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破圈到长青:苏州丝绸档案传播的叙事机制与优化路径

2024-09-20刘芮谭必勇王琦

档案与建设 2024年7期

摘 要:文章立足于档案叙事视域,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叙事逻辑、叙事主体、叙事资源、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和叙事受众六个维度阐述苏州丝绸档案传播的叙事机制。而后,从本土与国际接轨的失调、参与主体与需求的错位、数据形态与价值的脱嵌、内容形态与结构的失衡、媒介融合与定位的脱节、用户黏性与参与的失序六个层面分析丝绸档案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树立批判意识开展本土实践、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共赢、运用数据方法挖掘数据价值、强化叙事结构提升沉浸体验、深化媒介融合打造故事宇宙、实现供需平衡增强用户黏性六个层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丝绸档案;档案传播;档案叙事;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分类号:G279.2

From Temporary Renown to Lasting Popularity: Storytelling Mechanism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Suzhou Silk Archives

Liu Rui1, Tan Biyong2, Wang Qi2

(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zZsqSCXqHVhxpxg9oC/Mtw==source Manage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 School of Histor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chival storytelling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orytelling mechanism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Suzhou silk archives in six dimensions: narrative logic, narrative subject, narrative resources, narrative content, narrative mode, and narrative audience, based on the idea of posing problem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 Subsequently, the issue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Suzhou silk archives are examined from six dimensions: the dissonance between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s and their needs, the dislocation of data form and value, the imbalance between content form and structure,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media integration and positioning, and the disorder between user stickiness and participation.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t six levels: establishing critical consciousness, carrying out local practice, engaging multiple subjects, fostering sharing and a win-win situation, applying data methods to explore data value, strengthening narrative structure, enhancing immersive experience, deepening media fusion, creating a storytelling universe, and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o enhance user stickiness.

Keywords: Silk Archives; Archival Dissemination; Archival Storytelling; Su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chives Center

苏州丝绸档案记录了苏州丝绸的发展历程,涵盖产品种类、制作工艺等诸多原始记录,是丝绸文化传承、丝绸产业发展的资源宝库。然而,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洪流,也曾让这些珍贵的档案在20世纪末期的国企改制大潮中一度面临遗失与损坏的危机。在这一关键时刻,苏州市档案部门以保护丝绸档案、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实施一系列严谨而有效的措施,成功守护苏州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记忆,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正式开馆,标志着苏州丝绸档案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苏州市档案部门在持续做好丝绸档案保护工作的同时,更致力于开辟丝绸档案传播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举办展览、出版专著、组织实景游戏等方式,推动苏州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丝绸档案的价值和魅力,为丝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作为文化传播过程中帮助叙事主体借助媒介传达档案信息的一种途径,档案叙事通过诠释跨越时空限制的故事还原出特定场景,传播丰富的信息内涵,向公众呈现档案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1]有鉴于此,本文从叙事视角出发,立足于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丝绸档案传播的应用实践,从叙事逻辑、叙事主体、叙事资源、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和叙事受众六个维度阐述丝绸档案传播的叙事机制,并探讨其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期为提升苏州丝绸档案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有益借鉴。

1 苏州丝绸档案传播的叙事机制

1.1 叙事逻辑:从本土到国际化

中心不仅深入挖掘丝绸档案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更通过本土化的叙事表达,将这些珍贵的档案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回应了丝绸档案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时代诉求。“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相继入选《苏州市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1年)、《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以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5年)。与此同时,中心也通过申遗实践进入国际遗产话语体系,促进地方特色档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经验分享和国际交流,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在2016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7年10月31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后,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正式跻身世界记忆遗产之列,成为中国15项入选文献之一。这不仅填补了苏州在世界文献遗产领域的空白,更为苏州丝绸档案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打开新篇章。5项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3项亮相ICA国际档案大会阿布扎比现场,1项亮相世界遗产创意创新者大会并做主旨宣讲。[2]

