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美乡村视域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征、成就与难点突破

2024-09-23张边秀陈明华李倩谢琳霄

华东经济管理 2024年9期

[摘 要:和美乡村建设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文章利用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评价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奋力推进,农村宜居宜业建设接续完善,农民富裕富足生活加快实现。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中农业生产经营质效偏低、农村宜居环境整治偏弱、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亟待增强等难点问题,中国应从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建设农村宜居环境“质”“量”协同、打造农民“增收致富”新格局等方面重点发力,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和美乡村;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24)09-0073-12 ]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ments, and Breakthroughs in Challenges

ZHANG Bianxiu1, CHEN Minghua1, LI Qian2, XIE Linxiao1

(1.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2. School of Health Care Security (Shandong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Security),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Jinan 250117,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ountryside provides direction and guida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yHPxqZJOeRTrg7tVIySu9bqIaR2q5uPIBg0nT3PLQ6s=l areas. This essay uses the entropy metho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and Markov chain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th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0. Research findings: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advancement of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is being actively promoted, while the establishment of livable and sustainable rural areas is being improved, leading to the rapid realization of a more affluent and prosperous life for farmers. Due to the challenges related to substandard quality and in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insufficient progress in creating livable r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pressing necessity to bolster the momentum for ongoing income growth among farmers during the pursui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China ought to prioritize the innovation of eco-friend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zed livable rural environment emphasizing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novel framework aimed at enhancing farmers' "income augmentation and prosperity”. These endeavors should collaboratively propel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o a higher echel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building up agricultural strength;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ountryside; common prosperity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设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领域[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聚焦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指引我国在和美乡村建设领域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不断实践探索一条自立自强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坚持道路自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2]。然而,如何植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依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难点问题。本文站在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时间点,深刻阐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全景式展现其实践成就,深入研判难点问题并精准突破,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学术界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实践历程、重大成就等方面,而基于和美乡村视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成果较为少见。第一,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陆益龙[3]认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以粮食安全为核心、小农户发展为主体,具有多样性的自主发展道路。杜志雄[4]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耦合,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姜长云和李俊茹[5]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更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第二,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历程。王兆华[6]从审视角度、重要性认识、推进方式和认知程度等方面梳理了党对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呈现较为明显的渐进性和时代跃升性。孙贺和傅孝天[7]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其在“三农”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及内在联系。李浩然和马万利[8]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的演变展开研究,并将其划分为农业合作化、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整体推进、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五个阶段。第三,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效考察。辛岭等[9]从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村文化、乡村治理、农村生态以及农民生活等层面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测度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呈向好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等[10]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底线任务三大层面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用于衡量其实现程度,并依据该指标体系提出2035年和2050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第四,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彭超和刘合光[11]以政策改革为方向,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财政支农、产业支持、国际合作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探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高强和曾恒源[12]则基于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从农民增收、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战略重点。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了一定的探讨,深化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精髓和重大成就的直观认识,但仍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一是鲜有文献以和美乡村为视域,在深刻阐释农业农村现代化鲜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量化分析方法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成就,未能实现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二是当前研究较少有深入分析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难点问题并找准其突破路径的文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稳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本文主要开展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在和美乡村视域下概括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第二,遵循“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的原则,基于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要求,通过量化分析真实立体地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成就。第三,深入研判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难点问题,旨在找准突破方向,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决策参考。

二、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国家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开拓一条适合“大国小农”国情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具体展开和实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掘农业农村潜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还是新时代下建设和美乡村的迫切需要,致力于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一)农业高质高效的现代化

1. “稳”字当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作为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是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任务[13]。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推进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国高度重视种业振兴,通过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此外,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注重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证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不仅强化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平衡,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而且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粮食安全为底线任务、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现代化之路[14]。

2. “绿”字为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绿色生产的现代化

打造农业绿色生产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生态建设中的基本底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注重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致力于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根基,始终把农业绿色生产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来抓,聚焦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厚植乡村生态底色,深刻彰显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绿色生产的现代化。

(二)农村宜居宜业的现代化

1. “美”字增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美丽宜居的现代化

乡村美丽宜居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还可通过“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人居环境改善,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全面升级,持续夯实和美乡村的根基,凸显了乡村美丽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 “文”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前进方向。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求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还要求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精神力量协同发挥作用[14]。一方面,要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也要有满足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娱乐活动。实践证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激发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动力,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德行修养,传承创新了农村文化事业,走出一条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齐头并进的现代化道路。

