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9-22张英杰李刚

职业 2024年15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将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也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聚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创新;技能;人才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校企融合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编号:RSJY2024-Z042);“基于现代企业岗位需求的技工院校学生数字化学习力培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RSJY2024-Y171)的研究成果。

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需要一批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核心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技工教育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赋能。根据区域精密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政企行校”多方联动,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与创新实践,为区域精密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与时俱进,立足新时代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校企“双元”培养模式,是技工院校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院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企业入校办厂和师生入企进行实践,健全了“校企协同、双师带徒”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先后建成了“校中厂”生产实训车间和“厂中校”人才培养基地,真正做到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融合、教学基本原理和生产案例融合以及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融合,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二)齐心协力,校企共担当

2017年始,学院和山东蒂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蒂德公司)合作开办数控机床装调定向班,后续又联合共建了“蒂德精工产业学院”,将企业生产线搬入学校实训车间,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契合,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山东省首席技师徐新武被聘为“特聘教授”,他和专业教师共同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数控机床装配实训教学和加工生产,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目前,学院与山东联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诚公司)共同建设“厂中校”培养基地,促进产教融合。针对联诚公司需要的工种,设置专业,开设企业订单班,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技工教育的需求。中级工学生在学院进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理论学习和实训,高级工或预备技师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生产工作和提升技能。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学生不断强化职业技能,掌握企业生产操作技术,成长为区域精密制造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学院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已建好的“校中厂”蒂德装配中心和在建的“厂中校”联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是学院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两大成功试点,为区域精密制造业培养了大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的基础力量。

作为全国重点技工院校之一,学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致力于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改革标杆。学院携手蒂德公司、联诚公司和经典集团等精密制造业领军企业,努力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标准,构建区域精密制造行业职业教育共同体。通过共享区域职业教育新标准、新模式,为周边职业教育发展“授之以渔”。学院现已与区域内的40余所院校、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帮助“走出去”的高精尖企业培养本土技能人才、开拓市场,为建设“制造强市”储备技能人才。

(四)抓住机遇,展现新作为

在“政企行”三方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继续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并创新“双元”育人模式,开展职业教育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

学院具体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提升,加速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共建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共育人才,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培养方向和实践途径;共享资源,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合作力度。通过校企政行多方共同努力,将企业实景化生产与技工教育深入融合,把专业建到优质企业,把课堂搬进生产车间,把教学办到工作岗位,把人才培养嵌入企业管理与生产,实现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双提升,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实现现代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成效显著

(一)“校中厂”蒂德装配中心七载耕耘,育才成绩斐然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学院和蒂德公司合作开办了定向班。徐新武受托入驻院校,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装配技能培养人才。徐新武是山东省首席技师,从事机床装配30多年,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成为精密机床装配、培训的技术达人,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技术能手”等30多项荣誉称号。

“校企双向互补”,强化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培养。徐新武和学院专业教师张英杰等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共育人才,收到了“1+1>2”的效果,形成了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新工艺、新技术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共培共享机制,强化新质生产力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真正做到企业专家进入学院生产工作站现场教学,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开发教材,让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一线研发工作,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同步学习提高。今年,有七个定向班的近150多名高级工和80多名预备技师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他们入职公司后成为技术骨干,迅速填补了公司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助推蒂德公司高质量发展,展现了新质生产力劳动者的时代风采。

(二)“厂中校”联诚培养基地携手育才,砥砺前行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契合度,学院与联诚公司共建“厂中校”,形成技工教育和优质企业培养合力,携手共助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区域精密制造产业发展。

学院与联诚公司共同打造订单班。高级班学生,经过中级工三年在校学习和高级工两年校企双方协同培养,迅速掌握了联诚公司生产一线技术,较快地适应了生产一线工作,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和企业在校企双元育人实践中,培养技能人才,为精密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学院提质增效,擦亮职教品牌

(一)守正创新,强基赋能

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学院总结历年校企合作经验,形成工作模式,在学院内进行推广试行,促进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学院持续开展校企“双元”育人创新研究,比如蒂德公司、联诚公司等校企合作相关专业合作升级更新。精密制造产业需要深厚的高新技术积累和企业文化积淀,学院与相关单位有着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研究,赋能传统专业时代新内涵,老牌专业也能焕发新活力,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仍是区域精密制造企业争夺的“香饽饽”。

(二)提质增效,打造品牌

学院立足校企互利双赢之基、技术革新之基和人才培养之基,校企双方充分利用互补优势,为企业增值,为学生赋能,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坚持科技引领、校企协同,激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活力,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聚力打造精密制造行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校企“双元”育人特色职教品牌。

四、经验推广示范,辐射带动成效

(一)融企于校,以新育人

构建互融共通、共赢共长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既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放大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通的聚变效应。学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成产教共融合力,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共同体融通发展形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拓宽合作空间,推进岗位人才需求和学生职业培养标准的全方位对接,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校企紧密合作、“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不断增强专业与产业契合度,促进教学内容和先进科技共频共振,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经验推广,协同发展

为更好发挥技工教育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学院今后将依托济宁市精密制造业联盟和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围绕校企合作的核心纽带,以协同创新为基础,打破学校与企业、教育与职业的边界,促进育人与用人相融合,探索产业增效、师生赋能的产教融合实践,创新和推广校企“双元”命运共同体发展模式,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为打造精密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贡献力量,助推新质生产力与技工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晓波.职业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21(31).

[2]冷虹雨.基于共生理论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框架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1).

[3]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

[4]陆宇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发展图景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34).

[5]申研瑞.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10).

(作者:张英杰、李刚,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