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决策机制

2024-09-20王斌王亚南

职教通讯 2024年7期

摘 要:基于对19名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分析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决策机制并构建“成本—收益”决策模型,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成本付出与预期收益的理性权衡是推动他们进行专业发展决策的直接作用机制;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成本收益的理性权衡受到外部制度环境、专业发展平台、教师协作模式和自身专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生涯发展阶段是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的背景性因素,它会影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其对成本收益的权衡。为了实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期待与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匹配,高职院校应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审慎招聘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以技术学科建设为核心强化应用导向科研机制建设,以科教融汇为方向助力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转型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机制;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传承浙学’——浙江职教‘第二个结合’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2352841);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制治理下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生态及优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YJC880078)

作者简介:王斌,男,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王亚南,男,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7-0024-11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高校“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1]。该政策颁布后,众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开始重视博士学位教师引进工作,纷纷出台了专门针对博士学位教师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住房保障、薪资收入、科研经费等多方面提供了优厚待遇。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选择加盟高职院校。据2022年高职质量年报中的统计数据显示,95所公布博士学位教师数量的“双高”院校博士学位教师平均占比为7.18%①。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后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是从事科研工作,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组织氛围等都与他们成长的学术型高校不同。从组织属性来看,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面向社会中特定的职业岗位群培养职业型人才,而学术型高校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面向特定学科领域培养研究型人才,这决定了两者在组织运行逻辑上有着很大区别。尽管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有助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但如果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组织文化,无法满足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诉求,则会对他们自己、家庭以及学校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博士学位教师如何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专业发展抉择就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探讨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帮助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避免在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产生“职业适应不良”等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揭示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的影响机制。质性研究是一种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对其行为和意义进行建构,从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因此特别重视研究对象个体经验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的影响因素多元且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定量研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动态性,唯有质性研究通过对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能力素质特征和不同价值诉求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影响因素的概括归纳以及提炼,方能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本土理论。在具体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作为主要方法,该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方法,它不在研究之前做出假设,而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寻找能够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来构建理论”[2],其主要依赖于开放式、主轴式以及选择式三级编码。

(二)分析框架

职称评审制度是高职院校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其评审标准的设定集中反映了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期待,而人才服务协议则是高职院校与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其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专业发展任务完成数量与质量的双向约定。本研究通过对32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文件[3]和17份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与所在学校签订的人才服务协议的文本编码分析发现,高职院校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提供了如下三种专业发展路径:教学发展路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以完成科研任务为辅,教学任务所占比重及要求要高于其他两种路径;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路径,注重教师教学任务以及科研任务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两者在职称评价中所占权重较为相当;科研发展路径,主要以完成科研任务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辅,科研任务所要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较高。如若进一步分析,教学发展路径又可细分为常规教学路径和成果教学路径,科研发展路径又可分为理论科研路径与应用科研路径,具体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2022年9月到12月,本研究通过采取目的抽样的方式抽取了19位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受访对象年龄都在40岁以下,涉及生物制药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基于分析框架和研究目的,本研究设计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访谈问题主要聚焦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围绕入职原因,教学、科研、教学科研并重专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三类路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主要采用面谈、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每次访谈时间大约为40—60分钟。研究者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将音频资料转化为Word文本资料并用受访者的编号(G1-G19)为其命名。本研究借助NVIVO 12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将整理好的19份Word文本资料导入软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

