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蕃夫妇墓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艺术探析
2024-09-23吴小文
摘要:于江苏泰州发掘的明代服饰是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在中外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声誉。明代服饰的发展以及织绣工艺体现了大明帝国当时的生活水平。人类织造工艺的杰作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于1979年出土于江苏省泰州市徐蕃夫妇墓地,属明代中期三品文官补服。作为徐蕃夫妇墓地出土的杰出代表文物,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不仅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代表了当时织造工艺的顶尖技术水平:精致秀美,纹样丰富,衣服面料多样。明代服饰制度是历朝历代制度中最为严格的,所以研究这件补服有极高的价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本文在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明代服饰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对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的纹样、造型、织绣工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泰州市;徐蕃夫妇墓;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
江苏泰州徐蕃夫妇墓,其所属时间为明代中期。该墓葬是我国现存江苏地区少数出土明代服饰种类繁多精致服饰的墓葬之一。江苏泰州徐蕃夫妇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为我国研究明代时期江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一、徐蕃夫妇墓葬出土文物简介
泰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处于长江下游北部,素来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泰州文物古迹众多,有郑板桥故居、天目山商周遗址、解家祠堂等古代建筑。其中考古人员在西郊唐楼村、东郊鲍菜园等地发现了十多座明代墓葬,如胡玉墓、徐蕃夫妇墓、处士刘湘墓等①。这些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文物都十分精美。其代表墓葬是徐蕃夫妇墓,位于泰州市东郊区。墓地在1980年10月被农民发现,随后泰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挖掘,并开展了研究。其墓主人尸体如马王堆汉墓一样保存良好,推测是明代中晚期三品文职官员徐蕃及其妻子。此墓由徐蕃之子修建,距今有五百多年,所出土文物现存于泰州博物馆。
(一)出土的徐蕃服饰
徐蕃,南直泰州人,明朝中期进士,任工部右侍郎一职。徐蕃夫妇墓葬一共出土八十多件衣物,基本都是服装与配饰,并无多余陪葬品。其中男主人的随葬品最为精美。头戴两顶方帽,身体最外部包围的尸包缠一共有四层,同时身上穿有八层衣服以及一些棉袄、长衫、补服。此外还出土了一些素绸棉裤、护膝、棉袜及缎靴等。这些服饰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精品。
外层帽子为素缎质地的方形帽子,颜色为黑色,内层帽子呈长方形,颜色为草绿色。两项帽子后各有两根扎带。尸包缠第一、二层是包尸花缎,第三层和第四层是包尸花缎夹寝单,其第一、二、三层的图案都是四合云,这是一种明代中层阶级随葬品中常见的图案,代表吉祥如意。第四层是八宝图案。身上衣服从里到外分别为深色的姜黄色八宝花缎连衣百褶裙、素绸棉袄、豆黄色的素绸夹长衫、姜黄色的八宝花缎棉袄、浅豆黄色的素绸长衫和八宝花缎夹长衫、浅棕色八宝花缎长衫、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其中最外层的衣服是最为精致华丽的一件衣服,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明代官服是传统服饰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官服作了新的规定。明代官服沿袭了宋唐的部分传统,根据时代风格、政治需求,其成为中国历代以来最为精美华丽的官员补服。徐蕃墓出土的官员服装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二)徐蕃妻子的出土服饰
徐蕃的妻子张盘龙,与其相关的文物数量与服饰大致与男主人相似。在明代夫妻合葬的墓葬中,官员妻子应该和丈夫身穿等级相符合的服饰,但是张盘龙的陪葬衣服是绣有麒麟图案与仙鹤图案的补服。其尸体上盖有三层寝单,六层花缎,八层衣服,面部还有蒙面。其中最华丽的是缎织麒麟补服,但其补子并没有颜色。同时出土的还有女性的方帽、背心、两条方巾、五条裙子、两个绣有明代常用四合云图案的花缎香袋、花缎、棉枕以及少量装饰,银耳扒、银发针。
二、明代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艺术探析
江苏省泰州市在明代叫海陵,在当时是一座经济与文化十分发达的城市。随着其工商业活动的快速增加,纺织业以及刺绣工艺获得较快发展,这为人民制造服饰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对明代服饰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徐蕃墓葬的发掘也证实了这一时期的繁华。本文介绍的明代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是以精美华丽的造型和图案而闻名于世。
驼黄色绣孔雀补子八宝花缎补服(图1)于1981年10月出土于江苏泰州东郊鲍菜园,为明代中期(约1500年)文物。这件补服是徐蕃随葬品中最为华丽的一件。这件衣服的样式为盘领、右衽、宽袖—圆盘形的衣服领子、前襟向右掩、宽大型的出摆式长袍袖,在衣服的最前方和背后都缝有孔雀补子,制作精美,展示了一对栩栩如生的孔雀在云端飞翔。面料是四合如意云八宝纹暗花缎,里料为姜黄色朵花杂宝纹直径纱。花缎这种面料是光滑柔软的,同时也是古代丝制品中最高级的,一般只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