1.2 叙事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化

中心始终秉持着开放、创新的理念,不断拓宽合作渠道,鼓励多元化的叙事主体参与,积极推动与高校、学术期刊和企业的合作。首先,中心与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城市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编纂出版《芳华掠影——中国丝绸档案馆馆藏旗袍档案》《传承人类记忆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研究》等书籍,促进丝绸档案知识传播,实现互利共赢。[3]其次,学术期刊是展示丝绸档案文化的窗口、推动丝绸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档案与建设》对于丝绸档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的宣传,成为一个生动写照。期刊不仅对丝绸档案的申遗历程和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规划建设进行了跟踪报道,还策划并开设了《档案中的丝绸文化》地方专栏和《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栏目。[4]最后,中心与丝绸企业合作,深挖丝绸档案中的故事,共同打造具有独特性和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形成独特的文化印记。中心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宋锦成为2014年APEC会议欢迎晚宴上各国领导人及其配偶身着的“新中装”的面料、2015年世乒赛颁奖礼仪服装的面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5]

1.3 叙事资源:从文本到数字化

档案作为叙事的基础资源和核心素材,其形态正经历着从文本到数字化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丝绸档案管理方式的革新,更为丝绸文化这一宝贵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创造新契机。一方面,为了充实和丰富馆藏资源,中心于2013年启动丝绸档案征集工作,目前已辐射到山东、辽宁等19个省(自治区)和上海、重庆、北京3个直辖市,已征集3万余件散存在全国各地具有保存价值的丝绸档案。[6]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多元化需求,中心于2020年正式启动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运用常规扫描、摄影等形式对大幅样本档案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目前已完成常规扫描的纸质丝绸档案共计7928件,运用摄影等形式对大幅样本档案进行数字化的丝绸档案共计32146件。[7]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馆藏像锦档案数据库和苏州市民生档案数据交互服务平台。此外,该馆与苏州市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苏州丝绸百年纹样档案公共数据平台[8],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丝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4 叙事内容:从知识到故事化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并非对档案知识的简单娱乐化,而是强调通过叙事技巧,将档案背后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涵和人物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相较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深埋“故纸堆”、专注于宏大叙事理念下的大型经典史料开发[9]的方式,档案叙事强调通过故事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知识。“第七档案室”系列游戏正是档案叙事在实践应用中的重要探索。该游戏基于同一IP主题,以“中央文库”为故事背景,将红色档案知识和丝绸档案知识进行融合,开发了解谜书、互动密室、情景表演、文创产品等,通过游戏化和情景化的方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档案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公众接受和理解。其中,《第七档案室》解谜书以两代档案人守护档案的初心和使命为主线,结合书籍和微信两种媒介的优势,利用真实的档案照片和复制件,并辅以手机端H5界面,立体展现一个具有声光效果的档案世界,广受好评。[10]

1.5 叙事方式:从传统到跨媒介

跨媒介叙事意指通过协同生产,以多元的媒介形式和相对独立的媒体内容呈现故事世界,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获取创造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11]为了深化公众对苏州丝绸档案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中心构建了跨媒介的传播网络进行叙事。地方传统媒体如《城市商报》《姑苏晚报》和《苏州日报》等,不仅追踪报道了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从收集、整理到开发利用的完整流程,还通过专访的形式,让丝绸行业的资深专家讲述苏州丝绸档案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此外,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申遗、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筹建等里程碑事件,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网等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中心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结合时事热点,通过推文形式深入宣传丝绸文化。此外,中心还建立了“第七档案室”微信视频号,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丝绸档案的形成过程、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公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1.6 叙事受众:从全域到精准化

精准化的叙事受众定位有助于把握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其兴趣和习惯的传播内容,提高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中心为青少年读者量身打造的档案知识普及读本“档案伴我成长系列丛书”即一个典型范例。这套丛书在内容设计、语言表达和呈现形式等方面巧妙结合了档案学的专业知识和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展示了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引导青少年培养档案意识,了解档案知识,增强文化认同。该丛书主要包括《走近苏州丝绸档案》《方叔叔教你做成长档案》《我是档案迷》等12本书。其中,《方叔叔教你做成长档案》一书采取“文本叙事+游戏”的方式,通过“我的档案盒”这一游戏环节,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档案知识。[12]与此同时,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开展“丝绸档案进校园”主题活动,带着绘本《苏州》和“我是档案迷”丛书走进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向青少年普及丝绸档案知识,传承和弘扬丝绸文化。[13]

