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清凉夏都的千年文脉盛宴
2024-09-23六水
阳历八月,正是夏秋交替的时节,立秋虽已过,但在处暑之前仍是三伏天当道、秋老虎横行之时。此时,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大部分地区仍酷热难耐,在声声秋蝉的撕裂声中,大多数人只能聊借空调、西瓜来消暑。
摊开中国地图,除却西部与北部边疆地区,位于华北之北的大同,算得上是个避暑出游的好去处。古时前往大同,一路关山难越,千里险阻,而今天游大同,已成了一种闲情逸致,只需一张车票或机票,便能抵达晋北门户。
三晋大地第一名城
唐朝诗人郑谷在《送人游边》一诗中写道:“春亦怯边游,此行风正秋。别离逢雨夜,道路向云州。”诗中所提“云州”,是大同在唐朝时期的城名,也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的云州。“大同”一名出自孔子《礼运·大同篇》,寓意“天下大同”,此名自唐末以来沿用至今。
作为“北方锁钥”,数千年来,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外游牧文明都曾在大同展开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历史的走向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政权交替之间,反而成就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衍的现状。
古诗里提及大同,多有“白日天寒”的描述。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同是晋北的门户,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丰镇市、凉城县毗邻,离塞外青城呼和浩特不过两百多公里。除了是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中国“九大古都”之外,大同还以夏季26.4℃的平均气温,成为人们盛夏出游的避暑胜地,故又有“清凉夏都”之称。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鲜明,全市海拔在1000 米到1500 米之间,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一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颇有名气的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边塞诗里常有桑干河的身影,譬如“征戍在桑干,年年蓟水寒”“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晨装行堕叶,万里望桑干”等描述。桑干河,旧作桑乾河,是大同境内的主要河流。其名由来相传是因为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便会干涸。这条发源于山西,一路流经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部的河流,是晋冀交界之地人类文明的摇篮,曾孕育了以阳原泥河湾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
除了主干流一路向东,桑干河有两条著名的支流,一为御河,一为浑河。御河呈南北走向贯穿平城区,平城区是大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曾为秦汉名郡、北魏京都、辽金元三代陪都、明清重镇。浑河,流经大同市南部的浑源县,浑源县素有三宝:北岳恒山、悬空寺、黄芪。御河的又一支流——十里河,则成了云冈区的主要河流。
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的桑干河,如河网般遍布大同境内,串联起了大同古城、云冈石窟、恒山风景区,吸引着无数游人探幽寻古而至。
以一馆一寺而窥一城
有人说,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快捷的途径。大同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平城区太和路506 号,地处御河之东,馆内16℃的恒温环境,成了许多游客盛夏出行的最爱。博物馆的外观颇具本土特色:将大同自然地貌——大同火山群、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等空间文化元素融汇,整个建筑形体环绕中央大厅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大同“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大同的历史发展为线,分为“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部分。“沧桑代地”的藏品主要是大同出土的早期文物,也是大同文明的序曲,值得一看的有两大镇馆之宝:春秋中晚期的蟠虺纹铜鼎以及东汉的陶连枝灯;“魏都平城”展出的是大同最昌盛时期的文物,包括碧蓝如宝石的北魏玻璃瓶、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辽金西京”是大同文明又一兴盛之期,此展厅可谓镇馆之宝云集,值得细品的有巧夺天工的辽代琉璃棺、辽代黄釉剔花牡丹菊花纹罐、金代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华严寺鸱吻等;“明清重镇”展出的文物则见证了大同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
以一馆而窥大同,大同博物馆值得人们用半天的时间细逛一番。
出博物馆往西过御河,可前往大同古城。大同建城的历史已久,在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之后,大同就有了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初,大同作为京畿屏藩,军事地位显著。大将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的基础上对大同城墙进行了增修,筑成周长7.24 公里、面积3.28 平方公里的方形城墙,并设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面和阳门、南面永泰门、西面清远门以及北面武定门。自此,大同城墙在战火中屡次发挥重要的军事作用,使大同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穿过护城河,可从南面永泰门进入大同古城。古城里多为历史遗留的古建筑,没有高楼大厦的密布和车水马龙的拥堵,更多的是一份心静自然凉的清幽。
