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困境及其纾解

2024-09-20蒋纯纯

档案与建设 2024年7期

摘 要:档案记载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档案活化利用赋能韧性城市,促进档案价值实现之需与韧性城市建设之困的契合,是档案事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实践来看,我国档案工作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融合机制不够完善,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档案赋能韧性城市的智能利用体系尚待健全。基于此,亟须制定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工作规划,健全档案部门参与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介入机制,建立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多主体协同机制,健全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共享机制。

关键词: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

分类号:G273

The Dilemma of the Adaptive Use of Archives in Empowering Resilient Cities’ Development and Its Solution

Jiang Chunchun

( The Institu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on Archives, National Archives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50 )

Abstract: Archives recor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ity and have an irreplaceable and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use of archives to empower resilient cities,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archives need to meet the difficulties of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 and archives are a necessary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aus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China’s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archives and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 is not perfect,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rchives se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is relatively low, and archives-empowered resilient city intelligent utilization system has yet to be sound. Based on thi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formulate a work plan for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to empower resilient cities, to improve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the archives sector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in China, to establish a multi-body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archives to empower resilient cities to activate and utilize archives resources, and to empower resilient cities to activate and utilize the sharing mechanism.

Keywords: Archives; Empowerment; Resilient Cities; Adaptive Use

城市是现代社会中公众活动至关重要的物理空间,城市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国家的久安长治。如今,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系统越来越精密,运行也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国家“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文件提出加快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1]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模式,韧性城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优化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从而具备在各种逆变环境中承受、抵御、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新型城市发展类型。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为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增强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了韧性城市建设高潮。档案作为真实的原始历史记录,其文字、数据、图片、音像等真实地记载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城市在应对各类逆变事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韧性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从档案应用于新冠疫情防控、城市管网建设等实践来看,韧性城市对档案的利用需求程度正在随着其建设的拓展而不断增强。基于此,围绕韧性城市建设对档案利用的需求,研究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困境及其纾解,对激活档案价值和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1 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时代背景

1.1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发挥档案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致力于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应急管理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各系统广泛参与的工作,档案工作与之密切相关。档案工作不仅全面记录、收集和管理应急管理工作资料,而且可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凭证、数据、知识、案例支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服务功能,为城市发展和市民服务,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对档案信息分析研究、综合加工、深度开发,提供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要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要更好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管理提供参考。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提出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重特大事件档案,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这些政策为推动档案工作服务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我国档案工作参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实来看,档案在人们认识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应急管理经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参考作用。如,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能够在短短10余天建成的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临时传染病医院,就是在参考“非典”时期建造北京小汤山医院档案的基础上实现的。基于此,科学审视档案价值,开展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研究,用档案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对助力城市提升防范、抵御、应对重大风险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这是我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对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

1.2 档案事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档案活化利用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档案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基础性文化资源、支撑性知识资源、特殊性经济资源、工具性治理资源,档案对国家治理的服务与支撑作用更加凸显。[3]在此背景下,我国档案事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我们重视档案价值,充分发挥档案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这对档案活化利用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为此,《档案法》指出:“加强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供文献参考和决策支持。”《档案法实施条例》则要求“创新档案利用服务形式”。《“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实现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这些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档案活化利用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由此可见,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重视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实现档案活化利用,提升档案利用和服务能力,是推进档案事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韧性城市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韧性城市必须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历史,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物、道路、交通、底线管线、工程建设、灾害事件等,城市建设者需要据此实现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系统评估,并据此开展规划、建设和治理等,档案在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杭州市基于城市档案资源和公共数据资源建设城市大脑,开发“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应用,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4]基于此,聚焦党和国家做出的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决策部署,开展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研究,研究档案如何在韧性城市中发挥作用,提升档案工作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度,深入探索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对于韧性城市建设而言意义非凡。

1.3 档案价值实现之需与韧性城市建设之困相契合

一个城市的档案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其文字、数据、图片、音像等完整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保存着城市范围内几乎一切与公共活动相关的资料,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十分必要的凭证、信息、经验、知识等支撑。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城市建设都无法忽视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城市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公共巨型系统,其建设事关社会长治久安。我国作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活动空间、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公共安全承载加大,加之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频发,城市在面临各类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和国家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就是要提升城市在各种突发事件中的韧性,提高城市对突发事件的警惕性、应对力和复原力。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系统必须克服因各种因素交织而造成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实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高效治理。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从诞生起就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形成主体将来可能的利用需求而得以保存,大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运转,小到个人社会活动与成长发展,档案都在满足其形成主体需要的过程中发挥价值,于韧性城市建设而言,档案具有大放异彩的价值和空间。城市的档案记载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全貌,研究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激活档案在城市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利用档案把城市建设流程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通过档案开发,激活档案潜在价值,使得档案赋能韧性城市建设从风险防控走向风险接纳[5],提升城市抵御逆变事件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韧性城市建设能力和建设效益,而且有助于档案价值的拓展和发挥。

