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平市赤坎镇司徒氏源流小考

2024-09-21周俊杰洪宁欣

寻根 2024年4期

谱牒在中国有悠久历史,不过从先秦到隋唐,贵族才有家谱。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传统被打破,谱牒进入民间。欧阳修、苏洵编修的族谱,成了纂修谱牒的样板,被后世称为“欧苏谱法”“欧苏家法”,宋以后民间编修家谱蔚然成风。

族谱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世系、迁徙、字辈、祠堂、坟墓等。到了明清时期,各地的家族——不论望族还是稀少姓氏的家族,都编修有族谱。

司徒是古老的姓氏。《周礼·地官司徒》唐贾公彦疏:“象地所立之官。司徒主众徒。地者载养万物,天子立司徒掌邦教,亦所以安抚万民。”司徒的后裔以官为氏,是为司徒氏,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数千年来,司徒氏流播迁徙,散于全国各地。其中,宋元时期有一支迁往广东的支系,经过南雄的珠玑巷,陆续迁往广州、新会、开平、阳江等地。尽管司徒氏属于小姓,然而在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司徒氏始终保持着相对单一的姓源,成为一个长期保留氏族血缘关系的姓氏。

据司徒氏家谱记载,北宋晚期,广东支派始祖司徒宣翁中进士,与李氏和马氏联姻。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立国,中原士族大批南迁。建炎年间(1127—1130),为避战祸,司徒宣翁率族人南迁来到广东。最初,他们在南雄府宝昌县珠玑巷,再迁往广成高地街。司徒宣翁的三个儿子司徒权、司徒衡、司徒度,分别定居于司徒左巷和司徒右巷。在抗战期间,司徒左巷遭到日寇轰炸并烧毁,司徒右巷至今仍然存在。司徒宣翁的兄弟再次迁往新会水东石坑村。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人口逐渐增多,然而该地地形狭窄、土地贫瘠,不适合后代的发展。因此,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族人们决定各自寻找适宜之地。

长房司徒权后裔南堂派第九世司徒满英,迁阳江司屋荫,北堂派第八世司徒寿,迁新会沙地,第十三世司徒本忠、司徒本仪,迁园洲堤河南,司徒本奎居住在阳江马桥。第十八世司徒仑碧,从园洲再次迁恩平龙岗咀。二房司徒衡翁最初留守石坑,守护祖业,后裔不知迁往何处,旧谱中未有记载。2009年,湛江欧家村的司徒后裔,前往开平赤坎图书馆查找资料,才得知二房后裔司徒衡祖迁往湛江市廉江安铺镇的欧家村和遂溪草潭镇的泉水眼村。由于年代久远,谱牒缺失,无法确定衡祖后裔何时离开,以及迁往何处。现今,欧家村的祖坟仍保存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刻的明司徒君达墓碑。该碑由十一世朝字辈的五位族人所立,欧家村自行划分出十个字辈,分别为朝、廷、永、发、达、维、允、升、大、猷。三房后裔的第七世舜仁和舜举迁往恩平的松柏山,新唐迁往开平的堤。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现在已无法确定三房后裔的具体迁徙轨迹。

司徒氏族谱自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始修,至今已经五次重修,最后一次修谱距离上一次修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经过去了百余年。第五次修谱不仅保留了以往各次修谱的序言,也保留了族谱的主要内容:得姓渊源、历史变迁、家规、田产、丧葬、风俗、节义、祭祀等,并在新时代背景下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增加了女性入谱的记录。此外,族谱还加入了如提升族人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和睦家庭邻里关系、关注生态环境等内容。这使得司徒氏族谱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该族谱经历了多次修订,五修遵循清光绪时期的规范,结合当代资料进行增补修订。修谱的目的是保留族人的世系和血脉传承,同时适应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演变。修订过程中,女性地位得到提升,被纳入谱内,体现了性别平等的原则。近代世系的续修依据旧谱和四次修补,虽然存在信息缺失和错误,但通过长者回忆进行补记,体现了口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修谱范围扩大,不仅纳入亲生子女,还允许养子、入赘等非族人血亲入谱,反映了家族认同的扩展和包容性。修谱过程中还涉及继承、婚姻变动、迁居记录等,为的是保持谱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司徒氏族谱的历史叙事和事实建构是一种家族认同的构建和维护过程,同时也受到社会变迁、价值观演变的影响,这种家族史的修订实践无疑反映了家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新修谱是在清光绪三十三年第四次重修基础上的续修。新谱基本上保存了旧谱的内容,从宋建炎延续至2016年。近代世系的续修以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的族谱残卷为依据。虽然经过了190余年,有几代人没有入谱,未入谱者凭借老人回忆进行补记,尽量做到全面、准确。但是毕竟间隔近200年,仅凭追忆难免会存在错误和遗漏,只能待后人订补了。新修司徒氏族谱提倡男女平等,女子也被纳入谱内。特别是如果某人身后没有儿子,其女儿即使已嫁,仍然记录入谱。谱内的世系记录从始祖宣翁开始,然后按照各房支派的迁移和世系进行编录。如果是司徒氏族人所娶的妻子、子女(姓司徒)无论已故或在世,无论居住在原地或是迁居他地,都记录入谱。非司徒氏族血亲者根据一些情况也可以入谱,但需要在谱内进行说明。谱内还要注明过继者的情况。对于离婚的妻子,无论丈夫是否在世,都要注明。子随母嫁和送给别人的也要注明。迁往外地者注明迁居的地方,以便日后修谱时参考。由于旧谱刊印量少,取名命字相似,仍然沿用旧谱。谱内的传略只记载有功绩并得到国家认可的人物。由于距离上次修谱时间较长,一些家庭有几代人失去了名字,只能通过字辈相连接。

[本文系2023年度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项目(编号:20231016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