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徽入黔的“抬汪公”仪式变迁

2024-09-21包志怀

寻根 2024年4期

随着由徽入黔的屯堡人,“抬汪公”亦由徽入黔,沿袭至今已成为徽州地区与黔中地区共同的节日和文化盛典。

徽州地区“抬汪公”仪式来源与过程

徽州“抬汪公”仪式发轫于汪华信仰,举行时间同一地域也有差别,有重阳节、八月十三等。每年的仪式过程就是对民间信仰的深化。

“抬汪公”仪式来源于汪华信仰。汪华因在隋末天下大乱中保一方平安,使江南“六州”免受战火荼毒,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率部归唐,封越国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汪华病逝后,赠忠烈王。当地父老感念其功,立祠祭祀,建汪王庙,逐渐演化为神庙。明朝将其列为徽州合法祠庙。在历代封建皇帝敕封、褒扬和民间崇奉、诚敬的造神运动中,汪华逐渐由徽州汪姓大族的显祖,演变成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成为百姓心目中能行雨御灾、庇佑一方、有求必应的神灵。汪华信仰也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嬉菩萨的民俗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民俗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各地先后重修了汪公庙,重塑了“汪公像”,“抬汪公”民俗在徽州六县及贵州屯堡、乌当等地逐渐复活,得以延续。

“抬汪公”活动主要有:祀前准备。一是任务分配,由轮值会头根据实际情况、个人能力分配任务。二是筹集善款。“抬汪公”仪式所需经费原则上由各户承担,由当年轮值的房支发起捐款,各家各户到轮值家中捐献善款。一般情况下富裕家庭捐款要多一点。三是祭品采购。祭品由轮值房支负责采购,祭祀结束后将采购费用明细用红纸张贴在祠堂门前墙壁上。四是宗祠清扫。提前一周在族长的安排下打扫宗祠,修缮房屋。完成清扫后,在祠堂正门贴对联、铺红毯。五是准备祭品。祭品包括“会”、烟酒茶、公鸡、水果、香烛、黄表纸、礼炮等。“会”是汪氏家族过会必做的祭品,浑圆的造型寓意圆满、和谐、团圆。公鸡须现场宰杀,水果一般是当季水果,黄表纸要折成元宝的形状。六是检查道具。“抬汪公”的道具有六角香亭、神舆、帅旗、令旗、万岁旗、绣图彩旗、黄龙伞、锡制銮驾,还有香盘、花筒、签筒、玺印、令箭等。神舆、香亭通常用艾叶水清洗,清理干净所有道具后,按照次日出会顺序摆放。

请神仪式。一是下凡。汪公神像平时供奉于汪氏宗祠旁的阁楼上,九月初八下午两点半,先将汪公神像由阁楼抬到汪氏宗祠,这一过程是为汪公下凡。抬入祠堂后开始鸣炮。二是沐浴。首先是清场,请外人和女性离开。其次是锁门,锁上宗祠的大门,每一个房支留一位老人。最后是擦拭,由留在现场的老人用当地最干净的水为汪公神像清洁。三是更衣。在汪公神像沐浴之后,由在场老人为汪公神像穿上还愿者上供的新龙袍、披风和靴子。更衣完成后,将汪公神像抬上神舆归座,炮手开始鸣放礼炮。四是供祭。待汪公神像归座后,将已经准备好的祭品依次摆放在祠堂中央的桌子上,恭候汪公菩萨享用。五是祭拜。鸣炮开门后,村民依次进入祠堂祭拜汪公神像。首先是供奉祭品,然后是祭拜,主要形式是跪拜。因“汪公”既是地域神又是家族神,所以汪氏族人先行祭拜,然后是其他人祭拜。跪拜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男性燃香,女性烧纸,老人祈祷。所有人祭拜完成后,于大门处鸣铳,宣告请神仪式结束。

