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2024-09-20马璀莹
摘 要:以苏纶纺织厂为代表的工业遗产档案见证了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蕴含丰富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利用成果。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仍存在多种问题,需深入挖掘档案文化内涵、增强叙事能力、推进跨界合作、树立品牌、提升特色等,以切实发挥工业遗产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价值挖掘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Taking the Century-old Enterprise Sulun Textile Factory as an Example
Ma Cuiying
( Suzho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Suzhou, Jiangsu 215001 )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represented by Sulun Textile Factory hav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nation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Suzhou, containing rich value. Remarkable utilization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rchives, enhance narrative ability, promote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establish brands, and enhanc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give play to the value and rol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Value Mining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将“工业遗产保护专题档案开发”列入国家重点档案与保护开发工程专栏,为档案保护开发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推动档案部门积极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工作。工业遗产档案包括企业存续、申遗期间形成的真实历史记录,以及企业关闭后的物质遗存。以苏纶纺织厂档案为代表的苏州工业遗产档案是民族工商业的瑰宝,深入推进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对推动历史文化传承、留存城市记忆、服务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现以苏纶纺织厂工业遗产档案为例,探讨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1 苏纶纺织厂等工业遗产档案价值开发利用实践成果
苏纶纺织厂工业遗产档案内容包括:一是苏纶纺织厂在成立、生产经营、关闭及申报档案文献名录期间形成的文献材料。主要保管在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起止年代为1771年至2004年,包括文书和会计档案26006卷、科技档案17204卷、特殊载体档案(实物、照片、磁性档案等)829件。二是苏纶纺织厂留存的工业遗址。其坐落在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畔,主要是旧有建筑和各类生产、生活设施,含厂房、宿舍、仓库等,包括4处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1]苏纶纺织厂工业遗产档案,是苏纶纺织厂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文献材料、工业遗址的总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价值。
1.1 挖掘档案文化价值,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苏纶纺织厂留下了价值丰厚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文件史料、产品实物、工厂遗址等物化形态,以及蕴含的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等非物化形态。
借助苏纶纺织厂工业遗产档案,有利于探究苏州乃至大运河沿岸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进程。苏纶纺织厂自1895年创办,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于2004年关闭。为保存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与历史文脉,经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组织申报,2012年苏纶纺织厂文献材料类档案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为梳理苏州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脉络及特点,中心对馆藏工业遗产档案进行研究,编写出版《百年苏纶》《百年民丰》《百年嘉美克》等5册图书,公开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苏州古城文化内涵多元广博,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是其中闪亮的名片。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张謇的高度评价及加强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的指示精神,挖掘苏纶纺织厂档案史料,于2020年举办了“一爿厂 一座城——苏纶百年档案文献展”,利用档案图片300余幅、实物200余件,全景式展现百年苏纶的辉煌历史。展览被列入当年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同时,中心通过自身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对展览、图书等进行宣传,提升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度。
1.2 加强多方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工业遗产档案包含工业建设发展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工业遗址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时代价值,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遗产档案中的科技档案是产品工艺信息的载体,具有推动产品恢复、创新开发潜在价值,可转化为市场效益,服务经济建设。中心与19家企业合作建立了“苏州传统丝绸样本档案传承与恢复基地”,对馆藏宋锦、漳锻、纱罗等濒危的传统丝绸品种及其工艺进行恢复,并开发出一系列丝绸新产品投入市场,受到消费者的好评。[2]
