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古村文脉,传承文化薪火

2024-09-23张蕾张雪峰卢鏖滢

城市地理 2024年8期

1. 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历史文化名村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本文以重庆市46 个历史文化名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角度识别资源类型和特色,旨在进一步加强名村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利用,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

2. 总体情况

2.1 区域比较

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全国空间布局来看,其空间分布数量在华南地区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西南、华中和西北地区较为次之。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和云南两省,重庆地区,仅有1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在全国地区和西南地区都是最少的。虽然重庆还有45 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但是等级不够。

2.2 空间布局

从重庆市域的空间布局来看,我市有46 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5 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心城区分布3 个历史文化名村;主城新区分布10 个历史文化名村;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分布7 个历史文化名村;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分布26 个历史文化名村。总体来看,渝东南数量最多,主城新区和渝东北地区较次之,中心城区最少,空间特征呈现中心区少、远郊区多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地区,尤其是秀山和酉阳,历史文化名村数量占全市比重约41%。

2.3 分区特色

这四个地区的村落各具特色,中心城区周边由于城市化的原因,很多自然村落都已经消失,能够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具有一些特殊价值的村落,例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陡石塔村,拥有市级文保单位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旧址周贡植故居。主城新区与富饶的四川盆地相连,人民较为富庶,许多大户人家也落户于此,例如江津区塘河镇石龙门村,规模宏大,气宇非凡。渝东北地区地处三峡上游,这一带自古就是移民聚居的地区,例如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早在乾隆时期,彭氏先祖就从湖北省大冶县迁徙至这里定居,其中彭氏宗祠是巴渝地区仅有的一座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城堡式晚清地主庄园,构成了三峡库区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渝东南地区和贵州、湖南的少数民族联系紧密,民族特色是这里村落的典型特点,例如酉阳县酉水河镇河湾村,由两大古寨落河湾山寨和恐虎溪寨组成,共有土家族民居建筑82 栋,是土家文化最重要的汇聚地和传承区之一。

3. 历史文化资源情况

3.1 资源数量

从全市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源统计来看,全市46 个历史文化名村共有47 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1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彭氏宗祠,位于云阳县黎明村)、9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6 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356 栋传统风貌建筑;1 处历史建筑(廖氏民居,位于巴南区芙蓉村);116 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12 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9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资源类型

(一)物质文化资源类型

历史文化名村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本次研究主要基于名村的历史沿革、现存的重要资源要素来确定物质文化资源的类型,主要有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商贸交通型、军事型、民族特色型等5 类。

传统文化型: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源要素主要以巴渝风貌和移民风貌为主。巴渝风貌主要为穿斗木结构形式的传统民居。明清移民风貌主要为在传统巴渝的风貌基础上,融入了其他各式的独特建筑元素,如徽派建筑的风火墙,建筑多呈现祠堂、庄园等四合院形式。

革命历史型:历史上曾作为中国共产党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红色文化浓厚,现存的资源要素为重要的名人故居、革命旧址。

商贸交通型:以陆运、水运交通形成商贸枢纽(水运码头、古驿站),如南川观音村,现存的资源要素主要为古码头、古渡口、古驿站、古道等。

军事型:依托险峻的地势作为军事防御中心,修建有城墙、堡垒、炮楼等,如涪陵大田村、丰都金龙寨村,现存的资源要素主要为城墙、堡垒、炮楼、碉堡等。

民族特色型:由于与黔、鄂、湘地区相接,作为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文化走廊,保留着丰富的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如司城村、大寨村。现存的资源遗存为土家寨、苗寨,有大量少数民族居民生活聚居。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形式多样,共计115 项,包括秀山花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南溪号子等国家级非遗8 项,金佛山打闹、金珠苗绣、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12 项,塘河吹打、踩花山、竹林球等区县级非遗95 项。从类别上看,涉及上述10 个类别,其中传统音乐与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两类数量最多,分别为36 项、32 项。从区域分布上看,酉阳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如酉阳县浪水坝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 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类38 项。