汪公出会。在重阳节当天上午九时九分,由汪氏族长宣读祭文,请出族谱,族人跪拜后,汪公开始出会巡游,保一方平安。一是整队。将汪公神像请出宗祠后,开始排列队伍,先后顺序是锣鼓队、仪仗队、义旗、汪公神舆、汪氏族人及村民。二是分祭、在整队完成后,按照既定路线,由汪氏宗祠出发前往分祭点。首先是燃炮,旨在告诉分祭点村民做准备。其次是转圈,在汪公神舆到该点之后,抬轿人抬着神舆绕着该户门口晒场转一圈,寓意汪公接受了祭品,并会保佑这户人家家庭美满、平安顺遂。三是跪拜、神舆转圈后停在分祭点,该户人家开始烧香跪拜,摁住公鸡在鸡冠上扎一下让血滴到黄表纸上,家中成员依次磕头向汪公祈求保佑。四是敬仪。出会过程中,一些人家受限于经济情况,无法成为分祭点,但会在门口燃香、烧黄表纸,供奉简单祭品,是为敬仪。五是巡田。在完成各个分祭点的祭拜后,抬轿人将汪公神像抬到田间巡视水田情况,寓意来年丰收。六是总祭。巡田结束后,将汪公神像抬到空地,点炮、燃香,由族长进行总结,然后全体村民跪拜,标志着此次汪公出会巡游结束。

仪式尾声。一是汪公返位。汪公出会巡游结束后,巡游队伍将汪公神像送回汪氏宗祠继续接受村民祭拜,是为返位。二是分食祭品。村民认为汪公享用后的祭品是有特殊意义的,食之能够带来福气,保佑身体健康。因此,在汪公返位之后,主事人以相应的仪式将祭品赐福于各个祭祀团体,是汪公对祭祀人员辛苦付出的回应。三是举行村宴。当天傍晚,参与出会活动的村民纷纷来参与村宴,村宴主要由村子的妇女准备,以荤为主,素为辅。举办村宴一方面是对办会人员的犒劳,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四是献戏酬神。晚上七时,在享用完村宴以后,村内老人自发组成的戏班演唱戏曲给汪公听,表演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表演的结束标志着“抬汪公”仪式全部完成。

黔中屯堡地区“抬汪公”仪式活动

黔中屯堡地区“抬汪公”又称“迎汪公”“迎神”“迎菩萨”等,称呼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心中对汪公信仰的认同程度。“抬汪公”主要在安顺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等屯堡村寨举行。其中,按约定俗成的方式,狗场屯在正月十六、鲍家屯在正月十七、吉昌屯在正月十八,“抬汪公”仪式活动是黔中地区民间信仰、族群凝聚的外化表现。

“抬汪公”仪式活动有运行组织。“十八会”是吉昌屯的一个民间组织,负责筹备策划一年一度的“抬汪公”活动。成员分工细致,“十八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叫“九大会”,1985年更名为“十八筹备组”,1998年称为“十八组委会”,简称“十八会”。一说是吉昌屯“抬汪公”仪式,因在每年正月十八举行,所以负责“抬汪公”仪式的民间组织就叫“十八会”。初期成员数量不固定,由村里推选德高望重的人。2000年以来,“十八会”成员由原来的推选改为分配,大姓三个名额,小姓一到两个名额,由各姓氏内部推选,成员数量大为增加。

安排活动流程。一是召开筹备会安排任务。腊月二十五召开第一次会议,一般是正月初二或初三,还要开会安排具体工作。通过筹备会将各项任务安排在相关人员的头上,确保无遗漏。二是排练活动内容。根据各自的任务安排,开始编排节目、装饰舞台、准备道具。舞狮队、秧歌队、腰鼓队,开始召集队员、准备服装、排练节目,初五初六左右,工艺组开始包纸扎,纸扎就是扎亭子上的饰品。三是亮亭子。就是亭子抬出来进行全面检查和装饰,确保亭子在正式活动时万无一失。

