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数字资源嵌入课程思政环节的实践探析
2024-09-15陈淑玲陈瑞卿
摘要:随着媒体样态的升级迭代,VR技术深植人们的活动空间,VR技术的应用重组了社会时空进程,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催生了“VR+思政+课程”的教育新模式。根据VR的沉浸属性和交互原理,结合高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坚持主流思想的意识形态引领教学,坚持灵活多样的育人机制,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运用VR技术开展有情有味的教学内容,有的放失地开展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知识内化、实践升华、价值认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VR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4-012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 引言
教育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是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已作为课程思政的要点融入各学科的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突出专业课程教学育人的导向,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从思想品德到人文素养再到职业操守,提炼出具体生动自凝聚课程核心价值的教学载体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找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映射面,有机嵌入课程的思想指导、内容引入和方法运用中,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的引领,发挥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不断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人才培养沿着“思政+课程”的模式推进,为社会输送具有社会道德、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的专业人才。
1 “VR+思政+课程”教育新模式
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的德育工程,与人才培养、知识技能、社会实践等紧密关联。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大类,培养信息传播型人才,信息传播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更加紧密。信息传播型人才必须经历文化积淀的熏陶,具备良好的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客观、准确、包容地理解信息中包含的思想意识和内涵,能够在纷乱复杂的信息传播中选择信息、判断事实、明确立场并传播价值,能够使用先进的媒体工具反映社会万象,利用传播技巧直接或间接引导社会舆情,正向影响社会民众的思想,担负起帮助民众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的繁重责任[2]。
当前多媒体、全媒体、浸媒体相互交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高效完成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育人任务。教育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VR技术改变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和被接收模式,构建“VR+思政+课程”的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有机地嵌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等各教学领域,做到时间维度和空间角度的全覆盖,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影响,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人机交互的3D拟态环境,拟态环境能够根据用户的实时反馈动态呈现3D画面,带给用户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沉浸体验,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1]。VR技术推广运用造就浸媒体的普及,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将用心感受切换为“身心并用”[3],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必须主动融入媒体变革中,用媒体中知媒体,知媒体中应媒体。这个专业的学生要更懂媒体、更能用媒体,更能创造性地运用VR技术带来的沉浸化、共情化、现场化的浸媒体。课程也应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有限度、有原则地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以主流意识为引导、学生为中心,把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敢用、会用、善用各媒体资源,收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挖掘整合时事要事,打磨出能够引学生共情、品起来有趣的思政内容[4],利用VR技术重塑教育场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动态呈现知识、概念和实践,探索营造出“VR+思政+课程”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浸媒体释放数字资源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 “VR+思政+课程”的融合前提
“VR+思政+课程”的新模式中,重视运用VR技术,理解发挥其工具属性革新教育范式;注重课程的政治属性,始终围绕着思政教育,充分把握社会热点,收集信息资源和典型案例,找准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将知识性、技术性、人文性、价值性等精准融合,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教学设计实施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前提:
2.1 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
“VR+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主流意识形态驾驭VR技术、引领课程思政、促进教育成效。学生观念的转变和意识的建立是教育的目标要素,而VR技术只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工具和手段,改变教育场景和教育受用方式,学生通过多感官的体验刺激产生现场第一人称的真实感受,升华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教育目标是培养品学兼优的工匠型人才,必须强调育人宗旨,深入思考教育理念,明确VR的服务地位。