三、资料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访谈资料打散开来、分别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操作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概念和提炼范畴[4]。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尽管对于学校而言两项工作同样重要,但对于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个体而言,他们通常会根据校内外制度环境和自身的客观条件等因素来确定如何在教学与科研之间进行抉择。基于“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抉择的影响因素”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对19份访谈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开放式编码分析,在充分理解书面数据及话语意义的基础上,尽量使用一致或较为接近的代码,对文本资料采取贴标签的方式进行逐个事件编码,通过编码分析以及整理概括,共得到35个概念化类属,分别为:A1职称发展阶段;A2职务发展阶段;A3领导关注重心;A4学校绩效考核重心;A5服务期考核导向;A6职称评审制度导向(A6-1教学成果要求,A6-2职称评审分类,A6-3科研成果要求,A6-4教学成果可替代性);A7学校教学团队支撑(A7-1教学团队协作,A7-2前辈引领帮助,A7-3专业带头人引领;A7-4教学研究氛围);A8学校教学资源支撑(A8-1教师资源丰富性,A8-2教学资源支撑);A9学校教学制度建设(A9-1教师教学发展制度,A9-2教学激励制度,A9-3教学质量保障制度,A9-4教学管理运行效率);A10学校科研环境支撑(A10-1学校科研平台影响力,A10-2学生科研素质,A10-3科研仪器支撑,A10-4学校科研场地);A11学校科研团队支撑(A11-1科研辅助人员,A11-2研究方向聚焦,A11-3研究团队内部竞争,A11-4研究团队内部交流,A11-5前辈科研引领,A11-6研究团队内部协作);A12学校科研制度建设(A12-1校外科研资源开发,A12-2学术交流与沟通,A12-3学科带头人岗位设置,A12-4科研资源共享,A12-5科研经费投入,A12-6专职科研岗位设置,A12-7学校科研管理效率);A13科研发展抱负;A14校外科研资源可及性;A15科研成果产出速度与质量;A16教学发展抱负;A17从教经验;A18企业实践经历;A19高层次论文发表;A20高层次项目申报;A21荣誉评定;A22职务晋升;A23高级职称获取;A24指导学生竞赛获奖;A25教师教学竞赛获奖;A26高层次项目申报;A27荣誉评定;A28职务晋升;A29人情投入;A30金钱投入;A31资源投入;A32科研时间投入;A33情绪投入;A34机会成本;A35教学时间投入。

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尽管都属于教学工作领域,但两者工作内容以及运行逻辑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见表1)。将教学工作划分为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并且研究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两者之间如何抉择有助于深入了解他们对教学工作的价值认知和实践策略,也有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他们在专业发展决策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机制。对“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上抉择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编码分析及整理概括,共得到38个概念化类属,分别为:A1职称评价导向(A1-1教学成果可替代性,A1-2常规教学要求,A1-3成果教学要求,A1-4职称评审分类);A2服务期考核导向;A3领导关注重心;A4职务晋升依据;A5绩效考核导向;A6物质激励导向;A7团队内部竞争焦点;A8团队发展愿景共识;A9团队负责人引领作用;A10团队内部协作关系;A11个体孤独感;A12内心失衡;A13无助于职称晋升;A14领导关注缺失;A15课堂教学氛围差;A16学生学习动机弱;A17管理压力;A18学生认可;A19教学能力提升;A20学生成长;A21机会成本高;A22价值剥夺感;A23外部管理压力;A24无价值感投入;A25时间支配感丧失;A26成果获取压力大;A27显现度高;A28物质奖励;A29能力提升;A30领导认可;A31职称晋升;A32课时费制度;A33学生成绩考核;A34教学评价导向;A35课堂质量监测制度;A36教学资源支撑;A37职称评审阶段;A38职务晋升阶段。

