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分析
2024-09-20南丽
本文分析了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现状,包括跨境业务结算、贸易往来、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特征。当前影响口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区位交通限制、政策支持不足、企业实力偏弱等。此外,本文还从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政策机制、支持企业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推动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对促进云南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云南部分边境口岸因为区位交通条件差、软硬件设施缺乏、政策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口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对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透彻分析,明确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推动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云南边境口岸经济的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共有27个口岸(一类口岸21个、二类口岸6个)、5个开放型园区,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9个省(邦)32个县(市)接壤;与泰国和柬埔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邻近,是中国进一步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除了公铁、铁海、空铁联运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外,云南拥有国际能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国际通信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口岸经济优势明显。
(一)跨境业务结算情况
云南边境口岸的跨境业务结算情况呈现出多元化、完善化、扩大化和平台化的发展态势。跨境业务结算从最初的边民零星个人贸易、现金交易,发展到现在较大规模的综合市场贸易、跨境电商等多种贸易形式,采用银行结算、第三方支付乃至新兴的跨境金融结算模式,参与主体也从个人扩大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交易网络日益开放。与此同时,云南初步建成了电子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金融服务中心等一系列跨境业务结算平台,实现口岸管理模式和贸易结算模式的转型升级,为跨境资金清算和商贸往来提供安全高效的保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自2010年6月云南试点跨境人民币业务以来,2010—2014年,云南边贸人民币结算规模快速增长;2015—2016年,受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边贸人民币结算规模有所回落;2017—2019年,在云南外贸回稳向好的背景下,边贸人民币结算规模再度走高;2020—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再度回落;2023年,受人民币便利度、接受度的稳步提高,边贸人民币结算规模稳步增长,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由2010年的83.1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50.09亿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金额达7779.68亿元,已同124个国家(地区)建立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46个。未来,云南将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强化口岸监管信息化,打通资金清算“最后一公里”,争取在跨境金融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二)跨境贸易往来情况
云南边境口岸的跨境贸易呈现出规模扩大、方式多元、结构优化、合作密切的发展态势。边境口岸贸易从最初的边民小规模贸易,发展到展销贸易、境外仓储配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出口产品也在不断向机电产品等技术含量更高方向转型升级,进口产品向工业生产性原材料、设备等转变,口岸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跨境贸易多元化发展。云南已初步形成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带动,以沿边产业园区为重点,以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并建成省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1个、线下跨境电商监管场所(园区)10个,精简各类口岸进出口验核证件至41种,通关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近五年云南贸易进出口总额保持增势,出口潜力巨大。其中,机电产品和单晶硅切片出口成绩亮眼。从进出口增速来看,2018年进出口总值达1973亿元,同比增24.68%,增速最快;2019年进出口总值达2323.7亿元,同比增17.9%;2020年进出口总值达2680.4亿元,同比增15.4%;2021年进出口总值达3143.8亿元,同比增16.8%;2022年由于出口总额逆增长,云南进出口总值达3342.3亿元,同比上升6.3%。
从贸易分布看,2022年,云南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438.2亿元,增长2.1%。对东盟进出口1273.7亿元,增长2.3%。其中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进出口值分别增长6%、21.7%、73.2%和38.5%。2022年,中老铁路进出口140.2亿元,其中,出口99.4亿元,进口40.8亿元。
从外贸结构看,单晶硅切片是2022年云南出口最大单品,达83亿元,增长168.6%,占云南出口总值的5.1%。进口以能源产品、金属矿砂、农产品为主,其中,进口能源产品(煤、原油、天然气)606.5亿元,增长50.8%;进口金属矿砂406.6亿元,增长7.3%;进口农产品230亿元,增长31.2%。
(三)跨境经济合作情况
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合作呈现出从单边开放贸易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转变,合作方式日趋紧密,合作机制不断丰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拓展,云南立足边境口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广阔、前景可期。政策合作方面,云南聚焦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双边合作机制、多双边机制、文化交流等多样化合作方式,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中老、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化澜湄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功举办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4届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多边交流活动,与9个国家搭建多双边合作机制12个,与37个国家缔结国际友好城市106对,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总数达70对,居全国首位。跨境物流、跨境农业、跨境旅游、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等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化,与东盟、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命运共同体初步形成。科技合作方面,成立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联合创新平台57个,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10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文化领域方面,依托“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访演活动,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各种国际性的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成功提升了区域合作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旅游合作方面,承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跨境旅游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工作组会议、中老柬历史古迹自驾游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形象。