2 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面临的困境

2.1 档案工作与韧性城市建设的融合机制不够完善

档案工作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是韧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从现实来看,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参与韧性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之中,二者的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渠道不够畅通。自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韧性城市纳入国家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各级部门及地方政府均围绕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划部署,但并未将档案工作纳入韧性城市建设和管理体系,缺少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直接相关的制度支撑。于档案部门而言,其在韧性城市工作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通过何种途径参与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如何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进行协作,赋能韧性城市的空间和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既有法律法规和实践探索来看,《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仅规定了基于突发事件的档案工作机制,暂且难以覆盖和全面解决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所面临的问题。这一现状给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带来了行动上的困境。二是档案部门对档案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一些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主动服务意识还不强,能够主动对接韧性城市建设需求,主动探寻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方式方法的相关实践还比较少。当前,于韧性城市建设而言,档案赋能主体不仅关乎城建档案馆,还应该包括综合档案馆,但是这一认识在档案活化利用体系中的体现暂不明显。从我国已经建立的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工作机制来看,以城建档案馆为主的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工作内容主要聚焦于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方面,但是在同步服务于城市工程韧性、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社会韧性、城市空间韧性、城市生态韧性[6]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档案活化利用难以做到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同步。如,2021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规自委、住建委、城管委、交通委、水务局等部门,都发表了本部门建设韧性城市的责任和义务,而档案部门却少有发声。[7]三是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度还不够高。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涵盖支持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各个系统和领域,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环节和内容,对档案利用有着十分广泛的需求。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不仅需要档案部门发挥主动性,而且还需要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发挥主动性,以达成双向奔赴。然而,相关主体尚未充分认识到档案及档案工作对于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档案工作甚至常常被置于韧性城市建设工作的边缘位置,档案收集不及时、不齐全、不完整现象时有发生,遑论开发利用档案以发挥其赋能作用。如,北京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档案意识不足,档案收集不及时、不完整,导致工程竣工后不能及时向城建档案馆移交档案,造成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齐全、不完整且归档率不高等问题。[8]

2.2 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韧性城市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共同协作推进,其中,档案部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从实践来看,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9],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与档案部门联动配合尚不深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部门与城市管理部门的沟通对接渠道不够畅通。韧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多、涉及环节复杂、建设内容丰富、建设周期漫长,需要档案部门全程跟进。然而,档案部门并非官方指定的韧性城市建设(协作)主体,大多数档案部门尚未正式纳入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小组,难以实现用档案为韧性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需要及时赋能,一些对于韧性城市建设而言颇具价值的档案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导致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效能不高。如,重庆市在构建智能化防震减灾安全体系建设中提到要建立“一企一档”,但更多是强调先进技术与救援速度的重要作用,没有提及档案部门和档案在其中的作用。[10]二是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不同主体间的协同不够。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需要通过系统性规划设计,才能更好地确定工作目标,找准工作路径,优化档案资源配置,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从实践来看,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相关主体间的沟通和协调远远不够,由城市建设不同主体所产生的档案资源尚未进行有效整合,未在商业、交通、医疗、消防、气象、环境、公安等多部门的档案资源间建立必要的联系,在以档案赋能的方式提升城市工程韧性、城市经济韧性、城市社会韧性、城市空间韧性、城市生态韧性的具体探索中,档案未能充分释放其重要价值。如,有学者通过对60家中央企业的调研发现,其中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的企业仅占20%,建立了突发事件专题档案数据库的企业仅23家。[11]

2.3 档案赋能韧性城市的智能利用体系尚待健全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档案势必要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契合现实的利用需求。从实践来看,我国档案赋能韧性城市的智能利用体系尚待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我国城市建设的相关档案产生于不同年代、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既有纸质档案,又有电子档案,既有结构化的档案数字资源,又有非结构化的档案数字资源。然而,档案部门对档案的管理还达不到智慧应用的要求,且对其编研或价值挖掘的探索较为有限,难以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多元档案服务。现在不少城建档案馆仍然是以现场查档窗口服务为主,提供证照办理、资料查询等档案利用服务,通过专题档案编研、智能搜索推送[12]等多样化的方式,主动对接韧性城市管理部门,为之提供档案服务的实践相对较少。二是对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支撑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不够。从实践来看,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档案部门对档案进X5g3C17atlNLQmiM++U0w1XBHVNlekdsn+W9dE/t2b0=行数字化、数据化处理的技术和工具还不够先进,对韧性城市相关的数字、文本、图像、声像等档案进行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的技术还不够智能,对档案内容的深入挖掘与场景化应用还有待加强,这一现状与韧性城市建设对档案智慧化、智能化管理与利用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从2012年至今,我国建成各级各类数字档案馆(室)6000余家,其中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室)仅有120余家[13],占比仅0.2%左右。三是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共享平台不够智能。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鲜有专门面向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版块,档案的智能分类、智能分析、智能推送等功能还不成熟,不足以支撑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精准化、智能化目标的实现。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合作搭建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提供政务文件、民生档案等共享利用服务,关于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还不够丰富,其共享利用服务还不够智能和便捷。

