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
2024-09-14范红军
【摘 要】“体验—辨析”式活动型课堂是遵照新课标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高中“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的组织开展流程主要包括:精心创设情境,构建真实体验场;精心构思辩题,设置合理辨析点;精心设置任务,形成序列活动单。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35-04
【作者简介】范红军,江苏省盐城中学(江苏盐城,224005)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思想政治特级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推进课程思政和育人方式变革的主渠道。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突出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教师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思考、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进认知、提高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的建设思考
“体验—辨析”式活动型课堂立足学生主体,通过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从而提升认知。“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建设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一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喜欢体验观察、探索未知,但因为不善于归纳提升,会产生价值认知上的偏差,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正确引导。
二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基于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
三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教师要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就一定要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突出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的建设路径
1.精心创设情境,构建真实体验场
一是情境案例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时代性是思政课的鲜明特色,也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交融,教师要积极搜集国际国内时政素材,并有机融入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
二是情境案例的选择要呈现生活性。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密切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将生活化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和代入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是情境案例的选择要彰显乡土性。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有着特殊的感情,教师在设计情境案例时选择恰当的乡土情境,可以有效拉近课堂学习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精心构思问题,设置合理辨析点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以“辨”为核心,辩题具有可辨性,才能发挥辨析式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置辨析点。
一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辨析点。教材既是教学和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设置辨析点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文本,重点关注“是不是”“值不值”“能不能”“该不该”等信息,据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可知、可感的辨析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高效。
二是针对学生实际设置辨析点。“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知实际设置辨析点,以增强其对学生实际行为的指导性。
三是针对价值冲突设置辨析点。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应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价值冲突的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辨识、自主分析、自主判断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求真、崇善、尚美。
3.精心设置任务,形成序列活动单
一是任务要彰显主体性。在“三新”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是任务要具有驱动性。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一定趣味性的任务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究,形式丰富多彩的任务才能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
三是任务要体现开放性。教师设计的任务要有空间的延展性,既可以在课堂开展,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任务的完成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如小组合作、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感悟,从而落实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三、“体验—辨析”式活动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1.巧设议题,统领全课
精心设计议题对于上好一节思政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五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第一框《家和万事兴》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和睦家庭何以用爱点亮”这一总议题。总议题之下包含三个子议题。
议题一:情深——父母不易为哪般。
议题二:反哺——孝老爱亲怎么看。
议题三:真爱——家庭和睦如何护。
总议题和三个子议题统领了《家和万事兴》一课,为接下来的情境设计、辩题设计、任务活动设计等提供了遵循。
2.巧设情境,增强体验
一是引入时政情境,突出社会体验。笔者在本课导入时,呈现了新一轮巴以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人道主义危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没有家就没有了一切,有家才有爱,家和万事兴”,从而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讲解“成年意定监护制度”这一重难点时,笔者选取“失独家庭+法条规定”的时政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辨析。
材料一: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2022年中国失独家庭数量为1400万户,占总家庭数的比例为10.6%。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三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二是分析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在讲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时,笔者选取了两则生活情境,分别是学生在校伤人后监护人拒绝赔偿和离婚后父亲以母亲阻止其探望孩子为由拒付抚养费。
在谈到“父母的不容易”这一话题时,笔者深情讲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一段难忘的经历:1986年,我在县城住校读中师,那年冬天非常冷。一个周末的下午,父亲骑着自行车,后座捆着厚厚的棉被,顶着凛冽的寒风,骑行6个小时来给我送棉被。父亲到宿舍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晚饭都没吃。
基于身边人和身边事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和分析,既有利于推进教学进程,又有较强的代入感,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的理性思考。
三是贯穿歌曲情境,增强课堂温度。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和真挚的感情感染人、打动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歌曲有机融入课堂,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突破教学重难点。歌曲《父亲》讲述了父亲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笔者根据教学需要,以这首歌贯穿全课。在充满深情的歌曲中,笔者就父子情、母子情和人间情娓娓道来、层层展开。
3.巧设辩题,价值引领
一是在法理与情理的价值冲突中设计辩题。在讲解“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播放了相关视频。视频大意: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而后者声称自己履行义务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常回家。
看完视频,笔者请学生就“是否需要常回家看看”这一话题展开辩论。通过法理与情理上存在价值冲突的辩题,教师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进行责任和义务的阐释,从感性层面进行亲情可贵的教育。通过辨析式的体验教学,学生对“敬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增强了孝老爱亲的意识。
二是针对教材的核心知识点设计辩题。教学“成年意定监护制度”这一核心知识点时,笔者设计辩题:有人认为,成年意定监护制度会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不宜采用,请结合材料,辨析该观点。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成年意定监护制度会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吗?
学生在了解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后,辨析制度的利弊,继而进一步思考: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是否就意味着不宜采用呢?
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失独家庭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实际,认识成年意定监护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应该采用。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它的弊端,最大限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辨析中理解并消化教材核心知识点。
4.巧设活动,突出主题
依据教学情境,笔者精心设计了六个议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落实知识、在活动中夯实能力、在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探究活动1:请联系自身经历,以“父母的不容易”为话题,小组相互交流,分享你的故事。
探究活动2:请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谈谈父母应该如何履行监护职责。
探究活动3:请分享一次你和父母发生矛盾的经历,并谈谈是如何化解的。
探究活动4:请结合视频,以“是否应该常回家看看”为辩题,分小组进行辩论。
探究活动5:有人认为,成年意定监护制度会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不宜采用。请结合材料,辨析该观点。
议学活动6:感谢一路上有你,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你认为应如何维护家庭和睦?
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完成一项活动型作业:欣赏歌曲《国家》,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撰写一篇微演讲稿。该作业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既升华了学习主题,又涵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针对本节课理论性不强、教育意义较大的特点,笔者选取典型的时政素材、歌曲素材和生活素材,创设接地气、有温度的教学情境,坚持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爱感之、以行导之,较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然,鉴于本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要求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走进敬老院、采访失独家庭等等。在学生自主性学习后,教师再组织交流、分享,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会更加深刻,思政育人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晖,于秀丽.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2(10):51-53.
[2]谢同心.巧用评价促进辨析式学习[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2):71-74.
[3]黄少鲁.辨析式学习的课堂评价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7):55-57.
[4]汤祖康.基于辨析式学习的思政活力课堂构建——以“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7):46-48.
[5]尹建文.辨析式学习的组织与指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7):29-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