2 苏州丝绸档案传播的现实困境

2.1 逻辑向度:本土与国际接轨的失调

苏州丝绸档案申遗实践拉开了丝绸档案走向国际的序幕。丝绸档案在与国际文化遗产话语体系接轨过程中如何立足本土话语、突出自身特色等问题值得深思。一方面,本土话语和国际话语价值观存在差异。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丝绸档案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和价值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当丝绸档案中蕴含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价值试图融入国际权威遗产话语体系时,一个显著的问题浮现出来——即“突出普遍价值”的倡导与本土文化价值独特性之间的张力。[14]普遍价值的背后实质是以西方为主导的权威遗产话语体系,形塑了世界遗产的概念认知与评价框架。推动世界遗产话语多元化,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本土话语和国际话语的话语权的博弈。在国际文化遗产的舞台上,话语权是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推动世界遗产话语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个缩影。中心作为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承担起构建世界文化遗产谱系中的中国话语的职责。[15]

2.2 主体向度:参与主体与需求的错位

在当前的档案叙事实践中,尽管中心积极寻求与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参与方式仍然呈现出档案机构为中心、自上而下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参与主体与需求之间产生错位。首先,目标受众的局限性。中心的档案传播工作聚焦特定的用户群体,如学生、剧本杀爱好者、历史研究人员等。这种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确实能够满足部分群体的特定需求,但过度的聚焦也可能导致对其他群体的忽视,使得档案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受到限制。譬如,“第七档案室”游戏虽然通过解谜书和剧本杀的形式增加档案知识的趣味性,吸引了剧本杀爱好者和青年群体,但过度强调游戏的娱乐功能可能导致公众对档案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不足,背离参与游戏的初衷。其次,公众参与的被动性。自上而下的参与方式意味着档案机构在丝绸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公众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境地,更多的是档案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者而非共创者。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档案叙事的传播效果。最后,供需之间的不匹配。档案机构试图通过追随当下最流行的娱乐形式,吸引公众的注意,但这种方式缺乏对公众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导致其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与公众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2.3 资源向度:数据形态与价值的脱嵌

档案数据要素价值是档案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新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16]数据形态与价值的脱嵌主要体现在档案数据质量管控不严和档案数据价值挖掘不深两个维度。一方面,档案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关键。中心在建立档案数据管理规范这一方面存在短板,缺乏严格的数据校验与质量控制机制,影响了丝绸档案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此外,中心采取的数字化手段,例如拍摄的方式,拍摄过程中可能因光线、拍摄角度、设备性能等因素导致图像模糊、色彩失真等问题,进而导致档案数据在转换过程中出现遗漏或错误。另一方面,目前而言,中心主要聚焦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侧重于“形”的转变,将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等传统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形态,便于档案的存储与远程访问。这一数字化转型虽有成效,但是中心对于档案数据深层价值的挖掘与利用显得相对滞后,即“质”的飞跃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价值挖掘的途径仍局限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举办档案展览、史料的编研等传统方法。但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档案数据的深层价值呼唤更加智能化、创新性的挖掘手段,譬如通过数据关联、本体构建、知识图谱、数字叙事等方式设计丝绸档案元数据、打造数字沉浸式展览等,使档案不再仅仅是静态的记录,而是让档案“活起来”“火起来”。

