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二十八载风雨路 赓续初心奋进新征程

2024-09-12陈佩成

军工文化 2024年7期
↑参加长城军工上市仪式领导合影

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军工”)成立于2000年3月,是全国首家整合地方军工资源组建的大型地方军工企业集团。安徽军工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设于安徽大别山区的小三线军工厂,至今已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一段历时28年的特殊历史记忆,那是一段无法被时光所掩盖、历久弥新而熠熠生辉的难忘岁月。

听党指挥,危局而生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三线企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中央要求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在各省腹地和偏远地区建设一批省属“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各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等步兵营连级火力的轻武器。“小三线”建设是党中央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4年5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8月,罗瑞卿在全国国防工业会议上强调,建设地方军事工业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要立即规划,付诸实施,越快越好。9月,华东局国防会议初步确定,安徽省在1965—1967年三年内建成配套的步兵轻武器工厂,由南京军区和安徽省委后方建设指挥部负责选点建设。

针对小三线选址,确定了“靠山、分散、隐蔽”“选择山势高、弯曲多、山坡陡、沟岔多、山峦重叠、森林茂密的山沟”“要避开交通干线”“要不择朝向,摆在沟岔、狭谷和山的阴影处”的选址原则。在这一战略背景及选址原则要求下,1964—1965年期间,包括安徽军工所属神剑科技公司、东风机电公司、方圆机电公司、红星机电公司等数十家小三线军工厂先后在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县、舒城县选址建厂。

靠山隐蔽,艰苦创业

根据党中央关于“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精神,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奔赴皖西大别山区,选点勘察、劈山筑路,勤俭建厂、艰苦创业。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不问条件、不计得失,怀着对党和祖国的火热情怀,离开繁华城市,来到深山荒野,战胜困难险阻,肩扛手挖、一锹一镐,建立起最初的安徽军工基业。其后不久,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受到了严重干扰,致使建设工期拉长。

1969年初,为加强战备,全国大、小三线建设进一步提速,至1970年前后,小三线军工厂陆续建成投产,生产出大批国防急需的武器装备产品,在对外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步构建了枪械、炮弹、引信、火工品、配套件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当年的小三线军工厂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为保障生产和职工生活需求,企业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就业、住房、医疗、娱乐等社会保障服务,各种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职工子弟学校、托儿所、卫生所、职工食堂、百货商店、浴池、煤球房、招待所、大礼堂、电影院、篮球场等,应有尽有,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小社会。数代安徽军工人在大山深处共同工作、学习、生活,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记忆。

↑支援建设小三线

保军转民,艰难求索

1979年以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伴随冷战形势趋于缓和,国家大量压缩国防经费,大部分军品指令性计划锐减,全国同类军工厂一大半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效益下滑,各军工企业纷纷利用自身设备、技术等优势,探索开发与军品工艺相近的民用产品。小三线军工厂认真贯彻“保军转民,以民养军”政策方针,广开门路,找米下锅,陆续开发出微型汽车、压缩机、民用爆破器材等民品,其间,民品产值超过军品,有力支撑和保障了企业生存发展。

顺应时代,出山进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小三线军工厂因地处大别山腹地,远离市场,信息闭塞,加之运输不便,造成生产成本高昂,产品销路不畅,企业“保军转民,以民养军”的路子越走越艰难,生产经营极为困难,一些小三线企业或被兼并,或破产重组,逐渐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作出三线军工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决策部署。198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贯彻这一决策要求,作出“尽快将省小三线单位向城市靠拢,向沿江经济地带和中心城市靠拢”的批示。小三线军工厂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谋划向城市搬迁,提出了“挣钱吃饭、攒钱搬家”的口号,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全面推进和加快搬迁出山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末陆续开始征地规划,安徽军工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边生产边搬迁,于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将企业搬迁到了省城合肥和蚌埠等城市,实现了“出山进城,再次创业”的奋斗目标。随着小三线军工厂异地搬迁工作的全部完成,也宣告着安徽军工历时28年的小三线建设画上了历史句号。

↑神剑科技老厂区

既往开来,再谱新篇

走出深山的安徽军工人,将满腔热血化作冲天动力,砥砺奋进、奋勇前行,通过艰苦卓绝的市场求索,历经断腕改革的艰难阵痛,以“敢为人先、创新求变”的进取决心和“拒绝借口、争创一流”的实干精神,使企业重新步入发展正轨,再次迸发勃勃生机。

经过一甲子的不懈奋斗,如今安徽军工已成为拥有8家二级子公司、8家三级子公司,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地方军工企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主营业务包括军品和民品两大类,军品业务以武器弹药为核心,民品业务的预应力锚固产品、新能源储能系统、公共安全防护产品等已成为重要支撑产业板块。2018年8月,安徽军工控股的安徽长城军工股份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标志着企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2023年8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安徽军工集团股权划转暨管理融合大会成功召开,安徽军工从地方军工正式成为军工央企的光荣一员。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安徽军工远瞻谋划、全新布局,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推进实现“战略、产业、科技创新、治理、文化”五大体系融合,全面重塑治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运营体系、保障体系、考评体系、风险防控体系,重新定义装备、产品、资本、方案、数据五大核心业务,加快推进武器装备三化融合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域新质装备和战新产业加快突破,以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抚今追昔,赓续前行

回望安徽军工小三线创业史,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决策号召下产生,又是在改革开放战略指引下走完了不凡历程,既是特殊时代所造就,更是全国三线建设的浓笔缩影,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从1964年选址建设到1992年调整搬迁,28年间,从“靠山隐蔽、艰苦创业”到“保军转民、以军养民”,再到“出山进城、再次创业”,既是一部安徽军工参与小三线建设的发展史,也是安徽军工几代干部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史,更是企业忠诚履行保军强军职责使命的光荣史,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二是为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留存宝贵精神财富。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伟大“三线精神”,是百万三线军工人在激情燃烧岁月中锤炼而成的,也是爱国奋斗、自强不息的重要精神谱系。安徽军工人参与小三线建设,也是这一伟大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和继承者。三线精神始终是激励安徽军工人永跟党走、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

↑安徽军工新貌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强国强军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为安徽军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

慷慨激昂酬壮志,乘风破浪绘宏图。安徽军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履行强军首责,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着力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当前正处于“重塑、升级、突破”的关键历史机遇期和改革攻坚关键期,安徽军工全体干部职工将不忘三线建设的宝贵历史记忆,牢记峥嵘岁月铸就的“强军报国、强企富民”初心使命,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