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中线造型方法对审美情趣与欣赏能力的作用

2024-09-23余辰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画的“线”造型在绘画中的地位始终无可比拟,“线”造型在国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章重点阐述了国画中线造型对审美情趣以及欣赏能力的积极作用。结合对东西方线造型的分析研究,本文拟进一步探索国画中线造型的地位价值,主要论述说明国画中人物线造型是什么,以及学习国画中线造型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线造型;审美情趣;欣赏能力

一、中国画人物造型方法的综述

(一)线造型的产生和发展

线是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从原始岩画和彩陶艺术中衍生出来的。在原始岩画和彩陶艺术品中,线条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造型和装饰,而不是代表某种意义。线是从人类最初的形象里产生的最早形态之一。在原始岩画和彩陶艺术中,线又有具体内容,在原始岩画中多表现为一种“纪事性”线(图一)[1]。在原始岩画和彩陶艺术中出现的众多线条说明了线造型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艺术的起源是一种原始思维方式的产物,人类通过不断地劳动与创造,使自然与人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对事物的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意识随着劳动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进而发展成艺术。随着人类艺术活动、劳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艺术活动开始脱离原有形态,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形式及风格的艺术作品。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线条造型,是以线为基础而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线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对线条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审美标准,这使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具有强烈而独特的形象性,线条造型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绘画在线形处理上,既有对客观物象进行高度概括、提炼而形成的抽象形式,又有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富于变化、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性线条。无论哪种线条形式,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艺术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二)东西方绘画中线造型的表现与对比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线造型特点、线形与线的使用情况以及线的表现力有明显差异。中西方绘画在结构、造型、用色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些不同构成了中西艺术的差异性。我们探讨中西方绘画线造型的差异,其目的是在比较中探究中西艺术内在精神特质和审美取向。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线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图二)等。中国古代绘画的线条造型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五牛图》中牛的形态及动态的表现[2]。线和面的结合是中国古代绘画造型手段中重要的方式,西方绘画中也有类似线造型的手段,如西方早期的基督题材作品《最后的晚餐》中就采用了线和面结合的形式。线与面的结合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造型特点中最为突出的元素,它与西方绘画一样是一种形式美的表现手段[3]。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应用被称为“骨法用笔”,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可以“立骨于形,以定其形”。线条造型既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元素。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线与面结合,西方则以线为主。在西方传统绘画中,表现物象的基本手法是对物象进行整体把握与研究,然后通过形、色、光等要素来反映物象。这种方法强调整体统一、形色结合、明暗对比、体积感等艺术处理手法[4]。而中国古代绘画则相对较为随意,重视对象具体形体结构的观察与分析,即通过对物象外形结构特征及空间透视关系等因素来表现对象,注重在画面上刻画物象所呈现的“神”,并通过“神”来传达“意”和“情”。这种观念在西方艺术中同样有体现。如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中运用了明暗对比手法来表达圣母温柔贤淑之情[5]。这幅作品是拉斐尔后期比较重要的一幅作品,采用了许多明暗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二、线造型在国画中的应用及其深远影响

在国画中常借由丰富多样的线条元素,诸如线条的长度、宽度、弧度以及颜色深浅等手法处理实体对象,以此表现物体的形态乃至质地及空间感觉等各方面的特质与细节,由此彰显国画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线性造型在我国国画具体表现的层面上,呈现的重点在于将物象的描绘和整体构图有机地结合起来[6]。画家们常通过对线条变化的巧妙运用,不仅刻画了各种物体形貌的生动形象,而且还营造了画作内在的韵律感。受到笔锋性质的影响,例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各类特性,国画作品中的线条得以产生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借助不同类型的线条,比如轮廓线、结构线、物理线、工笔线以及写意线等,艺术家们得以表现物体的各个部位以及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景象,从而真实反映了绘画中的透视规律和强烈的空间感。