2.4 内容向度:内容形态与结构的失衡

中心巧妙地运用了剧本杀、情景演绎等备受欢迎的叙事形式,打造丝绸档案品牌,吸引公众广泛参与。这一推陈出新的策略为丝绸档案文化的现代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也带来内容形态与结构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内容客观性与趣味性的平衡问题。剧本杀和情景演绎强调剧本的故事性与用户的沉浸感,追求娱乐化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档案叙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削弱了丝绸档案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导致内容浮于表面。与此同时,剧本杀和情景演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重复利用率较低,容易出现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匹配的问题。其二,叙事结构和互动体验的平衡问题。相较于线性叙事而言,非线性叙事给用户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故事线索的碎片化、谜题对于新手较难、故事的互动性较低等问题。譬如,实景解谜活动“追踪者的倒计时”设置单人单线和多人竞技两种模式,通过手机扫码、语音提示、机关弹出等方式进行互动。[17]多人竞技模式虽增强社交性,但也存在协调问题和沟通障碍。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因为理解差异、操作失误或沟通不畅而产生摩擦,影响解谜效率。另外,过于简单的互动设计缺乏足够的挑战性来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形成“快餐式”体验。

2.5 方式向度:媒介融合与定位的脱节

尽管中心采取跨媒介的形式推进丝绸档案文化的传播,但是仍存在媒介融合与定位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媒介特性与叙事需求不匹配。不同的媒介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群体,若未能充分考虑媒介特性,可能导致叙事内容与媒介形式之间不协调,媒介特性与叙事需求不匹配。以“第七档案室”微信视频号为例,自2021年12月发布首个视频以来,虽发布了大量关于馆藏档案的介绍、丝绸从业者的故事等内容,但表现形式均为纪录片讲述和直播回放,视频更新的时间和更新的频次不固定。视频号作品的平均点赞量少于200,评论量也较少。而且,相较于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而言,微信视频号这一媒介平台的用户基数较少,受众范围有限。媒介平台的差异直接影响内容的曝光量与互动性,导致“第七档案室”视频号即便内容精良,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点赞、评论与分享,从而陷入了一种“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境地。另一方面,故事宇宙缺乏连贯性和互文性。譬如,“第七档案室”系列剧本杀游戏都以中央文库为背景,但是实景游戏和解谜书等不同媒介载体中的人物设置、故事情节、游戏元素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公众难以形成对“第七档案室”故事宇宙的整体认知和全面理解。

2.6 受众向度:用户黏性与参与的失序

用户参与和用户黏性是影响丝绸档案传播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心试图挖掘丝绸档案中的历史故事,体现丝绸档案品牌的文化价值,但是仍面临着用户黏性与参与失序的问题。其一,囿于自上而下的开发和传播方式,用户参与呈现出显著的被动性特征。部分用户往往通过微信推文等途径接收到相关信息,或偶然的机会参与丝绸档案的相关活动,而非出于内在的兴趣或明确的目标。这种被动的参与模式难以激发用户的深层兴趣与持续动力,导致参与行为难以持久。其二,信息传播和用户反馈渠道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中心的宣传阵地仍然以微信推文和微信视频号为主,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和用户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以《第七档案室》解密书和H5游戏为例,用户只能通过分享链接和微信公众号评论两种方式进行互动和反馈。中心也未对用户的参与体验进行调研,了解用户的真实感受与需求,影响后续内容的优化与迭代。其三,核心用户群体的缺失成为丝绸档案品牌传播的掣肘。由于用户参与度不足与黏性的缺失,目前尚未形成一群对丝绸档案品牌具有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核心用户群体。这些核心用户不仅是丝绸档案品牌文化的忠实传播者,也是推动品牌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3 苏州丝绸档案传播优化路径

3.1 树立批判意识,开展本土实践

作为一种文化实践,遗产传承涉及一系列价值和理解的建构及规范化过程。[18]要想实现本土话语与国际话语的良性对话,既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既有遗产话语体系所隐含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亦需要在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中秉承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原则。具体而言,中心在开展丝绸档案传播工作的过程中,应避免落入“拿来主义”的窠臼,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经验与理论的同时,坚守本土文化的根与魂,结合不同形式的传播渠道构建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传播策略,让丝绸档案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相互理解的桥梁。在此过程中,中心既要深入挖掘丝绸档案物质层面的历史价值,如丝绸档案涵盖的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及纺织技术演化历程等,更要重视其非物质层面蕴含的文化与精神,譬如图案设计背后的文化寓意、民俗风情的多彩呈现以及传承人世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故事等。通过口述档案的方式记录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探索,通过传承人的亲口讲述,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使得档案内容更加鲜活和具体。