工业遗址同样具有经济价值,将工业遗址与文化深度融合,进行文化旅游、购物及创意产业运营,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文化推广。苏州市积极进行工业遗址保护工作,苏纶纺织厂遗址于200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浙江嘉业集团购买下苏纶纺织厂地块,做出保留“苏纶”名称,建设“苏纶场”城市综合体的决定。“苏纶场”以商业、文化设施为主导,将原厂房改造为商场、超市,将原职工宿舍、工会等控制保护建筑改造为商业广场。[3] 2019至2022年疫情期间,为提振地方经济,在苏州市政府支持下,“苏纶场”举办了“不夜苏纶场”夜市、“双12”购物节、“姑苏八点半”等商业活动。
1.3 发挥档案利用价值,高效服务社会民生
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包含大量的企业文史材料,是了解社会历史、传承时代精神的原始资料。同时,开放的工业遗产档案能够为公众提供查阅利用服务。
中心通过宣传档案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发挥其教育价值。深入了解苏纶纺织厂档案,可以看到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企业为抗战捐款捐物,共克时艰的爱国之举,感受到实业报国、奋发进取的企业精神,这与当下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统一,具有重要的宣传教育价值。苏纶百年档案文献展专门设置“家国情”篇章,详细介绍国家扶持企业走出困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支持抗战、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等举措,展现深厚的家国情怀。
中心通过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效能。中心逐步开展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工作,对苏纶纺织厂等工业遗产档案中的人事档案、文件资料等,进行专门梳理及数字化,加入了苏州市民生档案数据交互服务平台。为群众办理房产公证、党员政审、工龄购房、退休等提供大量原始凭证,进一步提升民生档案“就近查档、跨馆利用”效能。
2 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 文化价值挖掘深度不够
一是工业遗产档案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缺乏深入探索。苏纶纺织厂等工业遗产档案中文献材料的开发以展览、编研为主,形式偏于传统单一、缺乏创新。现代社会文化展示不断迭代升级,固化的展览展示形式吸引力不强,受众群体有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的展览、图书,难以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公众很难真正融入其中感受大运河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的魅力。
二是工业遗址改造忽视文化因素。多数工业遗址的再利用都只注意到了物质空间的改造,而忽略了工业遗产所承载的工艺技术、工业流程和工业精神等非物质性遗产。[4]苏纶纺织厂工业遗址的改造同样侧重经济功能开发,缺乏对文化元素的关注,大大削弱活化利用的意义。工业遗产档案承载的是一段历史文化,是一个时期的城市记忆,只有将其活化利用,才能让城市的文化更丰富完整。
2.2 服务经济社会价值发挥乏力
一是科技档案应用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档案部门服务社会民生以文化传播、档案查阅借阅等为主,对档案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不足。工业遗产档案中包含的产品工艺单、意匠图等科技档案,从技术层面清晰地展示了传统产品的工艺特征、结构技巧、产品规格等,是非常宝贵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资料。如能得到充分利用可以为企业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但众多改制企业科技档案仍封闭在馆,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数字化体系建设有待深入。当前,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工作主要是由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以提升档案查询的便捷度和保管的安全性。但在大数据时代,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档案的扫描、转换、存储等数字化转换,还要建立各类档案数据库,形成档案资源数字化体系,以实现更大区域、更多领域对档案资源的利用,使工业遗产档案的价值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是工业遗址开发利用欠缺独特性。近年来,城市商业综合体实现蓬勃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消费场所和休闲形式。在工业遗址开发中,引入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的理念,以休闲娱乐、办公等功能为主,存在重利益轻保护,重外观轻内涵等现象。以“苏纶场”为例,改造以发展商业办公、购物旅游和餐饮娱乐为主题,与苏州南门地区各商圈的功能高度重叠,无法体现工业遗产的独特性,对外难以融入周边环境及城市发展。[5]加之地理位置、交通和市场运营等相关原因,在短暂的人流量高峰后,出现商家关闭、人流减少的情况。
2.3 研究推广深度不足
就工业遗产档案研究推广而言,缺乏系统性、广泛性。中心馆藏苏州市属改制企事业单位档案覆盖纺织、医药、轻工、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工艺美术等领域共200余万卷(件),是研究苏州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宝库。目前,工业遗产档案科研、宣传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馆藏数量庞大、研究人员不足、宣传方式落后等原因,工业遗产档案研究、对外传播仍然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未成体系等情况,需要拓展研究路径,扩大对外宣传,以加强工业遗产档案的研究推广力度和广度。
3 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策略
3.1 深挖档案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中提出两个“服务”的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江苏省正在大力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苏州市也在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而苏纶纺织厂等工业遗产档案蕴藏深厚的“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历史基因。档案部门要深挖档案的历史内涵和价值,探索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为“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大运河(苏州段)的体验感和互动性,让公众能够真正融入其中,感受工业遗产的独特性,推动工业遗产档案文化全民共享。
