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邓小平奋斗精神的丰富意蕴
2024-09-20莫志斌
〔关键词〕青年邓小平;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和无数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一样,“青年邓小平经历了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浴火重生过程”①。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远赴法国求学,1926年初又到莫斯科学习。留学期间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青年革命者。1927年初回国后邓小平积极投身国内革命斗争,1935年10月随原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历程。随后,他又奔赴抗日前线,成长为党和军队的一位中坚领导骨干。青年邓小平认定目标矢志不移、自强不息、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极其感染人、教育人,更是邓小平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指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②学习和研究青年邓小平的奋斗精神,对于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及现实意义。
一、奋斗精神与深情爱国、矢志救国,艰辛寻找救国救民真理之远大志向结合在一起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曾经说过:“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②青年邓小平的奋斗精神,与其忧国忧民、寻找救国救民真理之远大志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邓小平五岁入私塾发蒙,六岁转入新式小学读书。1918年夏,邓小平从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考入广安县立中学。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到川内后四川各地积极响应,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五月下旬广安县立中学和县立高等小学堂联合成立学生爱国分会,召开会议通过广安学生爱国简章。在县立中学读书的邓小平积极参与了爱国分会组织的游行、集会、宣传、罢课和抵制日货等活动,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1919年下半年,他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直至1920年8月27日告别重庆,踏上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征途。1919年11月,邓小平还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了抗议重庆警察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与拍卖日货的活动。那时的邓小平“只是具有初步的爱国思想和进步思想,还没有形成他后来所具有的那种鲜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参加‘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对于他以后的世界观的形成和革命实践活动的进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和意义”③。
1920年10月,邓小平等中国留学生历经39天海上航行终于来到法国。然而,勤工俭学的道路是极其艰辛的,不仅锤炼了邓小平的身体和意志,也不断深化了他的救国志向。初登法国的土地,他曾对西方资本主义怀有美好憧憬,还抱有工业救国的理想。过了两年,当他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工人的艰苦劳动和生活,他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劳工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地位让其对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有了切身体会。他已初步懂得:仅靠资本主义工业救不了中国,仅靠自己的一技之长更救不了中国。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另寻革命的真理与道路。后来,邓小平在回顾这两年的生活时讲道:“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的或间接的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①其后,邓小平“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了已觉悟的分子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②。于是,1923年6月,他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24年7月,邓小平当选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局成员,根据规定他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党员。
这样,邓小平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革命组织,找到了今后要走的能够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无疑,其奋斗精神自然而然地与他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活动紧紧结合在一起。
二、奋斗精神与结交志在救国救民的革命挚友,参加先进党团开展革命活动结合在一起
如前所述,邓小平在赴法勤工俭学初期的活动中,一方面已逐步接受了一些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另一方面则结合自身所遭受的苦痛,产生了要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此时,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革命先行者在法国开展的革命活动就为邓小平结交革命挚友、参加党团组织投身革命提供了有利契机。
1922年6月,在周恩来、赵世炎的精心筹备下,在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勤工俭学的18名代表云集巴黎郊区的布罗尼森林,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以下简称少共)。旅欧少共成立后,少共总书记赵世炎经常到蒙达尼等地的华工和勤工俭学学生中开展活动。培养积极分子,物色发展少共新成员,就是活动内容之一。不久,就在蒙达尼建立了少共第一个支部。蒙达尼地区是华工和勤工俭学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在赵世炎、萧朴生等人的影响和帮助下,邓小平大量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渐接受革命思想,对社会主义有了初步认识,也结识了周恩来等少共组织的领导者。
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担任执行委员会书记。同年6月,邓小平来到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共青团支部,开始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党团工作。他具体负责为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后改为《赤光》)刻蜡版与印刷的工作,随后也开始用本名或化名发表报纸文章。那时,他白天做工,晚上刻蜡版,干起事来浑身是劲,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油印博士”。正是从此时起,邓小平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的职业革命家,和周恩来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对此,邓小平在1980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与周恩来在斗争中结成的情谊。他说:“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①
