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运动讲习所百年启示录
2024-09-12肖郎平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召开,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当年7月,中共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倡议并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截至1926年9月,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举办六届,教员包括彭湃、毛泽东、周恩来、萧楚女、李立三、恽代英等,培养了近800名农民运动干部。近四分之一的教员、学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牺牲。
中国道路的端倪
彭湃出身地主家庭,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是,他和家庭决裂把田契付之一炬,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彭湃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1922年7月29日,6个人的农会组织在海丰诞生。1923年1月1日成立海丰总农会,会员2万多人,管辖人口达10万人,彭湃当选为海丰总农会会长。
在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中,彭湃意识到,如何做好农民的宣传工作,使农民了解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指明争取解放的道路,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迫切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先培养一批热心农民运动的骨干。这个意识为后来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埋下了种子。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受共产国际影响较大,工作重点是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毛泽东在重点关注工人运动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农民问题。毛泽东一贯重视中国的农民问题。1917年,他还在学生时代就深入长沙、宁乡等五县农村进行调查。1921年初夏,他又深入岳阳、华容、安乡、常德、湘阴等县农村调查。1922年,他在自己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讲授《告中国的农民》一文,指出广大农民必须团结起来,夺回土地。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上,毛泽东提出一个新问题——农民运动。毛泽东向大会指出,“湖南工人数量少,国民党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满山遍野都是农民”,因而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毛泽东的论述引起大会注意,在突出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开始注重农民运动,形成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民运动决议案》。1924年,正是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推动下,“扶助农工”成为国共合作的三大政策之一。
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在第六期农讲所主编《农民问题丛刊》,并在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农讲所培养的队伍和撒下的思想种子,很快就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路。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总结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系统阐述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的农民运动主张从中共三大开始,随着对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其正确的农民运动和农村武装斗争思想,最终指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坚定的群众路线
彭湃家境富裕,1917年夏前往日本求学,后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科。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妥妥的“富二代”和“学霸”。然而,这位“富二代”考虑的不是如何继承家产而是如何解放穷人。1921年,他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向日本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表示:“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
从日本留学回来,彭湃一开始搞农民运动时穿白色学生洋服,戴白通帽,农民不愿与他谈话交往。后来,他意识到说话方式和穿着都和农民格格不入,改穿粗布衣裳,头戴竹笠,赤着双脚,与农民拉家常,帮农民插秧、拔草。用俗语宣传,农民不明白农会是什么,他就把农会叫“贫人党”。
彭湃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的海丰及东江农民运动状况,就是自己开展农民运动的经验体会。1926年,彭湃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成为从事农民运动的必读书,他被赞誉为“农民运动大王”。
王首道是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之一。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毛泽东同志反复教导,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农民占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比较注意些,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同志不肯到乡下去做农民运动工作,在党内存在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毛泽东希望有大批的农讲所学员去搞农民运动,“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要些什么”。
1926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在农讲所亲自作专题讲授,从人口、生产、革命力量、战争关系、革命目的五个方面,阐明了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当时,农民交租比例为40-70%,钱粮年息高达36-100%,此外还有各种剥削。毛泽东指出,农民辛辛苦苦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农民活不下去了,一定要起来闹革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一支主力军,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回顾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等优秀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一边。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切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及其革命实践中树立了良好的开端。
实事求是的调研
农讲所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学员参加校外实际斗争,到农村去作社会调查,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识和工作方法。除正式授课外,最注意所外活动,凡星期天都有农村运动实习、步行训练、马术训练以及到城郊调查和宣传等。
毛泽东把农讲所学员组织起来并指导他们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按省籍编成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贵、两广、福建、江浙、山东、奉直、豫陕等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到广东农村调查实习。
武昌农讲所经常请贫苦农民作报告,曾组织学员到石咀、洪山、咸宁、通山等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还带着农讲所印制的《农村阶级分析调查表》到武昌郊区详细调查农民受剥削、受奴役的情况和地主剥削、欺压农民的罪恶。在调查访问中,学员与农民打成一片,提高了学员对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认识,明白了广大贫苦农民必然成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道理。
1925年,毛泽东回湖南家乡养病期间,依然坚持农村调查工作,经常翻山过坳,向农民进行深入阶级调查和个别发动。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以前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中间的阶级斗争的程度”,这次回到韶山后才体会到“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于是“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
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等错误地否定工农运动,斥之为“过火”“幼稚”等,甚至出台限制农民运动的办法。当时,党内“糟得很”与“好得很”两种思想认识,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如何认识当时的农民运动和农民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与指导。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带着问题对湖南的湘潭、萍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进行考察,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毛泽东在随后写出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批驳了错误的声音,称农民革命“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毛泽东是共产党人中注重调查研究的典范,这种实事求是的调研作风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