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病”思维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运用

2024-09-20刘小贞王金川杨朝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4年8期

【摘要】

有效的健康管理能极大地降低医疗负担和患病的风险,未来我国医疗的重心也将从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中医对于健康管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其在治未病方面,结合辨病思维从整体层面把握,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辨别疾病的不同状态阶段,为中医健康管理提供指导,从源头减轻医疗压力,提高国民健康素养。

【关键词】

辨病;中医健康管理;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6-0013-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6.zgmzmjyyzz202416004

The Application of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Thinking in TCM Health Management

LIU Xiaozhen1WANG Jinchuan2YANG Zhaoyang1*

1.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

2.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China

Abstract:

Effective health management can greatly reduce the medical burden and the risk of illness.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medical care in China will also shift from disease treatment to disease preven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unique view on health management,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ombined with the thinking of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overall level, from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source to reduce medical pressure, improve national health literacy.

Keywords:

Disease Identification; Health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中医健康管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评估、干预和连续跟踪服务,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的全过程[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疾病人群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健康人群仅为5%[2],此外有报道指出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呈增长模式[3],慢性病控制不好,健康中国就实现不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也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和“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治未病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并有“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记载。辨病论治着眼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个或多个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重点分析患者的主观感受,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确定相应的诊疗方案[5],达到“三早一防”的目的。

1中医健康管理的特点

1.1强调整体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强调人是统一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形体官窍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指导通过脾胃表现的症状识别抑郁症早期;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指导临床止咳非独治肺;从肺与大肠相表里指导治疗小儿积食发烧。此外,人与自然也是统一的整体,地域、气候、季节均会引起人体的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都强调人体-环境-精神之间的联系[6],故中医健康管理特别注重“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个人的健康状态取决于人自身内部的小天地与外界自然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中医学倡导顺应四时,讲求时令养生,将不同性味的饮食搭配以平衡体内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而达到“阴平阳秘”“形与神俱”,最后“尽终天年”[7]。

1.2状态调整人体状态是一定阶段生理和病理的概况。状态有象、状态有时、状态有律、状态可调是中医状态的四大特点。状态有象,即人的生理病理均可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参数表达,通过这些参数可判断机体的健康情况;状态有时、状态有律,即人的生、长、壮、老、已都有对应的时间和发展规律;状态可调,即可通过运动、情志调节、药物治疗等来调整疾病状态,恢复健康。基于中医状态可以实现对生命全周期整体、动态的辨识[8],故状态是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中医状态可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及瘥后态四类,不同的状态防护重点不一样,未病态强调顾护正气,欲病态强调消除隐患,已病态强调治疗,瘥后态强调复发或再发。未病态时不需用药物进行干预,只需注重保持身体的正气,情绪适度即可保持健康的状态。欲病态人体处于未病与欲病之间,虽然有不适感,苦似不如平常,但不足以诊断某一疾病。这时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如调整心态、运动健身、饮食调整,消除未起治患,以免日久发展成痼疾。已病状态人体阴阳失衡,超出自我调节能力,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这时就要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性,以脏腑为本,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提供适合的治疗方案,防止疾病的传变。瘥后包括痊愈和好转两个阶段,痊愈是全部的症状都消除了,但是机体的功能不一定恢复。好转是指疾病还有一些症状没有消除,但证候基本消失。这阶段的调护是尤为关键的,此时疾病刚治愈正气尚不足或者还有余邪留滞,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再发他病。

2“辨病”思维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运用

2.1辨病思维在无症状疾病中的运用病,是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异常状态的一个过程,辨病思维是从整体层面上对疾病的动态把握[9]。辨病包括辨病的善恶、病因病机、病势。辨病色善恶别预后,主要通过面色来判断: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表明病情轻病位浅预后良好;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表明脏腑精气衰微,病情重,预后不良。辨病因病机以求本,疾病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起决定作用,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病初病机以邪实为主,宜根据病位病性选择祛邪之法;久病正虚,宜从整体上调整阴阳平衡,扶正祛邪。辨病势防转化,包括病位的传变、正邪盛衰、病性转化及病情缓急[10],动态监测疾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中医的许多疾病都是以症来命名[11-12],对症治疗是医学对疾病最开始的方式,是临床取得疗效的捷径[13]。但有些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是没有症状的[14],一般在体检时才发现,辨病思维从疾病本身入手,溯本追源,在无症可辨的时可采取辨病的方式。如在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无明显症状因体检发现血脂血糖过高、肺部、乳腺、甲状腺等部位小结节等来寻求中医治疗。无症可辨时就从疾病本身入手,患者无明显症状,状态如常,病色不显说明预后良好。血脂、血糖属于中医的痰湿,结节属于中医癥瘕的范畴,均是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这时调治的重点即是通过药物恢复脏腑功能,调节内环境使脉道、气道、汗道,二便通畅,当机体处于“通”而不“郁”状态时,痰湿瘀等有形之物则无法积聚。李灿东教授亦认为体检性疾病的治疗要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原,改善机体内环境,让机体通而不滞,故常常采用温胆汤加减来治疗无症状肺结节和代谢综合征类疾病,常常取得良好的效果[15-16]。李教授认为温胆汤诸药合用能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使得机体“通”“动”起来,正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2辨病思维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运用慢性病患病时间长、治疗时间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及国家的医疗负担。慢性病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原因,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势在必行。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可分为3个阶段,未病阶段风险预测提前预防消除未起之患,已病阶段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转化,预后阶段持之以恒以持衡。

