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十年可园芸香杂记

2024-09-21王道

寻根 2024年4期

2024年为苏州图书馆建馆110周年,苏州图书馆始建于1914年,前身系江苏布政使黄彭年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兴建的正谊书院学古堂,今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藏书丰富,人才辈出,为苏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此仅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时期做一些杂记。

荷池梅岭书楼藏

现在人们到沧浪亭对面的可园参观,不大能看到藏书楼的痕迹,但这里的园林建筑,荷池、梅岭、山亭、古碑等可是见证了苏州图书馆的昔日优美环境。

可园最早为沧浪亭的一部分,是吴越王钱家的宅邸。北宋时,苏舜钦被贬后买下沧浪亭,其中就包括一河之隔的可园部分。到南宋时,抗金大将韩世忠与夫人在此居住,可园就成为“韩园”的一部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这里被命名为“近山林”。清光绪年间,被改为正谊书院,在这里担任书院山长和讲座人的也皆是名家,如冯桂芬、林则徐、陆润庠等。书院的藏书处名学古堂。1914年9月,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馆中藏书大多为正谊书院学古堂旧藏,当时在附近的江苏官书局也被该馆接收。江苏官书局,由李鸿章创建于同治四年(1865年),位于苏州燕家巷内杨家园,又被称为“苏州书局”。

1927年4月,增辟报章阅览室,7月又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苏州图书馆,增加了科学艺术类藏书,并自主编辑出版新书。在管理方面,图书馆采用的是仿杜威十进分类法,对图书和板片进行系统化分类管理,并成立图书借出室,这应该是真正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发轫之时。

1928年2月,改名为“江苏大学苏州图书馆”,同年7月又更名为“中央大学区立苏州图书馆”。次年7月,被教育部门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此后开始陆续增加分馆,如民众图书馆,还举行巡回文库和学校阅览处,并建了儿童图书室。在1937年前,该馆藏书一度达到十万册以上,并举行过吴县文献展览会,极为成功。抗战时期转移大量善本古籍,馆址则被占领,图书和设施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坏。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该馆才被接收并重新组织对外开放。从环境看,馆内荷池、梅岭、浩歌亭、博约堂等依旧存在,“花木扶疏、泉石幽”,当时设有阅览室、书库、雕刻木板储藏室等,馆舍房间达到80余间,占地有8亩多。周围则有沧浪亭、美术专科学校、南禅寺、实验小学、县立中学、医院、结草庵、旧府学宫、苏州中学等,可谓是极为幽静之地,是适合读书场所。

组织严密庋藏丰

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期间,馆内已经组织严密,有总务部、编目部、典藏部、推广部等,还设有图书申购委员会,各部门设有主任1人,还有干事、助理等。当时馆长为蒋吟秋,于1922年到馆任职,1935年12月升任馆长。他在抗战期间为保护该馆善本古籍立下大功。

该馆经费由江苏财政厅按照教育厅核准预算按月拨给,唯临时费用则要视实际情况呈请酌情增加。抗战胜利后,该馆奉令复馆,临时费用除多用于运输外藏的图书外,还要修理馆舍设施,总体经费较少,1945年、1946年的使用经费可谓是捉襟见肘,到1947年才开始逐步追加,图书馆运营才进入良性状态。

笔者收藏有两张“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时期的薪金收据。一张是民国36年(1947年)的“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俸薪收据存根”,领款人为陶赓文,在“姓名职务”一栏中还特地注明“会计系总务部干事”,金额为“一百六十元正”,领款人签字盖章,馆长蒋镜寰(吟秋)盖章同意,此为十一月份薪资。还有一张为“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工饷收据存根”,时间为民国36年十一月三十日,领款人为俞海云,金额为“三十五元”,应该是普通馆员的一个月薪资。

毕竟该馆还在运行之中,而且还有不少珍贵藏品亟待整理归类。如该馆极为珍贵的木刻板片,即所接收的江苏官书局的木刻板片,当时分存版库十二室,因为1937年11月至1939年5月间,馆舍为日伪军所占,印书板片多被烧毁,以至凌乱间缺,经过清理整理后,损失约有百分之二十二。后来补刻添配,工程浩大。截至战后恢复运营时期,所存版数总计为55907片。其中分为八个类别,分别为丛(书)类、经类、史地类、哲学宗教类、文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社科学类、应用科学类。

根据1936年的统计数据,在馆阅览者每月平均6720人,每日平均240人;借出阅览者每月平均1176人,每日平均42人。这一数据在战后则有相当大的变化,百废待兴,战时藏书护书过程惊心动魄,战后恢复更是困难重重。

护书行动惊心动魄

抗战时期,该馆奉命转移重要图籍,在蒋吟秋馆长的带领下,馆员们协同作战,把书籍分装成八大箱,于1937年8月14日第一次转移。15日苏州市区就遭受敌机的轰炸。蒋馆长率同人冒着轰炸的危险,继续将特藏书籍包装四十箱,于9月4日进行第二次转移。两次转移书籍分别藏于远离苏州城区的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