3.2 增强档案叙事能力,传承工业遗产民族精神
跨越百年的工业遗产档案,历经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历史阶段,见证了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程,反映不同时期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档案部门要通过锻造档案叙事能力,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档案中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精神,阐释凝聚在档案中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进一步在全社会端正人民群众的历史观、发展观、价值观,以鼓舞社会群体自觉践行奋斗精神。[6]档案部门要利用好工业遗产档案承载的精神文化,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主题教育,讲好工业遗产档案故事,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3.3 推动档案跨界合作,释放叠加社会效应
一是拓展多元合作,推动档案融入社会各领域。“跨”出档案边界,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多方合作优势互补,方能形成1+1>2的社会效应。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利用资源联动优势,共同培养科研人才,推动工业遗产档案学术研究。档案部门还要与文旅部门等形成合力,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融合,进行工业遗产档案与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的多角度及全方位整合,例如共同开发旅游观光项目、遗产展示项目、文创产品等,深入探索跨界合作,博采众长,融入社会各领域,让工业遗产档案真正走进社会公众。
二是深化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多领域联合发展长效机制。档案部门要切实深化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构建科技档案数据库、民生档案数据库等,打造档案资源数字化体系。通过档案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共享范围。例如,民生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将实现更大区域内档案利用一体化,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异地查档”的便利,提高为民服务质量。而科技档案等档案资源数据库可大力服务城市数字化建设,为文化、学术、产业等领域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利用方式,实现“档案+文化”“档案+科研”“档案+产业”联动,促进文化输出、学术研究、产业升级,带动文旅、科学研究、制造业等领域协同创新发展。
3.4 树立品牌创新方式,促进档案推广传播
响亮醒目的品牌能够让工业遗产档案重焕光彩,在公众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迹。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合作及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工业遗产档案研究利用、展示传播搭建了良好平台。档案部门应立足当前有利条件,响应媒体深度融合、推进全媒体传播工程,集成运用多种传播媒介,融合主流媒体,打造协作联动、高效运转、精准有力的工业遗产档案传播服务场域,构建意蕴深厚、高辨识度、深受欢迎的特色档案品牌。[7]利用品牌影响力,举办品牌活动,将社会公众带进百年前的时光,沉浸式体验时代变迁,实现工业遗产文化活化传承。
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工业遗产档案展示推广的有效方式,档案部门要深化新技术运用,创新传播方式。应注重利用工业遗址、档案馆等空间,结合现代技术,搭建智能化展示交流平台。例如,对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组织和开发等。借助图、文、声、像并茂的数字叙事,对工业遗产档案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直观呈现工业遗产档案的生动面貌,焕活工业记忆,扩大受众范围。[8]配合举办互动体验、论坛、讲座等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满足公众不同需求,提高工业遗产档案文化的传播效果。
3.5 探求遗址特色改造,助力苏州古城保护
工业遗址改造要克服同质化现象,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姑苏古城整体风貌相结合、相协调,与苏州传统风格、城市环境匹配融合,对遗址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形成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公共空间。例如,开发以工业遗址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嘉美克纽扣厂、苏纶纺织厂、苏州第一丝厂等工业遗址沿大运河依次自北向南而列,沿途经裕棠桥(苏纶纺织厂出资建设)、觅渡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等建筑。苏纶纺织厂还投资兴建了裕斋、鹤园等公共设施,其创办人陆润庠的宅院在苏州知名园林留园附近,将这些相关的工业遗址与承载城市文化的景点联系起来,与园林、丝绸、评弹等姑苏元素结合起来,开发新的工业旅游项目,打造品牌化、特色化遗址改造模式。既留存下苏纶纺织厂等工业遗址原本的形态风貌,又能够让公众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深切感受古城文化,让宝贵的城市记忆、社会记忆永续流传。
注释与参考文献
[1][5]赵彬元.共生理论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苏州苏纶厂更新改造为例[J].城市住宅,2021(1):62-64.
[2]陈鑫,程骥,吴芳,等.地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研究——以苏州丝绸档案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6):42-46.
[3]许可.城市记忆视角下苏州纺织工业遗产更新改造探究[J].建筑与文化,2020(4):140-141.
[4]谢涤湘,邓雅雯,朱雪梅.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的思考[J].工业建筑,2013(7):9-12.
[6]周林兴,崔云萍.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的建设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3(2):10-17.
[7]周林兴,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逻辑理路[J].档案与建设,2024(1):3-10.
[8]陈慧,刘赛楠,陈文景.更好地释放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价值[N].中国档案报,2024-02-26(004).
(责任编辑:邵澍赟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