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课标带来课堂教学新变化之我见
2024-09-18庄陆祥
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发布以来,我国艺术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引起了广大美育教师的关注和讨论。教师着眼于艺术核心素养,从如何理解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到教师、学生观念的大变局、新融合,再到学科内、跨学科、超越学科的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课程所共用,带来了和以往不同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新的课程方案和课标文本,加深对基础教育课程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的理解。作为一线艺术教育工作者,深感这次课程标准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笔者结合课程改革在“2001—2011”“2011—2022”“2022 年以后”三个时间节点的变化,以“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领域为出发点,或围绕地方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典型教学案例来分析,旨在探讨这一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分享个人的观察和思考。
一、美术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有哪些变化
2001—2011 年: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模仿练习,强调技能训练。
2011—2022 年:开始引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创意和表现力的培养。
2022 年以后:自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美术课堂教学相较以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拓展等方面。
在“欣赏·评述”领域,新时代的课堂不再仅仅是欣赏名画,而是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深度理解能力。
在“造型·表现”领域,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创作,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佐证案例: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画家乡的风景”户外校园写生教学实践。
(1)理念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教学理念。
(2)教学方法:采用户外写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自然与校园的和谐统一。
(3)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园自然景观和建筑特色,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与创作。
(4)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校园风景写生,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造型和色彩知识,表现校园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这些变化不仅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相信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二、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较之以往有哪些变化
2001—2011 年:以作品的完成度和技能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
2011—2022 年:开始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创新性,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
2022 年以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评价观念的更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及评价重心的转移等方面。
1. 评价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作品成果和技能掌握情况,而新的课程标准则强调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意表达、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素养。例如,在“欣赏·评述”领域,现在的评价不再仅仅是对作品好坏的评判,而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2.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课堂的评价方法也日趋多元。除了传统的作品展示和考试评价外,现在的课堂还引入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这些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助于发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3. 评价重心的转移
以往的评价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现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例如,在“设计·应用”领域,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评互改等方式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综合·探索”领域,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局限于一个作品,还包括研究报告、展示演讲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也从单一的技能水平拓展到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
佐证案例:
案例一,湘美版八年级下册“画故事”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评价环节,教师不仅展示了学生的作品,还邀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案例二,湘美版八年级下册“变废为宝”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创意设计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记录了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理念、材料选择等各方面的信息。比赛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档案袋内容和作品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了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还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偏差,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不符。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创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以湘美版八年级上册“静物画有声”一课为例,该课属“造型·表现”领域,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和方法绘制静物,而缺乏对学生自主创作和探索的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作品缺乏个性和创意,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潜能发展。
第二,在实施跨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师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跨学科的内容;或者教学内容有时会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联系。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降低了美术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有的教师往往只关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技巧,而忽视了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场景。这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难以将设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评价方式单一,没有体现个性化。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个性化,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例如,在“欣赏·评述”领域中,有的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或教师的喜好,而忽视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四,在一些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校,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教学资源和设施,学生难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艺术材料,限制了他们的艺术学习和创造力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课程理解和实施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
四、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和艺术学业水平质量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些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艺术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艺术学业水平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一标准的研制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教师可以根据标准中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标准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对于学生学习评价而言,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使评价更加科学和规范。教师可以依据标准中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表现形式。同时,标准还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
总之,课程标准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和艺术学业水平质量标准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还为学生学习评价提供了科学和规范的依据。在未来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如何理解美术课堂“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尤其在美术课堂中,这种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简单来说,“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应该相互呼应,保持一致。即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围绕这些目标展开;通过评价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这三者之间应该形成一个闭环,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在美术课堂的实践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调整。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具体、可量化,并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相匹配。
(2)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实践、讨论、创作等。这些活动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技能点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增加示范和讲解的时间,或者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4)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环节,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这些评价方式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同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可以得到有效实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发布,给艺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也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