在艰难的抗战期间,除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护书的还有东山鉴塘小学校长周知辛先生、西山包山禅寺住持闻达,以及当地的知情居民。

我收到的一份手稿《“明善堂”的护书故事》(后经核实,手稿作者为东山文化馆员杨维忠),内容就是东山鉴塘小学护书的历史事迹。

抗战时期,位于东山朱家祠堂的鉴塘小学接到了神秘而重要的任务。“1937年8月13日的傍晚,杨湾港驶进一艘龙飞快(一种快船),载着八只大箱子,校长周知辛招呼教师和大男生到码头,把箱子扛进了学校。使得旁人纳闷的是,有钱人家逃难的物品,怎么藏到了学校里?”

因为当时苏州城里很多大户人家携带财富都往太湖东、西山,以及光福一带逃难。如何保证这批书籍不受到关注,图书馆管理人员颇为费心机。

“八年后揭开了这个谜,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线装古书,是从苏州江苏省立图书馆转移来的宋、元、明、清古籍精本,是文化的精粹,中华国宝。”

之所以考虑把这些重要物品藏在太湖东山鉴塘小学,主要原因是明善堂后楼的一个密室。1938年1月28日,日本兵主官前来搜巡,镇上被折腾得鸡犬不宁。

根据手稿描述,当时黑田率兵闯进了明善堂,周知辛心急如焚,此时学校里走出来一位教授。这位教授是当地太湖游击队精心安排的人物。教授名为叶功甫,曾在日本的大学任教,黑田曾是他的学生。经过叶功甫与黑田交涉,日军撤出学校。

但经过此事后,学校马上意识到,明善堂也不安全了,这批藏书必须马上转移。表面上虚张声势,雇几个民工,将几只箱子,挑到俞坞村眠佛寺,暗地把古书分装在果筐里,分散运到山民家中隐藏。

根据手稿内容,当时日军接到了重要藏书被转移到俞坞的情报后,曾出动兵力去劫书,但却被埋伏在俞坞村的太湖游击队打了伏击。后来我方又放出话说,藏书已经被新四军转移到浙江长兴深山抗日根据地。日军无奈,至此敌军搜书行动以失败告终。

抗战胜利后,图书馆人员从山中群众家中取出藏书,有些书因为当地过于潮湿发生霉变,但大部分还是完好的,可谓是“完璧归赵”。

这份手稿中还有一部分属于草稿,而且与前定稿非一人笔迹,其内容更加详尽地记录了苏州图书馆护书的复杂过程。如日本在苏州的租界人员,早就盯上了苏州图书馆所藏的珍本善本,当时图书馆成员包括馆长蒋吟秋,各部主任陈子彝、王佩铮、吴光权、陈子清、徐湛秋等,还有馆员夏文光、薛保之、陶为潞、蔡寿庚、程晓天、严仰斗、欧阳剑平等通力协作为保护古籍费尽周折。值得一提的是,馆长蒋吟秋为了解决战时护书经费问题,特地赴上海兼职,以贴补山中藏书所用,同时还将从事教员的妻子陈啸秋调至东、西山,担任藏书保管员。

在此期间,诸多藏书辗转学校、祠堂、古刹、民宅等,甚至古墓,可谓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抗战胜利后,全部转移藏书均回归图书馆,苏州画家余彤甫还作《载书返棹图》以纪念。

经过清点,当时运回善本图籍四十八箱,一共1558种19874册。

当时的江苏省政府和教育厅为奖励护书英雄,特于1946年6月11日颁发嘉奖令:“抗战之初,职馆为求图书安全起见,于二十六年(1937年)八九月间,冒险抢运重要图籍,包装四十八箱,分储距城百里外之洞庭东西两山,派员妥慎保管。八年以来,备受敌伪威胁利诱,百计维护,始终未懈。现此项图书,业已分批运回,全部无损,请予奖励,以昭激励等情。据此,查该馆馆长蒋镜寰(吟秋),移藏图书,处理有方。保管主任徐治本,保管员周知辛、陈啸秋、闻达、任安等五人,忠诚尽职,保管得宜,均堪嘉尚。”

征集善书,编辑地方丛书

为了更好地发展图书馆事业,该馆在战后复馆后,特向社会公众征集图书。蒋吟秋馆长特别写了《征书启事》:

抗敌期间,原有善本,迁地保藏,得免散佚。而留馆图籍,细加检点,已有一部分之损失,酌量采购,诚不足以餍阅者之望。是以不得不广事征求,以充库藏,而惠士林。敬希:关心社教诸君子,首先倡导,慨予捐赠。或惠颁新著,或分赠旧书;或出自先德之遗著,或得诸坊之本;无论丛书专集、方志地图、杂志拓本,以及科学书、外国文、杂著小说之类,倘荷惠赐,靡不欢迎。如有出版界诸执事,加以赞襄,尤所感切。庶几易复旧观,激增新藏,邦人士必乐助其成也。