做好经费保障。一是确保资金来源。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前后开始筹备经费,一部分来源于民俗表演、卖朝山票、点“平安灯”、卖饭票、卖汪公纪念章、摊位费等产生的收入,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信众的捐款,俗称“功德钱”。2014年屯堡“抬汪公”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强化资金管理。由专人负责,在每年“抬汪公”仪式结束后对费用明细进行公示。村民有权查阅过去活动费用账目,大额开支需要进行集体讨论决定,以示慎重。

“抬汪公”仪式活动过程。沐浴更衣。一是准备。一般每年的正月十六晚上十一点左右,要给汪公“抹油”。选出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赞礼先生,准备汪公沐浴所需要的东西,包括祭祀用品、新衣服、桌椅、香烛等。二是净身。在为汪公沐浴之前要完成“打醋坛”仪式,将一块烧红的煤炭投入醋水盆中,水盆里散发出蒸气,赞礼先生一个个从水盆上跨过去,使身体与心灵得到净化。三是换装。赞礼先生在为汪公沐浴前要换上蓝色大褂、黑色帽子,准备好汪公的新衣服以及抹油需要用的工具。四是抹油,就是沐浴。这一过程中闲杂人等都要回避,由赞礼先生独立完成。先97a3e3ea63afb671c533d740a933c952是沐浴前要祭祀,赞礼先生向汪公说明来意。午夜十二点,赞礼先生拿抹布沾上艾水,为汪公神像进行沐浴。五是更衣,汪公新衣服来源于平时村民许愿或还愿时的敬献,赞礼先生根据汪公新衣的大小尺寸来决定使用。如衣服被选中,将视为极大的荣幸。

升座祭神。沐浴之后由三位赞礼先生将汪公神像移回原位,是为归位。汪公神像归位后,赞礼先生将祭祀用品猪肉、豆腐、水果等,分两排放于汪公神像前。由文化水平高的赞礼先生主持仪式,唱念赞词。念完祝文后,赞礼先生对着汪公神像读祭神名单,然后由主祭、在场所有人依次完成磕头仪式,主持人为磕头者送上祝福语,升座仪式完成。正月十七举行集体祭祀仪式、个人许愿还愿后,正月十八上午在“抬汪公”仪式开始前,还要抬猪到汪公神像面前祭祀。抬猪祭祀仪式结束后,由个人继续在汪公神像面前许愿或还愿,还愿一般是带活公鸡在汪公神像前磕头,然后杀掉公鸡,滴血在盆里,并进行捐款。

汪公巡游。一是出轿。负责“抬汪公”的人员需提前做好准备,将汪公神像扶在轿子上,是为出轿。二是开幕。中午时分,由主持人宣布开幕,依次是播放国歌、领导致辞、介绍“抬汪公”缘由、宣布活动纪律要求。三是排序。汪公巡游队伍顺序依次是大锣鸣锣开道、标牌、汪公神像、仪仗护卫队、香客、腰鼓方队、地戏方队、屯堡妇女服饰展演方队、屯堡舞蹈队、外村舞蹈队、彩亭、群众代表队。四是巡游。汪公巡游每向前一段路会停下,然后燃放鞭炮,之后巡游继续。在巡游过程中由司礼进行祭神仪式。五是返回。祭神仪式结束后,司礼班成员指导村民或游客进行祭祀、捐款。汪公神像于下午四点左右返回汪公庙。

归位升座。在抬汪公神像的轿子抵达汪公庙之后,几位司礼班成员相互配合,护送汪公神像归位,归位成功后,在神像周围安装保护玻璃,然后再举行升座仪式。此次升座仪式主要由司礼班成员以及负责祭祀的民间组织成员参与,德高望重之人作为主持人主持仪式,经过念祝词、跪拜等一系列流程后,完成升座仪式。至此“抬汪公”仪式基本结束。傍晚,在汪公庙旁边的戏台上举办晚会,各个表演队轮番登台表演,为“抬汪公”仪式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比较视野下的“抬汪公”仪式变化