3.3 资源特征

(一)聚居空间分散

重庆地区的乡村聚落由于地形复杂起伏多变,受地缘关系影响,其乡村聚落平面呈现出顺应山地地形沿路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模式。村民将民居建筑就近建设于农耕资源丰富的地区,没有形成建筑群落规模,各单元之间的联系较弱,聚落的聚集性差,相较于其他平原地区,形成高低错落,与自然山势相协调的聚落空间。

(二)文化类型多样

历史文化名村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究其根源,是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进行的。重庆地区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征,与重庆地域性文化结合,形成了重庆村落的本土文化。其中,对历史文化名村影响最突出的是巴渝文化和移民文化,以这两种文化为主对名村的风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还有革命文化、古寨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

(三)建筑形制独特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重庆乡村建筑不拘成法,更注重立体空间利用,因地制宜、鳞次栉比。穿斗结构是名村建筑主要的结构形式,多以满堂柱或隔柱落地等构架方式,外墙一般采用粉白色夹壁或板墙,搭配青灰色的顶瓦,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4. 自然景观资源情况

4.1 资源数量

全市46 个历史文化名村共有自然景观资源186 处,平均每村约4 处,资源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其中渝东南、渝东北等盆周山区各村资源平均5 处以上,尤其是奉节县兴隆镇六垭村(13 处)、南川区三泉镇观音村(11 处)、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8处)等资源数量丰富。而中部平行岭谷区、渝西方山丘陵区各村资源平均3 处以下。

4.2 资源类型

全市名村自然景观资源类型丰富,涵盖了重庆大部分自然景观类型,其中地质地貌景观98 处,主要为山峰、峡谷、溶洞、石林等;水体景观46 处,主要为涧溪、江河、湖库、瀑布等;生物景观38 处,主要为古树群;天象与气候景观4 处,主要为冰雪云雾景观。

地质地貌是构成自然景观的骨架,是控制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主要从地质、地貌、水体等方面对各村自然景观风貌进行归纳概括,将全市46 个名村划分为10种自然景观风貌类型。其中砂岩台地型、岩溶槽谷型和峡江山地型独具重庆自然景观特色,岩溶山地型、涧溪沟谷型和临江岩溶丘陵型景观资源丰富且优美。

4.3 资源特征

(一)碎屑岩地貌景观独特

重庆46 个历史文化名村中,有18 个村属于碎屑岩地貌,包括红层丘陵型、砂岩台地型、丹霞地貌型和碎屑岩山地型,其中以砂岩台地型碎屑岩地貌景观独具特色,如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九龙坡区含谷镇寨山坪村、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梁平区聚奎镇席帽村等。

(二)岩溶地貌景观多样

重庆46 个历史文化名村中,有16 个村属于岩溶地貌,主要分布于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景观多样,包括岩溶槽谷型、岩溶山地型、临江岩溶丘陵型和山麓平坝型(岩溶平坝)。其中以岩溶山地型最多,群山连绵,崖壁、峡谷、溶洞、暗河、石林常见,林地广布,云雾多发。

(三)水体景观优越

重庆46 个历史文化名村中,有12 个村具有优美的水体景观,主要分布于渝东南和渝东北的山地,水系发育,其中以雄奇险峻的峡江景观和清澈幽深的涧溪沟谷最具特色。峡江景观以乌江、阿蓬江沿线的酉阳县龚滩镇红花村、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等为代表,大江奔流,峡谷险峻,林木茂盛,田地稀少。涧溪景观以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等为代表,村落顺沟谷展布,水质清澈,清幽僻静,谷坡林木苍翠。

总体来看,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特征突出。历史文化资源分为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军事遗存、商贸交通、民族特色5 类资源,呈现聚居空间分散、文化类型多样、空间形态丰富、建筑形式独特等特征。自然景观资源分为红层丘陵、砂岩台地、丹霞地貌、岩溶槽谷、碎屑岩山、峡江山地、涧溪沟谷、山麓平坝等10 类,呈现碎屑岩地貌景观独特、岩溶地貌景观多样、水体景观优越等特征。

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名村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利用,提高活化利用程度,改善利用条件,丰富利用形式,有助于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的永续传承,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