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社会背景下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2024-09-15王丽娜秦德鸿吴佳栗张东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4期

摘要:基于CiteSpace软件,以2014年-2023年中国知网(CNKI)据库中收录的809篇研究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的发文量前5年增长缓慢后5年增长较快,总体呈逐年增涨的趋势;研究主要围绕老年人、数字鸿沟、老龄化、数字包容、老年群体、智慧养老和数字融入等7大主题;2023年主要研究热点是农村地区、智慧助老、困境、共同富裕、银发经济、短视频、数字技术、数字社会等。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已得到学界日益重视,开展更多针对性、高质量研究有助于为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社会;数字鸿沟;老年人;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D669.6;F49;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4-013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我国的数字化不断发展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化技术对老年群体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1]。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接入并不代表真正地融入,当前老年群体仍处于互联网的边缘,是“受影响的旁观者”[2]。老年人游离于数字社会核心区域之外,无法摆脱移动支付、数字化娱乐、移动医疗、移动出行等各类数字化生活障碍的困扰,导致了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出现,给老年人的支付、娱乐、就医、出行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3]。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重性,主要有适老化信息技术发展欠缺、网络媒体内容忽视老年人、老年人个体特征限制等[4]。关于如何消除老年人数字鸿沟,李思悦等(2023)研究证实晚辈亲属在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时给予最多的是信息、情感和工具性支持[5]。宋晔琴等(2023)提出应从多维度出发提升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成效,要遵循需求导向的价值理念、完善法律与配套政策建设、发挥技术支撑与赋能效用、优化多元主体协同网络、健全协调机制与整合机制[6]。刘育猛(2023)以数字包容为切入点,提出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需求层面、教育层面进行协同专项治理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7]。

目前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研究涵盖学科广泛,研究成果具有多样、分散和综合等特性。但关于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基于文献计量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运用6.3.R1版本 CiteSpace 软件对CNKI 数据库中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梳理了近十年来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以期为深入探索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老年人 OR 老龄OR老年群体OR老人)AND数字鸿沟)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4年至2023年,检索时间为2024年3月4日,初步检索出1 631篇,排除外文、报纸、硕博论文和会议文献,剔除与研究主题等无关文献,最终被纳入的文献共809篇。

1.2 方法

运用 Excel 2016对导出文献的时间分布和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绘制折线图及图表,采用CiteSpace 6.3.R2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根据可视化分析结果评估数字社会背景下老年人数字鸿沟相关研究的趋势及热点。

2 结果

2.1 发文数量与年度发展变化趋势

2014年-2023年共纳入中文文献809篇,老年人数字鸿沟相关研究整体发文量呈上趋势(图1),从发表论文数量年变化趋势线来看,文献数前5年都增长缓慢,后5年增长较快,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图1)。

2.2 关键词共现分布

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共得到节点107个,连线289条。关键词的节点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由中介中心性原则可知,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即为高中心性节点,在网络结构中具有高影响力[8]。从表1可知,2014年-2023年期间,出现频次多且具有较高中心性的是数字鸿沟(289次),其次是老年人(208次)、智慧养老(32次)、老龄化(33次)、老年群体(83次)、智能技术(26次)等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9]。

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出聚类的图谱(图2),其中Q = 0.3493,S=0.7341,当Q>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7说明此聚类效果显著[10]。图2中显示7类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0老年人、#1数字鸿沟、#2老龄化、#3数字包容、#4老年群体、#5智慧养老、#6数字融入。通过绘制的聚类时间线图谱(图3),圆圈面积越大说明被关注较高,由此可见针对数字鸿沟的研究较多且引用率较高。具体分析如下:

(1)#0老年人、#2老龄化、#4老年群体

#0、#2、#4主要聚焦于老龄化和老年群体,涵盖了从生活到学习,由政治到经济等多个方面。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老年人对于智能技术又不甚了解,所以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数字反哺。周裕琼等(2020)将数字反哺行为分为数字接入反哺、数字技能反哺、数字素养反哺 [11]。罗强强等(2023)研究表明数字素养越高的老年人,数字反哺对其数字社会参与的调节效应更显著[12]。李思悦等(2023)认为老年人获得的晚辈亲属支持会显著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应注重子女晚辈对老年人数字反哺的影响[5]。所以应以家庭为基础,数字反哺才能落到实处,其影响才能逐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2)#1数字鸿沟

#1数字鸿沟是网络结构中最大聚类,这表明学者大多数紧扣数字鸿沟这一核心词汇展开研究。数字鸿沟更多表现在老年群体上,被称为老年数字鸿沟或者代际鸿沟,是父辈与子代在数字技术的采纳、使用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差异[13]。分为接入沟、使用沟与知识沟,可以通过提升数字接入支持力量,丰富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从政府、平台、社区、个人等各角度最大化发挥互联网的使用,建立年龄友好型社会,激发老年人数字学习的内生动力[14-15]。