(三)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化

1. “富”字为本: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15]。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不仅能够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还可通过农业生产方式、品种和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造,致力于增加农民经济收益[16]。因此,追求农民富裕富足始终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方向更加明确,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激发和释放农村消费潜能,旨在秉持共建共享的理念扎实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凸显了农民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 “融”字为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1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符合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基调,通过城乡互动全方位激活农村发展的造血动力,重塑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聚焦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17]。同时,以县域为载体全力打造城乡联动“新引擎”,不断开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局面。

三、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成就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国家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开拓出一条适合中国“大国小农”国情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本文从全国、区域、省际三个层面对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量化分析,真实立体全面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效果的全部图景。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设和美乡村的目标是多层次的、重点任务是全方位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1]。《“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通过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可见,和美乡村视域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更需要着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此,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代表性等原则,从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三个方面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示。

本文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指标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对个别指标数据的缺失,采用插值法进行填补。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熵值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arkov链等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其中,熵值法用以测度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arkov链方法用以揭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趋势。具体测算方法详见陈明华等[18]的研究。

(二)重大成就的量化结果

1. 全国层面的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多措并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方面不断加强“三农”领域改革与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如图1a所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由2012年的0.352 3上升至2020年的0.484 1,年均增长率为4.05%,和美乡村视域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具体而言,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迈上新台阶,农村宜居宜业扎实推进,农民富裕富足稳步前进。

(1)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取得明显成就。在和美乡村视域下,党中央致力于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助推农业发展质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图1b所示,新时代以来,农业高质高效指数由2012年的0.352 4增长至2020年的0.451 0,年均增长率为3.13%。这说明我国在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农业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从二级指标来看,农业发展质量持续攀升,农业结构深度优化,说明我国在农业生产方式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实现了现代化改造,形成多产业联动发展新优势。农业绿色生产指数最高,说明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2)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和美乡村视域下,我国全方位高标准推进村庄绿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等综合性项目,农村宜居宜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如图1b所示,农村宜居宜业指数由2012年的0.354 9增长至2020年的0.494 1,年均增长率为4.22%。从二级指标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指数呈现大幅上升,年均增长率为7.28%,原因在于:国家加快推进水电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扩面提质,着力补齐短板,优质高效促进新一轮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指数和乡风文明建设指数上升幅度基本相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9%、2.59%,这表明我国在农村改厕等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实现较好的梯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往户延伸的发展态势较好。

(3)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增收致富”新格局加快形成。在和美乡村视域下,中国围绕农民富裕富足持续发力,农村居民增收和消费不断提质扩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民富裕富足取得扎实新成效。如图1b所示,农民富裕富足指数由2012年的0.353 9增长至2020年的0.507 5,年均增长率为4.61%。从二级指标来看,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各区域对“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转型升级”问题愈加关注,通过发掘特色资源和塑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等举措,农民收入和消费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与释放。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理念,引导和撬动资源要素加快向农村集聚,在打造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 区域层面的考察

区域粮食稳产保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国依据各省份的农业特色、资源要素禀赋以及粮食产销状况等特征划分为粮食三大功能区,力求精准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因此,本文从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2)展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成就,如图2所示。

三大功能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走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向好发展态势。其中,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表现强劲的追赶态势,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由2012年的0.357 9上升至2020年的0.493 9,年均增长率为4.11%。具体而言,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指数略高于农村宜居宜业指数和农民富裕富足指数,这表明主产区始终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推行绿色有机的农业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农业全产业链高效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全方位支撑。农村宜居宜业指数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高达4.63%,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主产区的经济效益持续改善,为农村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和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农村宜居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主销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由2012年的0.447 8上升至2020年的0.559 8,年均增长率为2.83%。具体而言,主销区的农民富裕富足指数最高且增长速度最快,均值为0.616 5,年均增长率为2.63%。原因在于主销区的省份主要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雄厚且产业结构多元化,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通过着力打造“共富单元”,加快推动了该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高质高效指数最低且增长速度最慢,均值为0.340 8,年均增长率为1.25%。这意味着主销区农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还需抢抓国家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

产销平衡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起点低、增速快”的特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由2012年的0.278 2上升至2020年的0.418 3,年均增长率为5.23%。具体而言,产销平衡区的农村宜居宜业指数高于农业高质高效指数和农民富裕富足指数,这表明产销平衡区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成效明显。农民富裕富足指数增长速度最快,充分体现了产销平衡区对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视,通过打造城乡联动“新引擎”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不断开创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局面。

3. 省际层面的考察

在展现全国及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方法,从省际层面全面剖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分布动态演进及长期转移规律。

(1)省际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就。如图3a所示,各省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高于全国均值的省份有11个,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和山东,这些省份均集中于东部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2012—2020年高于全国年均增长率的省份有15个,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和青海,这些省份均位于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乡风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拓展了该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空间。