古城景点星罗棋布,可供来人集中赏游。过永泰门往西,不远处便是善化寺。经常关注古建筑的朋友对它必不陌生,在赫赫有名的辽金古建之中,善化寺以其宏大的规模以及完整程度执掌牛耳。1933 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率中国营造学社一行来大同考察古建筑,在进入善化寺时,如临宝境,惊叹古寺中竟有四座辽金建筑,其规模之大、布局之完整,实为罕见。
善化古寺遵循汉风,整座寺庙坐南朝北。从南往北游览善化寺,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金代所建的山门、三圣殿,以及坐落于高台之上的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周边左右配殿对称分布,错落有致。
跨过金代的山门进入古寺之内,善化寺在一众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尤为幽静隐秘,院内古树与殿宇相互掩映,微风袭来,带着丝丝凉意,熨帖了游人夏日的烦闷。千余年的光阴如驷之过隙,在瓦木上留下岁月斑驳的痕迹,几棵古木像是它最虔诚的守护者,默默无语,伴着袅袅梵音,在寺内静候经年。
善化寺有两大看头,一为辽金古殿,二为历代塑像、石碑以及壁画。中轴线上的三座大殿均为单檐庑殿顶(自元以降,庑殿顶成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另值得一观的是大殿檐下古朴精美的斗拱,形如繁花怒放,其不光起到承重作用,还兼具美观价值,不愧于“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的盛赞。
在观赏建筑彩塑壁画之余,不妨移步三圣殿,殿内保存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 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它除了是研究古寺历史的重要资料,碑文的撰写者朱弁也颇有来头。许多人可能不了解朱弁,但他的兄弟,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祖父。南宋初年,朱弁奉命出使金国,因学识过人,金国便想以高位厚禄诱之,朱弁不从,被困西京大同十七载,幽居在善化寺数年,后于重修寺院时撰此碑文。
冠绝三晋的大同美食
在大同消暑,除去美景如云,本地的美食也堪称冠绝三晋。
先说说主食,大同刀削面闻名全国,与北京热干面、河南烩面、武汉热干面、四川担担面同为我国面食名品。山西人吃刀削面,甚至还作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又曰:浪里白条腾翻跃,手起刀落面条飞。待到出锅铺陈时,谁又能解其中味?
关于刀削面的由来,还有个像模像样的故事:相传,刀削面为初唐驸马柴绍所创,柴绍为临汾人氏,因常年征战沙场,没有合适的厨房工具,所以想起用刀来削面,这则轶事一直流传至今,故刀削面也被称为“驸马面”。
山西各地都盛行刀削面,大同的刀削面,更是首屈一指。品鉴一碗刀削面的优劣,面条本身的口感与臊子的风味都是关键。品质上乘的刀削面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软滑筋道,越嚼越香,可配浆汁、臊子,或蘸陈醋同吃。臊子是大同刀削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秘诀,在大同,决定一个刀削面馆生死存亡的,全在臊子的配方之中。刀削面馆成百上千,可以说是百店百味,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配方,以此招徕食客。
除了鼎鼎大名的刀削面,在面食之都大同,莜面、豆面、抿八股、搁锅面、疙瘩汤、回勺面等各有特色。除了各色面食,在夏日里,一碗浑源凉粉更是勾得人馋虫大动。
浑源县位于大同市区的西南面,此地特产的浑源凉粉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的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大同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同于南方各地的凉粉,浑源凉粉用的是本地土豆淀粉,再辅以豆腐干、蚕豆、黄瓜丝,淋上鲜亮的红油和老陈醋,一碗清新爽口的夏日伴侣便做成了。
行至大同的旅人,少不了要尝一碗本地的特色面和凉粉,而吃面嗦粉的时候,爽口的配菜也是少不了的。说到大同的“菜”,黄花菜一定榜上有名。
在大同市东28 公里处,有个火山群国家级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火山群,这里风清气爽,天高云阔,也是夏天人们爱去的一处自然风景区。在这些火山之间的农田中,就生长着大量黄花菜。黄花菜是俗称,它还有两个雅名——“萱草”和“忘忧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其所撰《养生论》中记载了“萱草忘忧,乐为食之”;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写“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来咏颂黄花。
黄花菜是面食的灵魂伴侣,犹记儿时吃面,总会在面汤里烫一把现摘的嫩黄花。上品的黄花须得颜色鲜黄,干净无霉,入水久煮不烂,食之脆嫩清爽,是不可多得的“夏日限定”,故被誉为“素食三珍”之一。大同云州区古为大同县,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种植黄花,且享有“黄花之乡”的盛名。
除了黄花菜,大同人吃的一碗汤里,羊肉羊杂总是少不了的。大众多认为,羊肉在冬天吃最滋补,但其实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吃羊肉,也有保健养生作用。羊肉性温,可以起到暖胃生津的功效,帮助人缓解因进食过多冷饮而导致的肠胃不适等症状。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民间也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说。
大同毗邻内蒙古,吃羊杂汤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宋书》记载,平城有个叫修之的人,擅烹羊杂汤,并将这道美味献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食用后赞不绝口,并大封修之。
大同最早的羊杂汤里是纯羊杂,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肠等下水,调料主要以油、盐、葱、姜、蒜、胡椒为主,后又加入白菜等蔬菜解腻。如今的羊杂汤丰俭由人,既有纯羊杂,又有加粉条一类主食的。
在路边摊要一碗羊杂汤,浇上红亮的辣椒油,再淋上本地酸爽开胃的老陈醋,如此抚慰风尘人心,方不负来大同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