1924年7月,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周恩来被调回国内。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20岁的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书记局。按照当时党的有关规定,担任旅欧执委会领导成员的,就正式转为中共旅欧支部的党员了。因此,从1924年起,邓小平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员。后来,邓小平曾回忆这段历史:“我们那时候生活很苦,职业化以后生活来源是公家,但只能吃点面包,煮点面条”,“大家都不在乎地位,没有那些观念,就是干革命。这是早期共产党员的特点”。②在周恩来奉命调回国内后,邓小平连任旅欧支部五、六、七届支部委员,成为继周恩来之后旅欧党团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可以说,在异国他乡,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共青团旅欧支部“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实践经验的优秀革命家。他们是一批爱国爱民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很高的革命热情,他们的生活清苦廉洁,他们的品格高尚而又纯洁”③。可见,青年邓小平并非单打独斗,独行其是,其奋斗精神与乐于结交志同道合之革命挚友,积极参加革命党团,一起开展革命工作,齐心努力奋斗之活动要素结合在一起。
三、奋斗精神与决心为劳苦大众寻求解放和谋幸福,坚定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拼搏结合在一起
邓小平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艰难岁月中,在钢铁厂、橡胶厂等地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深体会了劳工的苦难生活,并下定决心要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当邓小平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优秀战士与领导者后,更加懂得了共产党必须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共产党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劳苦大众寻求解放和谋幸福,邓小平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一正确信仰和道路。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④
青年邓小平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已深深懂得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他产生了去俄国较为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愿望。在党组织的安排下,1926年1月邓小平离开巴黎来到莫斯科,先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后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曾回忆说:“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觉到能力的不足,以致往往发生错误,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①去俄学习对邓小平而言,就是“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就是要“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②最终,邓小平经过刻苦学习和认真思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愈发坚定,理论素养也得到极大提升。邓小平的鉴定书上写道:“他是该大学共青团委员会的一名优秀组织工作者,组织纪律性强,有克制能力,学习能力强,在团委会的组织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步很快。”③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在苏联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知识。如果说他以前从未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就学的话,那么进入这所中山大学便可以算作他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共产党的高级党校教育的一个良好的机会。……这些,对于他回国以后进行革命活动和革命斗争,奠定了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和斗争基础。”④邓小平在法国五年多的求学之路历经波折,真正在学校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因此他非常珍惜在莫斯科的学习时间,刻苦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理论。之后由于国内革命发展的需要,邓小平1927年初就奉调回国,开始投身国内的革命斗争实践。
综上,青年邓小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决心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他经过认真学习与慎重思考作出的人生决定。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谈道:“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⑤在邓小平的漫长革命生涯中,始终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并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奋斗了一生。
四、奋斗精神与坚持党性原则,践行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结合在一起
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一年半后,1929年8月底,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广西,领导广西党组织的全面工作,准备武装起义。1929年12月初至1930年2月初,邓小平与张云逸、李明瑞等人将中共已掌握的三支武装部队拉出南宁,相继发动了百色起义与龙州起义,宣布成立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以及建立工农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接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并连成一片。在广西革命根据地时期,邓小平领导制定政治、军事和经济政策,非常注重倾听穷苦群众的意见,他经常戴起壮家竹笠帽,身穿旧军装,脚蹬勾头草鞋,由壮家干部当向导,到东里屯、旧州屯、板勉屯一带山区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了解情况。
百色起义胜利后,邓小平根据当时形势提出今后发展的方向是革命军“以推向湘、粤边发展,以造成与朱、毛、彭、黄会合的前途”①。就在红七军计划向湘粤边界进军,进而与朱毛红军汇合之际,执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中央代表来到红七军,传达中央指令,命令红七军离开根据地,去攻打柳州、桂林等中心城市。1931年1月初,邓小平在红七军损失甚大的情况下,在桂北全州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率部队开往湘粤边界,到江西与中央苏区部队会合。同年3月,在红七军转战赣南脱险后,邓小平辗转去上海向中央报告红七军的工作。不久后,红七军二千多人在江西兴国县桥头镇与红一方面军三军团会师,编入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并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②来到上海后,由于邓小平与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共中央领导产生了意见分歧,中央根本不听取他的报告,他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与富农路线”③的帽子而遭到严厉批评。邓小平多次请求返回红七军工作,均遭中央拒绝。直至1931年6月,他才获批去中央苏区工作。