(一)明代服饰之补服
明代的服饰承袭了汉唐传统服饰的特点,明朝对服饰的各个方面以及不同的使用人群要求都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明代官员的官服为补服,或称为补袍。补服是高级官员所穿,为了赋予服饰美感,官员们会在补服上加补子,用来象征身份地位,其纹样历来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补子开始于明代,结束于清朝。补子一般是固定的,缀于官员补服的前胸和背部,长40厘米,宽50厘米,还绣有象征不同官阶图案的绸料,补子的图案可以根据官员品阶的升降替换。在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②中,明代文官补子使用飞鸟禽图案,例如仙鹤、孔雀、锦鸡、云雁。武官使用走兽图案,如狮子、豹、麒麟。自恢复汉朝制度以来,明代官员的补服确实比元唐的官服要气派,展示了明代泱泱大国的威仪。
(二)造型与纹样
明早期之后,官员的补服越发宽大端整。这件明中期补服整体造型宽大、富贵繁丽、颜色鲜明艳丽,同时又显得端庄大方。其补服圆盘形衣领、右衽、两腋后有插摆,宽松的出摆式长袍跟唐朝官袍相似。补服袖子全长达2.42米,袖子宽0.485米,袖口宽17厘米,模样呈马蹄状,也叫马蹄袖。最独特的装饰便是胸前和后背的补子,长宽都为39厘米的正方形。三品文官补纹为雄性孔雀(图2),尾部羽毛顶端有雀眼、头部有冠、双翅发达、颜色丰富。补子的画面上描绘了一对栩栩如生的孔雀,两只孔雀上下呼应,身体呈镜面式,双翅展开作飞舞状,图案形式表现了均衡对称之美。孔雀的造型十分精美华丽,在构图上以孔雀为中心,周围绣有云朵,整体灵活生动,又不失威严。孔雀的羽毛用金线和绒作了纹理,后面的云纹乍一看乱无章法,但细看是组成了一个四方连续的单位图案,一团团串联起来。不管是孔雀还是云纹,都极具个性且十分写实立体,美轮美奂。八宝花缎装饰纹饰由“如意云”“金锭”“银锭”“火珠”组成,内容丰富,层次性较强,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衣身中的暗纹运用大量四合云纹(图3),这是一种在明代常见的衣服纹饰,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升华了云纹,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从最早的新时代时期陶器云纹开始,到春秋战国的云雷纹,再到元朝的叠云纹,在中华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云纹经过了融合创新,形成了明代的四合云图案,层次深浅不同并且过渡自然,是装饰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形成了丰富的立体感且细腻逼真。四合云纹饰展现了人民对吉祥如意、官位高升的向往。
(三)织绣工艺
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大量采用暗花缎。其特点是将同一种颜色的经线和纬线结合,交叉凸于地部缎纹之上的花纹,颜色暗于地部缎纹,织出的花纹较不明显但是面料颇为高贵精致。面料经线密度为102根/厘米,纬线密度为54根/厘米,直径分别为0.12毫米、0.24毫米。其补子图案直接织绣在暗花缎上,呈现的效果立体生动并且高级。总共使用了多种针法,如接针、滚针、平金等针法,材料用白线、铜丝、金线等,利用不同绣线刻画不同区间。补子中孔雀身上的羽毛运用了平金绣,平金是金线刺绣工艺的一种。孔雀尾端首先使用较粗的线条绣出其外轮廓,随后使用接针绣制每一根羽毛,这种织绣技法能使孔雀羽毛更富有层次感。
嘉靖年间织造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这件补服就是其代表作品。工匠将飞舞的孔雀缝制在衣服上的那一刻,这件衣服便在中国服装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四)艺术特色
明代补服补子题材广泛,造型8DMVymJquZiq6BY4gi88riOgDwWpZtWg4cwXZ3k7k9M=生动形象,用自然之物来区分官阶的等级,彰显了皇权的神圣与自然合二为一之美。以驼黄色绣孔雀补子八宝花缎补服为代表的明中期官服,展示了明代官服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意识。其中,补服的图案与孔雀和四合云相互结合,孔雀有如遨游在云端之上,代表了吉祥与高升,同时也包含了自古以来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
这件补服的烦琐与华丽,也代表了明代的服饰艺术风格。这些服饰表现了不同的权利、阶级、生活,同时也是新秩序的反映。能工巧匠将华丽的材料、高超的技艺与服饰完美结合,无论是衣服的艺术性还是织绣水平,都代表了明中期服饰的最高水平。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三、结束语
徐蕃夫妇墓地的挖掘,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的出土为我们描绘了明代时期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的景象。一根细细的线,或许可以轻易剪断,千万根线缝制起来便能聚集强大的能量,这件三品文官补服为明中期的补服,其衣身及补子的纹饰、造型,具有去陈纳新的风格,展现了明代高超的纺织水平。驼黄色孔雀八宝花缎补服展现了明文化特有的一种外放的华丽美、精致的艺术美,古人在追求现实美的过程中展现了此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吴小文,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王?.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潘耀.从泰州出土服饰管窥明代冠服制[J].东方收藏,2011(9):48-50.
[3]王为刚,潘耀.泰州出土明代补子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12):54-57.
[4]解立新.泰州出土明代服饰样式漫谈[J].东方收藏,2012(1):22-25.
注释
①解立新:《泰州出土明代服饰样式漫谈》,《东方收藏》,2012年第1期第22-25页。
②沈从文,王(予予):《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