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对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贡献

2024-09-20鄢鹏

邓小平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邓小平;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原则、思想境界、情操情怀、气节风骨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表达,是中国共产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① 在百余年非凡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红色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大支撑。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①。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亲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论述。这些思考和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至今仍然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大意义的深刻阐释

革命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贯穿我们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明确指出:“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② 邓小平之所以认为革命精神非常宝贵,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需要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其原因如下。

(一)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强调:“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③ 那么,怎样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组织路线,培养信仰坚定、党性过硬的接班人呢?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靠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精神武装来实现。邓小平号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革命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还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④ 在党的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中,邓小平尤其看重和强调艰苦奋斗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现在我们搞四化,情况会逐步好起来,但是好起来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⑤ 即使将来我国发展起来了,也要提倡艰苦创业精神,抓紧对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⑥。在他看来,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而坚持和发扬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这些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指引,没有耸立其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我们的改革就会落入“西方化”“自由化”的陷阱,就会南辕北辙、走入歧途,甚至出现难以挽回的颠覆性错误。因此,邓小平才字字千钧地强调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①

(二)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指出:“过去的革命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现在的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② 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③。对此,邓小平强调:“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 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 也不可能加强。”④ 改革开放后,他敏锐地察觉到社会上竟然有人堂而皇之地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革命精神进行“批判”,而且这种“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党员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任由这种错误思潮滋生和蔓延,势必会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为此,他旗帜鲜明地要求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越是在新时期越要努力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道德,决不能在精神上39182925328abc935b27b51ef035aa6a4596b9b38d8a8b15fc7211fc0eb2ba77解除武装,否则我们党“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⑤。另一方面,邓小平指出:“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改善党的领导。”⑥ 他要求党的领导机关和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以“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⑦ 总而言之,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革命精神教育,达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纪律性的目的。

(三)这是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现实需要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改变“我们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②的状况。为整顿党风、密切党群关系,邓小平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生活特殊化问题入手,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197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对高级领导干部的住房、用车、食品供应、外出休养等方面作出详细严格的规定,成为新时期捍卫党的纪律、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依据。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将其“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③。在此基础上,他号召全党全军“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④,并要求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自觉遵守、带头执行。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必须保持廉洁的通知》《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通知》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对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平稳起航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题中之义

1979 年9 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在邓小平看来,所谓“精神文明”,不仅是指国家教育、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还包括“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⑤。他明确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一同作为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从而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奠定了基调。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理想信念。一方面,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要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其中邓小平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有纪律”⑥。这是因为,各项事业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而人的团结需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只有依靠坚定的信念,我们党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克服任何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 理想信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动力源泉。邓小平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①,“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倡导仍然要坚持这一崇高理想,“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③。

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基本内涵的科学概括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将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集中概括为“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④,并将之作为衡量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 这五种精神不仅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涵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邓小平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人格风范的真实写照。

(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克服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毛泽东郑重告诫并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⑤ 同一时期,邓小平在总结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的成功经验时也专门论及“正气”“邪气”对革命的影响:“在每一个革命的阶段,我们总是发扬了革命的积极因素,发扬了正气,克服了革命队伍里面的消极因素,克服了邪气,我们的革命才能够继续前进,我们的革命才能够取得胜利。”⑥ 改革开放后,他对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进行时空拓展,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在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是经济建设时,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⑦ 在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时,他号召大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①。在推进干部队伍新老交替时,邓小平把“革命化”放在首要位置,勉励中青年干部“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②,不断发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纵观邓小平的一生,蓬勃的革命热情、昂扬的革命斗志是他不变而鲜明的注脚。正如他所说的:“我自从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③

(二)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邓小平深刻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④ 邓小平早年留学苏联时便已明确“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把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的宏伟志愿,并立下了“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的铮铮誓言。⑤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科学总结革命成功经验时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胜利,是由于解放军指战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树立了模范的军民关系,并且依靠群众,总结每次战争的经验,使从战术到战略都不断得到进步。⑥ 与此同时,他又着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历史方位及目标任务,提出“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斗争”,并郑重要求“每一个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⑦ 在邓小平看来,为了理想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严守党的纪律是有机统一的,“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⑧。

