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1+M”特色教学实践研究

2024-09-15千文巫湘林罗兰花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4期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1+M”特色教学理念,从课程实施到学科间整合,逐步将课程目标清晰化。课程以结合专业特色的项目为驱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使课程目标更具有可执行、可操作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1+M”特色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特色;项目导向;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4-0155-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 引言

“1+M”特色教学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思路,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学习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及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果导向教育(OBE)提出后,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教育理念,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及认可。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成果为导向的全新的教育理念。“1+M”特色教学的探索,正是OBE教育理念的体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政策支持[1]。这里将基础教育的“1+M”特色教学的思路引入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旨在促进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中,利用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实施,为学生提供目标明确的教学要求及良好学习环境,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化、合理化。

1 “1+M”特色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意义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1+M”特色教学理念,从课程实施到学科间整合,逐步将课程目标清晰化。课程以结合专业特色的项目为驱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使课程目标更具有可执行、可操作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探索“1+M”特色教学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强调的是专业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其中“1”是指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以项目为核心融入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课程的整体安排以教材为主体结合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率。教师授课不是单纯地依赖教材,而是围绕课程知识点,以项目教学方式展开,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色设计教学项目,针对性地完成课堂教学。其中的“M”是基于每一个项目的拓展,以课堂教学项目为蓝本,设计出涵盖知识点相似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由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这里的“+”,起到互相承接,互相促进的作用。

“1+M”特色教学,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不同专业有机结合,设计适合对应专业的教学方式和项目教学实例,并结合“互联网+”开展多途径教学,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实现线上线下的沟通互动。通过课后的加强练习,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

2 “1+M”特色教学改革的思路

“1+M”特色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计算机类公共课为依托,对不同专业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充分调研与分析,遴选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素材,建立以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项目[2]。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1+M”特色教学理念体现在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教学方案及课后布置相关实操任务,旨在促进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并能结合自己专业特色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中,教师依据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课时,使用教材上固定的实例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不会过多考虑教学内容设置与具体的专业特色相结合的问题,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无法做到按需施教。而现实情况是不同专业对课程侧重点有着明显的不同需求。例如,财经类专业与食品、化工类专业,需要加强对Excel对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梳理发现,财经类专业需要掌握Excel中的财务函数的使用方法,而食品、化工类专业需要掌握的是使用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师范教育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为中小学教师,需要熟练地掌握PPT的制作等等。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于实现,提出“1+M”特色教学结合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法是针对实践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收获感与成就感,以此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的沟通交流方式更灵活,更便捷。“1+M”中的“M”能使学生在课下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整个课程完成后,知识的体验更全面、更贴合专业的特色。

3 “1+M”特色教学改革的实践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的公共课,这门课程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明确课程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属于实践操作类型的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只有把每个章节知识点掌握,并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M”特色教学是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本课程中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在学习过程中,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需要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团队协作、探索相关技能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

教师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开设课程的具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1+M”教学改革的理念。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项目,合理融入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项目教学中掌握知识点的精髓。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围绕教材设计的项目、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并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的问题。教师的引导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个明确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操作,不假思索盲目跟从。

3.2结合专业设置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实施“1+M”特色教学改革,首先要针对不同专业特色选择教学内容。下面以Word和Excel教学设置为例,展示教学内容设置情况。具体如表1、表2所示。

3.3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

高校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元化混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1)多元化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把手机移动App、微信群、QQ群这些线上工具充分利用起,配合学校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建立线上线下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3]。其中,手机移动App主要用于课外学习,包括对各章节知识点解析,教学视频、案例解析,教学素材分享等多个模块,同时也可以用于发布通知及课堂考勤;教师平时通过微信、QQ等在线交流工具进行一对多辅导,实现课堂向课下的延伸,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时间不足的问题;开放性的公共实验室使现有的实验设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没有个人电脑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提高操作技能[4]。

2)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5]指采用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由于教师自身角色的变化和授课对象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打破传统模式,设计全新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学习通等手机App的在线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学习通等手机端App实现师生互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利用学习通等模拟线下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建立师生的沟通与互动,最大程度地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课前阶段。教师在课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1+M”特色教学环节,选取适合专业特色的素材进行项目教学并准备多个相关素材,便于学生离开线下课堂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目标明确的教学资源与素材有效地开启自主学习。

课中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线下课堂中完成,课堂中除了将知识点的基本要素、重点、难点深入讲解外,充分将“1+M”中的“1”在课堂中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在课后能顺利完成“M”的任务。

课后阶段。在线课堂结束后,教师利用在线工具推送课后总结。对每节课上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布置课后作业任务;推送课后拓展资源,针对不同专业的拓展资源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能力。课后通过在线交流工具,教师可及时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提出的疑问,对问题进行分析,对共性的问题,可自制演示视频并在线上推送,供需要的学生参考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结合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际项目,有效地加强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除了由教师对项目案例分析讲解外,适当安排一些具有相对难度的实践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协作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任课教师需要在线上线下随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4 “1+M”特色教学实践的成果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逐步融入“1+M”特色教学,结合专业特色,深入开展以项目导向的多元化教学。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与学延伸至课外,让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认识计算机作为专业学习工具的重要性。利用“+M”结构体系,将计算机的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计算机理论知识相结合,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就近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期末考试的通过率来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与督促下,学生课后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报名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主观愿望更加强烈。根据学校课程安排,每学期有2300左右的学生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期末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测试。考试除适当考查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外,80%是考查实操能力,期末考试合格率已经达到95%以上。

5 “1+M”特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综合素质。学生能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取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与所学专业结合,提高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1+M”特色教学的思想,即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项目,通过分组讨论、演示操作、课后延伸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无论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方面,还是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教师需要在线上线下加强引导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部分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不适合所有学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总之,“1+M”特色教学应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证实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存在的问题,将继续研究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全玲,汪淼,李莹莹.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S1):128-131.

[2] 薛文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12):80-82.

[3] 刘惠彬,胡建鹏,陈强,等.从多角度数据看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四维延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232-238.

[4] 梁静.地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泛在学习实验教学探索[J].软件导刊,2023,22(6):207-211.

[5] 范文婷,胡静,王芳.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准教学[J].计算机教育,2023(9):82-86.

【通联编辑: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