同时向社会征募特库书橱,“特藏书库原有书橱,于战期全部损失。经地方人士学术先进发起征募,多方赞助,已经征到七十架”。

战后复馆,馆方也是颇有雄心,制定了一系列的恢复计划,希望尽早实现图书馆的复兴。如编订特藏目录,将运回特藏善本,分类整理,编列目录,先以油印本汇定备查。征集吴中文献,有昆山赵氏又满楼丛书等版片、吴县王氏家刊诗学详说等版片、番禺叶遐庵先生旧藏乾隆出土要离墓碣、杜鸿泥先生旧藏留园石刻墨拓全份、叶楚伧先生遗物印章等、金松岑先生遗物、虎丘冷香阁探梅第二园等,又征购邓氏群碧楼书版、钱慕尹先生购赠刘氏聚学轩家刻书版等,均极名贵。

又如举行学术演讲计划,在馆里特设演讲室,举行学术演讲,思想训练,以增进阅览人利用图书研究学术之兴趣。所有讲师,特约学术界名流,及各大学教授担任之。

修缮馆舍庭园。该馆馆舍多系旧时建筑,抗战期间一度为敌军所占,损坏极多,屋舍损坏益甚。复馆后,曾作两期之修缮,包括馆舍和庭园、版库等。

向社会公开征集抗战和恢复建国史料,希望文图并茂,确保把这段历史永久保存下来。

举办中心展览。该馆在战前已经办过梅花图籍展览会及吴中文献展览会,今后仍拟每年举办中心展览一次。

煎煮木刻书版。本馆旧藏新增之木刻书版,虽多散缺,而极有文化上之价值。他日修补残缺后,仍可印行流通。唯久未煎煮,易于蠹蚀。故煎煮书版,或注射防蛀药物等,均属急切要图。

拟编苏州丛书,鉴于各地均有地方丛书之编辑,就馆藏地方掌故图书及先贤遗著等,选编拟目,分期辑印苏州丛书。

可园诗意今何在

为记录抗战时期的护书行动,蒋吟秋特请名士金鹤望撰写了《完书记》一文,刊登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概况》上。

他请时任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汪懋祖撰写《书目题词》,汪懋祖于1946年9月欣然题词:“幸沧浪亭图书馆旧存善本书,及先贤手泽,文献资料,赖蒋馆长吟秋苦心维护,移藏山崖,卒庆全璧。仆万里还乡,目睹劫余社会,不禁长叹,及观斯馆,依然邺架琳琅,复承吟秋出示新编书目,又不胜雀跃。吟秋与其同人,艰苦备尝,功在文化,敬识潜德,以待后之学者。”

之前请画家余彤甫绘制的《载书返棹图》,后来则被篆刻家张寒月刻成画面,画面中众多船只运载书籍,从太湖山峰中远远归来,青山尚在,绿水长流,可见苏州对于书籍的爱护之情。

为纪念复馆成功,当时还收集了《可园诗录》,其中蒋吟秋写道:不到可园已八年,重来旧馆亦前缘。删除蔓草开荒径,收拾丛残认蠹编。壁上留题人去久,花间访古石生妍。浩歌亭畔秋如画,独立苍茫一怆然。

陈任诗云:“新柳未绿东风孱,沧浪一水清且涟。可园观书颇纳客,插架万卷疑。入门清池照颜鬓,画廊历劫犹回环。”

卢文炳诗云:“国府还都日,珍藏复库时。书城仍管领,屋壁幸留遗。合浦珠犹在,卷再披。殊勋酬柱史,应有纪功碑。”

潘昌煦诗云:“可园依旧赏芳菲,更话前尘到翠微。香火有缘寻象教,图书无恙问龙威。惊涛尚忆潜装去,连舸浑如奏凯归。一样东斋余片土,舞衫歌扇景全非。”

在《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概况》前插页中可见可园有古梅“胭脂红”,一株临轩,装饰重檐、隔扇,好不俏丽。此梅乃百余年物,又名“铁骨红”,据传为黄彭年办学古堂时所植,又有“江南第一枝”之美誉。1936年春天,可园古梅“胭脂红”开花,馆长蒋吟秋持柬遍请苏州名人雅士为之赋诗。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当时即席赋诗一首:“贪看梅花懒做诗,自怜清兴不能支。巡檐索笑香盈袖,欲向东君乞一枝。”

蒋吟秋曾于1945年专门作诗《铁骨红》:“托迹可园廿五年,园中景物尽流连。名花一树称知己,铁骨红梅映水妍。”

遗憾的是,这株“铁骨红”梅于20世纪50年代枯死,赏梅胜景不复存矣。而苏州的藏书事业、图书馆事业则始终散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