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2024-09-12高铭阳
不久前,中国经济半年报新鲜出炉,进出口数据处于自2019年以来的历史高位,经济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2024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再创新高,首超21万亿元,同比增长6.1%,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支撑。一路走高的数据背后传递出什么样的经济信号呢?
亮眼“成绩单”
1分钟,中国经济能发生什么?1分钟,出口6.9吨水海产品;1分钟,657.8公斤茶叶走出国门;1分钟,275美元鲜花漂洋过海;1分钟,32.4吨陶瓷产品在海外绽放工艺之美;1分钟,10辆中国制造汽车行销海外;1分钟,从美国进口5.3万吨玉米;1分钟,自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为当地增收超过2500新西兰元;1分钟,从巴西进口价值14985美元的肉类及制品;1分钟,从越南进口价值3240元的棉纱线;1分钟,德国杜伊斯堡通过中欧班列运输超过4.1个标准箱集装箱;1分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012.8万元……
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上半年的数据走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在需求端,国内正在经历第八轮库存周期,从被动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转换,为市场带来新的变化和机遇。根据分析预测,欧美国家早已开启本轮主动补库存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出口形成支撑,实现了内外需共振。在供给端,中国智造的水平越来越高,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国产机电产品今年以来在国际市场上尤为畅销,占出口比重的近6成,供给优势突出。
放大数据地图,在全国31个省份外贸增速排名中,山东排在第19位,进出口总值16191亿元,同比增长4.3%。全国万亿城市外贸增速排名中,青岛排在第15位,进出口总值4378.3亿元,同比增长1.8%。青岛上半年完成出口2545亿元,增长9.8%,增速领先全国、山东省平均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山东省2.9、0.7个百分点。出口增量227亿元,对山东省出口增长贡献率27.5%,拉动山东省出口增长2.5个百分点。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Top20排名中,青岛港排名第4,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15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0%。2024年山东省进出口百强企业预测榜单中,海尔海外电器、海信国际营销、北海船舶重工等23家青岛企业在列出口百强;科达玛能源、芯恩集成电路、新协航国际物流等22家青岛企业入选进口百强名单。这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无疑在彰显青岛经济承压前行的增长动力和发展韧性。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龙头,开放始终是青岛的鲜明标识和突出特质。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落地,为青岛经济打开了新的机遇之窗。依托“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青岛聚焦自贸片区、上合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内外贸融合发展则是青岛落实“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要举措。
迈开“两条腿”
内贸和外贸,是对接国内外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环节。内外贸一体化就是要让企业用“两条腿”走路,既要开拓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既鼓励外贸企业转内销,也鼓励内贸企业做外贸。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放缓,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需求强烈,而具有竞争力的内贸企业“走出去”意愿增强,这些都促使内外贸一体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内外贸市场迅速成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内外贸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2025年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2022年5月,商务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的通知》,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力求打通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堵点。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推动了内外贸一体化的长足发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迅速成长起一批既从事外贸又从事内贸的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
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青岛牢牢把握双向开放新的机遇,致力于推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构建内外贸一体化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青岛率先提出了“扩进口与促消费相结合,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的路径,建立“扩进口促消费和内外贸企业协作”平台,支持内外贸企业建立国外商品采购体系,助力企业实现从国外市场“单脚跳”转到国际、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摆脱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困局,增强抵御内外两个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缓解稳增长压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2年以来,青岛以变应变,先后印发《推动国际贸易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优化通关环境助力外贸发展行动计划》,释放惠企政策红利,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青岛市经济得以在高基数下实现历史性跨越。2023年1月,在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中,青岛市“标准化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榜上有名。得益于此,青岛消费结构也得到明显升级,外贸进出口跨越新台阶,驶入了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按下“加速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内外贸一体化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头倡议”,而是一场关乎生存发展的“自觉行动”。诚然,海外市场需求疲软、地缘政治冲突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外在因素,的确对青岛外贸经济形成了直接冲击,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所放缓。反观内省,青岛内外贸融合发展也还存在企业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缺乏行业经验和创新思路,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等问题。当前,唯有直面问题,精准施策,破解内外贸企业经营痛难点,更加积极主动地练好“内功”。
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在动荡的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变化不定,而是继续按照昨天的逻辑采取行动。”对企业而言,内外贸一体化既是制度红利,也是一场“自我革命”,需要持续投入转型成本,积极拥抱变革。技术迭代更新、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存活下来。这种变革不局限于战略调整和优化布局,更需要理念的蜕变和升级。要赢得变化和竞争,首先要审视和刷新理念。
在企业端,回归市场竞争的本质方向,从“走宽门”到“走窄门”。宽门好走,但路越走越窄;窄门起初不好走,但路越走越宽。绝不能再死拼劳动力红利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过度破坏,而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在品牌档次和创新效率上下功夫。用品牌占领市场,用品牌提升效益,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以海尔、海信、赛轮为代表的青岛本土企业,培养战略性眼光,谋划前瞻性布局,加快部署全球研发、制造、销售供应链体系一体化,不断加码海外市场,以标准化、高端化、全球化、数智化打造名特优新产品,保持强劲的“出海”势头,带领青岛最具优势的产业链企业重塑产业价值,确立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新方位,实现逆周期突围。
在政府端,突破根深蒂固的内外贸分割的传统观念,靠前发力,主动作为,提前谋划。拿出一系列实招、硬招,激发企业新动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稳住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盘。立足青岛的产业集群优势、国际贸易规模优势、“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突出主体端、平台端、渠道端、品牌端、标准端、金融端,加大链主企业、品牌创新和金融支撑等扶持力度,让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形成更强合力,以“政府有为”推动“企业有利”,共同按下青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加速键”,照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文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作者单位:青岛市李沧区招商投资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