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中的教育与文化意义
2024-09-14吴哲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学瑰宝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之一,经典作品被纳为义务教育的必修与考试内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也于2007年起响应党的十七大“弘扬中华文化”的号召而全国普及。然而在中国高校,却鲜有相关必修课程与文化氛围,愿意主动学习、传承、传播中华经典的学生更为稀少。笔者站在中华经典诵读对高校的教育与文化意义的立场上,以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中华经典诵读的国际影响,立足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期作为同类研究和相关事业工作的参考,探求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高校经典诵读道路。
1 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的困境
1.1 中华经典教育不再是“必修课”
中华经典包含古代诗歌词曲与近现代诗歌和散文。在中国学子升入高校前,经典诵读篇目通常出现于语文科目中,体现为古诗词曲与近现代文鉴赏。此外,各地教育局与教育厅均以考试的形式衡量学生对经典篇目的掌握与理解,包括但不仅限于阅读理解、古诗词默写,可见中小学阶段对中华经典教育的重视。
然而,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持续的经典教育似乎于高校戛然而止。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涵盖进行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专门学院与专科院校。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为课堂,然而在专业分明、各行其道的高校中,除汉语言文学及相关科系以外,将中华经典设置为必修课程的专业相当罕见。思政教育虽在高校中普及,也为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却无法与中华经典的学习画上等号。
在文化生的培养方案中,中华经典通常以不完全的形态出现于选修课程,即鲜有大学课堂能完全对标中华经典的学习。中华经典是以时间为轴,相互关联且细水长流的文学形式。古典诗词导读、诗词写作与鉴赏、文学鉴赏等课程虽然都囊括了中华经典篇目,却无法从宏观角度开展经典教育,导致学生习得仅为某种或某几种类型的经典作品,缺失全局的思考与完整的见解。
艺术生的情况如出一辙,学生虽可以通过学习播音主持、诗词朗读、普通话等课程涉猎中华经典,但学习中华经典并非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与学习核心,致使此“涉猎”仅为浅尝辄止。古诗词曲与近现代文章无一例外地仅仅作为学生发声练习或其他专业训练的文本,由文学经典沦为辅助工具。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对中华经典的发展有弊无利,不加理解地学习、演绎中华经典终将滋生出一副徒有其表的文化空壳。
另外,选修课通常以兴趣拓展为导向,而学生的选择通常以结果为导向。兴趣导向所致多数学生选择自己已知的或中意的课程,导致古典诗词成为相对冷门的学习内容。结果导向所致大多数非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认为中华经典与其未来职业发展无关,从而缺失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机会,或者认定其为次要课程而心不在焉地学习。学生在未接受基础教育的情况下“剥离式”地学习,抑或是只求深度不求广度的“片面式”学习,绝非传承与发扬中华经典的应有姿态。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不再是必修课程的中华经典面临着无人问津的窘况,即使作为选修课程其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广大学生群体也因相关教育的缺失而逐渐忽视本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作品的理解与掌握相较于中小学阶段呈现出“断崖式”的退步。
1.2 诵读活动被“埋没”
中华经典诵读是在阅读经典作品后,将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以有声朗读的形式传播或表演的文艺活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以有组织的晨读、课堂朗诵的形式输出中华文化,朗朗上口的作品由此传播于唇齿之间,营造潜移默化、代代相传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需要靠“兼顾输入与输出”的模式来营造,学习兴趣的激发亦是如此。大学的课堂多数采用讲座的授课方式,以教授讲学学生倾听为主,课堂中的诵读活动便因此销声匿迹。大部分高校没有晨读的安排,不少学生在此教育阶段不曾“读”过中华经典。有声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记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与使用水平。
切断有声朗读的途径无异于桎梏学生的汉语言文化修养,仅停留于“听”的学习因浮于表面而导致学生无法洞悉文化语境或理解文本内涵,更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习惯与热情,进而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变动还使得中小学阶段仅以考试得分为目标的学生“名正言顺”地丧失学习动力,最终与中华经典的传习之路完全“脱轨”。
中华经典诵读最早自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民间,2007年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也在党的十七大的号召下于江苏正式启动,活动得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文明办的支持。2008年,全国性“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由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起,“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也于2018年由国家语委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已在中国走过三十余载,如今大小“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已于全国遍地开花,广泛融进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人士的参与之中。
国内高校虽响应省级或国家的号召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却也因其自身环境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随着高校相对自由活泼的环境纷至沓来,学生通常选择性地参与部分活动。年轻的学生在快时代的节奏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倾向于参加或观看音乐节、歌舞比赛、运动会等娱乐性强、学习性弱的活动,导致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成为冷门的存在,无法得到较高的参与度。