如图3b所示,从农业高质高效指数来看,各省份通过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等为农业增效赋能聚力,农业高质高效指数大幅上升。2020年,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吉林和新疆,这些省份大多位于主产区,依靠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为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夯实物质基础。海南、黑龙江、天津、福建和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高质高效指数大幅攀升,在农业结构优化和绿色生产等方面成效卓著。如图3c所示,从农村宜居宜业指数来看,各省份依靠强农惠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农村宜居宜业建设增添活力。2020年,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和福建,这些省份大多位于主销区,农村居民拥有高品质生活。甘肃、贵州、内蒙古、湖南和青海等省份以高于8%的年均增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改善基础设施、拓展多元化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收效明显。如图3d所示,从农民富裕富足指数来看,2020年,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和江苏处于全国第一梯队,这些省份主要位于主销区,经济发展实力决定了其在促进农民增收、释放消费潜能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优势。云南、贵州、新疆、海南和广西的农民富裕富足指数实现大幅度提速,为该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发挥正向作用。

(2)分布形态及其演变趋势。如图4所示,本部分刻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分布动态演进情况。从分布位置来看,分布曲线整体向右移动,意味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向好趋势明显。从分布延展性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布曲线向右拖尾,分布延展性呈拓宽趋势,这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惠农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活力的释放,特别是位于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等省份,依托于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减轻农村面源污染等,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领跑者”。从极化趋势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分布由多极分化逐渐演变为单极,说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协同提升。

(3)转移概率及其演进趋势。Markov链分析方法能够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转移方向和转移概率。本部分参考刘华军等[19]的研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划分为低、中低、中高、高四个等级并构建转移概率矩阵,进而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成就,结果如图5所示。当时间跨度为1~3年时,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均呈现向上转移的趋势,上三角的转移概率明显大于下三角的转移概率。且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除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高水平外,对角线上的概率值不断下降,向上转移概率不断提高,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在2年、3年的时间跨度下,部分低水平地区跨越式的等级跃迁更为明显。此外,对角线上方的概率由T=1的0.41、0.55、0.13增加到T=3的0.65、0.98、0.27,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快速上升的通道,特别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为中低的省份,向上一级转变的概率高达98%。

四、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难点

依据实践成就分析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阶段化演进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农业生产经营质效偏低、农村宜居环境整治偏弱和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亟待增强等诸多问题。

(一)农业生产经营质效偏低

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质效偏低依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主要涉及粮食安全保障有待巩固、农业绿色发展有待加强。

1. 粮食安全保障有待巩固

现阶段,粮食产业化、融合化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但仍面临产业链条短、层次低和效益差等突出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粮食安全保障有待巩固。具体来看,相较于第一产业总产值,2012—202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处于较低水平,如图6a所示。这意味着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模式相对滞后,“农业+”模式未得到有效推广[20]。同时,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21],例如,202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4∶1,低于发达国家的3∶1~4∶1。此外,我国仍存在农业装备与农业强国建设不匹配的矛盾。一方面,供给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四川、重庆等地区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受地形和基础设施等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导致地区间农业生产效率差距较大,如图6b所示;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和培训资源的不足,较多农民对新设备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制约着新时期的粮食安全。

2. 农业绿色发展有待加强

我国农业高产出背后的面源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具体表现为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投放率居高不下,且治理能力较为欠缺,成为农业绿色发展最大的障碍。从图7可以看出,2012—2020年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施用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虽然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势头总体得到遏制,但化肥施用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如2020年化肥施用强度占比达97.29%。这说明我国在化肥施用等方面的有效治理能力依然欠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此外,由于较多农户缺乏农业绿色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教育,以及长期以来更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等原因,导致其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对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一定的压力。尽管近年来化肥、农药持续减量,但由于面源污染治理投资大、见效慢,各地区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二)农村宜居环境整治偏弱

农村宜居环境整治偏弱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完备度较低、乡风文明建设覆盖面较窄等方面。

1. 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完备度较低

受自然条件限制和部分地区监管执行力度较弱等综合因素影响,农村基础设施仍存在覆盖不全、水平较低等问题。相较于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主产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显不足(3),如图8a所示。原因在于,主产区的资源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对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偏远农村“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数字硬件设备缺乏优质高效的应用场景和服务,给农村地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困扰。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道路仍采用简易铺装或未铺装路面,给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带来不便,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较为突出,囿于资金落实不到位、管护意识淡薄等,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损坏和破坏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的维修和管理。

2. 乡风文明建设覆盖面较窄

现阶段,农村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仍然存在供需衔接不精准、普惠化程度较低等短板弱项,乡风文明建设覆盖面较为狭窄。部分农村仍延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明显,对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持忽视态度。具体来看,相较于主产区和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较低(4),如图8b所示。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处于该区域的广西、宁夏等省份的农村教育资源仍相对匮乏,依旧面临学校“硬件弱、人才少”的问题;另一方面,该区域的部分农村仍面临医疗服务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乡村医生队伍老化、卫生人员配备数量有限等方面。