线型造型的深远影响具有两方面的充分体现。

第一,在线性造型的方式下,画家们可以通过线条来传达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进而赋予国画特有的抒发情感、写意传神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线条的代表性符号蕴含深刻的中国哲理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架构的核心部分。正因如此,国画在众多优秀的艺术形式中才脱颖而出,成为最能充分表现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典型。

第二,作为国画运笔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线造型对于笔法的创新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正确的握笔姿势开始,熟练掌握笔锋的应用及各种精细入微的用笔技巧,例如起笔、行笔、收笔等实践技能,都能够让艺术家创造纷繁复杂的线条形态与整幅画作的独特效果,进一步增添了国画艺术形式本身的无穷魅力。总的来说,线型造型在国画中的独特表现和深远影响展现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从而成就了这门传统艺术举世瞩目的地位和辉煌的历史成就。

我们在名家名作的国画中都会注意物体的形神。

第一,线条在表现物体形神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变化,可以刻画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例如线条的疏密可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线条的粗细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曲直则可以表现物体的动态感。

第二,画面的节奏韵律是指画面中的元素有规律地排列和变化,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线条在表现画面节奏韵律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水平线和垂直线可以表现画面的稳定和对称;斜线和曲线可以表现画面的动感和变化;密集的线条可以表现画面的紧凑和繁忙,稀疏的线条则可以表现画面的空旷和宁静。所以线条在表现物体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灵活运用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变化,可以准确刻画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同时也能表现画面的节奏韵律,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7]。

三、线造型对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线条造型,是以线为基础而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线来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对线条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审美标准,所以对于人们准确树立和提升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线条,既有形式上的创造,又有精神上的内涵,在造型时达到了生动、独特的效果。无论是线条的粗细变化还是顿挫变化,都必须和造型相一致。用笔的不同,不仅决定了形象表现方法的不同,同时也影响了画面整体气氛和情趣的创造。中国画在线条造型方面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圆”与“方”是两种最基本的形式。线条是中国画的骨架,它有两种作用,一是表现物象的外部轮廓、形态、结构,二是表现物象的内部结构,体现了物象的精神气质。中国画通过线条与色彩、与形体之间的相互映衬,来表现物象的特征,以达到画面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国画的线造型的方式,既是中国画造型体系的基石,亦为笔墨技法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故其拥有深厚的审美内涵。对线条的形态和内在关联性进行深度解析,借鉴书法中所强调的运笔技巧,可以创造变化万千的线条样式,并在此过程中深入探索线条特性及体现国画主旨的用线法则。这样的超脱使国画的以线造型更具多元化特点[8]。

其次,国画的线造型能够从审美角度出发,激发观赏者产生对于自然之美的赞颂与敬畏之心。通过国画线造型的灵活运用,创作者得以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线条、色彩、外形、质地等元素充分融入画卷之中,进而营造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极易触发观赏者对大自然与艺术作品深沉而持久的热忱。

最后,国画与线造型的结合还有助于提升观者的审美水平。通过技能学习和鉴赏我国国画的线造型的灵活运用,观者有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去体会如何发掘和欣赏艺术中的优美之处,从而有效地推进自身的审美修养。

中国画的线造型艺术创作与审美情趣有密切的关联,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追求。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运用不同的线型、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这些形象既有自然的物象,也有人文的情感,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国画线造型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情趣的关联性,还体现在它能够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国画线造型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能够唤起欣赏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例如一些山水画作品中的线条和构图,能够营造深远的意境和宁静的氛围,让欣赏者感受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总之,国画线造型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情趣的关联性是十分紧密的。艺术家们通过运用线造型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观者通过欣赏国画线造型的艺术作品,也能够体验到审美情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完美诠释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作者简介

余辰,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中国人物画教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李俊芬.中西绘画比较下中国画的线造型[J].美术文献,2023(1):56-58.

[4]宗白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30.

[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英]贡步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林夕,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69-75.

[7]彭莉桉.中国画线性的审美要求与审美特征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24.

[8]赵亮.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研究[J].艺术品鉴,2019(2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