3.2 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共赢

多元主体共绘丝绸档案新篇章,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愿景是丝绸档案传播的目标所在,也响应时代对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呼唤。一方面,中心在传播过程中应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与职能分工。政府机构和丝绸档案保管单位可以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保障丝绸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播工作有序进行。高校可通过对丝绸档案的科学研究和学术解读,为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中心可以指导丝绸企业实现丝绸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社群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形成口碑传播效应。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传播场景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参与主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参与方式能够迅速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但在响应用户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给予公众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与创造力,但也面临信息碎片化、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中心应合理调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各主体的优势,构建良性发展的丝绸档案传播生态。

3.3 运用数据方法,挖掘数据价值

档案数据是档案叙事的基石。首先,中心应制定和遵循档案数据化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积极开展档案数据化工作,筑牢丝绸档案传播的数据基石,确保丝绸档案数据的齐全完整、真实可靠。而后,中心可以通过智能识别、模型训练等方式自动对档案中的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进行分类、标注与题名生成,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中心还可以基于工作实际,吸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在学者提出的苏州丝绸档案本体模型,以及涵盖文书档案元数据、科技档案元数据、音像档案元数据与实物档案元数据四类元数据方案[19]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体构建和元数据方案设计。其次,完善丝绸档案数据平台的功能建设和界面设计,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中心应结合丝绸档案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流程,持续优化丝绸档案数据平台的功能设计,开发兼容性强的数据处理工具与接口,打破不同系统、不同格式的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丝绸档案数据开发利用的效能。最后,应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数据方法和技术,从海量丝绸档案数据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聚类分析、数据关联、构建知识图谱等途径,实现对丝绸档案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

3.4 强化叙事结构,提升沉浸体验

丝绸档案故事的结构是影响丝绸档案传播的重要因素。叙事结构如何被匠心独运地编排与呈现,如何通过严谨而富有创意的逻辑链条紧密相连,与公众的体验息息相关。一方面,在构建丝绸档案文本、讲述丝绸档案故事时,可以基于具体的传播场景和传播媒介的特性,综合主题并置、根茎状叙事、对话式复调、多支线式等非线性叙事结构和线性叙事两种叙事方式的优点。线性叙事能够保证叙事的连贯性,而非线性叙事以其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允许公众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间节点与事件之间,丰富公众的故事路径选择,体验多元的故事视角。在此过程中,公众可以实现由故事的被动接受者到推动故事发展的参与者再到故事文本的创作者的转变。另一方面,中心还可以利用叙事界面交互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裸眼3D光影等技术,增强故事的互动性,让公众与丝绸档案的历史脉络同频共振,提升公众的感官体验与交互体验。譬如,中心可以在档案展览中嵌入智能导航系统,根据公众的兴趣偏好和知识背景,自动推荐或定制探索路径,还可以设计AR小游戏,如修复破损的丝绸、模拟古代纺织过程等,让公众在实践中了解丝绸文化。