(三)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

习近平深刻指出:“坦荡无私,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⑨ 当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并重新回到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时,已经年逾古稀。此时的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和无私品格。邓小平指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① 其实,早在1962 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提出“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②这个问题,并要求共产党员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追求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精神境界,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此外,邓小平还把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创造性地作为共产党员党性和德性的具体表现。据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选拔干部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③ 前一条讲的是德性,“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④;后一条讲的是党性,表现在“要抛弃一切成见,寻找人民相信是坚持改革路线的人。要抛弃个人恩怨来选择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用”⑤。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襟气魄。

(四)不畏强敌、不惧艰难的精神

不畏强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是指对革命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致力于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革命的利益和需要,不仅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而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生命的思想和行为。不惧艰难,是“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这是指身处逆境时对革命事业充满希望,始终保持高昂斗志,坚定必胜信心,不畏艰难困苦,积极面对革命征程中风险挑战的一种精神面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向来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邓小平的家人曾好奇地问他:“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从容而坚定地讲了三个字:“跟着走!”⑥ 在漫漫征途中,他和红军将士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嚼草根,靠理想信念的激励和指引一路向前。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他曾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⑦ 也是在长征中,邓小平同罗荣桓等同志畅谈美食、进行“精神会餐”,编写报刊、顺口溜和诗歌为战士们提供“精神食粮”,用战天斗地的革命豪情激励着大家一道面对艰难险阻。回顾邓小平的整个政治生涯可以发现,除了靠理想信念激励指引外,他善于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应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对此,很多人好奇地问他靠什么度过“三落三起”的困难时期。他的回答很简单:“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①

(五)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即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近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到外线作战,其风险和困难可想而知。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高度赞扬了二野将士们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英勇气概,“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②。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他号召全党全军:“要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造性。……要相信我们有很多好的条件, 可以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 也可以做得比别人要好。”③1975 年,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邓小平提出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他斩钉截铁地说,“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要闯“深水区”、啃硬骨头,解决“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问题。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开创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他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⑤ 在敢于斗争的同时,邓小平还强调要掌握斗争艺术,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做到善于斗争。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⑥。这充分体现出邓小平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高超艺术。

三、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赓续路径的系统思考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传家宝。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革命精神。”⑦ 革命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正确的途径来淬炼和赓续。对此,邓小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结合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了很多高瞻远瞩的见解和主张。

(一)坚定理想信念

邓小平明确指出:“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① 首先,这一理想信念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人民军队如何靠“小米加步枪”打败国民党用美国装备武装起来的几百万军队呢?“就靠精神文明,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精神有决定意义。”② 其次,这一理想信念指引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选择。邓小平强调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③ 因此,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④。最后,这一理想信念凝聚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在同外宾会谈时,邓小平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⑤ 也正是基于此,在把培养“四有”新人确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时,邓小平明确把“有理想”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加以强调。可见,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理想信念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抵御一切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二)加强党史学习

除了理想信念外,学习党史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获得不断成功的一大精神动力。邓小平强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样就能了解党是怎样领导革命的,了解毛泽东同志有哪些功绩,使大家知道中国革命是怎样成功的”⑥。在他看来,其一,学习党史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领导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邓小平强调必须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谆谆教导青年学生:“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⑦ 其二,学习党史有助于总结经验,开辟未来。关于为什么要学习党史,邓小平掷地有声地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① 这表明,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引导大家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激发全党全社会的历史主动精神。其三,学习历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党史学习内蕴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面对20 世纪9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制裁”,邓小平坚定地表示中国人永远不会妥协和退让。他说:“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②由此,他联想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进而号召大家要知耻而后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③。

(三)涤除“精神污染”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④ 这里说的“最大的风险”,实际就是指“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⑤ 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措施加以制止,而任由这些不健康的思想、作品、表演污染人们灵魂,其危害足以祸国误民。“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⑥ 基于此,邓小平强调,“实行开放政策,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⑦,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不对资本主义的腐蚀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⑧。针对20 世纪80 年代末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他总结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突出强调:“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⑩

(四)夯实物质基础

邓小平认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① 这就辩证地指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一方面,物质条件是发扬革命精神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保障。邓小平明确强调:“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② 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不提倡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是不行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只有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了,文化水平才会提高,精神面貌才会有显著改变。另一方面,革命精神的练就“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③,相反,人的因素更重要。当然这里的“人”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④。可见,强调一定条件下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和实践优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⑤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邓小平提出了“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并强调“这不仅是科学界、教育界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⑥,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开始就行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正确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