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那一束光
2024-09-19朱鸿吟
孟夏时节,梅雨如期而至。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绝。很多人不喜这时节,因为潮湿、气闷。然而,我眼中的梅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让人快乐的。正所谓“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处处是昂扬的绿,草木的水分都达到饱和状态,蓬勃得不可思议。其实,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与梅雨季相伴而来的,是属于我们全家的暑假。
是的,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我的父母都在同一所大学教书。于是,我的生活轨迹与伙伴们有些许不同。我们拥有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寒暑假,父母给了我很多陪伴。他们总是在生活上照顾我,在学习上教导我,在成长中引导我。在我生命中的很多时刻,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感动。
犹记得幼时的一个深夜,我在睡意蒙眬中被妈妈的电话声惊醒。接完电话后,她迅速地换衣服准备出门。那是个冬天,风很大,夜色浓重。我诧异地问妈妈:“夜里也要给学生上课吗?”她笑了笑说:“当然不是。妈妈班里一个姐姐心情不好,我要去跟她谈谈,你乖乖睡觉吧。”我不知道妈妈是几点钟回来的,第二天我忙不迭地问她:“昨夜那个姐姐怎么样了?”妈妈说:“她因为学费的问题跟家里吵架了,心情非常不好,睡不着觉。我去安慰她,告诉她国家和学校都会帮助她,鼓励她靠自己的努力把学上好。”“那她听你的话了吗?”我问。“当然了。”妈妈欣慰地说。“好厉害,原来老师除了给学生上课还要管别的事儿。”我仍然有些懵懂。“一个好的老师除了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思想的变化,就像妈妈每天教育你一样。”妈妈在我脑门上轻轻敲了一下。后来的岁月里,有许多个夜晚,妈妈都曾出去帮助她的学生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也终于明白,一位老师除了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像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学生。
如果说母亲是“母爱型”教师,那么我的父亲就是“梦想家型”教师。听我母亲说,父亲毕业后来到高校工作,随后一直致力于考博士,终于在我2岁那年成功考取了他的“梦中情校”。他的学校在另一座城市,所以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火车爸爸”——不是在火车上,就是在去火车站的路上。而即便是在家的时候,父亲也总是在电脑前工作,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眉头紧锁。我曾经对他感到十分不满:“爸爸,你不是老师吗?为什么还要去上学?为什么不在家陪我?”他说:“正因为爸爸是老师,我才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最前沿、最完整的知识教给我的学生,所以我要向更厉害的老师学习呀。”后来,我看到了父亲的毕业照,他身披博士袍、头戴博士帽,笑容可掬地站在学校的钟楼前。我还看到,有一束橘金色的光灿烂地洒在钟楼上,像火焰一般明亮地燃烧着,又像是父亲眼中的笑意在欢乐地跳动着。
上学后,我知道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许多教育家,还有“燃灯校长”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与他们相比,我的父母亲都是千千万万普通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然而,他们始终坚持用“爱之光”“梦想之光”照耀学生和我。而我,就像那孟夏的草木一样,能够看到那束光,努力去追那束光,并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这应当是我最大的幸福。
(指导教师:吴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