VR、思政和课程互嵌时,施教者要正视VR的优势和效应,注重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正确规约教育场景的呈现,引导学生脱离教育场景后自觉全面发展。当学生沉浸在VR世界中,主动屏蔽现实世界的不良思潮,其感知、思维、意识等都会受到虚拟教育场景的影响,自身意识更易发生重组,这就要求施教者必须严格审视所采用的VR数字资源蕴含的内容,避免学生在拟态环境里中产生价值目标的偏离。
2.2 构造闭环体验回归本我意识
学生佩戴上VR头盔后从现实世界进入封闭的虚拟空间,通过在场互动交流主动探究体验拟态环境、认知拟像人物,VR技术带给学生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学生现实自我的认知意识、思维意识被重组,行为方式也可能被改变,可能会致使学生过度沉溺于这种逼真的沉浸式体验中逃避真实世界。因此,当学生剥离虚拟场域时要能及时回归本我,在现实中思考其教育内容的真谛,防止场景切换时产生错觉,避免学生模糊虚拟与真实的边界,造成思维意识的溢出,避免拟态环境吞噬现实自我,从而造成体验效果的异化。因此,施教者要时时关注学生动态,仿真过程能够构造“现实自我——虚拟自我——现实自我”的意识闭环,教学环境“虚”、教学内容“实”,互动方式“虚”、学习交流“实”,情境体验“虚”、情感培养“实”[5],离开虚拟空间即回归本我意识,再通过分享、讨论、评价完成自身主体意识的塑造。
3 VR技术为课程、思政赋能
数字媒体为课程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和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为顺应课程的教学需求和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信息化教学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统媒介的同时,利用VR技术拓展运用新媒介,借助VR的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等特征构建全新的立体教育场域,打破教育的时空瓶颈,活泼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线性灌输变成立体交互[5],学生可以以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称身份现场接受鲜活的人、事、物,使整个教育活起来,激活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意识、素质意识,造就敢于担当德才兼备的时代人才。
3.1 打破时空界限,增强现场感和参与感
VR技术能够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复制教育场景,将“看不见”的空间转变成“看得见”的场景,扩大教学场域,使教育不再被束缚在固定的时空中,延伸学生的感官体验,丰富课程实施的路径和载体。学生可以穿越时空到达事件现场,接受文化熏陶或参与实践,可以最大程度上平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在传承红色文化上,施教者运用VR技术搭建红色文化场景,例如:“VR带你穿越时空学党史”“VR带你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等,VR搭建起时空桥梁,利用浸媒体生动还原历史场景,多维度多视角地重现红色革命记忆,承载厚重的红色精神。学生在互动中与红色文化建立直接的情感连接,现场真切体验革命先烈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敢担时代使命的斗志。
在传播时事要事上,教育须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事件发生的契机,向学生明晰事件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提高学生的时政认知。学生通常难以亲临事件现场,主要通过电视新闻、网络报道等扁平化的方式被动接收信息,多以第三者的角度抽象了解事件,对事件的价值判断易于倾向泛娱化、情绪化、随意化[6]。“VR+全息影像”的运用为教育提供了立体影像和全景视野的实时报道,能够更真实、客观、全面地还原整个事件,将不同地域的学生带到“现场”感受其具体氛围,对报道产生信任感,实践中对事件的讨论和评价更忠恳。例如:聚焦两会时,“VR带你观两会”沉浸式地展示两会盛况[6],带领学生现场参与大会,拉近学生与两会的距离,真实感受人民民主,对两会产生更深刻直接的认知,从而正向引导校园里的舆情走向。杭州“亚运元宇宙”VR平台的搭建与体验,提供精彩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学生在虚拟世界里了解亚运知识,游览亚运六城,体验各特色场馆,“亲身参与”热门赛事等,实现全民亚运、人人亚运。
3.2 构建拟态场景,增强沉浸感
传统教育通常借助传统媒介以单一的平面叙事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教学画面[6],教学效果差异大。而VR以3D技术为支点,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技术等拟建层次丰富的仿真立体空间,将课程知识嵌入立体化的教学模型中,直观动态模拟教学场景呈现教学画面,教学情境深度化、高阶化,学生如置身于特定的真实场景,更加关注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感受学习内容。VR运用传感交互、人工智能、仿真等技术使学生沉浸于逼真的三维空间中,接受多感官刺激,利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与信息传播主体产生碰撞[7],实现从身体触碰到内心的情感交流,易于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优化认知和训练效果。
3.3 切换角色体验,提升共情性
VR技术中叙事的开放性和主体的互动性为教育注入选择性、自主性和共情性。在拟态教学中,施教者分析学生的学情,沿着“再现情境——扮演角色——树立价值[10]”的逻辑思维,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主切换角色与不同拟像人物重合,从第三人称的视域转向第一人称亲自体验,可以直观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和角色的处境,使抽象化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反馈能力,建立独特的情感,从身体触碰升华到内心情感的共鸣,凸显主体情感,最终实现“以情动人”变化为“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新冠疫情的3D纪实实录中,学生可以以政府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确诊对象等角色经历这段全民抗疫的过程,感受我国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准则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体会中国的大全担当,产生认识层面的共鸣,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深植爱国情怀,敢担民族发展之大任。
3.4 以受用者的角度,提升职业能力
