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分析

2024-09-20彭宇

今日财富 2024年25期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其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依靠信息技术构建财务共享模式已经成为当代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重要方向,企业财务集中化管理为财务审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财务收支审计是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的关键内容,通过财务收支审计能够清晰了解企业财务运行真实状态,从而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策略。

新一代“大智移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企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加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因此,财务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方向,其作为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高效化,全面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优化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中,财务收支审计对于规范企业财务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工作涉及范围广泛,难度也比较大,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与阻碍。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对企业实施财务收支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借助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其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的积极影响,合理规避消极影响,不断提升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效性,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关注的重点。

一、财务共享模式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概述

(一)财务共享模式概述

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共享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新型服务平台,能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发展核心业务,减少企业成本投入,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财务管理构建共享服务平台成为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模式是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再造简单性、重复性、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流程,并通过制定标准处理流程,集中化处理这些财务业务,由共享中心统一管理基础财务核算、记账等职能,从而向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高质量、标准化、低成本的财务服务,以降低财务工作的重复性与低效性,实现规模化效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仅仅改变了企业财务工作模式,同时还是企业在“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概述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项业务的开展都与财务紧密相关,财务收支活动为企业实施业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财务支撑。因此,企业在运营发展中,加强对财务收支活动的掌控,是确保企业财务活动与业务活动合理,实现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做好财务收支审计,审核与监督财务收支情况,以便于掌握企业财务情况。企业通过在内部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并配置人员,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遵循会计理论及相关要求,对企业内部会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客观分析评价财务收支活动,从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准确性进行判断。通过财务收支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错误信息,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明确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从而依法依规加以改进,以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拓宽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范围

企业借助财务共享模式,不仅能够在内部建立一个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还可以建立财务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外部供应链系统相互联系的集中化管理平台,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与集中化处理。因此,在财务共享模式fe4334611f2b1bba90c50208698844d4a3a2944378867f3314548ef494843a8a下,企业可以有效提升财务收支审计数据的获取效率,拓宽审计数据的获取范围,不仅能够从财务信息方面进行审计,同时也可以结合日常业务信息,确保财务收支审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视野范围,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同时还可以向企业外部相关组织或客户拓宽,从而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审计证据证明力不足、审计盲区阻碍审计结果、审计报告质量低下等问题,有效避免了传统小范围抽样审计方式下存在的风险问题。

2.增强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人员能够快速、高效地收集审计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并能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多角度、多方位审查、分析与评价收集到的资料。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快速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反馈,同时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对后期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管。在该模式中,实现了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有效增强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并作为外部审计的重要依据,为企业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在该模式下,企业还可以将财务收支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有效结合,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审计质量,从而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的事前预测与控制,并通过有效审计监督控制企业合理合法运营,提高企业经营发展的稳定性。

3.促进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持续发展

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相关人员通常将其主要作用归结于“查错防弊”,而并不重视审计监督与事前控制的作用。同时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一般是在经营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开展的,同时采取抽样审计方式,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抽查,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不足,审计滞后性较为显著。因此,传统的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往往难以为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此外,由于财务收支审计和风险管理关联性较差,无法有效感知企业风险,无法在事前进行风险控制。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效率大幅提升,审计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事前感知与预测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持续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各项财务信息,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消极影响

1.传统审计人员胜任力不足

传统的审计人员具备基本审计技术和会计知识,但是信息技术能力、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并不达标,对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收支审计的胜任力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财务共享模式下,许多企业都面临着高水平、复合型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导致财务收支审计受到了极大的制约,难以有效提升审计效率与质量。

2.存在经济业务真实性的审计风险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基础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等职能均集中于财务共享中心,与原单位分离,因此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会计人员难以准确核实经济活动的发生是否真实准确,进而也会导致财务收支审计监督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从这方面来说,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导致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充分重视。

三、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策略

(一)加快推进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技术的升级

1.以非现场审计为主,同时结合现场审计

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中,通常是企业经营活动结束之后,由审计人员现场进行财务资料审计,存在较强的滞后性,也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因此审计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在财务共享中心加入内部审计内容,并将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重点贯穿于财务工作全过程,从而实现对企业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持续、全面收集企业各项财务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合理分析评估企业经营活动。财务共享模式下,审计人员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实现非现场审计,可以实现财务收支全过程审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风险变得可控,从而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同时,在以财务共享中心非现场审计为主的基础上,有效结合现场审计,针对企业现金、存货等盘点工作落实好现场审计,以确保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面、准确与可靠。

2.借助IT审计技术实施持续监控

互联网是实现财务共享的前提基础,利用网络能够全面采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数据并录入系统。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了有效的沟通联系,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利用财务共享平台的财务收支审计程序,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分析监测系统中的各项相关数据,一旦数据发生变化,系统将会自动进行多方位验证与审核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快速确定风险点,并深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以排查风险,确保财务收支合理合法。同时,结合IT审计技术,实现了审计程序的持续化运行,能够持续监控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收支情况,从而提高审计的可靠性。

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未知审计线索

传统审计会出具审计报告,并向相关方进行反馈,形成监督闭环,同时将审计报告作为下一次审计的参考依据。但是,在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其业务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被审计项目也不尽相同,因此已出具的审计报告难以作为下一次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指导。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财务数据高度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收支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审计要求,随时访问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建立数据横向与纵向对比模型,以便于审计人员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数据库中包括了各种类型的信息,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使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不再过度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与主观判断,确保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落实整改任务,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

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中,要根据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准确识别与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活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在财务收支审计后续整改落实中,要做好审计问题整改的跟踪,并将整改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监督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并将整改成效纳入到责任人绩效考核中,以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同时,在审计后续整改落实中,企业还可以赋予审计部门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持续访问权,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在审计部门建立与财务共享中心相联系的信息系统,从而为审计部门进行后续审计提供便利。此外,在信息系统中,审计部门还需要处理审计后续整改意见与出现的问题,以促进整改工作的有效落实,从而实现审计成果最大限度的有效转化。

(三)优化企业审计队伍

财务共享模式下,传统的审计人员已具备的工作知识与技能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现实需求,加快推进企业审计队伍的建设与优化,是企业确保财务收支审计充分利用财务共享优势,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和审计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财务共享中心应用与实践能力,具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的能力。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尤其侧重于对审计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通过邀请审计行业专家、前沿领域技术专家等,对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其掌握应用财务共享中心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方法,形成信息化、智能化工作思维,以更好地满足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要求,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审计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财务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方向,为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人员必须正视财务共享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财务共享在财务收支审计中的优势,克服劣势,通过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加强审计后续整改工作的有效落实,以提高财务收支审计效率,促进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从而为企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