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尽管都属于科学研究领域,但两者在科研目标、科研过程以及科研成果价值评判上都存在很大区别(见表1)。一般而言,学术型高校在科研取向上主要以理论科研为主导,而高职院校作为地方高校则主要以应用科研为主导。将科研工作进一步细分为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并且研究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如何在两者之间抉择有助于深入了解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应用导向科研的理解与认知,也有助于了解他们是否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科研制度环境。对“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上抉择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编码分析及整理概括,共得到37个概念化类属,分别为:A1学校科研团队支撑(A1-1应用科研团队协作,A1-2学科带头人引领,A1-3科研负责人自主权,A1-4应用科研方向聚焦);A2学校应用科研环境支撑(A2-1应用科研场地支撑,A2-2应用科研设备支撑,A2-3校企科研协作紧密度);A3学校应用科研制度建设(A3-1校企应用科研合作平台搭建,A3-2应用科研资金投入,A3-3应用科研管理效率);A4学校理论科研环境支撑(A4-1理论科研场地支撑,A4-2理论科研设备支撑,A4-3理论科研平台影响力);A5学校理论科研制度建设(A5-1校外科研资源可及性,A5-2专职科研岗位设置,A5-3学校科研管理效率,A5-4学校理论科研资金投入);A6学校理论科研团队支撑(A6-1研究方向聚焦性,A6-2学科带头人引领,A6-3研究团队氛围,A6-4研究团队内部竞争,A6-5研究团队内部交流,A6-6研究团队内部协作);A7科研评价制度导向;A8服务期考核导向;A9领导关注重心;A10绩效考核导向;A11物质激励导向;A12职称评审导向(A12-1应用科研成果要求,A12-2理论科研成果,A12-3社会服务岗位设置);A13理论科研成果产出速度与质量;A14理论研究方向可转性;A15自身理论科研发展抱负;A16校外科研资源可及性;A17自身应用科研抱负;A18学科对应行业壁垒性;A19所属学科应用属性;A20个体企业实践经历;A21企业亲近性;A22荣誉获取(理论);A23职称晋升(理论);A24高层次理论文章发表;A25高层次理论课题申报;A26荣誉获取(应用);A27专利获取;A28职称晋升(应用);A29横向课题与经费到款额;A30金钱投入(理论);A31设备投入;A32时间投入(理论);A33资源投入;A34机会成本;A35金钱投入(应用);A36时间投入(应用);A37职称评审阶段。

(二)主轴式编码(二级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基础上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任务是分辨出主范畴和副范畴,发现并建立各范畴之间的联系[4]。本研究通过对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关于教学与科研决策影响因素相关访谈资料的开放式编码分析得到了35个初始概念,通过对35个初始概念化类属进行不断的比较分析,最终共得到10个范畴化类属,具体如表2所示。

本研究通过对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关于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决策影响因素相关访谈资料的开放式编码分析得到了38个初始概念,通过对这38个初始概念化类属进行不断的比较分析,最终得到8个范畴化类属,具体如表3所示。

本研究通过对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关于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决策影响因素相关访谈资料的开放式编码分析得到了37个初始概念,通过对这37个初始化概念类属进行不断的比较分析,最终得到10个范畴化类属,具体如表4所示。

(三)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及理论模型建构

选择式编码是在主轴式编码基础上的进一步精炼和整合,即从主副范畴中发展出核心范畴,相比其他范畴,核心范畴具有统领性,能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5]。

首先,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基础上,本研究又对文本资料进行了选择式编码,试图提炼出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抉择的决策机制。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归纳,并结合研究目标,本研究将核心范畴确定为“基于教学、科研成本—收益权衡的决策机制”,建构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路径上抉择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教学/科研投入成本与教学/科研发展空间是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进行成本—收益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决定其如何进行决策;学校激励制度导向、学校教学/科研平台支撑以及个体教学/科研发展基础在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成本—收益权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间接影响,它们主要通过对教学/科研投入成本和教学/科研发展空间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权衡过程;生涯发展阶段则是影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抉择的客观因素,贯穿于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抉择过程始终,是重要的背景因素。

其次,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基础上,本研究又对文本资料进行了选择式编码,试图提炼出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之间抉择的决策机制。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归纳,并结合研究目标,本研究将核心范畴确定为“基于常规教学、成果教学成本—收益权衡的决策机制”,建构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路径上抉择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成果教学和常规教学上的驱动力主要受其利益权衡的影响,权衡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部分组成。主观因素分别为成果教学的正负面感受和常规教学的正负面感受,客观因素则分别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所处的小环境——教学团队运行模式,以及大环境——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所处的生涯发展阶段,其中,教学团队运行模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生涯发展阶段是间接性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常规教学与成果教学的正负面感受而发生作用。

