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2024-09-23邓成黎赖庆奎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产业协同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关键支撑。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亟需通过产业协同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本文结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点进行剖析,分析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中产业协同的内涵、理论逻辑以及现状问题,来探讨促进其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协同 城乡融合 路径探索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科研预研基金,云南“三农”热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821015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会议强调,要科学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致力于提升城乡规划、建设与治理的深度融合水平,从而打破城乡壁垒,促进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实现平等交换与双向自由流动。而产业协同在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中,不仅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保障和关键路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核心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必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
(一)深刻认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在继承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针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改革思想。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经三阶段:分割、统筹至融合。初期(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城乡分割显著,资源单向流动致农村滞后,国家通过“三农”政策推动农村改革。第二阶段(90年代至本世纪初),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后深化为“城乡发展一体化”,侧重城市辐射效应带动乡村,加强农村基建与改革。第三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强调农业农村优先,构建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城乡新格局,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化的关键。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通过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对我国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学把握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遵循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标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把握重大原则,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产业协同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内涵丰富而深远,它涵盖了农村第一产业与城市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旨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引导农民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转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与繁荣。同时,农村与城市二三产业的对接,打破了传统城乡市场的界限,构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速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此外,产业协同还强调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引领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转型。最终,这种协同机制促进了农村资源、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要素与城市市场、技术、资金、信息和管理方式的全面对接与融合,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为城乡经济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深入落实完善产业协同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机制任务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近18个百分点,涉及2.5亿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流动人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潜力。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而产业协同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促进不同产业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动力源泉。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能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加速城镇经济的繁荣。同时,产业协同还能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市民化进程,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协同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深远意义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均衡、高效且可持续的城乡经济生态系统,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城乡要素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上的平等交换与双向流动,还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产业协同还促进了城乡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城市企业可以依托农村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而农村则能借助城市的市场渠道和品牌优势,将优质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城乡经济的韧性,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产业协同推动了城乡之间的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协同的推动下,能够迅速在农村地区得到转化和应用,推动农村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同时,农村的实践经验也为城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路,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这种创新驱动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城乡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我国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
(一)产业结构二元分割明显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城乡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转型速度和路径。城市产业结构正加速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大部分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已超过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农村产业结构虽然也在逐步调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整体上农业仍占据较大比重。据统计,我国城市GDP中,工业和服务业占比高达85%以上,而乡村地区农业产值占比则超过60%。这种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受限,产业协同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为破解此难题,需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高附加值产业向乡村延伸,同时提升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与协同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挑战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石。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附加值有限。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呈现出以小农户为主的特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据了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也占据了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由于小农户数量庞大且分散,他们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都受到了阻碍。其次,由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智能农机装备普及率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尚未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体系,导致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滞后、农业智能化水平较低。从而进一步致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大量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缺乏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三)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
农产品深加工是提升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国农业深加工能力不足,大量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薄弱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缺乏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不利于城乡产业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由于深加工能力不足,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农产品都缺乏竞争优势,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大量初级农产品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转化,造成资源浪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不当,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人才技术等多方制约
人才和技术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资金投入是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乡村人才流失加剧,农业技术人才缺乏,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都是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遭遇重大挑战。在过去五年间,我国乡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其中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尤为显著,对乡村发展构成了直接的人才瓶颈。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高度依赖于专业人才,而我国农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资源方面,乡村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匮乏,是导致乡村人才整体素质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这种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进一步加深了城乡发展的人才鸿沟。二是在农业科技技术方面,我国存在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不足1%,与发达国家相比比例偏低,因此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仍显不足,影响了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三是尽管我国每年有六千多项的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转化率却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这就导致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目前大部分乡村地区,缺乏明确的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和规划引导,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乡村产业与外部资源的有效对接与深度融合。政策的模糊性和规划的不明确,导致乡村在产业选择、发展方向及资源配置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导,容易陷入盲目跟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不仅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还可能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影响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合作意愿与合作深度提升的关键因素。当前,城乡合作项目往往面临利益分配不公、风险承担不均等问题,导致参与方积极性受挫,合作动力不足。仅有约三成的城乡合作项目能够持续三年以上,它反映了合作机制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三、产业协同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产城融合与城乡协同: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的均衡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明确要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城镇化正是要求建立一个科学且合理的城镇体系,以均衡推动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产业协同可通过深化产业与城镇布局的融合,引导适宜产业依据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向特定区域集聚,打造产业集聚区和园区,增强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的吸引力,促进人口与产业的汇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此外,构建城乡产业链协同机制,城市应利用其技术、资本、人才等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加强与农村地区的产业联动,通过技术转移、产品配套和市场拓展等方式,助力农村产业升级。而农村地区则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城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城乡产业互补、互动、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稳定土地承包,促进规模经营: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必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产业协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加工、品牌化等增值环节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信心与预期,从而极大地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靠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跨界流动,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多向延伸、产业范围的多元拓展和产业功能的转型,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再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达成区域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产业效益,为农村规模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三)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强农惠农富农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一是通过产业协同,构建紧密衔接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优化。前端,鼓励农民参与种子研发、绿色种植等现代农业实践,提升农产品品质;中端,加强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损耗,提高产品附加值;后端,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二是产业协同要求农民具备更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技能培训班、现场教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还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支持,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为强农惠农富农提供有力支撑。
(四)高效整合、复合利用:驱动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的具体部署,要抓住关键重点,强化协同联动。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可实现土地的高效整合和复合利用,从而激发土地制度改革的动力与创新。一是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土地资源的共同规划利用,并整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用地需求,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引导土地流向高效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在农业用地上,将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村民俗等特色资源与旅游服务相结合;在产业园区内,工业生产与商业服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多种功能相互融合,形成了集生产、研发、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种复合利用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用地的附加值和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业园区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规范土地入市交易流程等措施,构建现代、透明、公平且高效的土地市场。在土地征收补偿方面,政府在征地前需详尽评估,并征求农民意见,确保补偿合法合规且实际。同时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截留、挪用,确保补偿款及时足额到农民手中,并为失地农民提供多元化安置,稳定其生活。在规范土地入市交易流程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土地交易的法律法规,简化审批程序,通过建立统一权威的土地交易平台,实现土地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市场参与者能够平等获取土地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加大对土地交易的监管力度,防止土地炒作、非法转让等行为的发生,维护土地市场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Z].人民日报,2024.
[2]刘学侠,吕瑞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OL].大河网-河南日报,(2024-7-26)[2024.8.16].https://theory.dahe.cn/2024/07-26/1792321. html
[3]宋洪远,唐文苏.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践进路与路径优化[Z].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文丰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5):34-41.
[5]陈春潮,杨俏丽,孙天舒.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当代农村财经, 2024,(05):45-49.
[6]李涛,张华清,何妍君.科技赋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Z].中国食品安全报,2024.
[7]彭钰淇,李俊高.新发展阶段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障碍及路径选择[J].现代农业研究, 2023,(08):8-13.
[8]张建琴.建党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J].甘肃农业,2022,(02):43-46.
[9]彭钰淇,李俊高.新发展阶段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障碍及路径选择[J].现代农业研究, 2023,(08):8-13.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