其次,部分高校举办校选赛,以选拔本校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诵读比赛为初衷,以在比赛中获奖为目标。因此,“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往往被比赛竞技的形式模糊化,校方的功利心和学生的得失心与文学艺术背道而驰,本应以“全民诵读经典”为核心的活动便不尽如人意。
另外,播音主持专业或有播音经验的学生在诵读比赛中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导致参赛的获奖的选手大多为科班出身,使得中华经典诵读在高校中成为“少数人”的活动与责任。然而诵读并非仅仅声情并茂地“读出来”,诵读活动也并非科班生的专属,垄断式的活动并不利于经典文化的传承。综上,诵读活动正在被高校自由自主的环境“埋没”,部分热爱中华经典却不擅长朗诵的学生也正在被尚不成熟的活动体系“埋没”。
2 中外合作大学——中华经典诵读的创新试点
2.1 中外合作大学的独特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即在中国境内由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的教育机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以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开展教育活动。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共有十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开设在传统高校中的中外合作项目更是数以千计。
随着疫情时代的结束,出国留学再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外合作大学也因此深受不少家庭的青睐。在这些大学就读的学生不出国门便可接受国际化教育,不仅日常参与双语课堂,还享受着与外方学校一致的教学资源、课程设置与评估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巩固文化根基的时代所需,让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同时兼备家国情怀,促进其用独特的国际视角看待中华文化更是创新之举。
其次,中外合作大学中除了部分国情教育课程由国内教授授课,其余大部分课程均由外籍教授教学。学生参与的“外国式”课堂与传统高校不同,是自由开放、注重表达、教学相长的,教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言并锻炼批判性思维,学生也在摄入知识的同时输出着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更加多元。因此,中外合作大学为学生营造活跃的文化氛围是其独到的优势,“听说并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愿意诵读经典与诠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外合作大学的独特定位不仅使高校开展中华经典教育之路水到渠成,更使广大学生“开口”诵读经典顺理成章。
2.2 得天独厚的多元文化氛围
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单一的生源,高校突破地域的限制,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与教职工;中外合作大学更是将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国际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各国教职工促进校园文化更加多元与包容。
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生与外教在面对得天独厚的汉语环境时,大多有意向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抑或是至少有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少国际生和外教本就怀揣着了解中华文化的初衷来到中国,从耳濡目染日常的口语表达,到深入学习经典的古诗词曲,感受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注:国际学生,是指具有我国学校学籍的外籍学生,其虽不具有中国国籍但在中国学校接受教育,一般指外国留学生。)
对中国学生来说,自幼习得的内容是国际生和外教眼中的新鲜事物,以迥异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语言习惯和年龄去品味中华经典必将迸发出标新立异的理解与思考。另外,那些营造汉语言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汲取汉语知识的中国学生与教授,也会因国际友人的正向反馈油然生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收获对经典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更加骄傲地向他们递出中华的“文化名片”。另外,在中外诗歌的碰撞之下,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得以显现,“兼收并蓄”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将日渐成熟。
中华经典篇目中有不少近现代诗歌与散文,是由港澳台地区的作家创作的,《匆匆》《乡愁》《我爱这土地》等作品不仅是港澳台地区学子纳入课本的学习内容,还是大陆学子时常隔着海峡品读的家国情怀。港澳台地区学生带着更为切身的感受学习这部分经典,在中外合作大学里将所感所悟分享给大陆学子,在文化交融中共同摸索中华的根系,通过交流思想与历史拼出完整的经典蓝图。
中外合作大学得天独厚的多元文化氛围,不仅为中华经典的发展创造了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与教职工提供了耳目一新的中华经典学习体验。
2.3 立于国际舞台的经典诵读活动
与经典诵读相关的活动包括但不仅限于“推普(推广普通话)”活动、经典诵读大赛、国学汉语活动,每个活动都从不同的维度助力着中华经典诵读的发展。这些活动在传统高校可能稀松平常、无人问津,却在中外合作大学里有着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
在中外合作大学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无形之中已立于国际舞台,它不仅是向校内外籍教授与国际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平台,还是该学校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彰显意识形态的文化品牌。
国学汉语活动受启发于湖南卫视《汉语桥》,可以在中外合作大学里掀起国际友人学习中文并用中文“一较高下”的热潮,也可以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并将所学巩固与创新。经典诵读大赛时刻告诫着中外合作大学的中国学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同时,不忘民族的魂魄与瑰宝。“推普”活动打造的全民普通话行动,不仅规范了国人在诵读经典时的发音面貌,还为国际友人提供了诵读经典的语言基础。