二、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共建背景下,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如高原山地地形阻隔、地震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制约口岸交通物流发展;二是云南边境口岸大部分属陆路口岸,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口岸及边境县城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和跨境贸易;三是云南边境线漫长,通道密集,边境地缘政治不稳定,边境管控体系不够完善,影响贸易往来和地区发展环境;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和吸引力较弱,与相邻国家的税收衔接也需改善;五是部分县域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程度,很难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多重因素共同制约着云南边境口岸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创新、产业升级等在口岸区域的全面提升,以加快推动云南边境经济的融入发展。
三、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政治政策环境
1.加强高层交往,增进战略互信
深化高层交往和战略沟通,通过主要领导人定期互访,密集开展高层交流,增进双方对发展战略和意图的深入了解,消除疑虑,夯实政治互信基础。如中老两国领导人自中老铁路通车以来已多次互访,推动了双边互信与合作。
2.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完善政策沟通机制
以中国与东盟国家全面签署关税减让协议为契机,积极探索与东盟国家签署更多自由贸易区协定,打通双边贸易壁垒,建立关税减让和货物原产地协定。同时设置边境省长年度会晤机制,就双边及区域问题和合作领域及时沟通立场,形成政策协同。
3.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拓展开放层次
在重要边境城市或交通枢纽单边或双边设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在管理和政策上给予更大开放力度和自主权,增强合作区的吸引力,带动沿线地区开放。如正在规划中的中老万象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
4.共建人文交流中心,促进多文化交融互鉴
充分发挥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融的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构建多层次民心相通合作平台,强化教育文化、科技创新、跨境旅游、医疗卫生、减灾减贫、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周边环境。
(二)完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提高边境口岸通关能力
1.加快口岸交通主通道建设
围绕口岸重点地区规划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化交通体系,积极推进油气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从云南至周边国家的国际大通道,消除口岸交通瓶颈,提升口岸陆路、水路、空路联运能力,促成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2.建立健全口岸服务网络
规划布局口岸服务中心、口岸服务站点,完善检验检疫、植物动物防疫、边防管制等服务机构设置,打造集报检、通关、结算、运输等多项立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效便捷口岸服务体系。
3.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合理布局一批产业配套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先进的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提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发运等服务,形成立体式监管模式,降低口岸监管资源配置压力。
4.加强口岸人才培训和引进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口岸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市场化招聘引进一批高端口岸管理人才、行业专家、海外商贸人才等,补充口岸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三)优化边境贸易政策,降低进出口环节的税收和成本
1.适当扩大出口退税产品范围
增加生产性机械设备、工业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产品的出口退税比例,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对边境县产品出口酌情给予退税优惠,鼓励口岸贸易。如东盟国家针对云南天然橡胶、咖啡等给予较高关税优惠。
2.针对进口关税采取差别化减让措施
扩大东盟等国家对云南出口产品零关税范围,促进产业链分工协作。对来自东盟等周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酌情给予适当关税减免。
3.简化检疫检验和通关手续
推进口岸电子信息化建设,压缩边境贸易进出口环节,实现单一窗口式联网监管和无纸化通关,最大限度降低通关成本和时间成本。
4.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针对跨境贸易企业,在保税区内设立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提供进出口融资、保理、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争取项目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和研发产品。一是扩大口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政府投资。加大对边境口岸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加快检测认证、科技信息、员工培训等相关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口岸服务和监管功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二是加大口岸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的开放力度。实施更为优惠的税收、用地等政策措施,扩大口岸开发区政策试验区的试点范围,加快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企业进驻投资;三是设立技术创新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在关键领域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此外还可与高校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四是推动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引导银行及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方式,有效解决口岸及相关产业融资难题。通过政策性银团贷款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口岸经济创新发展。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云南边境口岸经济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为抓住机遇,推动口岸经济实现更大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口岸区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口岸政策环境,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此外,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口岸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产品创新,大力培养复合型口岸人才。只有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持续增强口岸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云南边境口岸经济才能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云南沿边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更大贡献。当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也是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还需在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下功夫。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