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崇安道”
2024-09-21邹全荣
“崇安道”在哪里?对于武夷山市这个名字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崇安县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邑名,却有许多人不知道。建县于公元994年的崇安县,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前身。而闽赣古道上的“崇安道”,则是连通闽省与江南的重要驿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刘基由赣入闽,在经过分水关时,写下了题为《分水岭》的诗:
峻岭如弓驿路赊,
清溪一带抱山斜。
高秋八月崇安道,
时见棠梨三两花。
刘基正是在八月秋高气爽的季节,从江右入闽时翻越分水关的。他感叹这条绵延了千年之久的官道驿路,是那么的崎岖和遥远。好在“崇安道”上的秀美秋色,消释了他行走于崇安道上的疲惫。“崇安道”早在刘基走过之前,就已成了一条繁忙的古驿路。如今,当地居民把“崇安道”叫作“西路”,跋涉往返于“崇安道”,被称为“走西路”,那些常年“走西路”的脚力挑夫,又被称为“崇安担”。而蜿蜒于“西路”畔的一条溪流,便叫“西溪”。西溪,是伴随着“崇安道”的唯一水路。
1728年,中俄两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西客”(指山西商人)成为清朝采购茶叶的买办,山西茶商携巨资南下负有“八省通衢”之盛名的江西河口,在这里他们等待从“崇安道”赶来接头的武夷山茶商,聚会商谈茶叶的买卖。于是,一条“南茶北销”的茶叶之路,在无数“崇安担”的脚底下延伸,从福建武夷山茶乡出发,挑运到河口镇“西客”的接货场站。“西客”占据了“崇安道”一百多年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崇安道”上兵荒马乱,“崇安道”繁荣过后,归于沉寂。
“崇安道”处于闽赣两省间重要的战略位置。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详细记载了崇安与赣东北的关隘。《读史方舆纪要》载:“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嘉定间,郡守史弥坚增修,后废。开庆元年修复,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亦曰大关。”
可见分水关是闽赣两省交界最重要的关隘,所以称为“大关”。“崇安道”占据了“大关”范围的一半以上。作为“大关”,它又有多险峻呢?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路过分水关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度闽关》一诗:“晓度分水岭,身在云雾中。手如天上扪,声落山下风。雷霆走涧壑,神人过虚空。顷刻开万象,赤乌飞岭东。白云下千峰,尽日怀袖里。振衣度闽关,洒作山下水。仰登天有梯,俯视井无底。古来守关人,尽作山下鬼。寒食百草青,春风吹不起。”生动描述了这条古道的地势高险。
闽赣古道上的军务设防,设置驿站的同时,也配备了铺舍的建设,每距十里设一铺。县志中载:“永安铺,县之总铺也。西南各七铺为正道,北五铺为偏道。”如乾溪铺离县城最近,而后沿西溪渐进,有举富铺、杨庄铺、小浆铺、大安铺、望仙铺、分水铺。位于闽赣古道崇安段的七个铺,介于长平驿与大安驿之间,越分水关后,入赣的第一驿是车盘驿。这七个铺都是“正道”,犹如今天跨越闽赣二省的“国道”,主要负责邮路递送、道里维均。后来又在这些铺的基础上,设置为塘。县志中载有“西路一十二塘”,其中举富铺塘、小浆塘、大安塘、分水关塘,都位于闽赣古道崇安段内。铺与塘的设置,加强了兵勇的沿路游巡与里坊自卫。
在分水关下,与“崇安道”并行的西溪沿岸,至今还保留着三渡、四渡、五渡的村庄地名。西溪沿岸自古以来建有不少桥。古时人们把每过一桥称为过了一渡,桥虽然是溪流上常见的津梁,但是山洪大水一旦把桥冲走后,人们又得以渡船来往于两岸,于是桥不在了,地名又叫渡了。“崇安道”西溪水路旁的桥名与渡名,有过多次的变更。雍正《崇安县志》载:“邑民祝谙捐二千余金建祝济桥,第一渡桥。”那么西溪上还有二渡桥、三渡桥、四渡桥、五渡桥,有过怎样的沧桑变迁?我们不妨再从《崇安县志》中找找答案。得知曾有过叫“继祖”“惠政”的三渡桥,后又以“黄石桥,在茶亭下。黄溪桥,在黄石街尾。会祥桥,俗呼四渡桥。聚善桥,俗呼五渡桥”分别称之。这样就大致理清楚了一至五桥(渡)的易名。邑人祝谙捐建的是第一渡桥。而黄石街尾,就是在西溪的亭子边,与伞街相隔不远处,黄石桥就是二渡桥。黄石街尾的黄溪桥,就是三渡桥。会祥桥、聚善桥就分别是四渡桥、五渡桥了。
由于盗匪出没难防,驿道上时有抢劫杀人的事发生。加上崇山峻岭中常弥漫着瘴疠疫气,不少行者水土不服染疾,毙命于“崇安道”上,沿途乡民行善抚恤,将这些客死异域的无名死者遗骸,集中收敛安葬,并立“孤魂总祭”碑于道旁,统一进行祭扫。
据《武夷文史资料》载:咸丰八年(1858年)农历六月初三,太平军进攻分水关,崇安知县莫自逸由浦城回师抵御,太平军从分水关的侧面突破防御,迂回包抄守关清军,击毙知县莫自逸,占领了崇安城。七月,曾国藩命令增援浙江的部队由江西铅山南下崇安围剿太平军,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太平军从崇安、建阳退往建宁。武夷山市《孙氏宗谱》载:“同治季年……荡平之后,凡城乡市镇生产萧条,我武夷茶市久已一落千丈,公见外商裹足不前,厂户所产未克畅销,知可为所欲为也。与堂弟永龄反复熟商,意见略同。于是各开茶号,集资采办,贱价收买。不数年获利颇巨,财产遂雄视一乡。”
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时局使得“崇安道”沿途的望仙坊、黄连坑、大安、小浆、杨庄、五渡、四渡、三渡、葛仙、伞街这些曾经物阜民安的村落萧条衰败,许多百姓背井离乡。
近二十年来,重走茶叶之路活动日益活跃,不仅唤醒了闽赣古道,也让分水关和“崇安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条晋京官马大道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复兴万里茶道文化的春风,再次吹进了“崇安道”。国内九省区与蒙古国、俄罗斯联合申报万里茶道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申遗点”的闽赣古道,遗存于“崇安道”西路上的石雄街、伞街、四渡街、洋庄街、大安街、黄连坑街,还有古代那些驿、铺、塘等“孔道”设防遗址,都是寻找万里茶道人文历史的可靠依据,也是当下借助“万里茶道”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源。
春风又绿“崇安道”,闽赣古道驿路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内涵。从小生长于“崇安道”旁的新一代茶人们,带着复兴万里茶道的美好意愿发掘文化资源亮点,将“崇安道”上的驿路文化,融入茶企的文化建设中。新一代茶人在“崇安道”上的继往开来,相信曾经为万里茶道承载过“南茶北销”的“崇安道”,一定会再次呈现万里茶道文化催生出的欣欣向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