最后,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基础上,本研究又对文本资料进行了选择式编码,试图提炼出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之间抉择的决策机制。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归纳,并结合研究目标,本研究将核心范畴确定为“基于理论、应用科研成本—收益权衡的决策机制”,建构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路径上抉择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理论科研/应用科研投入成本与理论科研/应用科研发展空间是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上进行成本—收益抉择的直接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如何进行抉择;学校科研制度导向、学校理论科研/应用科研平台支撑以及个体理论科研/应用科研发展基础在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成本—收益权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间接影响,它们主要通过对理论科研/应用科研投入成本和理论科研/应用科研发展空间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权衡过程;生涯发展阶段则是影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理论科研与应用科研之间抉择的客观因素,贯穿于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抉择过程始终,是重要的背景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对19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扎根理论研究,系统建构了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决策模型,通过该理论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解释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决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而且可以基于该理论模型来改善外部制度环境,促进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决策与高职院校的组织期待相匹配。具体而言,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成本付出与预期收益的理性权衡直接推动他们的决策。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路径决策上是充满理性的,他们会综合考虑不同专业发展路径的预期发展空间,同时会考虑达到某一专业发展目标可能要付出的成本,在对不同专业发展路径进行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之后会选择成本付出最小而专业发展空间最大的路径。二是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成本收益的理性权衡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和自身专业发展基础的影响,无论是成本投入还是专业发展空间都会受到学校制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基础的影响,制度环境和专业发展基础会通过成本投入以及发展空间间接影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专业决策。例如,有部分博士进入高职院校后选择了教学发展路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读博期间的高层次科研成果较少、科研基础较为一般,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就是为了逃避本科院校的科研内卷,为了达成职称晋升以及专业发展目标而不得不选择了教学发展路径。三是生涯发展阶段是高职院校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决策的背景性因素,会影响到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对一些重要影响因素的价值判断进而影响其对成本收益的权衡。例如,本研究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并且通过科研成果获取高级职称后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都会开始重视教学工作。上述研究结论能够为高职院校引进和培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学校发展需求审慎招聘博士学位青年教师

高职院校对引进博士学位教师应持审慎态度,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与真实需求进行长远规划,不可因当下利益而最终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对于当下的高职院校而言,引进博士学位教师是一种“高消费”,如果盲目大规模引进,既有可能给学校内部教师生态带来消极影响,也有可能埋没引进博士学位教师的发展潜能。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学校事业发展需求来制定博士学位教师引进计划,根据学校办学重点和科研需求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围绕学校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需求招聘那些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或者具备应用科研意识和素养的应用型博士研究生。

(二)以技术学科建设为核心强化应用导向科研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技术学科建设,强化应用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建设。技术学科的学术定位是应用的学术,研究对象是应用技术,知识定位则是技术理论知识[6]。高职院校应在科研定位上以应用技术研究为重,优化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评价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效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度,逐步弱化理论科研成果在各种绩效评价中的权重。同时,学校还应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的产科教创新团队,将分散的科研力量聚合成为科研集群,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根据产科教平台的研究方向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的科教创新团队,着力培育以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团队带头人,以应用型科技项目为纽带,凝聚产业、学校、社会等多元力量,协同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

(三)以科教融汇为方向助力博士学位青年教师转型发展

高职院校应根据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自身优势和科研志趣来调整优化教学科研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适应学校教学工作设置一到三年的缓冲期,在这一期间学校应不给他们分配或少量分配教学任务,让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的育人规律与教学模式。在职业缓冲期,学校除了要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外,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提供如访问工程师、科技特派员等多样化的企业实践项目,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与服务流程,同时也为他们开展应用科研提供实践基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强基于科教融汇的跨界教学团队的组建,在发挥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科研优势的同时,鼓励其将应用科研成果融入到常规教学之中,以模块化协同教学机制加强博士学位青年教师与其他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沟通交流,通过教学共同体实现其教学理念与行为的重塑。高职院校还应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博士学位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帮助他们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规律。

注释:

① 本数据来源于笔者对2022年高职质量年报的统计,统计样本为公布了本校博士学位教师数量的95所“双高”院校,质量年报发布的官方网站为https://www.tech.net.cn/column_rcpy/index.aspx.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教职成厅〔2021〕1号,2021-01-22.

[2]彭敏,朱德全.STEM教育的本土理解——基于NVivo11对52位STEM教师的质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0):60-65.

[3]王亚南.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评价维度及价值取向——基于Nvivo12.0的编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5):36-45.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333.

[5]徐伟琴,岑逾豪.“读博”还是“工作”——基于扎根理论的硕士生读博意愿影响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67-77.

[6]李胜,徐国庆.职业本科教育技术学科:学术意蕴、内涵要素与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46-152.

[责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