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改善对策
2024-09-20叶亮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其生产经营受市场变化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这就需要国有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应对各种市场的不确定性。然而,由于国有企业长期所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和固化,极大地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国有企业全面管理预算管理特征以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改善对策。
一、国有企业全面管理预算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更强调其全面性、协调性、战略导向性和系统性。
(一)全面性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全面化。从采购、生产、销售到企业内部整个管理链条,期间所有的经济活动全部归属于预算编制范围,所有支出项目都通过预算进行控制。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全面预算管理摆脱了传统预算管理的部门及岗位局限性,包括管理层以及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所有部门人员都参与到预算管理活动中。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以及预算考核监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部门人员共同参与。
最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方位特征。预算活动渗透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投融资等所有经济活动中。
(二)协调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年度内各部门、各环节所需资源的预先测算与分布,通过全面预算计划编制与执行,力求资源耗用最少化、效益最大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协调性。
(三)战略导向性
全面预算管理的财务目标设置并非领导层个人意志或随意取舍的结果,而是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体现,预算编制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否则,全面预算管理就缺乏方向感,更会使预算执行人员无所适从。因此,在每个年度的预算编制初期,要求编制人员全面领会企业战略意图和目标导向,并根据企业当年生产计划、资源分配状况以及各部门的资源需求,准确设置预算目标,使预算目标既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不至于遥不可及。
(四)系统性与监察职能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具有系统性。从全面预算管理的纵向运行轨迹来看,其关键点在于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以及预算绩效评价与评价结果应用等几个方面,并呈现出自上而下、自始至终的闭环运行特征;而从全面预算管理的横向运行轨迹来看,全面预算管理并非仅停留于某单一部门或岗位的独立事务,而是需要将企业各层级、各部门和各岗位进行相互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岗位之间的资源平衡和利益平衡,以激发不同部门工作效能,从而实现资源利用与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具有监察职能。国有企业全面预算所涉及的部门多、流程广、数据量大,这就需要通过监察预算数据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数据的异常情况,并适时采取干涉措施进行纠偏。
二、国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地与实施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国有经济布局充分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因此,政府及国资监管部门大多通过对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分析与评估结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规划。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战略目标具有宏观化与整体化特征,这就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方式,分解与细化国有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并采用若干预算指标对国有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反映与数据再现。在此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和具体预算指标,都可以通过预算编制与调整的方式,落实到各个不同部门与岗位,而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完成状况,即可反映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效果。
(二)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预算指标分配与各部门的实际资源需求不匹配、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低效或错配等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治理,这与预算管理不科学、不全面有着密切关系。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引入,无论是经营预算,还是资本和财务预算,企业都可以根据研发投入、生产、销售到运营管理等模块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全面化、系统化规划,从而确保预算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三)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风险治理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各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手段,国有企业可以将风险识别、防范过程嵌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中,以此提升其风险治理能力。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特征,可以使国有企业风险治理手段触及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流程与环节。同时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性,意味着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管理和操作管理,消除风险隐患。
三、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改善对策
(一)构建以预算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机构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具有组织、协调职能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机构,能够有效整合多部门力量,有序推动全面预算管理规范运行,从而赋能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为提升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管理中的权威性,该机构办公室设在财务部,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并抽调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该机构成员。具体来说,该机构履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原则以及预算定额标准等;二是对各下属公司、部门上报的年度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平衡;三是将经过党委会讨论决策的预算方案分解下达到各下属公司、部门,并及时协调解决预算执行偏差;四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过程督导和控制,并在年终进行考核评价以及考核结果应用。
