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业诗歌的创作与探索

2024-09-15蓝紫

星星·散文诗 2024年8期

近年来,汪峰凭借对新工业诗歌的创作与探索以及不俗的诗艺,在一众诗写者中脱颖而出。众所周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关于工业方面的著名诗篇如郭小川《两都颂》《林区三唱》、李季《玉门诗抄》、孙友田《煤海之歌》、欧阳江河《玻璃工厂》、舒婷《流水线》、张学梦《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杨炼《铸》等等,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的兴旺,近几年兴起的“新工业诗歌”写作,将工业诗歌写作掀起一波热潮,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汪峰的工业题材诗歌写作,以其独特而深厚的生命体验,融入工业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在艰苦、枯燥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从坚硬、冰冷的工业器具中,发掘出独特的诗意。散文诗《西昌》便是这种情感的再现。在写作中“所感到的事物”也可以称之为意象(或物象),它们通过心灵的作用,使普通而平凡的物象有了新的生命与温度,塑造出全新的现实。如“大凉山脉和牦牛山脉牵着安宁河在西部狂奔//……邛海活跃的胃液顺着海河的肠子流到安宁河才找到它存世的波涛//……太和铁矿采区像一口热锅,煮着一群沸腾的蚂蚁。”这样的诗句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或物象,使抒情不再流于虚空,而是有了坚实的基石,从而让情感更加开阔、悠远,贴近我们的生活,擦亮我们眼前的世界。

除了身体力行地进行工业题材的诗歌创作,汪峰还对“新工业诗歌”有过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他在论文《响应工业新时代的召唤——浅谈新工业诗歌的创作》中提出:“工业,作为一种冰冷物,人的感情和经验一融入它,它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它就变成了可感的事物。”如他所言,“人的感情与经验的融入”正是诗歌在工业时代生发的独特密码。而“可感的事物”在汪峰的这首诗中比比皆是:西昌的大凉山、牦牛山、索玛花;西昌的街道、城墙、老黄葛树、邛海;西昌的太和铁矿采区、电铲、大车、矿工;西昌的钒钛、稀土、卫星发射基地、暗物质实验室……它们因为直观可感的触觉,加上诗人情感的折射,从而有了“立体的诗意”,在他的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也在他诗歌中留下了独有的西部高原的苍凉与温情。

说到“新工业诗歌”,不由得联想起“打工诗歌”。究其实质,两者有微妙的不同:“打工诗歌”是以诗人的生活处境来命名,“新工业诗歌”则是以写作题材为主体命名;“打工”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出现在沿海城市,是随移民大潮、打工大潮应声而起的一种现象;而工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便已有之;尽管“工业”与“打工”看似内容相同,且同样艰苦,但“新工业诗歌”中的“艰苦”与“打工诗歌”中的“苦难”,其内容有质的不同:“新工业诗歌”主要聚焦于工业生产的过程或心境,应对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工业时代。“打工诗歌”则主要表现对打工群体命运的关照,还有一些是对资本的控诉……从这些微妙的差别可以看出,汪峰的西昌也不同于许立志的深圳或郑小琼的东莞,他们因为不同的生存背景,也就有了不同的心境与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