3.5 深化媒介融合,打造故事宇宙

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为丝绸档案跨媒介传播、打造丝绸档案故事宇宙提供新的机遇。一方面,分析不同媒介平台叙事的特点、方式与用户偏好,灵活调整叙事方式与表达手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的需求。譬如,微信公众平台注重文字表达的精炼与优美,中心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阅读体验。抖音用户多拥有快速浏览偏好视频的习惯,中心可以制作一系列短小精悍、画面精美的短视频,聚焦丝绸档案的一个亮点或故事片段。通过快节奏剪辑、引人入胜的旁白或配乐,吸引用户关注并分享。另一方面,在保持不同类型媒介平台叙事风格相对独立的同时,也应注重整体叙事风格的统一性。中心可以通过统一的品牌调性、视觉元素和叙事逻辑,确保用户在不同媒介平台上都能感受到一致的丝绸档案品牌形象与文化氛围。最后,强化不同媒介平台上故事文本的互文性,实现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无缝切换与引流。譬如,可以打造一个跨平台的丝绸档案故事宇宙,故事内容之间形成有效衔接与呼应,让用户在不同媒介平台上找到相关内容进行解谜和推理,扩大丝绸档案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3.6 实现供需平衡,增强用户黏性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并优化供给,有助于增强用户黏性,构建积极、健康、活跃的丝绸档案社群生态。首先,建立用户社群,完善反馈渠道。中心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或论坛等方式打造用户社群,促进用户间的交流与互动。用户社群同时也是完善用户反馈的重要渠道,确保用户诉求能够被及时听到并有效处理,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其次,调研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服务。中心可以定期进行用户需求调研,访谈对象涵盖普通用户、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及潜在消费群体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调查和统计用户对丝绸档案的兴趣点、获取信息的偏好方式、对现有传播方式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等多个维度。在创作丝绸档案剧本杀和开发文创产品时也可以收集用户的建议,便于后续改进和优化。最后,增加奖励机制,激励用户参与。中心可以设计多元化奖励机制,根据用户的贡献度、关注时长、游戏通关时长等,实施差异化奖励策略,提升用户忠诚度与黏性。例如,可以将用户贡献行为、关注时长转化为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丝绸档案相关的文创产品、限量版资料、专属体验机会等实物或虚拟奖励。对于特别突出的贡献者,中心可以提供定制化礼品和感谢信。

作者贡献说明

刘芮:资料收集、论文撰写及修改;谭必勇:选题及框架设计,论文修改定稿;王琦:资料收集。

注释与参考文献

[1][11]何玲,马晓玥,档案研究僧.跨媒体叙事理论观照下的档案叙事优化策略——以红色档案为例的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1(5):14-21.

[2]苏州档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世界记忆”遗产——记“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EB/ OL].[2024-06-30].https://mp.weixin.qq.com/s/z_ IAuhKzvcHaEsYmB2mp1w.

[3]好消息!中心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EB/OL].[2024-06-30].https://mp.weixin. qq.com/s/vT4G7BBQkdNNP9pV2yc1FA.

[4]邵澍赟.发挥档案期刊的文化推力——以《档案与建设》助推苏州丝绸档案申遗为例[J].档案与建设,2019(9):44-45.

[5][6]陈鑫,程骥,吴芳,等.地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研究——以苏州丝绸档案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6):42-46.

[7]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努力画好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工笔画”[EB/OL].[2024-07-08].https://mp.weixin. qq.com/s/ZYQDRZYsp1Law3EMHBQB5w.

[8]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档案文献遗产缘何成“网红”——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成长侧记[EB/OL].[2024-06-29].https://mp.weixin.qq.com/ s/h9bwb9ij0x2pFyYV84c_bg.

[9]陈佳雨,汤玲玲,王小云.自媒体时代档案故事众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2021(1):28-30.

[10]刘芮,张丽华.互动数字叙事视角下档案游戏化开发路径探析——以《第七档案室》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6):102-109.

[12]杨韫,陈鑫,吴芳,等.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档案的种子——“档案伴我成长系列丛书”编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9(6):43-46,70.

[13]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一场“档案文化进校园”的故事[EB/OL].[2024-06-30].https:// mp.weixin.qq.com/s/u0drhlAfJg3Pswah8ndQpA.

[14]李沛,苏小燕.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地位提升路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9):71-77.

[15]孟建,史春晖.场域与传播: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话语网络”[J].当代传播,2019(3):15-18,38.

[16]金波,杨鹏,刘娟娟.档案数据要素价值内涵要义与生成机理[J/OL].档案学通讯.1-17[2024-07-17].https://doi.org/10.16113/j.cnki.daxtx.20240530.001.

[17]档案那些事儿.案例分享│解读档案界首个创新IP——年度十佳档案服务外包创新案例之“第七档案室”项目[EB/OL].[2024-07-02].https:// mp.weixin.qq.com/s/9PntFD9IgkO09WJcozsBdA.

[18]劳拉·简·史密斯.遗产利用[M].苏小燕,张朝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

[19]牛力,黄赖华,贾君枝,等.本体驱动的档案文献遗产元数据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苏州丝绸档案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5):15-31.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