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一段奋斗的故事
2024-09-12乌依罕
轰鸣的火车进入贵州,印入眼帘的是山,一座接着一座的山,无尽的山。似乎永远望不到天边,重重山峦,层层遮掩着视线。窗外的景色原始而单调,浓重的绿色被若有若无的雾气笼罩着,似乎怎么都看不透。偶有停歇时,充满水汽的空气便从四面八方涌入车厢,“潮湿”是大家的第一感受。每个人的眼眸中闪动着期待的光芒,安顺是个从不了解、但是期许了许久的地方,那份期待冲淡了一切的不适应与不习惯。几个小时后,车子似乎穿行于山海,渐渐远离了人声喧闹,越走越静,直到一个有很多旧时建筑的厂区出现在眼前。那是写满那一群热血的人记忆的地方。年轻的我,在四十年后,踏上这片土地,体会他们的故事。红砖房、防空洞、简陋的实验室、郁郁葱葱的桂花树还有老师傅那笑成一朵花的脸,这里的一切都在给我讲述着那个神气满满、昂扬向上的年代。
听老乡们讲过去的故事,这个地方曾经就是一片荒芜的山洼,1970年,来了一群神秘的队伍,他们在这片大山之中,静谧而寂寥的山间勘察寻觅,终于决定将一项重要的事业安放在这里。于是这里有了名字——011基地。于是这里的山、这里的石、这里的水都有了不凡的意义。很快山里有了路,很快来了很多卡车,很快一群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涌向了这里。人们说着不同的方言,自己的工厂自己造、自己的房子自己造,静默千年的大山、树木随着涌入的三线人似乎也变得活泛起来,这条路,拉开了贵州安顺三线建设的序幕。
他们有上海人、东北人、陕西人,一路追赶,一路风尘。下了火车,面对的却是静默无尽的山。他们有的毕业于国内名校、有些人来自魅力之都大上海、有的毕业于航空院校,共同怀揣着航空报国的理想……不久前,这些人也许在城里的影院、商店、公园感受美好。转眼间,一声号令,他们没有一丝犹豫,满怀热血地来到了这大山深处,他们有了统一的名字——航空人。
jVCNUiGq62qIeUPnvCP1Zw==初次踏入大山,休息的房子,没有;做饭的灶台,没有;工作的办公室,没有。不怕,一切都不怕。短短几个月,这些奔赴而来的航空人,用自己的双手,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奇迹。房子自己搭,茅草屋拔地而起,遮阳挡雨就行;床自己造,砖头加木板,能睡就行;灶台自己搭,能煮熟东西就行。实验室要好好盖,不能影响实验精度,生产车间环境要好,设备使用要受保证。于是第一个砖瓦房出现了。很快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这群人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厂区的建设中去。
整天的忙碌之后,深夜,顶着星星走回随意搭建的土坯茅草屋,躺在铺着稻草的床铺上,他们还乐观地说,这个房子风景好,躺下还可以看星星。吃食很简单,大白菜加苞谷,偶尔有米饭,一切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安慰唇舌,偶尔与老乡以物易物换来的鸡蛋,成为了人间美味。那个时候,大家想要的很简单,是一种精神上的极简,日思夜想的还是如何更快地推进工作。人心齐、泰山移。一种相信一定会实现的信念以及美好生活肯定会到来的乐观主义情绪弥漫在那时的三线,这里发生的故事,在中国航空史上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的车间深藏在山腹中,陆续奔赴而来的三线人,日夜挖掘修筑,历时数年,一番别有洞天的景象得以呈现。曾经的这里,任意一个加工用的零件都要外购,经过他们的手拿肩扛,从一个小零件试制成功,到一架飞机腾空而起,那一群人磨粗了双手、沧桑了脸庞,黝黑面孔下那一双眼睛依然闪亮,那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坚定、一种自信,他们把自己的半生交予这大山中的事业,那么笃定、那么无悔。
六十年,一甲子,21900天,洞依然静静地坚守在那里,机器的轰鸣声,工人忙碌的交流声,早已随着企业的发展前往了更为广阔舒适的地方。但一旦踏入其中,人似乎穿越回了那些年。机器的声音就在耳边,那沁着水的洞壁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痕迹、他们的记忆永远存在了大山里。“这个活今天必须交了。”“没问题,一定完成任务。”恍惚间蓦然回首,我以为他们在那里,目光所及依然是一片静默,他们一定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依旧忙碌着。
偏远的深山、无数个白加黑,每一个在黔航空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喜讯频传,每一个山隘中都充斥着喜悦与豪情,这豪情背后还有着欣慰的泪水与无尽的感慨。无数个挑灯熬夜、加班实验终于没有被辜负。每一个大山深处的工厂都被这种鼓舞推动着,产品逐渐系列化、多样化。专业基础逐步夯实,市场也随之持续拓展,整个贵州的工业体系在三线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形、成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浪潮奔涌不息。一个个三线企业也随着发展逐渐搬出了大山,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在安顺、在遵义、在贵阳拔地而起,“航空工业”四个大字熠熠生辉。依然有着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于这里,他们传承着老一代航空三线人的精神,由隐身大山之间,变为隐身城市丛林,在车水马龙、喧闹繁华的城市里,继续无言地投身“航空报国 航空强国”之路。
011的荣耀依然璀璨。六十年前那一群人,汇聚于此完成了雕山成厂的壮举,这块无人知晓之地有了响当当的名号。山还是那些山,四季依然流转如常,但这块热土已然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充斥于贵州的崇山峻岭间。而我是这段故事的后来者,也是这段故事的续写者,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接过他们的事业,继续沿着这条无限光荣的道路,执着前行。
“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走出厂区,抬眼望去这十六个大字,这十六个大字如洪钟大吕,刻印在心里。
山永远记得,洞永远记得,树木永远记得,这些依稀可见的标语文字,为我讲述着当年那一场为理想和热爱的奔赴。
六十年,一甲子,21900天,工厂变化巨大、城市变化巨大,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如三代三线人对航空的爱……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