(二)在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中引入数字化技术
一是将数据前台、中台和后台整体移植到全面预算管理平台。数据前台的功能主要在于辅助预算数据测算、预算编制以及预算监测等具体业务,也就是传统的手工操作事务交由前台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数据中台的功能主要在于数据采集、存储和数据转换加工。由于国有企业业务、财务、预算等板块的数量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手工操作难以进行有效分类与归集,而采用数据中台的方式,则可通过平台强大的算力对异构化数据进行全方位清洗与转换,并采用标准化数据格式进行存储。这既可赋能前台具体业务操作,又可为后台数据分析提供海量化、标准化数据信息;数据后台的功能在于数据分析,为预算管理提供智能化指引。总体而言,前台、中台和后台呈现出分布式架构特征,而数据中台是“三台架构”的核心和枢纽。
二是着力打造并利用“数据中台”的功能。由于“数据中台”在“三台架构”中起到数据采集与存储的作用,这就为全面预算编制与监督提供了全面的基础信息。因此,企业在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中台功能,能够全面采集与存储各流程、各环节的数据信息,从而打造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数据仓库。
三是通过“三台架构”,将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与财务核算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智能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与数据共享。在前台具体业务中抓取业务、财务等各板块数据信息,然后传输到数据中台进行数据结构转换与过滤加工,将异构化数据信息转换成可读取、可计算的标准化数据,从而满足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对各类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信息的分析、判断需要。
(三)强化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是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编制的依据来源于战略目标。在具体预算管理中,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融合。
一是实施战略量化。国有企业战略目标既包括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等多个板块的财务指标,也包括人力资源、资产管理、客户满意度等各类非财务指标,这就需要企业通过设置预算指标与权重的方式,将各板块战略目标进行量化。
二是分解战略目标。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业务单元的职责以及资源分布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责任主体的差异,进行战略目标分解,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是建立预算调整机制。受政策、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国有企业战略目标会根据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指标、权重以及预算分配数据,都需要随之进行调整,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落地。
(四)优化全面预算编制方法
为促使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业务实际需求相匹配,国有企业应突破传统的单一化预算编制方法,并在实践应用中酌情采用以下几类预算编制法。
一是固定预算法。在参照历年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本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加减计算和调整,以此作为本年度预算计划。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应用场景较为局限,通常应用于业务类型相对固定、发展计划相对保守、受外界影响很小的业务预算。当然,如果企业战略发生调整,那么固定预算法的业务指导作用则逐渐消失。
二是弹性预算法。指的是根据业务量水平的变化,对与之相对应的预算指标进行动态调整的预算编制法。由于此预算编制法紧扣业务量与资源耗用之间的联动关系,因此,对于成本额度受市场变化影响大的产品或项目,通常可采用弹性预算法。
三是滚动预算法。滚动预算通常并不以年度作为预算周期,而是在月度或季度预算周期内,根据业务变化以及资源需求的变化,对预算计划进行动态调节。由于此类预算编制法需要全程跟踪业务进度,因此工作量相对较大。
四是零基预算法。在预算编制时不参与任何历史数据,而是对所有业务需求进行逐条分析,并根据其业务实际资源需求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
(五)强化预算控制执行刚性约束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预算执行,国有企业必须采取多种策略强化预算控制执行刚性约束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从严掌握预算审批标准。这是防范预算执行偏差的第一防线,各级分管领导、各归口管理部门要以下达的预算计划为依据,无论预算支出申请额度大小,都须逐笔、逐条审核把关。
二是关注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受人工化数据采集、汇总能力限制,预算执行过程控制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国有企业可将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嵌入到预算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审核与控制。
三是建立预算偏差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设置预算执行偏差率以及预算指标预警值,对预算执行进度及效果进行监测。一旦突破预警阈值,则需要根据预算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以确保预算执行目标的如期实现。
(六)完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将预算执行效果与预算责任主体或岗位人员利益挂钩,是重要的预算激励措施,其操作流程如下:
一是科学评估预算完成情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各责任主体的预算执行数据,并将数据结果与预算计划进行比对评估。
二是合理设置预算考核评价指标。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不能仅停留于财务层面,同时还须将各预算执行主体的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以及工作态度、创新创造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三是年终考评与日常动态考评相结合。对年终考评与日常动态考评分别予以不同的考评权重,然后得出综合考评结果。
四是强化考评结果应用。部门预算结果与下年度预算计划和资源分配挂钩,并与部门负责人的奖金、职务晋升相关联。而岗位人员的预算绩效考评结果同样需要严格与个人利益挂钩,以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公正性。
结语: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全面性、协调性、战略导向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战略目标落地与实施、提升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风险治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有企业应通过以下措施改善与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一是在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中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数据前台、中台和后台,将预算管理信息平台与财务核算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智能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与数据共享;二是通过战略量化、战略目标分解以及建立预算调整机制等方式,实现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融合;三是在预算编制中,采用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以及零基预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四是强化绩效考评及考评结果应用,从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