3 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困境的纾解

3.1 健全档案部门参与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介入机制

2022年,中办和国办印发《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责任分工明确、部门协同联动的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机制”。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档案部门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介入机制,促进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实现从“相关者”向“参与者”“建设者”的角色转变。

第一,把档案部门纳入韧性城市建设与管理体系。重视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专业作用,将档案工作与韧性城市相关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赋予档案部门与其他韧性城市建设主体协同合作的必要职责和权力,明确档案部门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如,通过健全档案部门参与城市灾害应对的预案体系,为城市灾害的预案编制提供最真实、最完整的参考资料,提高城市灾害应对预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第二,加强档案部门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的联动。在横向上,加强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的工作联动,使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路径更加通畅。档案部门可以基于档案视角,依托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源,对韧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纵向上,档案部门还可以加强与韧性城市建设有关行业、单位档案部门的联动,通过联合开展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业务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工作更好地开展。

第三,实现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全过程参与。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亟须优化在韧性城市建设的某一项工作完成之后档案工作才开始介入的工作模式,推动档案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全过程参与[14],尤其是要实现档案部门在城市发生逆变事件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参与其中,发挥档案部门的专业职能和资源优势,为城市逆变事件的科学妥善处理提供档案服务,并实时进行逆变事件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2 制定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工作规划

档案具有独特价值,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大有可为,能够为城市风险治理与风险防范提供经验借鉴和信息支撑,为科学应对重特大事件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执行层面,制定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工作规划。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等,可以加强对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规划引导。如,将档案工作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市安全发展规划、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城市应急管理规划之中,为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指明方向。

第二,从地方层面来看,韧性城市建设主要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设计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工作计划,从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灾害应对、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明确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方式方法,为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提供空间。

第三,从执行层面来看,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加强档案部门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面向韧性城市建设遇到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合制定工作计划,实现用档案赋能的方式全面促进城市在工程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3.3 建立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多主体协同机制

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不仅仅是档案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多主体协同合作的生态系统。

第一,加强与政府力量的协同合作。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在业务工作上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获得更多韧性城市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对档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推动韧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收集、整理、开放和利用等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更精准的资源支撑和更丰富的智力支持。如,2023年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机制》,明确了在省委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担任第一召集人,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馆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办公厅(省档案局)牵头,省委政法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等25家单位为成员单位,共同推进落实全省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资源互通共享的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格局。该机制的建立就是档案部门与韧性城市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协同合作的重要尝试。[15]

第二,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的准入、奖励、监管等机制,促使社会力量健康有序地参与档案工作。通过积极鼓励人民群众、高等院校、学术团体、档案服务企业等在内的相关社会力量,参与韧性城市建设中的档案事务,形成以档案部门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协同合作架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韧性城市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数字化转型、档案资源开发、档案共享利用、档案文化建设,以及留存国家记忆、社会记忆、城市记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加强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合作。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档案部门可以通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借助市场力量完善和更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将不同类型的档案转化成数字形态,打造档案信息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同时可以将数字档案与其他数据源进行整合,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城市韧性建设数据支持[16],增强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共享利用平台的实用性、智慧性,为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提供新思维、新方法、新工具。如,浙江省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科大讯飞成立“人工智能+档案”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包括档案的智慧收集、智慧存储、智慧管理、智慧利用等在内的档案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以满足档案利用者和档案管理者的不同需求,这对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韧性城市的智慧档案管理方案具有借鉴意义。

3.4 健全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共享机制

整合和利用城市档案资源是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关键点,可以通过健全常态化的跨区域、跨部门的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业务mtq//fn0m2d8KyqWBFO/QlawzjSz+QEGwBN4e6YTNcY=协同平台和开放共享机制,拆除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活化利用的“部门墙”“行业墙”“地区墙”,拓展韧性城市建设相关主体的数据来源,从而形成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倍增效应。

