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问题开刀的玩“火”大师

2024-09-12孔利君

军工文化 2024年7期
↑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奖者——侯波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6月的泸州,阳光明媚,微风徐徐。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春日的宁静。挂断电话,侯大师单手拎上他的防静电布鞋,又一次向着问题出发了。

侯大师指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简称科技七院)的火工品装配首席技师——侯波,这位在指尖上玩“火”的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19岁进入公司开始,每天和敏感火(炸)药打交道,整整33年,手上、身上没有留下一点伤,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届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得者,他将严慎细实刻在了骨子里,融在了日常工作中。

“问题如果不解决,心里就会不舒服”

从创新工作室到车间的几个班组,最远有两公里,车间成员每每遇到棘手的难处理的问题,就喊侯大师去解决。“他就是最好的,如果侯老大都解决不了,那就没法了。”徒弟先明艳说。只要有问题,侯波都会亲力亲为地帮着想解决方案,而且全过程跟踪,结果经过反复验证符合要求,才能算问题解决了。两公里虽不算长,但他几乎每天都要跑几个来回,“问题如果不解决,心里就会不舒服。我记得最多一天走了两万多步,解决了10多个问题。”侯波笑着说。

装配和调试火工品是要求非常高和严谨的过程,不仅工序繁琐,包含了126种不同的工作岗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因为火工药剂未成形时,极其敏感易爆,装配过程一个不经意的轻微碰撞,一个静电火花,都可能产生一起爆炸伤人事故。参加工作不久,他亲眼看到刚被师傅取出来晾置的火药在面前突然“嘭”地爆炸,因为师傅们说话声音过“高”,音浪对药粉产生了冲击和摩擦,甚至还有师傅被炸折了手指、划破了手掌。

“不可控因素太多,一个环节、一个动作、一个力量不一致都会出问题。”侯波总结,像他这样玩“火”30余年没留下一点伤的工人并不多见,一个车间屈指可数。“他是用身影指挥人,不是用声音指挥人。”3班班长万利梅敬佩地说。在她看来,无论是制度规范的严格遵守,还是操作手法的精准掌控,侯大师都是自己的榜样。

侯波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车间工人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对于工人们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抓得紧、抓得严。作为车间工作室现场保障组的组长,侯波专门负责收集、上报装配现场的重点、难点、堵点。他经常在现场转悠,观察大家的操作状态和过程,有不对的地方第一时间就指出来。“每次侯大师走进车间,我们都感觉心里抖了三抖,赶快检查记录填好没有?标识做好没有?现场收拾好了没有?”徒弟先明艳介绍道。

5年前,由于工位搬到了创新工作室,他就远程开展现场保障工作,通过视频挨个查看大家的操作状态,“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监控视频,重点先看看几个关键危险岗位的工作情况,有问题我马上就过去,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心里才踏实,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把问题想在前面,解决在前头”

“去年托举神舟十七号飞天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我们装配的火工品占了97%,每个动作的完成几乎都有我们装的点火起爆装置,任何一个细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影响中国航天的成败。尤其是装配好的火工品没办法全部抽检,往往只抽检10%的成品,要保证全部产品没问题,就必须把问题想在前面,解决在前头。”这是侯大师的工作心得,也是他一直践行的工作守则。

在火工品装配和调试过程中,看到有质量隐患、操作效率慢的工作,侯波会不断琢磨改进的方法,不管是自己负责的工作,还是别人的工作,只要是正确的,他就会坚持把问题找出来、落下去,有时建议不被别人认可,他就自己先验证,再和大家探索交流。

10多年前,他发现车间制作的导爆索松散、不好装药、有安全隐患,就琢磨着优化导爆索的材质和切割方法,后来发现导爆索中捆扎的刀具有可能造成少量产品受损,又琢磨着更新了刀具的捆扎办法。一些操作者觉得新的刀具捆扎办法比较困难,没法接受。侯波就又开始思考琢磨进一步简化操作,让大家都能适应上手……无数次的功能迭代和技术改进,侯大师摸索出了拆卸更换导爆索的安全可靠方法,解决了多个型号产品的固体小火箭装配及分解等问题。

然而,在公司创建以来一直采用的全手工装配模式下,想要充分保证装配环节的质量、持续提升效率和安全似乎成了一道“无解题”。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力推进开展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侯大师积极发挥“侯波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与成员一起积极探索“火工品总装单元化生产线”建设,联合研制出了3条数字化生产线、多项自动化设备,它们都是侯大师及工作室成员在装配操作中持续思考、解决问题的结晶,有力推动了火工品装配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智能化设备操作的转型升级。

如今,总装车间导爆索的制作拆卸已经实现了第二代的自动化设备升级,车间里立起了两排处理导爆索的自动化机器,它们按照操作工序排列,走完全程就完成了导爆索的全流程处理。窗外的银杏仍在,时光已去十余载,而工艺的精进优化仍在路上。

“大家都在动脑筋解决问题”

6月底,侯波大师创新工作室内热闹非凡,车间各班组的组长、联络员及部分工人,围坐一圈,热火朝天地讨论着2024年二季度的“金点子”汇总表,里面包含了车间各班组成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可优化的近40条问题线索。

侯大师积极发动装配线上操作人员去发现问题,反馈给各班组联络员,班组内先评选,优秀可行的最终反馈给侯波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每季度组织集中评审形成各项创新攻关课题,评比结果和工人考核直接挂钩。

“侯大师喜欢在工作中思考并发现问题,也经常循循善诱地启发我们思考。”车间操作及班组长助理李佳浩说。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金点子”让总装车间的121个人都成为了“问题”发现家。去年,车间围绕优化“6S”管理、质量管控升级等发现了60多项问题,在侯波创新工作室的带领下,解决了20多项。“大家都在动脑筋解决问题,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还需要好好琢磨。”侯大师笑着说。

车间将经过实践检验后可行的“金点子”进一步完善总结为工艺操作流程,逐步形成了以“防控隔”为核心的细致严密的工作要求,用制度规范将“严慎细实”渗透到每位成员的细胞里。“防”是做好自身防护;“控”要求严格控制多余物和火药剂量;“隔”指的是做好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安全隔离。车间的安全操作章程也由刚开始粗略的几条,细化到了如今涉及126个岗位的500余条,甚至对于操作时底座具体安排多高、拿药时食指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手势都有了细致的规范说明。侯波也参与到了100多个岗位的工艺操作规范的完善中,“如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的话,安全性是很高的。”侯波自信地说。

33年扎根一线,醉心于航天火工品装配生产与调试,侯波与工友们现在把问题的靶子聚焦在了工艺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上,面对智能制造这个挑战,侯波淡然地说:“未来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作者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