业平台,持续招引外来产业项目、达成长期供需合作。

S村与市城投公司开展密切合作,共同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市城投公司梳理了特色古民居、历史故事、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整合了稻田、荷塘等农耕景观风貌,为S村规划了“一街四区三宅院”核心功能与花海、梨园、梅岭等特色农业景观;协助S村申请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等政策基金支持,通过古建、古宅、古道等修复与复建提升古民居与街巷空间,并进行了村庄外立面、水系、管网道路整治和绿化景观提升。截至目前,市城投公司已抢救性修缮了13栋明清古民房并收购了28栋民宅,打造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型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配套,对农民增收也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三)科研院所指导型

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科研院所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包括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等。它们拥有先进技术、专业人才、扶持政策等优势,主要参与村政府发展需求对接、农业企业技术应用合作、村民农技培训等事务,发挥了重要的农业科技服务作用。

科研院所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动力在于推动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科技小院为代表的高校自建科技服务平台,在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实践与服务。科技小院主要由专家教授与研究生驻点乡村,针对农艺、环境等问题展开长期研究实践,并直接对村民开展农技培训和服务,在促进农业科技转化的同时提高了村民的农技水平。

二是以科技特派员为代表的产业型专业服务团队,在乡村风貌提升、农业科技发展、乡村文旅发展等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或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经地方党委和政府选派,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农技培训指导、农业创新创业等活动,实现联农带农作用。

三是以企业科技服务站、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产品更新和品牌推广。平台整合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和企业的资金力量、市场优势,推动多方有机融合、跨专业合作,并可组建科技特派员联盟,根据实际需求调动专家资源,实现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S村主要采取了产业型专业服务团队模式,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开展一系列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探索。以生猪养殖为例,S村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形成了田猪种养循环模式:在田猪饲料中加入省农科院研制的微生物添加剂,同时将低丘缓坡改造的新垦造田作为放养区、铺设木糠、秸秆碎和微生物混合的垫料,既提高了田猪的免疫力、优化了猪肉口感,又通过田猪放养结合现代微生物菌床垫料肥田。这种模式既推动了田猪养殖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新垦造田肥力提升,为村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四、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

(一)社会资本参与存在的问题

基于社会资本获得经营利润、物质资源等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导向,当利益诉求与社会责任相矛盾时,其多以保障自身利益为重,忽视了自身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甚至违背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承诺,易导致产业项目从互利共赢变成资源俘获与资源掠夺,不利于乡村产业项目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社会资本自身实力以及与项目各主体利益联结的紧密性也是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二)平台公司参与存在的问题

平台公司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中易受到同级和上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影响,当作为政府推动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和部分工作的推动者时,其更关注自身在产业项目中的工作曝光度和企业影响力,甚至过于强调履行社会责任,缺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视野。在这种行政视角下,主体人员往往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心态,缺乏推动乡村产业项目长效运行的主观动力,不利于平台公司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

(三)科研院所参与存在的问题

科研院所在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与乡村产业主体长期有效的合作对接机制,导致部分科研项目与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或匹配度较低,成果转化率不高。除此之外,受科研院所人才评价体系影响,部分农业研究成果仅服务于研究人员提升职称,缺乏落地转化价值,而对乡村产业主体开展科技服务的活动质量也未与人才晋升挂钩,研究人员帮助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

除了多元主体自身能力和立场限制对乡村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外,乡村产业本身也面临如产业环节初级、方向不明晰、现代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要素缺乏、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突破。

五、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一)健全监督管理,短中长期结合

建议政府与村集体建立全周期监督与交流机制,推动社会资本长效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在前期谋划与项目申请阶段,政府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影响、社会资本的经营能力和信用进行科学评估,降低社会资本纯粹逐利造成的资源掠夺和项目“烂尾”的风险;在中期建设实施阶段,政府要对社会资本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量化评估,并协调村委会等在地主体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保障项目按照前期申请与发展期望正常推进;在后期项目运营阶段,政府要将社会资本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纳入长期考核,村委会应积极促成社会资本与政府、村集体构建交流机制,多元主体间形成紧密的沟通与利益联结,实现项目持续发展、多方合作共赢。

(二)完善考核激励,解绑行政治理

建议优化考核与管理机制,增强平台公司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一是健全平台公司考核与激励机制,剔除公益性、帮扶性投入对经营业绩考核的影响,并将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成效纳入工作绩效,对充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平台公司和主体人员给予奖励,提高其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二是政府应适度“放权”于平台公司工作,从行政性管理逐步走向合作性治理,与平台公司、村集体等共同构建职责与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各主体以协商民主和市场引导为发展要点,深化平等合作。

(三)畅通联络机制,丰富合作模式

优化科研院所在地合作模式,加强科研院所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参与质量。建议政府协助畅通联络机制,推动科研院所加强与乡村产业主体的密切合作,充分了解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政府可设立乡村产业技术攻关与乡村人才引育项目库,以“揭榜挂帅”的形式与科研院所定向开展共性与重点问题科研攻关和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以人才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形成长期合作,并将成果纳入科研院所评定与人才晋升体系,助力乡村产业技术升级与乡村人才能力提升。

(四)多方创新联合,持续阶段工作

建议多方在上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共同构建产业振兴创新联合体,在产业项目谋划阶段充分摸底基础、科学制定规划,同时积极对接产业发展资源并统筹各方需求、申请资金政策支持;在产业项目建设与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完善多方利益联结与进入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作用、化解各主体的矛盾冲突;在产业稳定运营阶段持续引入产业资源、寻求多方收益转型,并引导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与项目运营,持续为乡村产业长效运行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永成,罗春莲,何红艳.政府、企业、农户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性机制——基于一个边境县域民族山区的实践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01):45-48.

[2]朱福坤,胡卫卫.主体协同视角下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机制——基于对杨凌示范区“五联一抓”模式的实证考察[J].现代农业,2024,49(01):13-20.

[3]梁典.协同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23.

[4]杨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11):33-36.

[5]陈军伟.平台公司参与乡村振兴具体路径[J].农家参谋,2019,(18):28-29.

(作者单位:1.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2.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