考察徽州地区、黔中地区“抬汪公”仪式运行的过程,发现虽然历经千年、跨越省域,但是“抬汪公”仪式的主要流程未发生较大变化,体现出两地“抬汪公”仪式系出同源。由徽入黔过程中,“抬汪公”仪式组织集中化、过程表演化是其主要变化表征。

徽州地区“抬汪公”仪式主要通过汪氏各支每年轮流坐庄的方式进行,这一方式的弊端是仪式举行比较松散,主要靠信众的自觉,当实力较弱的一支组织活动时,可能出现抬轿人不够的窘境。同时由于举行时间是重阳节,大多数青年人在外打工,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黔中地区则专门设立负责“抬汪公”仪式活动的民间组织“十八会”,由其统一调度安排,确保了活动的正常进行与质量。因此黔中地区在活动期间,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参会、观看,声势浩大,可以看出由徽入黔“抬汪公”仪式组织经历了由松散到集中的变化。对比徽、黔二地对仪式的筹备,可明显感受到地方化特点,如:祭品的准备,有当地特色美食;节目的选择,黔中地区有地方戏队伍,徽州地区有戏曲;等等。仪式的筹备体现出地域性变化。

徽州地区、黔中地区“抬汪公”仪式主要流程基本上是准备—请神或祭神—出会或巡游—返回,细节上会有不同。一是沐浴更衣。徽州地区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选用当地最干净的溪水对汪公神像进行擦拭。黔中地区则是先让赞礼先生通过“打醋坛”仪式净化身心,然后换蓝色长袍用艾水为汪公神像进行沐浴,称为“抹油”。二是抬轿人选。徽州地区抬轿人多选用年轻人,而黔中地区则是选用家庭和睦、年满六十的老年人,选拔标准严格。三是巡游过程。徽州地区在祭神之后主要沿分祭点进行巡游,会去田间,巡游时间较长。黔中地区一般要举行开幕式,开幕式完成后沿街道巡游,大概中午开始,下午四点左右结束,时间较短。四是捐款。徽州地区捐款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要看信众的自愿。黔中地区则有明确的捐款标准,并用红纸贴在墙上,在巡游过程中还会举行捐款仪式,由司礼班成员指导捐款。五是祭品。徽州地区主要以当地特色美食、当季水果为主,黔中地区除当地美食、水果之外,还会有一头完整的猪。

不管是徽州地区还是黔中地区,汪氏家族都是主要的参与者,但是参与程度与主导力度不同,徽州地区主要由汪氏家族主导,话语权很重。但是在黔中地区由于“抬汪公”仪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使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祭神仪式,而是将其与地方文化旅游的发展联系起来,因而汪氏家族的话语权有所下降,可以看出黔中地区“抬汪公”仪式的商业化气息比较浓郁。由徽入黔,“抬汪公”仪式规模与参与度不断扩大,由家族祭祀仪式上升到地方民俗文化,再由地方民俗文化推广到文化旅游。可以看出“抬汪公”仪式源于徽州,兴于黔中,在历史变迁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形式上有一些改变,具有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但是通过比较视野下的观察,其内核并未发生变化,从家族到地方,凸显出汪公信仰下“抬汪公”仪式的稳定性特征。

具体而言,徽州地区与黔中地区在“抬汪公”仪式中有许多不同,如供奉的祭品、妇女服饰、文化展演等,但是双方都将本地民俗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仪式的每个环节。就社会结构而言,黔中地区与徽州地区的宗族聚落不同,屯堡聚落起源于军缘、地缘社会,宗族势力较弱,每年“抬汪公”仪式由民间组织自发筹备,而徽州地区则是由汪氏宗族的某一支来筹办。梳理“抬汪公”仪式的变迁过程,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民间非正式组织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改

卫归流研究”(项目编号:16XZS013)、贵州省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系统2023年课题“黔中地区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23SWDXKTQN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普定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