2.2.1未病先防,消未起之患辨病能通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辨别不同疾病的病发规律和风险因素,及时判断疾病预发之态,消除未起之患,达到治未病之功。《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可见疾病都有发病的客观规律,而这种规律可以被掌握,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干预与治疗。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发病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研究[17]发现在疾病形成之前,机体常存在着某种病理变化趋势,这种病理特点同样也是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因此探讨疾病与病理的联系,总结该病的中医易患因素可为该病的发生提前预警。辨病思维基于整体观念,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探讨、病位的确定、病性的判断、正邪关系的转化,归纳总结,研究不同疾病的发生规律和危险因素,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量表,为疾病的预警和干预提供依据,帮助未病之人避开风险因素,筛查风险人群,从而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如吴长汶[18]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查询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糖尿病、高血压、围绝经期综合征、痛风、肺癌五种慢性病的风险因子,形成了5个慢性病各自调查量表和1个综合量表,对这五种疾病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已病防传,重视疾病动态发展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慢性病多是逐步演变而成。辨病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疾病的转化和和预后,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慢性病病程长,不同疾病阶段表现出来的证候不一样,且容易并发他症,但都离不开疾病本身的病理特征,辨病思维对于慢性病的管理更具有优势[19]。以病为轴,动态分析,更能准确、及时发现疾病的发展趋势及转化调整治疗方案。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调护方式不一样,当患者有发生糖尿病风险或者已确诊糖尿病,我们就要敏锐的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清楚疾病的转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糖尿病前期需合理饮食与运动控制血糖,当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三多一少”时就要及时用药物控制,久病还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疾病诊断模型的建立,也使得慢性病的管理更为的简便。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诊断模式是中医研究者的共识[20],辨病是辨证的前提[21],通过采集慢性疾病的四诊信息,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制定数学模型,形成疾病诊断模型,输入相关疾病的症状即可获得该病当前的诊疗及护理信息,有利于信息共享,优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治疗或诊疗不及或诊疗过度。

2.2.3预后防复,持之以恒以持衡当通过健康管理疾病属于平衡状态,仍不能放松对疾病的管理与监测,慢性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管理与监测,才能保持状态的稳定,防止疾病复发。

3小结

病不变而证常变,辨病着眼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化的全过程,是疾病的基本矛盾[22]。辨病思维从整体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及预后出发,能对未病态进行风险预测,纠正欲病态疾,阻止已病态转化,防止瘥后复发,对不同疾病状态进行实时化和个体化的中医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天城, 黄千梦, 孙婷婷, 等. 中医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31(12):147-149.

[2]仇逸. 我国“治未病健康工程”全面启动[N]. 中国消费者报, 2008-01-23.

[3]张玉辉. 柳叶刀:中国2030年七成居民将超重[N]. 医师报, 2023-06-2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6)[2023-11-02]. https://www.audit.gov.cn/n4/n18/c89654/content.html.

[5]徐佳熠, 楼招欢, 邓张亦婷, 等. 中医论治理论的内涵剖析和体系构建[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38(1):63-66.

[6]许亚辉, 严志祎, 李杰, 等. 浅谈表观遗传现象与中医“治未病”思想[J]. 中医杂志, 2018,59(19):1652-1655.

[7]洪银洁, 朱景茹, 涂文玲, 等. 基于中医健康管理特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干预方式[J]. 亚太传统医药, 2022,18(8):204-207.

[8]夏淑洁, 吴长汶, 李灿东. 宏、中、微“三观并用”的中医状态辨识模式探讨[J]. 医学争鸣, 2020,11(6):39-42.

[9]田甜, 杨朝阳. 中医“五辨”思维在精神分裂症防治中的运用思考[J]. 亚太传统医药, 2023,19(3):211-215.

[10]别玉龙, 白瑞娜, 张莹, 等.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综合辨证方法的提出及思考[J]. 中医杂志, 2023,64(1):92-94.

[11]李明, 周强, 杨丽娜, 等. 中医疾病的命名规则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28(5):669-672.

[12]张启明, 张振中, 李檬, 等. 作为科技术语的中医症状的命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12):797-799.

[13]侯金易, 李垚锬, 王耀献, 等. 基于辨机论治谈对症治疗[J]. 中医杂志, 2023,64(15):1608-1611.

[14]马乾章, 孔爱斌.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探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44(10):2079-2081.

[15]南芳芳, 王常松, 王洋, 等. 李灿东教授治疗肺结节经验[J]. 福建中医药, 2023,54(3):31-32.

[16]曾沧彧. 李灿东结合“五辨”思维运用柴芩温胆汤治验[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16(12):111-113.

[17]吴长汶, 朱龙, 周常恩, 等. 五运六气在疾病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33(7):2729-2733.

[18]吴长汶. 基于中医健康状态评估的慢病风险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D]. 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

[19]柳红芳. 糖尿病肾病“以病统证”思维模式的构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45(6):541-545.

[20]白龙, 任慧霞, 朱珂, 等. 以五脏病证为例探讨中医学辨病论治体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36(11):6303-6308.

[21]朱文锋, 阳晓, 王行宽. 辨病论治体系初探[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6):2-5.

[22]童舜华.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2(6):40-42.

(收稿日期:2023-11-17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