(三)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亟待增强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如图9所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同时,2012—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017—2020年增长率逐渐回升,说明现阶段我国农民增收仍不稳定,亟须新的驱动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岗位短期波动性较大且薪资水平偏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难以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无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对新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认知,致使其在创业过程中易面临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困难,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收益。此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还存在不合理问题,虽然我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趋于多元化,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如2020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比、财产性收入比分别高达1.48、4.31。

五、和美乡村视域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突破

和美乡村建设对“三农”工作提出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站在多点发力、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时间点,我国需瞄准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并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难点问题,从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建设农村宜居环境“质”“量”协同和打造农民“增收致富”新格局三个方面突破障碍,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1. 筑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底线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粮食安全韧性。一是动态调整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一方面,突出地域特色,做优做强精品农业。立足农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立体多维的农村产业新格局,培育“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做大做优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和重组,实现农业纵向和横向多元价值转化,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二是聚力突破农业装备方面的技术壁垒,强化农业装备的实用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等特点,应注重研发适应性强的农业装备,提高农业装备使用效率。

2. 持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助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行合理施肥和精准施肥,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渗漏。同时,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频次,并选择对环境友好和低毒高效的农药,以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二是引导农民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一方面,着重打造高素质农民,加强对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和培养。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并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等,不断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建设农村宜居环境“质”“量”协同

1. 强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破解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需要着重加强主产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具体而言,一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农村网络设施水平,积极搭建涉农信息化平台,提高农民信息获取效率,不断为数字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二是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注重道路规划与优化,提高农村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同时,加强道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确保农村道路的良好使用状况和安全性能。此外,解决“重建轻管”现象,积极推进管护机制改革创新,确保有制度、有队伍、有资金,致力于形成一套高效的管护模式。

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持续加强全域特别是产销平衡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并朝着均等化、普惠化和优质化方向不断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多形式助推农村教育振兴。一方面,积极推动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确保农村居民获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立足农村教育特质,将乡土文化和风俗融入农村教育中,致力于提升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二是完善优质高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强化和拓展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三)打造农民“增收致富”新格局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关键在于:一是发展富民产业稳岗。挖掘和开发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农村休闲、文化等产业,同时鼓励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通过做大做强农村产业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此外,支持农村电商发展,通过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开拓农产品等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非农就业。二是切实支持农村创业增岗。打好“乡情牌”,引导激励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同时落实好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创业扶持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三是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充分的财产权益,提高财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注 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粮食三大功能区分别为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份。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省份。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份。

(3)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二级维度农村基础设施计算。

(4)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二级维度乡风文明建设计算。

参考文献:

[1]蒋辉,丁美华.和美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战略路径与施策重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2):144-152.

[2]郁建兴,任杰.迈向精准治理:后小康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的再出发[J].公共管理学报,2022,19(3):1-11.

[3]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48-56.

[4]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0

[5]姜长云,李俊茹.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外延的思考[J].学术界,2021(5):14-23.

[6]王兆华.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19(8):76-83.

[7]孙贺,傅孝天.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求是学刊,2021,48(1):81-89.

[8]李浩然,马万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演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2):49-58.

[9]辛岭,刘衡,胡志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21(12):101-114.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叶兴庆,程郁.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评价体系[J].改革,2021(9):1-15.

[11]彭超,刘合光.“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势、问题与对策[J].改革,2020(2):20-29.

[12]高强,曾恒源.“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J].中州学刊,2020(12):1-8.

[13]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改革,2022(1):43-56.

[14]姜长云,姜惠宸.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三个层次[J].东岳论丛,2021,42(7):130-140.

[15]卓成霞.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耦合与实践进路[J].求是学刊,2023,50(1):22-30.

[16]王建斌.新征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J].理论视野,2023(3):62-68.

[17]傅元海,刘啟仁,岳芳敏,等.广东经济学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笔谈(二)[J].南方经济,2023(1):15-27.

[18]陈明华,刘玉鑫,张晓萌,等.中国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测度及趋势演进——基于城市DLI的经验考察[J].中国软科学,2019(1):45-61.

[19]刘华军,石印,郭立祥,等.新时代的中国能源革命:历程、成就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7):6-24.

[20]唐华俊,吴永常,陈学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特征、问题挑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23(4):4-13.

[21]洪银兴,杨玉珍.现代化新征程中农业发展范式的创新——兼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23,39(5):1-8.

[责任编辑:叶红艳,陶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