第一,健全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跨部门共享框架。通过推进综合档案馆、地质资料馆、气象档案馆、城建档案馆、应急管理档案馆、企业档案馆等城市建设主体相关档案馆的档案开放共享,扩大共享内容和共享范围,搭建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平台,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17]的韧性城市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壁垒,健全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活化利用跨部门共享框架,从运行机制上打通“信息孤岛”、拆除“数据烟囱”、消除“应用壁垒”。如,丽水市档案局在2012年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机关部门、乡镇、村的“1+10+N档案协同管理 系统”[18],2021年丽水市以机关档案共享利用的需求为切入点,推动丽水市“1+10+N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向移动端延伸,并在浙江省政务服务协同总平台“浙政钉”上线运行“丽水市档案协同查档钉应用”,实现机关部门间电子档案移动端在线查阅利用[19],实现了丽水市市本级所涵盖的150家立档单位45个门类的67万条档案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利用[20]。丽水市的实践对于健全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跨部门共享框架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健全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跨区域共享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建设,建立健全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推动城市之间融合互动发展。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是某一座城市的事情,而是需要统筹考虑与毗邻、毗连、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这就更需要通过跨区域档案资源共享的方式,统筹不同城市在气象、水文、地质、地震、森林、交通、地下管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融合不同城市的遥感信息、社会信息、地理信息、经济信息、人口信息等基础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的互补,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项目合作、进行业务协同等方式,探讨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活化利用的最优方案,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更为全面的档案资源支持,以此不断满足城市在提高工程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等方面的多样需求。如,在城市空间规划、应对河流污染、应对大气污染等方面,城市之间必须加强合作,进行信息共享,用档案为各项工作提供信息、知识、经验支持,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难题,使城市更具韧性。如,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县、临邑县、乐陵市、禹城市先后完成了城建档案管理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市城建档案馆与五个县城建档案馆之间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2022年5月,新增了平原、齐河两个县,随后,武城、夏津、宁津、庆云等四个县陆续完成档案系统数据对接;同年11月,德州市完成了市县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21]。这对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跨区域共享体系建设而言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拆除赋能韧性城市的档案资源活化利用的“部门墙”“行业墙”“地区墙”具有推动作用。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赵峥.城市更新中的机制设计及配套政策体系构建[J].中国发展观察,2023(Z1):157-162.

[2]国家档案局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实施答记者问[J].中国档案,2022(12):19-20.

[3]杨文.档案与国家治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22(5):109-112.

[4]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J].党建,2020(4):4-6.

[5]陈艳红,李健.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价值阐述、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3(8):19-22.

[6]蒋纯纯.数智时代档案赋能韧性城市的活化利用机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3:68-74.

[7]谢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EB/OL].[2024-05-25].https://www. bdcn-media.com/index.php/a/11479.html.

[8]吴误.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现状研究——以北京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为例[J].北京档案,2023(2):34-36.

[9]何振,唐芝琳.档案赋能韧性城市建设:功能定位、困境反思与优化路径[J].档案学通讯,2024(2):23-31.

[10]重庆:构建智能化防灾减灾体系 科学城应急指挥中心正式运营[EB/OL].[2024-05-26].http:// www.cac.gov.cn/2021-01/19/c_1612628824856964.ht m eqid=b48b46b6000182d200000004642e829d.

[11]王强,王红敏.面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档案利用策略[J].档案学通讯,2022(6):54-60.

[12]朱晓燕.档案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档案管理,2022(6):105-107.

[13]陆国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书写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中国档案报,2023-02-27(01).

[14]张斌,杨文.论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档案工作的参与机制——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治理为例[J].档案学通讯,2020(5):4-12.

[15]田茜.陕西建立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机制[N].中国档案报,2023-03-16(01).

[16]周群.国外档案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举措及启示[J].中国档案,2023(11):68-70.

[17]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26-35.

[18]王正媛,胡红睿.丽水:市数字档案馆系统通过国家级测评[EB/OL].[2024-04-13].http://www. zjda.gov.cn/art/2019/1/18/art_1378485_29653784.html.

[19]叶庆.丽水市档案协同查档钉应用正式上线运行[EB/OL].[2024-04-13].http://daj.lishui.gov. cn/art/2021/11/15/art_1229395789_4640.html.

[20]打破壁垒 开放共享 丽水市上线“档案协同查档钉”应用[EB/OL].[2024-04-13].https:// mp.weixin.qq.com/s __biz=MjM5OTE4MTkwMQ==& mid=2653324647&idx=2&sn=c926cb28da1a81ef01f8672406f2 df1f&chksm=bced4e458b9ac7539fda822fe6b920f0ccf09a29f1feb 5b5fb3b2339fb2ec3bc556d0d6fa64d&scene=27.

[21]“聚、通、用”三点发力 德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加快构建全市城建档案行业发展新格局[EB/ OL].[2024-05-26].http://zjt.shandong.gov.cn/ art/2022/6/8/art_121822_10308340.html.

(责任编辑:孙 洁 陈 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