1931年8月,邓小平到达中央根据地,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曾饱尝“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苦头的邓小平主持工作后,依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然而然地加入当时正坚决反对本本主义错误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后,他迅速为蒙受冤屈的干部群众平反。同时,他派出得力干部组成调查团,深入各区了解实际情况,特别是了解分田情况,严肃查处违法乱纪行为。很快,全县局面大为改观。一个月后,邓小平在瑞金城北的叶坪村向率红一方面军途经此地的毛泽东、朱德等汇报瑞金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毛泽东对瑞金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调整原来的计划,选定叶坪村为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驻地,并决定在叶坪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④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胜利召开,邓小平参加大会并负责会场组织、代表住宿安排等工作。①
1932年7月,中央和江西省委决定将会昌、寻乌、安县三县连成一体,建立会昌中心县委,由邓小平担任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特别是结合三县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土地改革,坚决推行毛泽东提出的“平均分配土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政策,雷厉风行地领导三县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就在此时,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根据地。当时,邓小平与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毛泽覃,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谢唯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古柏等四人一直拥护毛泽东在根据地执行的正确路线与主张。他们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坚持在根据地贯彻“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政策;等等。这些做法显然冒犯了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为其所不容。
1932年11月,广东军阀陈济棠趁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北线发动建(宁)黎(川)泰(宁)战役,乘南部苏区力量空虚之机,突然向会、寻、安三县大举进攻。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领导群众坚壁清野,灵活阻击敌人的进攻。然因寡不敌众,敌军很快占领包括寻乌城在内的几乎整个寻乌县。这就是所谓的“寻乌事件”。
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出现上述情况与结果,本属正常之事。但是,坚持“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人却抓住此事不放,开展了一场始料不及的在江西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将此事看成会寻安中心县委执行了所谓的纯粹的防御路线,是可耻的退却逃跑。1933年3月,在会、寻、安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邓小平遭到严厉批判,并被撤去了职务。4月,江西省委在苏区全面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将邓、毛、谢、古四人视为“罗明路线在江西的创造者”,加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②。于是,邓小平又被撤掉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职务,被解送到红军总政治部驻地瑞金隔离审查。尽管如此,邓小平态度坚决,认为“检查”可写,但自己的党性原则不能丢,中共党员理应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直至1933年夏,由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副主任贺昌向身处逆境中的邓小平伸出援手,才帮助邓小平调到了红军总政治部,随后担任机关报《红星》报的主编。这个昔日的“油印博士”又重操旧业,为党的事业继续作贡献。
由上可知,青年邓小平的奋斗精神与其在革命斗争中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敢作敢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工作作风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青年邓小平的奋斗精神是在其战胜困难、勇毅前行的历程中产生的,而其奋斗精神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与活动要素内涵,它们已紧紧融为一体。重温青年邓小平的奋斗历程,学习、研究青年邓小平奋斗精神的丰富意蕴,在新时代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一,认真学习研究青年邓小平奋斗精神的丰富意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青年邓小平思想转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成长、成才的过程。青年邓小平的奋斗之路充满艰辛,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受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与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一名年轻的领导骨干,投身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中。
其二,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起点和思想起点,邓小平理论的孕育与萌芽,可以追溯到邓小平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时期。他在青年时期的奋斗之路上,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已取得一定的思想成果,对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青年邓小平的奋斗精神也为他日后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三,学习研究青年邓小平奋斗精神的丰富意蕴,有助于新时代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广大青年应当学习青年邓小平志存高远、信仰坚定、艰苦奋斗、用功学习、苦练本领、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①广大青年应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努力谱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