相比传统高校,在中外合作大学的环境中,经典诵读活动更加令人神往。经典诵读活动不仅是中外合作大学的“必需品”,更应成为其在国际舞台中的“潮流品”。
2.4 创新试点典范:温州肯恩大学
温州肯恩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肯恩大学与温州大学合作创办的一所中美合作大学。它是十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中,第一所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所开创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大学,同时它也具备举行其他经典诵读活动的成熟体系。
除了开设必修的国情课程,温州肯恩大学的“推普”活动、国学汉语活动致力于将中国学生培养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也推动着外籍教师与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
另外,温州肯恩大学于2021年创办首届经典诵读大赛,并于次年选拔学生参加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此创新之举在中外合作大学中发挥着先锋作用。(注: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是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和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A类学科竞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汉语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据悉,所有参加浙江省第十、十一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的温州肯恩大学选手,无一科班出身,其专业均与汉语言文学或播音主持无关。然而,温州肯恩大学仍在校选赛创办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斩获十三项省级奖项。选手们均以青春之姿,捧着最纯粹的热爱中华经典的初心,对作品加以批判性、国际化的思考,在比赛中别具一格地脱颖而出,使中华经典回归“全民诵读”的本质,也标志着温州肯恩大学——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在中华经典诵读之路上成为创新典范。
3 放眼未来,中外合作大学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3.1 留学生的“家乡味道”
在所有中外合作大学中,均有超过五成的中国学子选择留学海外继续深造,部分中外合作大学的留学深造率甚至超过八成。学校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海外求学的平台,还将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而言不可或缺的家国情怀,同时也是他们远赴其他国家时愈发浓烈的思乡情结。
首先,中华经典作品是留学生的“家乡味道”。远在异国他乡,接触着他国的文化,看着英文的诗歌不免想到底蕴深厚的祖国同样有着代代相传的诗词,听到街头的吟诵不禁勾起中华诵读的回忆。作为祖国的文化,中华经典流淌在每一位留学生的血脉中,是留学生与祖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一大联结。经典作品,不同于实物,是留学生们永远“随身携带”的民族记忆,是只要映入眼帘就会想起故土的牵挂。
其次,中华经典作品是留学生的“便携名片”。经典诵读不仅适用于大量的场合,还是一种容易实现、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留学生在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国际交流时,诵读一首中华经典便可将中国的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海外宣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增长着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因此,在中外合作大学里的中华经典教育和相关诵读活动弥足珍贵,它是一份国家赋予留学生的“行前礼物”,是一则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家乡问候,更是一声能在顷刻间唤醒身份认同的叮嘱。
3.2 国际生的“文化纪念品”
中外合作大学中的国际生群体在所有国际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统高校中,大部分国际生隶属于国际学院,并不与中国学生参与相同的课堂,也无法高频率地接触中国学生。然而在中外合作大学中,国际生不仅与中国学生共享院系课堂和教学资源,还时刻与中国学生一同参加教学、文体活动,无处不见文化交流的场景。
国际生同留学生一样,也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增进着文化沟通与学术交流。国际生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可以以更短的时间了解一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主旨大意并进行朗诵,也可以透过一首近现代散文洞察到中国的历史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国际生的所学所悟将在这一段中国游学之旅结束后,陪伴着他们去往不同的国家。
中华经典诵读是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文化纪念品”,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的记忆,还承载着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当中华经典诵读于中外合作大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国际生时,在他们回国后,世界各地将很可能会有成千上万个家庭或学校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国际生闲暇时刻在才艺展示、家庭聚会时激发家人的汉语学习热情、掀起的中华经典“潮流”……这些都将促使中华经典由点及面地于世界遍地开花,印证着中外合作大学在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有着独特且强劲的力量。
4 结语
鲁迅先生曾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华经典。虽然中华经典诵读的高校之路坎坷曲折,却也因前辈们呕心沥血的创作与世代经典诵读工作者的坚持而值得一走。笔者虽仅阐述中华经典诵读在中外合作大学的教育与文化意义,却衷心希冀所有中国高校都能各显其能,摸索出合适且高效的经典传承之道。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年轻的有心之人接过前辈手中的文化火炬,使中华经典历久弥新。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大学是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窗口,而全民诵读的中华经典更需要所有中国人去学习与传承。
(作者单位:伦敦大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