VR打造的沉浸式场景从物理世界出发模拟真实场景,人体的感官可以排除外界干扰无差别地浸润其中,利于对知识细节的探索和知识结构的建立[8],利于知识的传递和吸收。“VR+思政+课程”利用多种媒介有机组织文化,结合人的思维习惯和肢体的真实反应,提供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线索,打造多路径的学习模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降低学生的认识障碍,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偏爱信息化的复合型学习模式,对“互联网+ ”“信息化+”接受程度高[9],甚至依赖数字媒体,对拟态教学更感兴趣,积极主动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寓学于趣、寓学于情、寓学于乐[10]。学生在VR技术打造的浸媒体的浸润下成长,在体验中培养专业必备的审美意识、艺术鉴赏力和文化自信,对标学习信息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呈现形式;在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以受用者的角度根据不同主题素材把控节奏,创新制作好看、耐看、抓人眼球的数字媒体,从而具备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且灵活多变的信息传播能力。
4 “VR+思政+课程”实施困难
VR在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创新上大有可为,在思政与课程的契合点借助VR技术利于传播价值、引领思想、铸魂育人[9],利于传授知识、分析理论、传播技能、提升实践,但VR系统技术性高、资源昂贵,应用于教学中存在瓶颈问题。
4.1 需要巨额经费的持续投入
VR系统相较于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具有昂贵性,根据系统的体感差异和规模大小,一套系统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12]。这就导致校园里VR设备少、学生多,设备使用率高、维护频繁,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轮流浅尝拟态教学,难以深入探究,更难以深刻领悟。教学中存在使用VR系统的高峰期,使用时间难以协调,课程的有序开展受阻,施教者易产生能不用就不用的心理,从而造成设备的闲置。另外跨专业应用VR系统,需要专业人员辅助施教者指导学生使用设备,处理设备调试、申报设备维护、协调多人使用、处理设备交接等工作的人员配备成本高。VR系统更新快,需要巨额经费的持续投入,学校难以有序地迭代更新系统设备,以至系统难以满足教学的正常需求,最终丧失其使用价值。
4.2 VR数字资源开发难度大
VR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施教者通常不具备自行研发拟态教学内容的能力,内容设计生产主要依托于向专业VR技术服务公司购买现成产品或委托其“量身定制”内容,VR研发人员不清楚学情、不懂教学法,不能很好地规范组织教学内容,往往购置的拟态内容不尽人意,而定制内容研发周期长且价格更加昂贵,无法保障内容的时效性,更新难度大。
现阶段,VR更广泛、成熟地应用于教学中,必须全力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12],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学校借助企业的力量不断更新VR系统。设备到位后,技术人员组织施教者和部分学生全程参与搭建沉浸式环境、调试设备、使用培训。VR资源研发人员走进校园,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征和交往特征[11],明确教学的核心目标,协同施教者和学生因人因时因地编写剧情、准备素材、构建模型、搭建拟态环境、设定互动等环节,校企凝聚在一起互帮互学、互利共赢,通力合作打造VR教学资源。另外AI系统能够对多媒体文件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利用算力技术生产多模态信息,生产VR资源的技术壁垒将被打破,益于“VR+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的落地实施。
5 结束语
“VR+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载体、扩展教学场景、积累实践经验,符合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求,能够打造学生爱听、能懂、愿行的课程[12]。教育模式中善用VR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思政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学生易产生共识且更具思辨能力;VR技术辅助课程实施,使理论知识直观易懂,使技能易于掌握,降低实践难度。“VR+思政+课程”有助于达到知识内化、实践升华、价值认同的教学效果,益于培养出企业敢用、愿用、乐用的人才。课程精益求精益于培养专业人才,促进VR技术的发展运用,降低浸媒体的使用成本,使VR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参考文献:
[1] 唐诗宇.虚拟现实技术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22,39(4):10-15,97.
[2] 李天福.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7):46-49.
[3] 张爱民,黄艺坤.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19-22.
[4] 秦晓华,邱耀立.论5G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VR技术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64-67.
[5] 赵亮,杜玥,李赫亚.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创新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34-35,38.
[6] 温旭.VR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88-93.
[7] 张清扬.VR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及路径[J].传媒,2022(7):79-81.
[8] 陈笑浪,刘革平,李姗泽.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美学实践变革:新情境教学模式创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1):171-180.
[9] 董珊珊.“双高计划” 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融入高职思政课策略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3):29-33.
[10] 董宜祥,崔亚会.VR技术和思政课参与式教学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35-37.
[11] 王志刚,李晓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22(2):115-120.
[12] 唐智,董文明.VR技术支持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问题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5):64-67.
【通联编辑: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