(3)#3数字包容

#3数字包容涵盖了“适老化、数字乡村、银发经济”等9个关键词,数字包容在 2017 年开始出现,2021年热度较高。“包容”一词在2000年7月22日八国首脑发布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首次应用到数字鸿沟领域,即“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应该参与到、并受益于信息社会,任何人不应该被排除在外”[16]。由于老年人难以适应社会数字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建设适老化的数字社会方面数字包容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罗强强等(2023)认为应明确尊重老年人主体性地位的数字发展战略,构建个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适老性发展方案,防止老年人获得感钝化及相对剥夺感侵蚀[12]。而张鑫(2023)提出要在外部赋能与主体增能并进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主导价值赋权、适老化调适技术赋能、家庭社会合力赋智以及老年群体自我增能相协同的治理路径,最终实现全社会数字公平和数字化生态改善的治理目标[17]。数字乡村的建设使智能设备在乡村得到了普及,推动了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缩小,银发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在数字化时代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5智慧养老

#5智慧养老包含了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代表的9个关键词。为了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解决传统的养老方式难,刘静丽(2023)设计了老年人居家智慧养老监护系统[18]。陈静怡等(2024)提出政府可通过优质营商环境打造、数字技术设备引入、合理奖惩机制实施等措施,助力整体智慧养老服务走向多方合作共赢的稳定状态[19]。由于城乡供给差异,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邱丽君(2024)提出了医养康养智慧养老的模式[20]。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越养老环境的同时也推动着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

(5)#6数字融入

#6数字融入涵盖了“代沟、社会支持、老年”等7个关键词,数字融入2018年开始出现在2021年热度较高。在“数字中国”与“积极老龄化”双重目标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社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郭劲光等(2023)研究发现遵循由设施建设、服务供给、情感关怀、宣传教育和评价反馈要素构成的“多元支持路径”能够有效推动老年人数字融入[21]。通过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完善数字包容社会的政策协调机制与评价机制,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能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共享数字红利[22]。另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数字化服务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加大对数字化成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建立健全数字服务评价反馈机制[21]。

3 结论

本研究利用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十年来老年人数字鸿沟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等分析发现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的热点和时间变化趋势。

从时间分布来看,我国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的发文量前5年增长缓慢,后5年增长较快,2019年是其迅速增长变化的转折点,近10年来总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关键词出现频次多且具有较高的中心性来看,主要是数字鸿沟、老年人、智慧养老、老龄化等。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围绕老年人、数字鸿沟、老龄化、数字包容、老年群体、智慧养老和数字融入等7大主题。从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来看,2023年主要的研究热点为农村地区、智慧助老、困境、共同富裕、银发经济、短视频、数字技术、数字社会。

总之,随着我国当前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应对不断加速的技术变迁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快速的进展,这些研究为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了借鉴,进一步激发了数字活力,彰显科技温度,助力实现老年人享有更好、更平等的数字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4-03-09].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 WAGENKNECHT S.Beyond non-/ use:the affected bystander and her escalation[J].New Media & Society,2018,20(7):2235-2251.

[3] 武文颖,朱金德.弥合数字鸿沟:老年群体数字化生存的困境与突围[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1):162-169.

[4] 何铨,张湘笛.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融合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437-441.

[5] 李思悦,雷思涵,佘成雨,等.朋辈亦可亲:数字鸿沟中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2023,45(11):81-104.

[6] 宋晔琴,顾丽梅.整体性视角下老年人数字鸿沟治理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兰州学刊,2023(5):109-120.

[7] 刘育猛.数字包容视域下的老年人数字鸿沟协同治理:智慧实践与实践智慧[J].湖湘论坛,2022,35(3):107-119.

[8] 时丹丹,马慧子,林琳.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演化路径[J].统计与决策,2022,38(11):124-128.

[9] 陈芳,张士靖.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医院图书馆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25(8):19-23.

[10]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1] 周裕琼,丁海琼.中国家庭三代数字反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0,42(3):6-31.

[12] 罗强强,郑莉娟,郭文山,等.“银发族” 的数字化生存:数字素养对老年人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机制[J].图书馆论坛,2023,43(5):130-139.

[13] 周裕琼.数字代沟与文化反哺:对家庭内“静悄悄的革命” 的量化考察[J].现代传播,2014,36(2):117-123.

[14] 韦艳,杨丽红,郭歆宇.养老资本、内生动力与老年数字鸿沟[J].西北人口,2024,45(01):59-73.

[15] 靳永爱,胡文波,冯阳.数字时代的互联网使用与中老年人生活:中国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融入调查主要数据结果分析[J].人口研究,2024,48(1):40-55.

[16] 黄伟,刘银轲,胡培奇.数字鸿沟背景下小农户信息赋能过程机理与实现路径:基于数字包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技术经济,2023,42(6):138-152.

[17] 张鑫.老年数字鸿沟的生成逻辑与治理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2023(6):150-159.

[19] 陈静怡,黄美娇,吕庆华.数字化情境下智慧养老服务生态系统的演化博弈分析[J/OL].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1-10[2024-03-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402.N.20240130.1756.004.html.

[20] 邱丽君,邢丹.城乡服务供给下医养康养智慧养老模式的研究[J].村委主任,2024,10(1):40-42.

[21] 郭劲光,张瀚亓.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老年人数字融入的路径研究与实践逻辑: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23(5):55-66.

[22] 杨宝强,钟曼丽.赋权增能: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长效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24(1):128-136.

【通联编辑:李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